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选题的原则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准备阶段重要的步骤,内容的选择与主题的确定关系着学生的兴趣导向,影响着课程深入实施的成效。从内容上来说,内容服从于主题,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体内容是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确定的。
1、关注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指导纲要”明确强调内容的确定需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如果活动主题的确定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适合于学生的爱好,将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自主、深刻地投入实践过程,在探索和体验过程中始终保持强烈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
2、关注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世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对的是学生丰富的生活世界和鲜活的生活经验。它的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要求主题的选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使学生深入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在生活中感受、体验、发现、反思,在生活中观察、调查、访谈、探究,在实践中设计、制作、试验、操作,积极融进社会生活领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提高提供开放的空间。
3、关注学校、地域特色的体现。学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主体。每所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都会考虑学校的条件资源优势,考详本校指导教师的实际状况,考究本地的文化传统、民俗民风、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经济发展,考察本地的社会实践与锻炼场所和项目,进行综合考量,从基于学校实际、融合地方资源的角度出发,选择和确定相关的实施主题,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发展取向和地域风貌。
4、关注“可解决问题”的探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的课题或问题”。选取的课题或问题不能过空、过泛、过虚、过大,这样将会导致课程实施的虚化、浮化、低层化,不利于学生在实践探究中获取体验与认识。在学生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可以把这些问题作为帮助学生展开实践、深入实践的起点,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学生的信心将大为增强,会更加关注身边可解决的问题或现象。
5、关注现有资源的利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大量课程资源的有效支持,集中体现为通过主题的设计与实施带动资源的利用与整合。因而在选题时,应充分考虑课程的实施能如何积极地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种资源,如图书室、网络室、实验室、种植角(园)、实践基地等。这些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要与主题的选择结合,使之发挥明显的资源效应。同时,学校还要考虑如何优化配置指导教师队伍,发挥他们的特长、经验、学识、智慧的优势作用,为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也要考虑各学科知识在主题实施中的整合,总体提升资源的利用率。
二、选题的指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克服以往那种按单一学科知识的“逻辑系列”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的不足,“突出‘领域意识’和‘问题中心’”,强调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与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的密切联系,“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以及人与文化的关系作为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的基本尺度和主题。”(郭元祥)因此,在选题时,应着重从人(自我)、自然、社会、文化、科技五个方向选择和加工。
1、学生与自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学生主体,关注直接经验。关注学生兴趣、需要、爱好的满足,关注学生交往、行动、体验的收获,关注学生态度、能力、知识的发展,自我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成为一个大写的“自我”,指向“我”的生活世界、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所以,在选题上则应突出保护自我兴趣、开掘自我经验,关注自我行动,发展人际交往,表现自我认识,促进自我发展。
2、学生与自然。涉及“学生与自然”的内容很多,具体的如“人与自然”、一些植物生长情况、小动物的生活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人类的行为对自然造成生态破坏问题(像水土流失、用水污染)等等。通过选题与实施,能引导学生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意识环保的重要性,认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自觉形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学生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社会生活,倡导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心和关注,亲历、体验、探究,积极地融入社会生活实践,在社会生活中健康地成长,从小培养独立性和责任感。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选择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关心社会问题,比如人口问题、垃圾问题、迷信现象、“六合彩”骗赌现象、上网问题等,甚至地区一些经济发展的问题,均可以成为学生探究的主题。让学生在主题的调查、访问、观察、比较、分析中,认识产生问题的原因,养成学生积极生活的态度,“自由而负责、智慧而创意”(郭元祥)地参与课程的实施。
4、学生与文化。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与积累,与民族个性、地域风俗、人文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着巨大的传承和教育功能。所以,在涉及“学生与文化”方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中,应从探究性、实践性、生成性出发,从体现地方特色出发,综合考虑乡土地理、历史、民俗、人物的影响,不仅仅让学生了解文史资料记载,更多地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本地文化的博大精深、萌生敬仰爱乡之情。如我们东山的“关帝庙文化”、“谷文昌事迹与精神”、“东山保卫战”、“东山风景名胜”等,就可以通过设计相应的主题,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探索。
5、学生与科技。由于文本知识相对的滞后性,《科技》、《社会》等未能及时反映出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成果运用及其产生的可观效应。对此,学生迫切希望有所了解,有所感受,有所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通过一些主题的选择和设计,纳入学生所期待科技讯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如“信息高速公路与人们的生活”、“智能家居”、“IT(或IC)生活”,让学生感受科技带来的巨大变化,在亲历和体验中增强科学素养。还有,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一些科技常识解决生活中遭遇的问题,促使学生把科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素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选题的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主题的生成和确定,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则应由地方和学校确定。在选题上,除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还应当适时地融合学校特色、条件资源、教师特长等。基于小学生的思维水平、生活经验、学识素养等方面限制,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选题上,需要教师给予恰当地指导、引导。
1、选题推荐法。学校或教师在参考学校的办学目标、师资水平、资源状况、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可以拟定一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推荐清单,分类罗列相关的主题(可以分为调查访问类、参与活动类、动手操作类等),以体现学校的意志和特色。由指导教师向学生推荐,学生从中选取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展开活动。
2、问卷调查法。为了使活动较好地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取向,指导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交往等情况,调查学生希望开展的主题和形式,统一和分析调查的数据,将结果提交到班级民主会上,师生共同讨论确定本班的活动主题。
3、行动反思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既要预设,也要动态生成。可以引导学生从日常的一些现象、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自己的某些行为、阶段的“流行文化”(如四驱车、集卡热)谈感受,作反思,把握学生的关注取向,引导学生确实活动主题。这样的方法可以主要是用在“学生与自我”方面的主题,如“我的零花钱”、“我与电视”、“我与同学”等。
4、成果衍生法。常常出现在一些刚刚介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班级中,指导教师为了给学生形象地感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向学生提供一些同校学生的经验文章或案例,学生在通过文本阅读了解别人经验与方法的时候,常常会对结果或应用的方法充满疑问,表示出在这个成果继续上继续探究的愿望。这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确定选题。这是一种学习借鉴法。
5、条件商榷法。主题的开展需要调动相关条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支持,同样一个主题在某地可以顺利开展,在另一地可能受到限制,而无法开展。在确定选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学校(或社区)现有的条件有利于开展哪些主题活动。条件成熟和允许的,就确定相应的主题。受到限制的,等待机会成熟再开展。
6、新闻讨论法。可以采用“我发现了……”、“我知道……”等让学生把社会见闻、一些热点问题与新闻时事、或是自己亲历的一些事情介绍出来,引导大家的争鸣和碰撞,从中撷取大家关注的问题作为行动的主题,引发学生对社会生活热点问题和现象的关注,实现主题生成有取之不尽的来源。
责任编辑杨博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准备阶段重要的步骤,内容的选择与主题的确定关系着学生的兴趣导向,影响着课程深入实施的成效。从内容上来说,内容服从于主题,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体内容是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确定的。
1、关注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指导纲要”明确强调内容的确定需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如果活动主题的确定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适合于学生的爱好,将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自主、深刻地投入实践过程,在探索和体验过程中始终保持强烈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
2、关注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世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对的是学生丰富的生活世界和鲜活的生活经验。它的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要求主题的选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使学生深入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在生活中感受、体验、发现、反思,在生活中观察、调查、访谈、探究,在实践中设计、制作、试验、操作,积极融进社会生活领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提高提供开放的空间。
3、关注学校、地域特色的体现。学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主体。每所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都会考虑学校的条件资源优势,考详本校指导教师的实际状况,考究本地的文化传统、民俗民风、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经济发展,考察本地的社会实践与锻炼场所和项目,进行综合考量,从基于学校实际、融合地方资源的角度出发,选择和确定相关的实施主题,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发展取向和地域风貌。
4、关注“可解决问题”的探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的课题或问题”。选取的课题或问题不能过空、过泛、过虚、过大,这样将会导致课程实施的虚化、浮化、低层化,不利于学生在实践探究中获取体验与认识。在学生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可以把这些问题作为帮助学生展开实践、深入实践的起点,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学生的信心将大为增强,会更加关注身边可解决的问题或现象。
5、关注现有资源的利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大量课程资源的有效支持,集中体现为通过主题的设计与实施带动资源的利用与整合。因而在选题时,应充分考虑课程的实施能如何积极地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种资源,如图书室、网络室、实验室、种植角(园)、实践基地等。这些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要与主题的选择结合,使之发挥明显的资源效应。同时,学校还要考虑如何优化配置指导教师队伍,发挥他们的特长、经验、学识、智慧的优势作用,为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也要考虑各学科知识在主题实施中的整合,总体提升资源的利用率。
二、选题的指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克服以往那种按单一学科知识的“逻辑系列”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的不足,“突出‘领域意识’和‘问题中心’”,强调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与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的密切联系,“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以及人与文化的关系作为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的基本尺度和主题。”(郭元祥)因此,在选题时,应着重从人(自我)、自然、社会、文化、科技五个方向选择和加工。
1、学生与自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学生主体,关注直接经验。关注学生兴趣、需要、爱好的满足,关注学生交往、行动、体验的收获,关注学生态度、能力、知识的发展,自我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成为一个大写的“自我”,指向“我”的生活世界、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所以,在选题上则应突出保护自我兴趣、开掘自我经验,关注自我行动,发展人际交往,表现自我认识,促进自我发展。
2、学生与自然。涉及“学生与自然”的内容很多,具体的如“人与自然”、一些植物生长情况、小动物的生活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人类的行为对自然造成生态破坏问题(像水土流失、用水污染)等等。通过选题与实施,能引导学生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意识环保的重要性,认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自觉形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学生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社会生活,倡导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心和关注,亲历、体验、探究,积极地融入社会生活实践,在社会生活中健康地成长,从小培养独立性和责任感。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选择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关心社会问题,比如人口问题、垃圾问题、迷信现象、“六合彩”骗赌现象、上网问题等,甚至地区一些经济发展的问题,均可以成为学生探究的主题。让学生在主题的调查、访问、观察、比较、分析中,认识产生问题的原因,养成学生积极生活的态度,“自由而负责、智慧而创意”(郭元祥)地参与课程的实施。
4、学生与文化。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与积累,与民族个性、地域风俗、人文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着巨大的传承和教育功能。所以,在涉及“学生与文化”方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中,应从探究性、实践性、生成性出发,从体现地方特色出发,综合考虑乡土地理、历史、民俗、人物的影响,不仅仅让学生了解文史资料记载,更多地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本地文化的博大精深、萌生敬仰爱乡之情。如我们东山的“关帝庙文化”、“谷文昌事迹与精神”、“东山保卫战”、“东山风景名胜”等,就可以通过设计相应的主题,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探索。
5、学生与科技。由于文本知识相对的滞后性,《科技》、《社会》等未能及时反映出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成果运用及其产生的可观效应。对此,学生迫切希望有所了解,有所感受,有所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通过一些主题的选择和设计,纳入学生所期待科技讯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如“信息高速公路与人们的生活”、“智能家居”、“IT(或IC)生活”,让学生感受科技带来的巨大变化,在亲历和体验中增强科学素养。还有,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一些科技常识解决生活中遭遇的问题,促使学生把科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素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选题的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主题的生成和确定,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则应由地方和学校确定。在选题上,除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还应当适时地融合学校特色、条件资源、教师特长等。基于小学生的思维水平、生活经验、学识素养等方面限制,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选题上,需要教师给予恰当地指导、引导。
1、选题推荐法。学校或教师在参考学校的办学目标、师资水平、资源状况、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可以拟定一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推荐清单,分类罗列相关的主题(可以分为调查访问类、参与活动类、动手操作类等),以体现学校的意志和特色。由指导教师向学生推荐,学生从中选取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展开活动。
2、问卷调查法。为了使活动较好地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取向,指导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交往等情况,调查学生希望开展的主题和形式,统一和分析调查的数据,将结果提交到班级民主会上,师生共同讨论确定本班的活动主题。
3、行动反思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既要预设,也要动态生成。可以引导学生从日常的一些现象、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自己的某些行为、阶段的“流行文化”(如四驱车、集卡热)谈感受,作反思,把握学生的关注取向,引导学生确实活动主题。这样的方法可以主要是用在“学生与自我”方面的主题,如“我的零花钱”、“我与电视”、“我与同学”等。
4、成果衍生法。常常出现在一些刚刚介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班级中,指导教师为了给学生形象地感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向学生提供一些同校学生的经验文章或案例,学生在通过文本阅读了解别人经验与方法的时候,常常会对结果或应用的方法充满疑问,表示出在这个成果继续上继续探究的愿望。这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确定选题。这是一种学习借鉴法。
5、条件商榷法。主题的开展需要调动相关条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支持,同样一个主题在某地可以顺利开展,在另一地可能受到限制,而无法开展。在确定选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学校(或社区)现有的条件有利于开展哪些主题活动。条件成熟和允许的,就确定相应的主题。受到限制的,等待机会成熟再开展。
6、新闻讨论法。可以采用“我发现了……”、“我知道……”等让学生把社会见闻、一些热点问题与新闻时事、或是自己亲历的一些事情介绍出来,引导大家的争鸣和碰撞,从中撷取大家关注的问题作为行动的主题,引发学生对社会生活热点问题和现象的关注,实现主题生成有取之不尽的来源。
责任编辑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