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2.理解古诗词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及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3.讨论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雨霖铃》朗读flash。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两组中国画,引出实写与虚写
首先请大家欣赏两幅中国画:第一幅,名为《蛙声十里出山泉》,可是我却觉得这幅画有些文不对题,没有蛙,何谈声呢?这幅画是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晚年的作品,老人用简略的笔墨在一带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顺流而下。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可是我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青蛙,仿佛听到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交响曲。第二幅,名为《深山藏古寺》,是宋代画院的一道考题,请大家思考,这幅画妙在何处?原来画家在“藏”字上做了文章,虽然没有直接画寺,但我们不难从通往深山的石径和挑水的和尚联想到深山必藏有古寺。所以,清初画家笪重光先生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不仅是画,中国传统艺术中都讲究一个“虚”字,虚处见实,虚实结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入宋词名篇《雨霖铃》,体会虚实结合在诗歌创作中的妙处。
二、柳永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诵读全词,为鉴赏做准备
1.试读:注意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标出不理解之处,采用学生自由读的方式。
2.让朗读基础好的学生示范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3.看视频,听名家朗读。
4.全班跟读。
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在音乐叹惋的余声里走进作者用文字所营造的意境。
四、理解课文,体悟情感,鉴赏虚实结合的手法
1.诗词的意境就是由一幅幅画面构成。请学生试着给本词合理划分层次,看看词人选取了哪些景物描绘分别的情景,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实写,什么是虚写。就像中国画一样,在诗词中,实写指诗人描绘的眼前客观存在的实象、实景,虚写指诗人通过联想和想象虚拟的虚象、虚景。所以,诗词中的过去之景、未来之景、梦中之景、神仙鬼怪之景都是虚写。所以,这首词中一个“念”字,提示前面是实写,后文是虚写。
2.试着概括实写与虚写的画面。分别时凄清的环境——实写,分别时难舍的情景——实写,别后江行所见之景——虚写,别后酒醒所见之景——虚写,经年之后的生活场景——虚写。
3.鉴赏实写的画面。各学习小组选择一个实写的画面进行鉴赏,要求找出意象,联想学过的诗句,体会典型意象对于营造意境、抒发情感的作用。
4.鉴赏虚写的画面。各学习小组选择一个虚写的画面进行鉴赏。
5.请大家分析虚实结合的妙处。读完下片回味上片,更能懂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中饱含的深情,这就达到了虚实相济的效果。从兰舟催发之际,想到江上远行之时,想到今宵酒醒之后,更遥想此去经年之日,不管时间怎样变化,时时都是不舍。从都门送别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无论空间如何转换,处处都是离情。本词通过虚实结合,丰富了离别的内容,拓展了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词人难舍难分的离情。
五、结语
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通过虚实结合,字里行间弥漫的都是柳永说不尽的离别情,道不尽的相思苦。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虚实结合的魅力。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2.理解古诗词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及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3.讨论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雨霖铃》朗读flash。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两组中国画,引出实写与虚写
首先请大家欣赏两幅中国画:第一幅,名为《蛙声十里出山泉》,可是我却觉得这幅画有些文不对题,没有蛙,何谈声呢?这幅画是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晚年的作品,老人用简略的笔墨在一带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顺流而下。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可是我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青蛙,仿佛听到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交响曲。第二幅,名为《深山藏古寺》,是宋代画院的一道考题,请大家思考,这幅画妙在何处?原来画家在“藏”字上做了文章,虽然没有直接画寺,但我们不难从通往深山的石径和挑水的和尚联想到深山必藏有古寺。所以,清初画家笪重光先生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不仅是画,中国传统艺术中都讲究一个“虚”字,虚处见实,虚实结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入宋词名篇《雨霖铃》,体会虚实结合在诗歌创作中的妙处。
二、柳永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诵读全词,为鉴赏做准备
1.试读:注意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标出不理解之处,采用学生自由读的方式。
2.让朗读基础好的学生示范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3.看视频,听名家朗读。
4.全班跟读。
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在音乐叹惋的余声里走进作者用文字所营造的意境。
四、理解课文,体悟情感,鉴赏虚实结合的手法
1.诗词的意境就是由一幅幅画面构成。请学生试着给本词合理划分层次,看看词人选取了哪些景物描绘分别的情景,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实写,什么是虚写。就像中国画一样,在诗词中,实写指诗人描绘的眼前客观存在的实象、实景,虚写指诗人通过联想和想象虚拟的虚象、虚景。所以,诗词中的过去之景、未来之景、梦中之景、神仙鬼怪之景都是虚写。所以,这首词中一个“念”字,提示前面是实写,后文是虚写。
2.试着概括实写与虚写的画面。分别时凄清的环境——实写,分别时难舍的情景——实写,别后江行所见之景——虚写,别后酒醒所见之景——虚写,经年之后的生活场景——虚写。
3.鉴赏实写的画面。各学习小组选择一个实写的画面进行鉴赏,要求找出意象,联想学过的诗句,体会典型意象对于营造意境、抒发情感的作用。
4.鉴赏虚写的画面。各学习小组选择一个虚写的画面进行鉴赏。
5.请大家分析虚实结合的妙处。读完下片回味上片,更能懂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中饱含的深情,这就达到了虚实相济的效果。从兰舟催发之际,想到江上远行之时,想到今宵酒醒之后,更遥想此去经年之日,不管时间怎样变化,时时都是不舍。从都门送别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无论空间如何转换,处处都是离情。本词通过虚实结合,丰富了离别的内容,拓展了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词人难舍难分的离情。
五、结语
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通过虚实结合,字里行间弥漫的都是柳永说不尽的离别情,道不尽的相思苦。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虚实结合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