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 引言
朗读是一门有声的语言艺术,是还原语言形象,培养学生领悟力、感受力的有效手段,同时又是体味语言情感的重要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是进行朗读教学指导的基础阶段,朗读教学是促进学生读好语文、学好语文、感受语言情境的重要途径。由于汉语语言丰富,对于生活阅历不同、理解不同与辨识能力不同的人来说,在朗读中对于语义的理解與感情体会也有所差异。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必须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朗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把握语音、语调、语速,并充分发挥学生在朗读中的主体作用,由心而发的自我感知朗读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与语文素养,这才是语文朗读教学的真正目的。
1. 以示范激兴趣
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示范对于小学生读好课文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小学生还处于学习朗读的初级阶段,必须通过模仿、示范才能吸收知识与技巧,因此,老师可以一边帮助学生纠正不正确的发音,一边感情自然流露地给学生示范朗读,调动学生的情绪,渲染氛围,带领学生走进课文情境,触发学生流露出符合课文的真情实感,让学生感觉自己是“小作者”,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例如在读《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老师先做示范朗读一遍给学生听:“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鸡画竹叶,小鹅画梅花……”在朗读中,老师应确保声音洪亮,示范时的每字每句都正确,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示范语调,该高就高,该停顿就停顿,符合课文活泼的情趣,只有老师正确的示范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跟读,调动学生朗读激情,才能把学生带入画面,让学生从课文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
2. 适当评价学生朗读
小学生正处于语文学习的起步阶段,因此,适当的评价对孩子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好的评价与赞美可以激励学生勇往直前,更自信,更能发挥自己个性的朗读。适当的批评则可以否定学生不正确的朗读方式,调整学生朗读技巧,让学生更能准确理解和表达课文内容。老师可以抽出一点课堂时间开展朗读比赛,让学生有个对比印象。例如在朗读《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有的学生将文章读得很平,读出来的文章像是一幅黑白画,没有色彩;而有的学生却能体会文中大意与情感,朗读的激情像是对自己家乡的情怀,读出了春夏秋冬的色彩斑斓。经过朗读对比后,老师可以对读得好的学生以掌声,并翘起大拇指,或让全班一起给他一个“赞”。对于读不出味的学生老师应指导纠错,除了给予言语鼓励,也可以让学生们一起拍掌,并一起喊“加油!加油!,一起加油!”,这样不仅调动课堂氛围,同时能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朗读。
3. 强化朗读技巧
纵观语文教学现状,朗读也需要指导技巧,才能将语言的感知、理解与运用融为一体,实现朗读艺术境地。首先,要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可以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来进行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情感浓烈的语句来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我不是最弱小》一文中,在读到:突然,雷声大作,天上飘下几滴雨点,紧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萨沙不解地问:“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妈妈回答说:“我们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萨沙又问:“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吗?”。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把自己当做“萨沙”,朗读时指导学生语句中要带点倔强,体现”萨沙“的强烈不服输的情感。光读出感情还不够,还要能在朗读中让学生思考、理解与领悟知识点。老师可以指导学生着重朗读含义深刻的句段,并让学生反复朗读与讨论。如在《怀念母亲》一文中,在读到“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这一句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语句的含义,感悟作者不仅仅是在怀念自己的生母,还十分想念自己的祖国;不只是对母爱的期望,同时还为没有报效祖国母亲而感到遗憾。通过对于该句的理解,不仅让学生自己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启发学生孝敬父母,报效祖国的决心。除此之外,也可以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来进行朗读,如排比、比喻等手法运用的语段。在《七月的天山》一文句段中:“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该句不仅用了排比,还运用了比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教学中,老师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可以走进课文,感受情感熏陶。
4. 结束语
综合上述,朗读是小学生语文课堂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必须引起老师与学生的重视。课堂中,老师应正确地为学生做朗读示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并创设情境,强化学生朗读技巧,掌握技巧后,还应让学生反复练习,陶冶情操。同时,老师必须要有目的教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此外,老师还应把握学生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主体作用,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健康街小学 内蒙古】
朗读是一门有声的语言艺术,是还原语言形象,培养学生领悟力、感受力的有效手段,同时又是体味语言情感的重要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是进行朗读教学指导的基础阶段,朗读教学是促进学生读好语文、学好语文、感受语言情境的重要途径。由于汉语语言丰富,对于生活阅历不同、理解不同与辨识能力不同的人来说,在朗读中对于语义的理解與感情体会也有所差异。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必须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朗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把握语音、语调、语速,并充分发挥学生在朗读中的主体作用,由心而发的自我感知朗读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与语文素养,这才是语文朗读教学的真正目的。
1. 以示范激兴趣
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示范对于小学生读好课文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小学生还处于学习朗读的初级阶段,必须通过模仿、示范才能吸收知识与技巧,因此,老师可以一边帮助学生纠正不正确的发音,一边感情自然流露地给学生示范朗读,调动学生的情绪,渲染氛围,带领学生走进课文情境,触发学生流露出符合课文的真情实感,让学生感觉自己是“小作者”,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例如在读《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老师先做示范朗读一遍给学生听:“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鸡画竹叶,小鹅画梅花……”在朗读中,老师应确保声音洪亮,示范时的每字每句都正确,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示范语调,该高就高,该停顿就停顿,符合课文活泼的情趣,只有老师正确的示范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跟读,调动学生朗读激情,才能把学生带入画面,让学生从课文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
2. 适当评价学生朗读
小学生正处于语文学习的起步阶段,因此,适当的评价对孩子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好的评价与赞美可以激励学生勇往直前,更自信,更能发挥自己个性的朗读。适当的批评则可以否定学生不正确的朗读方式,调整学生朗读技巧,让学生更能准确理解和表达课文内容。老师可以抽出一点课堂时间开展朗读比赛,让学生有个对比印象。例如在朗读《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有的学生将文章读得很平,读出来的文章像是一幅黑白画,没有色彩;而有的学生却能体会文中大意与情感,朗读的激情像是对自己家乡的情怀,读出了春夏秋冬的色彩斑斓。经过朗读对比后,老师可以对读得好的学生以掌声,并翘起大拇指,或让全班一起给他一个“赞”。对于读不出味的学生老师应指导纠错,除了给予言语鼓励,也可以让学生们一起拍掌,并一起喊“加油!加油!,一起加油!”,这样不仅调动课堂氛围,同时能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朗读。
3. 强化朗读技巧
纵观语文教学现状,朗读也需要指导技巧,才能将语言的感知、理解与运用融为一体,实现朗读艺术境地。首先,要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可以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来进行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情感浓烈的语句来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我不是最弱小》一文中,在读到:突然,雷声大作,天上飘下几滴雨点,紧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萨沙不解地问:“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妈妈回答说:“我们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萨沙又问:“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吗?”。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把自己当做“萨沙”,朗读时指导学生语句中要带点倔强,体现”萨沙“的强烈不服输的情感。光读出感情还不够,还要能在朗读中让学生思考、理解与领悟知识点。老师可以指导学生着重朗读含义深刻的句段,并让学生反复朗读与讨论。如在《怀念母亲》一文中,在读到“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这一句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语句的含义,感悟作者不仅仅是在怀念自己的生母,还十分想念自己的祖国;不只是对母爱的期望,同时还为没有报效祖国母亲而感到遗憾。通过对于该句的理解,不仅让学生自己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启发学生孝敬父母,报效祖国的决心。除此之外,也可以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来进行朗读,如排比、比喻等手法运用的语段。在《七月的天山》一文句段中:“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该句不仅用了排比,还运用了比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教学中,老师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可以走进课文,感受情感熏陶。
4. 结束语
综合上述,朗读是小学生语文课堂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必须引起老师与学生的重视。课堂中,老师应正确地为学生做朗读示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并创设情境,强化学生朗读技巧,掌握技巧后,还应让学生反复练习,陶冶情操。同时,老师必须要有目的教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此外,老师还应把握学生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主体作用,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健康街小学 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