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白是我国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伟大典范。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内涵丰富,随着环境和心情的变化而意蕴纷呈。月意象是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已;是故乡,是亲人,是挥洒不尽的情愁;是诗人高洁人格的化身,是诗人崇高精神的宿营地。月意象之丰富,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月意象的运用,使李白的诗歌更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特质。
[关键词]李白 诗歌 月亮 意象
中图分类号:U2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5-0310-01
李白(701—762),字太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人物,诗的成就很高,现存诗1000余首,收在《李太白全集》里。其诗想象奇特,风格奔放,诗中抒情意象丰富,其中尤以写月为最多。
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独特的爱恋,在他的笔下月亮更是千姿百态。月亮就如“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的诗情画意,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神奇梦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寂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真挚友谊,“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感慨。李白笔下的月亮是千姿百态、风情万种。
“意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只是一个思想,它是一团或一堆相交融的思想,具有活力。”意象寄寓着诗人的主观情思,体现诗人的审美个性。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
月亮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历史文化,月亮早已超出了赋予她本身所在的意义。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便是故乡,寄托了诗人的恋恋依乡之情;月亮便是闺妇眼中的柔情哀怨,有着无限的孤独与相思;月亮便是边塞战士 孤寂的身影,有着一抹苍凉与悲壮。
中华民族有着强烈的本土观念和回归故里的意识,人们追求和睦、美满的家庭,追求对祖国的挚爱。在这种强烈的回归故里中望月思乡变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化,无论是客居他乡、孤寂漂泊的游子,还是久戍边关、悲壮凄凉的边塞战士 ,月亮都是诗人借用的寄托手法。李白的乡思之作更是千古绝唱。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首抒情诗中,描写无声的月光和客居他乡的漂泊游子,在秋夜望月时的思乡之情。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诗人愁思不眠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背井离乡游子的共同心声,抒发了深深的怀念故乡之情。他对故乡的思念全都寄托在这质朴无华、平淡如素的文字上,全都寄托在夜空中那皎洁的明月之上。自从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的千古名句,月亮便成了那些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思念的寄托。
古代,人们认为日为阳,故曰太阳;月为阴,故曰太阴。因此,人们常用月来形容女子容貌、体态与情操之美,如人们常说的“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在《诗经·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歌咏,以皎洁的月亮襯托女子的清纯与美丽。李白诗中月之意象也多有这种象征、比喻意。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二十六),用比喻和夸张的笔法写女子的美丽无比;“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上之回》),写宫中一女子于夜深人静之时,在“楼台与天通”的阁道上踏着月色徘徊,其忧愁的是对君王临幸的愿望一次次地化为泡影,表现出一位缥缈似神仙的愁美人形象;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不落言筌。
月亮有着极其特殊的时间感、空间感和运动感,月亮便成了怀才不遇文人骚客感慨惋叹的对象,也是对其心灵创伤的慰藉。李白堪称天赋奇才但却怀才不遇,使他显的特别孤寂与悲壮。月亮便是如此,在漆黑的夜空中,孤独的冷清,于是便成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文人骚客们倾诉感叹的对象。李白更是把月亮当成了患难同行的挚友,诗人对月亮的感慨、哀叹、深思的诗也很多。
李白把人生的喜怒哀乐诸般心绪与顿悟也寄托在那一轮明月之上,揭示了月亮意象的哲理深度与维度。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深沉中探寻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真谛,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
李白以独特的天才发现了明月意象的丰富、奇妙而精彩的用途,使中国古典诗词变得有灵性。在“明月”这一型类的月亮意象的作品中,如《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此诗启迪着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对生命的感慨:人生是短暂而痛苦的,我们在其间有数不尽的坎坷之路、寂寞孤独。天赋奇子却不被所中用,建功立业更是无望。然而人终究不是神仙,所以诗人就有了时光流逝的感慨,建功立业无成的忧患之感。
月意象的运用,使李白的诗歌更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特质,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即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她只是抒写感慨,想落天外,奇之又奇。增强了李白诗歌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为李白诗歌涂上了一层明丽、神奇的艺术色彩。
千古明月,默默地视着尘世间的沧海桑田,人们从它的阴晴圆缺里就能看见世间的各种情态。月亮,从它被卷入中国文学殿堂开始,就牵系着历代文人的思想情怀。李白的一生仕途极其的短暂、坎坷而又跌宕起伏,他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的痛苦悲愤。幸好诗人有一方心灵净土来安慰他,那就是月亮。于是,李白便把他的离愁别恨、悲欢离合,以及他游历人世间的种种坎坷都融入了月亮之中。
参考文献
【1】葛景春 注《李白诗选》 中华书局2007年版
【2】郭漫《唐诗宋词三百首》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第出版
【3】(清)王国维 著 《人间词话》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关键词]李白 诗歌 月亮 意象
中图分类号:U2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5-0310-01
李白(701—762),字太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人物,诗的成就很高,现存诗1000余首,收在《李太白全集》里。其诗想象奇特,风格奔放,诗中抒情意象丰富,其中尤以写月为最多。
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独特的爱恋,在他的笔下月亮更是千姿百态。月亮就如“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的诗情画意,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神奇梦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寂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真挚友谊,“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感慨。李白笔下的月亮是千姿百态、风情万种。
“意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只是一个思想,它是一团或一堆相交融的思想,具有活力。”意象寄寓着诗人的主观情思,体现诗人的审美个性。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
月亮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历史文化,月亮早已超出了赋予她本身所在的意义。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便是故乡,寄托了诗人的恋恋依乡之情;月亮便是闺妇眼中的柔情哀怨,有着无限的孤独与相思;月亮便是边塞战士 孤寂的身影,有着一抹苍凉与悲壮。
中华民族有着强烈的本土观念和回归故里的意识,人们追求和睦、美满的家庭,追求对祖国的挚爱。在这种强烈的回归故里中望月思乡变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化,无论是客居他乡、孤寂漂泊的游子,还是久戍边关、悲壮凄凉的边塞战士 ,月亮都是诗人借用的寄托手法。李白的乡思之作更是千古绝唱。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首抒情诗中,描写无声的月光和客居他乡的漂泊游子,在秋夜望月时的思乡之情。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诗人愁思不眠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背井离乡游子的共同心声,抒发了深深的怀念故乡之情。他对故乡的思念全都寄托在这质朴无华、平淡如素的文字上,全都寄托在夜空中那皎洁的明月之上。自从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的千古名句,月亮便成了那些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思念的寄托。
古代,人们认为日为阳,故曰太阳;月为阴,故曰太阴。因此,人们常用月来形容女子容貌、体态与情操之美,如人们常说的“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在《诗经·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歌咏,以皎洁的月亮襯托女子的清纯与美丽。李白诗中月之意象也多有这种象征、比喻意。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二十六),用比喻和夸张的笔法写女子的美丽无比;“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上之回》),写宫中一女子于夜深人静之时,在“楼台与天通”的阁道上踏着月色徘徊,其忧愁的是对君王临幸的愿望一次次地化为泡影,表现出一位缥缈似神仙的愁美人形象;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不落言筌。
月亮有着极其特殊的时间感、空间感和运动感,月亮便成了怀才不遇文人骚客感慨惋叹的对象,也是对其心灵创伤的慰藉。李白堪称天赋奇才但却怀才不遇,使他显的特别孤寂与悲壮。月亮便是如此,在漆黑的夜空中,孤独的冷清,于是便成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文人骚客们倾诉感叹的对象。李白更是把月亮当成了患难同行的挚友,诗人对月亮的感慨、哀叹、深思的诗也很多。
李白把人生的喜怒哀乐诸般心绪与顿悟也寄托在那一轮明月之上,揭示了月亮意象的哲理深度与维度。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深沉中探寻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真谛,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
李白以独特的天才发现了明月意象的丰富、奇妙而精彩的用途,使中国古典诗词变得有灵性。在“明月”这一型类的月亮意象的作品中,如《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此诗启迪着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对生命的感慨:人生是短暂而痛苦的,我们在其间有数不尽的坎坷之路、寂寞孤独。天赋奇子却不被所中用,建功立业更是无望。然而人终究不是神仙,所以诗人就有了时光流逝的感慨,建功立业无成的忧患之感。
月意象的运用,使李白的诗歌更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特质,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即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她只是抒写感慨,想落天外,奇之又奇。增强了李白诗歌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为李白诗歌涂上了一层明丽、神奇的艺术色彩。
千古明月,默默地视着尘世间的沧海桑田,人们从它的阴晴圆缺里就能看见世间的各种情态。月亮,从它被卷入中国文学殿堂开始,就牵系着历代文人的思想情怀。李白的一生仕途极其的短暂、坎坷而又跌宕起伏,他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的痛苦悲愤。幸好诗人有一方心灵净土来安慰他,那就是月亮。于是,李白便把他的离愁别恨、悲欢离合,以及他游历人世间的种种坎坷都融入了月亮之中。
参考文献
【1】葛景春 注《李白诗选》 中华书局2007年版
【2】郭漫《唐诗宋词三百首》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第出版
【3】(清)王国维 著 《人间词话》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