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深厚而广泛。大量有益的课外阅读,既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又可以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对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至关重要。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亦早有定论:“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唐代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著名作家老舍也说过:“多读,可以改进你的写作技能。”而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课外阅读是获取丰富知识的最好途径,而且更有助于语文学习成绩和作文水平的提高。因此,一定要指导学生广泛涉猎课外读物。那么具体应该怎样指导呢?
一、遵循学生课外阅读的认知规律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等,所以我们应淡化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腾出时间、空间来,让学生无拘无束地畅游于“书海”。天长日久,学生自然会采撷到美丽的“珍珠”。
(一)课外读物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有人归纳出少年儿童读书的五种需要:学习需要、交往需要、缓解焦虑需要、放松需要、消磨时间需要。这是符合青少年学生的阅读心理特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有兴趣才有动力,因此课外阅读的内容首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只有认真分析学生的阅读心理,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会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惊讶于《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拇指牛》、《魔法学校》能畅销全国了。
(二)课外读物要适应学生的时尚需求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因此要鼓励学生从生活出发,选择适应时代、贴近生活的各种不同领域的读物,满足合理的时尚需求,解决成长的困惑。《科学世界》、《女儿的故事》、《昆虫记》、《宇宙的奥秘》等就是不错的选择。近两年,英国女士J·K·罗琳的四本厚厚的《哈利·波特》风靡校园,那个戴着黑框眼睛的长发小男孩成了众多男孩女孩的偶像,每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套《哈利·波特》的书而想方设法地努力;每人都为自己能有与哈利·波特同样的魔力而陷入遐想之中。这种校园时尚、儿童时尚应该成为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契机和资源,可惜的是我们往往忽略、甚至粗暴地扼杀。
的确,时尚图书如同一柄双刃剑,既可能因为它的低劣质量导致孩子心理的扭曲,也可能会为儿童撑开一方想象的天空。但是,更多的时尚图书还是有其充分的流行因素的,包括正义的感召、美好的幻想、过人的机智、天真的童趣等。对待这种时尚阅读的正确态度和做法应该是一要积极地亲身体验这种时尚,二要积极地引领这种时尚,如一位香港的小学老师,她能亲自为学生朗诵《哈利·波特》片断,能和学生一起穿上带有“哈利·波特”标志的衣服,招摇过市地去观看电影《哈利·波特》。
(三)引导学生读经典名著,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
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余秋雨先生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当孩子沉浸在阅读经典名著的喜悦中,目光炯炯,神采飞扬时,我们会感受到:经典名著对于孩子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点点入土。其实,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教会孩子学会语文,但它能温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情世界,激发他们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就如高尔基所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二、寻求学生课外阅读的理想方式
有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好书,接下来该考虑学生们应该怎样读书。2002年安徒生奖得主钱伯斯认为: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我们是否能把自己作为读者的热情传导给孩子,是否能让孩子们保持阅读的激情。可以这样说,理想的阅读方式就是能推动持续阅读。
(一)开放性的阅读方式
课外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它是依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而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对待学生的阅读方式,我们要宽容一些,更宽容一些。如果孩子对课外读物感兴趣,他当然会将自己的小脸埋进书页里面去,直至废寝忘食。如果翻动了书本的三页,还不能吸引住孩子的目光,那就不能责怪孩子,而只能是书本身的问题了。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规定是不少于145万字,其中小学第一学段是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是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是不少于100万字。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允许他们的阅读量有增有减。根据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每个学段的阅读总量也可作前后的调整。阅读量,还应该包括对于同一本书或同一篇文章阅读的次数。由于阅读的时间、环境、方法以及读者的心境、阅历、对世界的看法都可能发生变化,因而对文本的解读就会有新的见识、感受和发现。特别好的作品,一定要改变一次性阅读的习惯,多读几遍,钻得深、悟得透,才能产生新的思想,铸出新的语言,运用起来才能左右逢源。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老曾说:“阅读和习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习惯的形成可以有两种基本的途径:一是强制,结果是习惯形成了,同时强烈的反叛心理或过度的奴性心理也形成了,这是一朵娇艳恶毒的罂粟花;二是暗示,可以养成习惯,还能对暗示源产生亲近感。阅读的习惯是需要放养的,在不经意间成就习惯,成就一生。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从而成就一生。
(三)放松学生的阅读负担
我们应该让孩子在一身轻松的状态下,主动积极的阅读中,启动思维,激发情感,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索,不能在课外阅读时因为读后感成为无形的重压而使课外阅读陷入干涸的沙漠。当然我们可以在孩子们感兴趣的前提下,让孩子们作摘抄、写读后感,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讨论会、表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显露个人阅读情况,交流经验心得,展示精彩纷呈的知识信息世界,在学学、玩玩、练练中培养了孩子的语文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三、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独特体验
我们怎样面对孩子们的课外阅读的体验?这又是一个很现实很严峻的问题,因为阅读总有体验,我们必须要面对;因为体验的不公正遭遇是会影响阅读的动机的,我们一定得谨慎。
(一)允许存在阅读体验的差异
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行为,课外阅读更是一种纯粹的孩子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互动。这种对话受到孩子的个性、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其阅读的结果,也就是对课外读物的解读一定是有差异的,有时候这种差异会很大。
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写完了《宝葫芦的秘密》,然后告诉孩子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有不劳而获的思想”,但孩子们读完后却写信告诉张爷爷:“我爱宝葫芦”!一个人的阅读理解会受到他的个性、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其对课外阅读的解读一定会存在差异,有时这种差异会很大。
(二)允许存在阅读后表现的差异
孩子通过课外阅读会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对阅读内容的体验和感悟中获得的。例如,阅读了《哈利·波特》以后,有的孩子喜欢手持一根小棒指指点点,有的孩子变得喜欢沉思,有的孩子会聚在一起热烈的交谈书中的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切都是孩子阅读后的兴奋溢于言表,激情真实流露,冲动难于自抑的表现。小孩子都做过“过家家”的游戏,这不也是他们阅读了生活这本大书以后的一种表现吗?
四、营造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环境与氛围
课外阅读的指导首先是保持热情,保护兴趣;其次是给孩子的书是否有足够的魅力;然后才是方法和技巧。那有什么能让孩子的阅读之火越烧越旺呢?。
(一)整合环境,拓展阅读
“阅读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整合出一个广阔的阅读环境,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有书可读,并能主动读书,多读好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修养。在日常教学中,可开展系列活动,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比如开辟班级“书香院”,创建家庭“书香院”
(二)创设氛围,提升阅读
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的启动和保持是一种集体行为中个体的无意识行为。阅读氛围的营造是有一些做法可以借鉴的。比如班级读书会、开展挑战性阅读活动、利用影视作品营造阅读氛围、开展专题性辩论、利用游戏创设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这样,孩子的阅读愿望更会欲罢不能,将会更积极主动地飞到浩瀚的书的海洋里去遨游。
[参 考 文 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阎国利,吕勇.阅读策略[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梁 媛)
一、遵循学生课外阅读的认知规律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等,所以我们应淡化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腾出时间、空间来,让学生无拘无束地畅游于“书海”。天长日久,学生自然会采撷到美丽的“珍珠”。
(一)课外读物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有人归纳出少年儿童读书的五种需要:学习需要、交往需要、缓解焦虑需要、放松需要、消磨时间需要。这是符合青少年学生的阅读心理特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有兴趣才有动力,因此课外阅读的内容首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只有认真分析学生的阅读心理,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会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惊讶于《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拇指牛》、《魔法学校》能畅销全国了。
(二)课外读物要适应学生的时尚需求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因此要鼓励学生从生活出发,选择适应时代、贴近生活的各种不同领域的读物,满足合理的时尚需求,解决成长的困惑。《科学世界》、《女儿的故事》、《昆虫记》、《宇宙的奥秘》等就是不错的选择。近两年,英国女士J·K·罗琳的四本厚厚的《哈利·波特》风靡校园,那个戴着黑框眼睛的长发小男孩成了众多男孩女孩的偶像,每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套《哈利·波特》的书而想方设法地努力;每人都为自己能有与哈利·波特同样的魔力而陷入遐想之中。这种校园时尚、儿童时尚应该成为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契机和资源,可惜的是我们往往忽略、甚至粗暴地扼杀。
的确,时尚图书如同一柄双刃剑,既可能因为它的低劣质量导致孩子心理的扭曲,也可能会为儿童撑开一方想象的天空。但是,更多的时尚图书还是有其充分的流行因素的,包括正义的感召、美好的幻想、过人的机智、天真的童趣等。对待这种时尚阅读的正确态度和做法应该是一要积极地亲身体验这种时尚,二要积极地引领这种时尚,如一位香港的小学老师,她能亲自为学生朗诵《哈利·波特》片断,能和学生一起穿上带有“哈利·波特”标志的衣服,招摇过市地去观看电影《哈利·波特》。
(三)引导学生读经典名著,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
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余秋雨先生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当孩子沉浸在阅读经典名著的喜悦中,目光炯炯,神采飞扬时,我们会感受到:经典名著对于孩子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点点入土。其实,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教会孩子学会语文,但它能温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情世界,激发他们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就如高尔基所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二、寻求学生课外阅读的理想方式
有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好书,接下来该考虑学生们应该怎样读书。2002年安徒生奖得主钱伯斯认为: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我们是否能把自己作为读者的热情传导给孩子,是否能让孩子们保持阅读的激情。可以这样说,理想的阅读方式就是能推动持续阅读。
(一)开放性的阅读方式
课外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它是依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而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对待学生的阅读方式,我们要宽容一些,更宽容一些。如果孩子对课外读物感兴趣,他当然会将自己的小脸埋进书页里面去,直至废寝忘食。如果翻动了书本的三页,还不能吸引住孩子的目光,那就不能责怪孩子,而只能是书本身的问题了。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规定是不少于145万字,其中小学第一学段是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是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是不少于100万字。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允许他们的阅读量有增有减。根据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每个学段的阅读总量也可作前后的调整。阅读量,还应该包括对于同一本书或同一篇文章阅读的次数。由于阅读的时间、环境、方法以及读者的心境、阅历、对世界的看法都可能发生变化,因而对文本的解读就会有新的见识、感受和发现。特别好的作品,一定要改变一次性阅读的习惯,多读几遍,钻得深、悟得透,才能产生新的思想,铸出新的语言,运用起来才能左右逢源。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老曾说:“阅读和习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习惯的形成可以有两种基本的途径:一是强制,结果是习惯形成了,同时强烈的反叛心理或过度的奴性心理也形成了,这是一朵娇艳恶毒的罂粟花;二是暗示,可以养成习惯,还能对暗示源产生亲近感。阅读的习惯是需要放养的,在不经意间成就习惯,成就一生。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从而成就一生。
(三)放松学生的阅读负担
我们应该让孩子在一身轻松的状态下,主动积极的阅读中,启动思维,激发情感,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索,不能在课外阅读时因为读后感成为无形的重压而使课外阅读陷入干涸的沙漠。当然我们可以在孩子们感兴趣的前提下,让孩子们作摘抄、写读后感,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讨论会、表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显露个人阅读情况,交流经验心得,展示精彩纷呈的知识信息世界,在学学、玩玩、练练中培养了孩子的语文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三、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独特体验
我们怎样面对孩子们的课外阅读的体验?这又是一个很现实很严峻的问题,因为阅读总有体验,我们必须要面对;因为体验的不公正遭遇是会影响阅读的动机的,我们一定得谨慎。
(一)允许存在阅读体验的差异
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行为,课外阅读更是一种纯粹的孩子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互动。这种对话受到孩子的个性、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其阅读的结果,也就是对课外读物的解读一定是有差异的,有时候这种差异会很大。
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写完了《宝葫芦的秘密》,然后告诉孩子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有不劳而获的思想”,但孩子们读完后却写信告诉张爷爷:“我爱宝葫芦”!一个人的阅读理解会受到他的个性、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其对课外阅读的解读一定会存在差异,有时这种差异会很大。
(二)允许存在阅读后表现的差异
孩子通过课外阅读会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对阅读内容的体验和感悟中获得的。例如,阅读了《哈利·波特》以后,有的孩子喜欢手持一根小棒指指点点,有的孩子变得喜欢沉思,有的孩子会聚在一起热烈的交谈书中的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切都是孩子阅读后的兴奋溢于言表,激情真实流露,冲动难于自抑的表现。小孩子都做过“过家家”的游戏,这不也是他们阅读了生活这本大书以后的一种表现吗?
四、营造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环境与氛围
课外阅读的指导首先是保持热情,保护兴趣;其次是给孩子的书是否有足够的魅力;然后才是方法和技巧。那有什么能让孩子的阅读之火越烧越旺呢?。
(一)整合环境,拓展阅读
“阅读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整合出一个广阔的阅读环境,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有书可读,并能主动读书,多读好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修养。在日常教学中,可开展系列活动,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比如开辟班级“书香院”,创建家庭“书香院”
(二)创设氛围,提升阅读
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的启动和保持是一种集体行为中个体的无意识行为。阅读氛围的营造是有一些做法可以借鉴的。比如班级读书会、开展挑战性阅读活动、利用影视作品营造阅读氛围、开展专题性辩论、利用游戏创设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这样,孩子的阅读愿望更会欲罢不能,将会更积极主动地飞到浩瀚的书的海洋里去遨游。
[参 考 文 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阎国利,吕勇.阅读策略[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