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比知识更为重要的数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握时机,重新构建,展现数学家的思维过程,展现教师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学生的原思维过程,在这种重新创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构建自然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条件
在教学中,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因此创设一个民主平等、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良好的协调一致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的必要条件.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亲切的教态、饱满的热情、灵活多样的教法感染、激励学生,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树立自信心. 老师要把微笑带入课堂,与学生亲切、平等地交流,与学生交朋友,与学生之间平等相处,互相尊重. 上课时,用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来克服学生的畏惧心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 让他们每个人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时都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在一种平等、心理安全的环境中激疑、促思.
二、激发动机,提升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在动力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 激发作用是采用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小学生受其年龄特征影响,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主要是靠学习兴趣来激发,靠学习过程的成功体验来保持. 例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随意说出几个自然数考老师,老师随口就能说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感到神奇和惊讶,学生产生了一种迫切的求知欲望,迫不及待地投入尝试探索,这样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就能自觉参与、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进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反过来,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能促使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富有想象、勤于思考、独立自主等优秀个性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增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力.
三、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课堂上我们应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利用新旧知识的异同点、转折点,通过类比、对比、联系、转化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已有知识对教学知识的促进作用,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创造“新知”.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推导公式,新课讲完后,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能否拼成其他图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吗?”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机会,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结论,摸索方法,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训练形象思维,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既要注意数学知识的实践性,又要体现知识体系的整体性,重视学具操作,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先让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学具,让学生动手剪拼,并要求把它们组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同学们通过剪拼,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操作让学生获得了亲手实验、成功解决问题的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抽象概念形象化,静态概念动态化,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情景化、形象化、动态化、可操作化。
五、精心设计练习,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行之有效的方法
课堂练习是对新知的巩固和延伸,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练习可以使学生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拓宽思维空间,激发创新意识. 1. 巩固题. 紧靠课本,设计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 主要检查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及时巩固,形成初步的技能. 2. 变式题. 通过一题多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设计,使学生深入理解,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综合题. 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采用灵活、多向、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促使学生把机械的模仿转化为探索创新.
对于小学生来说,只要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而得出的相对于自己或周围的人来说是新方法、新知识、新规律的行为,就可以算是一种创新的表现. 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责任编辑龙建刚
一、构建自然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条件
在教学中,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因此创设一个民主平等、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良好的协调一致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的必要条件.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亲切的教态、饱满的热情、灵活多样的教法感染、激励学生,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树立自信心. 老师要把微笑带入课堂,与学生亲切、平等地交流,与学生交朋友,与学生之间平等相处,互相尊重. 上课时,用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来克服学生的畏惧心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 让他们每个人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时都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在一种平等、心理安全的环境中激疑、促思.
二、激发动机,提升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在动力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 激发作用是采用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小学生受其年龄特征影响,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主要是靠学习兴趣来激发,靠学习过程的成功体验来保持. 例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随意说出几个自然数考老师,老师随口就能说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感到神奇和惊讶,学生产生了一种迫切的求知欲望,迫不及待地投入尝试探索,这样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就能自觉参与、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进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反过来,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能促使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富有想象、勤于思考、独立自主等优秀个性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增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力.
三、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课堂上我们应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利用新旧知识的异同点、转折点,通过类比、对比、联系、转化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已有知识对教学知识的促进作用,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创造“新知”.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推导公式,新课讲完后,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能否拼成其他图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吗?”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机会,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结论,摸索方法,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训练形象思维,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既要注意数学知识的实践性,又要体现知识体系的整体性,重视学具操作,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先让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学具,让学生动手剪拼,并要求把它们组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同学们通过剪拼,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操作让学生获得了亲手实验、成功解决问题的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抽象概念形象化,静态概念动态化,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情景化、形象化、动态化、可操作化。
五、精心设计练习,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行之有效的方法
课堂练习是对新知的巩固和延伸,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练习可以使学生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拓宽思维空间,激发创新意识. 1. 巩固题. 紧靠课本,设计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 主要检查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及时巩固,形成初步的技能. 2. 变式题. 通过一题多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设计,使学生深入理解,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综合题. 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采用灵活、多向、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促使学生把机械的模仿转化为探索创新.
对于小学生来说,只要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而得出的相对于自己或周围的人来说是新方法、新知识、新规律的行为,就可以算是一种创新的表现. 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