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受到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环境以及教育主客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离不开制度的影响和作用,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沿着制度逻辑的框架,运用新制度主义的理论加以剖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和推进过程中存在着法制困境、道德信仰困境和行为失范等问题,需要从高校行为、文化接纳和融合以及道德信仰重塑等方面入手进行制度变革,培养大学生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道德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8—0115—03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制度逻辑
根据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的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主要有两种理解:一是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教育,即在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思想教育从理念到内容、手段、机制与组织方法如何发展、创新;二是基于网络的思想教育,就是把网络作为思想教育的新阵地、新工具、新方法,用以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受到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环境以及教育主客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离不开制度的影响和作用,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沿着制度逻辑的框架,运用新制度主义的理论加以剖析。在与经济学、社会学的不断对话过程中,政治学中的新制度主义应运而生并在20世纪90年代迎来了研究的黄金时期[2]。最早提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概念的美国学者马奇和奥尔森指出:“制度乃是组织中的行为规则、常规和全部程序。政治制度是相互联系的规则和常规的集合,它们决定着与角色和处境相适应的适当行动”[3]。从教育实效性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为认知效果、价值效果和实践效果三个层面,而实践效果是三个层次中最具显示度的,是教育传播过程在教育客体的言语及行为层面上的反映和体现,具体反映的是受众客体的认知、思想、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在其言语和行为上的外在表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思想观念的改变,意识形态的引导最终要体现为个体行为特征和行为趋向,这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直接、最明显的标志。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困境
新制度主义者认为,行为不可能发生在真空之中,而是镶嵌在制度环境内。只有发生在制度背景下的行为才能充分地被理解。当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不是凭空出现的,依然受着制度的影响,体现出一系列的制度困境。
1。法制困境
法律、政策、惯例、程序等是新制度主义关于制度的基本解释,以及对制度涵义不断延伸的出发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推进需要在一定的法律环境下,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符合相应的规范和要求。一方面,法律、规章、办法的针对性不强,国家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规定和意见;另一方面,高校自身缺乏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很少有高校就大学生网络行为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引导。
2。道德信仰困境
新制度主义十分重视以伦理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的制度性作用。“意识形态可以被定义为关于世界的一套信念,它们倾向于从道德上判定劳动分工、收入分配和社会现行制度结构”[4]。新制度主义者认为,伦理道德也是制度的题中之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制度困境就体现为网络道德的缺失和信仰弱化。
3。行为失范
新制度主义者认为,“制度建构了个人选择方式以及对行为的有效塑造”[5]。制度也影响政治行为进而塑造了特定的行为后果。制度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让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陷入行为失范的困境。网络的自由性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严重。网络信息言论自由、传播速度快、效率高、掩护性强等特征使得网络各种思潮泛滥,失去“把关人”控制的暴力、金钱、色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颓废的内容大量充斥其间,尤其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有极强的诱惑力和欺骗性。在积淀观看来,制度代表了价值的连续性,是不断积淀下来的。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变革
1。制度变革中的高校行为。古丁对制度与个体行为做了很好的演绎,他认为:个体或集体在追求行为目标时,通常受制于彼此互动所形成的环境;虽然这些约束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最后都将会形成“制度”,这些制度引导行动者的行为,同时也不断地被创造或塑造;行动者在受到约束的同时,制度也会给他们提供便利,以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制度能够改变行动者的偏好、价值观与动机;制度对行为或行为选择的约束与便利,可以从历史进程中得到解释;制度是集体互动的结果;这种互动过程,不仅生成了制度,而且是整个政治生活存续的基本动力[6]。
加强高校网络法制建设。一方面,高等学校要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制度、运行制度、监督制度、评估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立一套与网络技术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新机制。在普及网络法律知识的同时,制定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管理规定和办法,如《校园计算机网络用户行为规范》、《校园网络BBS站管理规则》、《BBS用户身份认证办法》、《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违纪处分规定》等;另一方面应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建设,专门开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法制教育》等课程,全面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成为一支维护网络秩序,传播网络文明的重要生力军。
构建主题鲜明的网络教育平台。高校应建立、完善一批主题鲜明的思政教育工作网站,在网上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同时依托其他网站进行外围性思政教育,利用商业网站高点击率带动深化高校思政教育,实现校园网络对其他媒体的整合,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资源,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在建设各自校园网的同时,各高校的校园网可以互相联网,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设富有中国高校特色的“红网”教育阵地,并运用网络的超时空性,把“红网”思政教育影响扩展到全社会,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制度变革中的文化认知。
新制度主义者认为的制度范围广泛、涵义丰富,不仅包括正式规则、程序和规范,而且还包括为人的行动提供“意义框架”的象征系统、认知模式和道德模块。这就把文化要素也纳入到制度范围。制度变革的本身只是手段,而并非目的,变革的终极目标在于引发人的变革,尤其是实现人的行为的转化。然而,在现实的制度变革活动中,要实现人的行为转化,仅靠正式制度难以实现彻底的变革。然而,制度对象对制度本身的认同度不高。为此,新制度社会学认为,一个制度构建的最深层次的部分是合法性的构建,这种合法性的构建过程是扎根于原有的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在制度变革和创新过程中,文化认知上的认同是实现制度建设的重要基础。
一所学校的优秀校园文化,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与网络文化相比,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的道德教化与思想人格形成中,无疑有其内在优势。因为校园文化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对其进行审美熏陶和技能培养,而网络文化的规范性较为薄弱;校园文化集中体现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长期形成的传统风气,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而网络文化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充满着各种矛盾,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与消极并存;校园文化具有相对的开放性,能够帮助学生在多样化的环境中理解、体现、保护、增强、促进和传播先进校内外文化,而网络文化的全开放性,容易导致信息泛滥,良莠难辨。
3。制度变革中的道德信仰重塑。
诺斯认为,“社会强有力的道德和伦理法则是使经济体制可行的社会稳定的要素”[7](P51)。道德、信仰、价值是个体行为和集体行动的内在驱动力,是镶嵌在制度之中最重要的元素。制度的变革当然需要道德的重塑、信仰的巩固,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变革中,就迫切需要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塑造。
良好道德的养成有赖于网络道德教育的双向互动。面对网络文化带来的社会思潮和思想文化的挑战以及导致的道德偏差问题,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在网上解决。要坚持以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发挥德育工作的传统优势,善于利用网络技术拓展新的领域,实现德育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着眼于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分辨信息、选择信息、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把网络建设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舞台。良好道德的塑造还有赖于社会道德践行活动。良好道德的养成需要主体的长期践行。而广泛的社会道德实践,也有助于青年学生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认识水平和审美能力,促进思想成熟,从而增强其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建立健全大学生参与乡村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公益劳动以及其他有意义、符合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志愿者活动的制度,鼓励大学生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十年历程与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5,(5)。
[2]石凯,胡伟。新制度主义“新”在哪里?[J]。教学与研究,2006。
[3]凯尔?布尔。政治学和社会学中的“新制度学派”[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6,(3)。
[4]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A]。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5]B。 Guy Peters。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M]。 London: Pinter, 1999。p34。
[6]Robert Goodin。 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Desig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7]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The Study of Colleg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Revol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Institutionalism
Zhou Ling—Yan1,Li Ke—Long2
(1。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621010, China;
2。 Law School,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621010, China)
Abstract: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influenced by various factors, for example, the education method, education content,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education object, and particularly influenced greatly by the effect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system。 We can research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long the system logic framework, and parse it with the theory of new institutionalism。 Colleg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ets with lots of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such as legal dilemma, moral beliefs predicament and behavior problems。 Thus it needs some system reformation from university behavior, cultural acceptance and fusion and moral beliefs remodeling,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correct philosophy and world view。
Keywords:colleg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thics research
〔责任编辑:李官〕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道德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8—0115—03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制度逻辑
根据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的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主要有两种理解:一是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教育,即在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思想教育从理念到内容、手段、机制与组织方法如何发展、创新;二是基于网络的思想教育,就是把网络作为思想教育的新阵地、新工具、新方法,用以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受到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环境以及教育主客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离不开制度的影响和作用,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沿着制度逻辑的框架,运用新制度主义的理论加以剖析。在与经济学、社会学的不断对话过程中,政治学中的新制度主义应运而生并在20世纪90年代迎来了研究的黄金时期[2]。最早提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概念的美国学者马奇和奥尔森指出:“制度乃是组织中的行为规则、常规和全部程序。政治制度是相互联系的规则和常规的集合,它们决定着与角色和处境相适应的适当行动”[3]。从教育实效性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为认知效果、价值效果和实践效果三个层面,而实践效果是三个层次中最具显示度的,是教育传播过程在教育客体的言语及行为层面上的反映和体现,具体反映的是受众客体的认知、思想、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在其言语和行为上的外在表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思想观念的改变,意识形态的引导最终要体现为个体行为特征和行为趋向,这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直接、最明显的标志。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困境
新制度主义者认为,行为不可能发生在真空之中,而是镶嵌在制度环境内。只有发生在制度背景下的行为才能充分地被理解。当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不是凭空出现的,依然受着制度的影响,体现出一系列的制度困境。
1。法制困境
法律、政策、惯例、程序等是新制度主义关于制度的基本解释,以及对制度涵义不断延伸的出发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推进需要在一定的法律环境下,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符合相应的规范和要求。一方面,法律、规章、办法的针对性不强,国家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规定和意见;另一方面,高校自身缺乏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很少有高校就大学生网络行为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引导。
2。道德信仰困境
新制度主义十分重视以伦理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的制度性作用。“意识形态可以被定义为关于世界的一套信念,它们倾向于从道德上判定劳动分工、收入分配和社会现行制度结构”[4]。新制度主义者认为,伦理道德也是制度的题中之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制度困境就体现为网络道德的缺失和信仰弱化。
3。行为失范
新制度主义者认为,“制度建构了个人选择方式以及对行为的有效塑造”[5]。制度也影响政治行为进而塑造了特定的行为后果。制度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让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陷入行为失范的困境。网络的自由性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严重。网络信息言论自由、传播速度快、效率高、掩护性强等特征使得网络各种思潮泛滥,失去“把关人”控制的暴力、金钱、色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颓废的内容大量充斥其间,尤其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有极强的诱惑力和欺骗性。在积淀观看来,制度代表了价值的连续性,是不断积淀下来的。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变革
1。制度变革中的高校行为。古丁对制度与个体行为做了很好的演绎,他认为:个体或集体在追求行为目标时,通常受制于彼此互动所形成的环境;虽然这些约束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最后都将会形成“制度”,这些制度引导行动者的行为,同时也不断地被创造或塑造;行动者在受到约束的同时,制度也会给他们提供便利,以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制度能够改变行动者的偏好、价值观与动机;制度对行为或行为选择的约束与便利,可以从历史进程中得到解释;制度是集体互动的结果;这种互动过程,不仅生成了制度,而且是整个政治生活存续的基本动力[6]。
加强高校网络法制建设。一方面,高等学校要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制度、运行制度、监督制度、评估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立一套与网络技术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新机制。在普及网络法律知识的同时,制定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管理规定和办法,如《校园计算机网络用户行为规范》、《校园网络BBS站管理规则》、《BBS用户身份认证办法》、《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违纪处分规定》等;另一方面应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建设,专门开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法制教育》等课程,全面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成为一支维护网络秩序,传播网络文明的重要生力军。
构建主题鲜明的网络教育平台。高校应建立、完善一批主题鲜明的思政教育工作网站,在网上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同时依托其他网站进行外围性思政教育,利用商业网站高点击率带动深化高校思政教育,实现校园网络对其他媒体的整合,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资源,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在建设各自校园网的同时,各高校的校园网可以互相联网,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设富有中国高校特色的“红网”教育阵地,并运用网络的超时空性,把“红网”思政教育影响扩展到全社会,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制度变革中的文化认知。
新制度主义者认为的制度范围广泛、涵义丰富,不仅包括正式规则、程序和规范,而且还包括为人的行动提供“意义框架”的象征系统、认知模式和道德模块。这就把文化要素也纳入到制度范围。制度变革的本身只是手段,而并非目的,变革的终极目标在于引发人的变革,尤其是实现人的行为的转化。然而,在现实的制度变革活动中,要实现人的行为转化,仅靠正式制度难以实现彻底的变革。然而,制度对象对制度本身的认同度不高。为此,新制度社会学认为,一个制度构建的最深层次的部分是合法性的构建,这种合法性的构建过程是扎根于原有的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在制度变革和创新过程中,文化认知上的认同是实现制度建设的重要基础。
一所学校的优秀校园文化,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与网络文化相比,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的道德教化与思想人格形成中,无疑有其内在优势。因为校园文化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对其进行审美熏陶和技能培养,而网络文化的规范性较为薄弱;校园文化集中体现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长期形成的传统风气,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而网络文化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充满着各种矛盾,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与消极并存;校园文化具有相对的开放性,能够帮助学生在多样化的环境中理解、体现、保护、增强、促进和传播先进校内外文化,而网络文化的全开放性,容易导致信息泛滥,良莠难辨。
3。制度变革中的道德信仰重塑。
诺斯认为,“社会强有力的道德和伦理法则是使经济体制可行的社会稳定的要素”[7](P51)。道德、信仰、价值是个体行为和集体行动的内在驱动力,是镶嵌在制度之中最重要的元素。制度的变革当然需要道德的重塑、信仰的巩固,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变革中,就迫切需要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塑造。
良好道德的养成有赖于网络道德教育的双向互动。面对网络文化带来的社会思潮和思想文化的挑战以及导致的道德偏差问题,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在网上解决。要坚持以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发挥德育工作的传统优势,善于利用网络技术拓展新的领域,实现德育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着眼于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分辨信息、选择信息、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把网络建设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舞台。良好道德的塑造还有赖于社会道德践行活动。良好道德的养成需要主体的长期践行。而广泛的社会道德实践,也有助于青年学生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认识水平和审美能力,促进思想成熟,从而增强其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建立健全大学生参与乡村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公益劳动以及其他有意义、符合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志愿者活动的制度,鼓励大学生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十年历程与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5,(5)。
[2]石凯,胡伟。新制度主义“新”在哪里?[J]。教学与研究,2006。
[3]凯尔?布尔。政治学和社会学中的“新制度学派”[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6,(3)。
[4]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A]。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5]B。 Guy Peters。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M]。 London: Pinter, 1999。p34。
[6]Robert Goodin。 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Desig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7]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The Study of Colleg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Revol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Institutionalism
Zhou Ling—Yan1,Li Ke—Long2
(1。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621010, China;
2。 Law School,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621010, China)
Abstract: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influenced by various factors, for example, the education method, education content,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education object, and particularly influenced greatly by the effect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system。 We can research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long the system logic framework, and parse it with the theory of new institutionalism。 Colleg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ets with lots of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such as legal dilemma, moral beliefs predicament and behavior problems。 Thus it needs some system reformation from university behavior, cultural acceptance and fusion and moral beliefs remodeling,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correct philosophy and world view。
Keywords:colleg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thics research
〔责任编辑: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