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正确认识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涵义,分清不真实对话的成因,明确师生之间真实对话的特征,建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师生对话,从而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营造气氛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1.1、要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手段是多样的,利用图表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通过音乐,镜头、音响等创设情境,还可以运用学生的模拟行为创设情境。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想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强调的是兴趣。兴趣就是学生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为此,我在教学的预习环节中,注意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占有与教学有关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因此,我让学生上网查阅白莺的有关资料和图片,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生找到的资料和我制作的课件,使学生图文对照,引导学生分析掌握作者抓住白莺外形、生活习性的特点描写事物的写法,探求本文的写作目的。
1.2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由教师、学生、教材诸要素组成。
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求我们确立新型的师生观,即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这种新型的课堂师生关系,核心就是贯彻教学民主。
1.3、授之以法,得之以效
传统的语文教学程式大多是由老师讲、板书,学生听、记、朗读、提问穿插其中,即讲读法。现在的教学,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去年开始我校也执行了杜郎口教学模式。通过杜郎口讲课模式让师生感受到追求愉快教育、在快乐中学习。课堂上,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培养的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师在班级成立若干学习研讨小组,每组四人。把教材中的部分课文分配给各小组,让学生自己结合单元教学重点,用较长的一段时间查找资料,进行备课、讨论……等到教学这一课时,就请这一小组推选主讲人讲解,另外3人补充。其它同学也绝不闲着,为了上课时向主讲人质疑,学生往往事先都精读了课文,老师在这过程中起舵手作用,适时地点拨,校正“航向”。
2、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地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
3、把识字和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话等阶段性目标有机融合
自然渗透或者贯穿于整个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新版的小学一年级课程改革教材,配备了大量的彩色插图,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直观需要,为教师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教材内容多以儿歌的形式出现,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接受、理解、记忆;教材中每课课后练习也改变了以往单一呆板的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如何利用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特点,使全体学生达到最佳受益程度呢?我觉得教师首先应该具备一种“大语言观”意识。体现在对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对语文学科有一个统一的和整体的认识,本应该把拼音、字、词、句、段、篇等割裂开来,应该结合每课的内容灵活地进行教学。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为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创造了条件,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了拼音、识字,还极大地丰富了对词语的积累,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潜能。
4、教师利用形象性的语言与肢体语言相结合,进行课堂教学或者活动。
教师教学语言固然需要感染力,但是要达到对学生的最佳影响程度,就不能不注意肢体语言与形象性语言的有机结合。一年级教材内容具有生动、形象、易读、易记的特点,为了使学生达到记忆、理解的最佳状态,我的做法是:教师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教师示范读。教师示范读课文时要用优美的語言、形象的动作、丰富的表情去感染学生;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用学生喜闻乐见、乐学的方法,达到教师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效率、质量的提高。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通过师生在“读”上的对比,学生发现了不同,找出了差距,确定了目标,于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全身心参与”这种学习方式和习惯,学生读书也从最初的模仿教师,逐渐体会到用内心去感受学习内容;用动作和表情来强化自己内心的和学习对象的内涵;用感情去体会文章内容中的以及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经过短时间的训练,学生读、说、写各方面都会有很大的进步。
5、总之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又是相互矛盾的关系。传统的语文教学: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归纳、你熟记。传统的授课方式,即“一幅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模式。通常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它注重于教师“教”的技艺,较少地顾及学生“学”的规律;偏重于传授知识,较忽略学生智能的发展。在这样的形式下,语文教学应该发生变革。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应手。
【关键词】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营造气氛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1.1、要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手段是多样的,利用图表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通过音乐,镜头、音响等创设情境,还可以运用学生的模拟行为创设情境。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想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强调的是兴趣。兴趣就是学生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为此,我在教学的预习环节中,注意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占有与教学有关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因此,我让学生上网查阅白莺的有关资料和图片,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生找到的资料和我制作的课件,使学生图文对照,引导学生分析掌握作者抓住白莺外形、生活习性的特点描写事物的写法,探求本文的写作目的。
1.2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由教师、学生、教材诸要素组成。
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求我们确立新型的师生观,即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这种新型的课堂师生关系,核心就是贯彻教学民主。
1.3、授之以法,得之以效
传统的语文教学程式大多是由老师讲、板书,学生听、记、朗读、提问穿插其中,即讲读法。现在的教学,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去年开始我校也执行了杜郎口教学模式。通过杜郎口讲课模式让师生感受到追求愉快教育、在快乐中学习。课堂上,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培养的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师在班级成立若干学习研讨小组,每组四人。把教材中的部分课文分配给各小组,让学生自己结合单元教学重点,用较长的一段时间查找资料,进行备课、讨论……等到教学这一课时,就请这一小组推选主讲人讲解,另外3人补充。其它同学也绝不闲着,为了上课时向主讲人质疑,学生往往事先都精读了课文,老师在这过程中起舵手作用,适时地点拨,校正“航向”。
2、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地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
3、把识字和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话等阶段性目标有机融合
自然渗透或者贯穿于整个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新版的小学一年级课程改革教材,配备了大量的彩色插图,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直观需要,为教师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教材内容多以儿歌的形式出现,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接受、理解、记忆;教材中每课课后练习也改变了以往单一呆板的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如何利用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特点,使全体学生达到最佳受益程度呢?我觉得教师首先应该具备一种“大语言观”意识。体现在对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对语文学科有一个统一的和整体的认识,本应该把拼音、字、词、句、段、篇等割裂开来,应该结合每课的内容灵活地进行教学。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为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创造了条件,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了拼音、识字,还极大地丰富了对词语的积累,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潜能。
4、教师利用形象性的语言与肢体语言相结合,进行课堂教学或者活动。
教师教学语言固然需要感染力,但是要达到对学生的最佳影响程度,就不能不注意肢体语言与形象性语言的有机结合。一年级教材内容具有生动、形象、易读、易记的特点,为了使学生达到记忆、理解的最佳状态,我的做法是:教师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教师示范读。教师示范读课文时要用优美的語言、形象的动作、丰富的表情去感染学生;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用学生喜闻乐见、乐学的方法,达到教师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效率、质量的提高。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通过师生在“读”上的对比,学生发现了不同,找出了差距,确定了目标,于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全身心参与”这种学习方式和习惯,学生读书也从最初的模仿教师,逐渐体会到用内心去感受学习内容;用动作和表情来强化自己内心的和学习对象的内涵;用感情去体会文章内容中的以及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经过短时间的训练,学生读、说、写各方面都会有很大的进步。
5、总之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又是相互矛盾的关系。传统的语文教学: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归纳、你熟记。传统的授课方式,即“一幅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模式。通常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它注重于教师“教”的技艺,较少地顾及学生“学”的规律;偏重于传授知识,较忽略学生智能的发展。在这样的形式下,语文教学应该发生变革。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