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中段是指小学的三、四年级,这个阶段的小孩进入第二次生长高峰,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都处于关键的转折期。小学中段的歌唱课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居于重要地位,以审美为核心,是音乐课教学的最基本要求。因此,本文从审美的角度对小学中段歌唱课教学中的教法进行分析,以寻求一套合理的歌唱课教学方法来实现小学歌唱教学中的审美目的。
关键词:小学;歌唱教学;审美教学
一、小学中段歌唱教学的审美要求
小学歌唱课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当中提出,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1]我国小学音乐课堂普遍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学生声音条件各不相同,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接受能力的局限性,而歌唱教学的抽象性特征,又为小学生学习歌唱筑起了层层阻碍,这就对音乐教师们在进行歌唱课程教学的时候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对艺术美的追求和感悟,对音乐的体会和创编,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因此,本文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小学中段的歌唱课教学进行剖析,为音乐老师提供一种新思路,从而助推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新课标中对小学中段演唱的要求
新课标中提出,“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2]因为小学的音乐课程是基础性、普及性的音乐教育,歌唱课教学的目标不是为了培养专业歌者,而更多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歌唱课感受到音乐的美,受到艺术美的熏陶。同样,在小学的歌唱教学当中,教师应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重视合唱教学,学会与他人合作演唱,培养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
(三)在歌唱课教学中的审美表达
音乐是一门表情艺术,小学中段的学生在学习歌唱时,富有表情性也是他们需要掌握的能力之一。音乐也是一门精准的艺术,在小学中段,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学会用准确的节奏和音调、自然的声音来进行演唱。
新课标中将审美这一概念反复提及,充分说明了现阶段下提升基础性义务教育的美学教育质量的迫切性。作为美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举足轻重而且影响深远,在这一阶段形成的审美思维和审美视角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整个人生的美学价值观。
二、审美在小学中段歌唱课教学中的作用
(一)塑造人格,陶冶情操
人类都是美学动物,人对于美有着天生的向往和追求。音乐家圣桑说:“音乐始于词尽之处,音乐能说出非语言所能表达出的东西,它使我们发现我们自身最神秘的深奥之处”。音乐所带来的审美分理性和感性方面的,在感性方面体现为直接的对于音乐外部形态和状貌的感知与把握,例如旋律起伏的感受,节奏张弛的体会、以及力度的强与弱、不同音色所带来的不一样的音乐美体验。而在理性方面则表现为审美主体受教育程度、生活经历等所影响的审美体验,情感经历越丰富、深刻,或者特殊的生活经历生长环境,对音乐的美的感受就越充分。因此,音乐审美对于人来说,即是生理刺激,又是心理需要。尤其小学的学生,他们涉世尚浅,通过审美教育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也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在演唱歌曲的时候理解作品。
小学中段的学生拥有独立的个人人格,学校的教育不只是单纯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树立健康和全面的人格。让学生学会在美的音乐艺术当中抒发自己的情绪,避免出现屈服于现实打击而“压抑内在精神要求的性格扭曲,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性收到物质奴役的自我异化。”
(二)启迪才智,激发潜能
审美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陶冶情操,还是启迪智慧,激发潜能。审美教育通过调节人的精神与情绪,调动大脑中枢的神经,从而促进协调人的身体机能。一个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国斯佩里教授通过割裂脑实验,证实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在这个理论当中有提到,人的左脑是理解语言的中枢,支配右半身的神经和器官,主要完成语言、分析、逻辑、代数的思考、认识和行为。而右脑具有接受音乐的中枢,负责可视的、综合的、几何的、绘画的思考性行为。观赏绘画、欣赏音乐、凭直觉观察事物这都是右脑的功能。因此,音乐艺术的审美教育有助于正在发育期的小学中段的学生更好的锻炼右脑,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
三、在小学中段歌唱教学中如何把握审美
(一)把握变幻莫测的节奏美
在音乐的三大要素当中,节奏位居于首要地位,常被喻为是音乐的骨髓,其重要性可见一斑。音乐离不开节奏,没有节奏的音乐“都只能算作是音的堆积。”[7]在歌唱教学的过程当中音乐教师应当充分重视起节奏的应用。按照一般音乐规律来讲,节奏密集、短促的音乐,或紧张、激烈,或活泼、欢快,在少儿歌曲当中还较為常见。在歌唱课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分析节奏开始初步分析歌曲的直观感知体验和演唱歌曲时应当采取哪种歌唱方法及情绪才是美。
(二)感受韵味无穷的旋律美
如果说把节奏看作是音乐的骨髓,那么旋律就必定是音乐的灵魂了。在音乐中,给人最直观的感知体验的是旋律,使个人情感体验联系起来的也是旋律。小学中段学生对于音乐旋律美的体会,可以采用画旋律线的方法,结合视觉直接的进行感知,从而更好的表现出音乐的美感。在紧张感较为强烈的地方,旋律线的走向多数是往上的;在歌曲旋律比较舒缓的地方,旋律线走向也比较的平稳。这种直观的视觉感知方法,对于小学中段的学生来说,既是他们的已经能够接受的方法,又属于能力范围内最易理解的方法。
(三)体会丰富多彩的和声美
和声是在音乐当中丰富旋律的重要手段,在小学中段的歌唱课当中,学生已经开始初步接触二声部的合唱作品,如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嘹亮歌声》就是一首轮唱与二声部合唱相结合的歌曲。对于小学中段的学生来说,和声的作用还可以体现在对伴奏的聆听与配合,根据伴奏的起伏情况调整自己的情绪起伏,快速的进入到歌曲需要的艺术情绪当中。
(四)学习多种多样的文化美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程也深深地包含着人文性。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都非常重视基础性教育,审美意识在小学的培养能够让审美在国家有着普及性的审美教育和引导。通过音乐作品展现出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一方面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培育小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学习,尊重艺术,理解艺术的多样性。
根据新课标的文件要求,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创新地运用适合老师与学生的教学方法,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是在推动实现大幅提升中段小学生在审美视角下的声乐体验中的艺术获得感必要条件。新时期对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生接受音乐教育后的审美素养有了新要求,对音乐教师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归根结底,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无论个人或者集体,音乐教师要怀着一颗共同体验音乐美妙,陪伴成长,共同获得新感动新知识的心投入到每天每日每堂课的教学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 陆晓红.数学教学引导有效思维“三策略”[J].广西教育,2011,22:62
[2] 宋瑾.音乐的表现机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8,01:18.
[3] 林华.音乐审美的符号操作与艺术解释[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14
关键词:小学;歌唱教学;审美教学
一、小学中段歌唱教学的审美要求
小学歌唱课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当中提出,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1]我国小学音乐课堂普遍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学生声音条件各不相同,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接受能力的局限性,而歌唱教学的抽象性特征,又为小学生学习歌唱筑起了层层阻碍,这就对音乐教师们在进行歌唱课程教学的时候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对艺术美的追求和感悟,对音乐的体会和创编,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因此,本文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小学中段的歌唱课教学进行剖析,为音乐老师提供一种新思路,从而助推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新课标中对小学中段演唱的要求
新课标中提出,“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2]因为小学的音乐课程是基础性、普及性的音乐教育,歌唱课教学的目标不是为了培养专业歌者,而更多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歌唱课感受到音乐的美,受到艺术美的熏陶。同样,在小学的歌唱教学当中,教师应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重视合唱教学,学会与他人合作演唱,培养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
(三)在歌唱课教学中的审美表达
音乐是一门表情艺术,小学中段的学生在学习歌唱时,富有表情性也是他们需要掌握的能力之一。音乐也是一门精准的艺术,在小学中段,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学会用准确的节奏和音调、自然的声音来进行演唱。
新课标中将审美这一概念反复提及,充分说明了现阶段下提升基础性义务教育的美学教育质量的迫切性。作为美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举足轻重而且影响深远,在这一阶段形成的审美思维和审美视角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整个人生的美学价值观。
二、审美在小学中段歌唱课教学中的作用
(一)塑造人格,陶冶情操
人类都是美学动物,人对于美有着天生的向往和追求。音乐家圣桑说:“音乐始于词尽之处,音乐能说出非语言所能表达出的东西,它使我们发现我们自身最神秘的深奥之处”。音乐所带来的审美分理性和感性方面的,在感性方面体现为直接的对于音乐外部形态和状貌的感知与把握,例如旋律起伏的感受,节奏张弛的体会、以及力度的强与弱、不同音色所带来的不一样的音乐美体验。而在理性方面则表现为审美主体受教育程度、生活经历等所影响的审美体验,情感经历越丰富、深刻,或者特殊的生活经历生长环境,对音乐的美的感受就越充分。因此,音乐审美对于人来说,即是生理刺激,又是心理需要。尤其小学的学生,他们涉世尚浅,通过审美教育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也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在演唱歌曲的时候理解作品。
小学中段的学生拥有独立的个人人格,学校的教育不只是单纯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树立健康和全面的人格。让学生学会在美的音乐艺术当中抒发自己的情绪,避免出现屈服于现实打击而“压抑内在精神要求的性格扭曲,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性收到物质奴役的自我异化。”
(二)启迪才智,激发潜能
审美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陶冶情操,还是启迪智慧,激发潜能。审美教育通过调节人的精神与情绪,调动大脑中枢的神经,从而促进协调人的身体机能。一个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国斯佩里教授通过割裂脑实验,证实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在这个理论当中有提到,人的左脑是理解语言的中枢,支配右半身的神经和器官,主要完成语言、分析、逻辑、代数的思考、认识和行为。而右脑具有接受音乐的中枢,负责可视的、综合的、几何的、绘画的思考性行为。观赏绘画、欣赏音乐、凭直觉观察事物这都是右脑的功能。因此,音乐艺术的审美教育有助于正在发育期的小学中段的学生更好的锻炼右脑,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
三、在小学中段歌唱教学中如何把握审美
(一)把握变幻莫测的节奏美
在音乐的三大要素当中,节奏位居于首要地位,常被喻为是音乐的骨髓,其重要性可见一斑。音乐离不开节奏,没有节奏的音乐“都只能算作是音的堆积。”[7]在歌唱教学的过程当中音乐教师应当充分重视起节奏的应用。按照一般音乐规律来讲,节奏密集、短促的音乐,或紧张、激烈,或活泼、欢快,在少儿歌曲当中还较為常见。在歌唱课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分析节奏开始初步分析歌曲的直观感知体验和演唱歌曲时应当采取哪种歌唱方法及情绪才是美。
(二)感受韵味无穷的旋律美
如果说把节奏看作是音乐的骨髓,那么旋律就必定是音乐的灵魂了。在音乐中,给人最直观的感知体验的是旋律,使个人情感体验联系起来的也是旋律。小学中段学生对于音乐旋律美的体会,可以采用画旋律线的方法,结合视觉直接的进行感知,从而更好的表现出音乐的美感。在紧张感较为强烈的地方,旋律线的走向多数是往上的;在歌曲旋律比较舒缓的地方,旋律线走向也比较的平稳。这种直观的视觉感知方法,对于小学中段的学生来说,既是他们的已经能够接受的方法,又属于能力范围内最易理解的方法。
(三)体会丰富多彩的和声美
和声是在音乐当中丰富旋律的重要手段,在小学中段的歌唱课当中,学生已经开始初步接触二声部的合唱作品,如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嘹亮歌声》就是一首轮唱与二声部合唱相结合的歌曲。对于小学中段的学生来说,和声的作用还可以体现在对伴奏的聆听与配合,根据伴奏的起伏情况调整自己的情绪起伏,快速的进入到歌曲需要的艺术情绪当中。
(四)学习多种多样的文化美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程也深深地包含着人文性。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都非常重视基础性教育,审美意识在小学的培养能够让审美在国家有着普及性的审美教育和引导。通过音乐作品展现出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一方面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培育小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学习,尊重艺术,理解艺术的多样性。
根据新课标的文件要求,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创新地运用适合老师与学生的教学方法,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是在推动实现大幅提升中段小学生在审美视角下的声乐体验中的艺术获得感必要条件。新时期对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生接受音乐教育后的审美素养有了新要求,对音乐教师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归根结底,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无论个人或者集体,音乐教师要怀着一颗共同体验音乐美妙,陪伴成长,共同获得新感动新知识的心投入到每天每日每堂课的教学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 陆晓红.数学教学引导有效思维“三策略”[J].广西教育,2011,22:62
[2] 宋瑾.音乐的表现机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8,01:18.
[3] 林华.音乐审美的符号操作与艺术解释[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