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是学生学习成长中的过渡阶段,如果不能在这个过渡阶段进行踏实的巩固,未来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造成障碍。语文的阅读学习在整个语文学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如何加强阅读的能力是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究的方向。适当应用思维导图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思维导图;应用探析;增强逻辑性
引言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采取反复诵读的方法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感到乏味无趣的同时又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重复性的知识灌输会让学生产生乏味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造成较坏的影响。思维导图将知识以图文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为学生的阅读学习建立完整的架构。
一、思维导图的含义
从字面上理解思维导图的含义,就是将进入脑中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思维方法构建成一张引导图。它主要运用的是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每个进入人大脑中的信息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通过这个中心可以生发出很多与之相关的链条结构。每份信息以这种图文的形式储存,更便于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思维导图的应用
(一)预习阶段
在教师对课文正式讲解前,学生应该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否则在课堂上的学习就只能一味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不能产生自己的思考与理解。若课文晦涩难懂一些,学生便会更加一头雾水。这时学生可以合理使用思维导图,为正式的课堂做好充分准备。比如学生要提前预习朱自清先生的《春》就可以采用制作思维导图的方法。作者以“春”贯穿全文,学生在进行预习时可以从修辞手法、情感和主题探究这三个方面进行思维导图的建立。整篇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中运用的拟人手法,“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中运用的排比手法等。通过词句中的修辞进行第二级的分支,简单理解运用修辞的含义及其发挥的作用,实现对文章情感的基本把握。通过情感的把握可以进行第三级的分支,深入到文章的主题,作者对春的描摹是否只是抒发自身对这一季节的喜爱,还是自身精神境界中对自由或者其他品质的向往与追求。学生在预习期间就可以产生一系列的思考,带着这些不确定的想法走入课堂,或多或少会对教师所讲述的知识产生一定的质疑和疑惑,这些恰好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涵。
(二)课堂阶段
在课堂教师的讲解中,学生可以与预习阶段的思维导图进行对照,不断对思维导图进行丰富。以《济南的冬天》为例,作者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情”的特点,描绘了一幅济南特有的冬景。建立思维导图就可以从“天气特点”“济南冬天的山”“济南冬天的水”这三个信息中心进行分支的扩展,剖析文章的结构。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独特的天气特点,老舍先生钟爱济南冬天的天气,肯定有济南天气吸引人的地方,文章中通过对比表示出来,这一点在思维导图中也应该体现出来,使用三个分支可以使脉络更加清晰。在对课文的框架把握中再加入修辞手法的分支,综合以上分析,得出作者的情感是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又可以扩展为对济南的喜爱,其实这又是老舍先生善用发现美的眼睛挖掘生活中的美好,并用文字描绘出来。思维导图除了可以让学生建立对课文理解的架构外,还能拓宽学生思维的宽度。通过这篇课文学生可能想了解济南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濟南的春夏秋三个季节是怎样的、老舍先生还有哪些文章是描绘济南的、他对济南究竟有怎样的情结等。这样一篇文章可以生发出学生很多联想。这样下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逻辑思维得到了锻炼,更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三)巩固阶段
许多学生在进行课堂上的学习后就认为这篇课文的学习已经彻底结束了,考试前或者隔很久才会复习一遍。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复习时间,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已经不够牢固了。最佳的方法就是在课文学习的当天回家拿一张白纸,根据自己的记忆重新建立关于这篇课文的思维导图,学生这时对思维导图一些部分的记忆已经模糊不清了,这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盲点。这样一份思维导图的制作可以唤醒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记忆,如果学生基本可以通过回忆复制出思维导图,说明学生的学习成果很好;如果有大量内容无法复刻出来,说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修正中为了看出差别,学生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自身模糊的地方,这样在今后的复习中会使复习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思维导图与文言文学习的联系
之所以建立文言文这一单独的板块,是因为文言文不能通过一般的思维导图制作方法进行学习。由于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与现在词语的含义有显著的差异,学生在转换中会有一些困难。如果用现代的含义理解文言文,学生就会偏离对文章的理解,更不用说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了。通常教师会给学生布置反复诵读课文的任务,让学生逐渐熟练,这其实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学习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想法。此时,思维导图就可以将词语的含义进行架构,方便学生理解文言文。对于一些经常在文言文中出现又具有很多含义的字,比如“之”“焉”等,运用思维导图将课文中的句子与字的含义结合起来,学习起来就十分有效。除此之外,对一些与现代汉语意思有极大差异的词语也应该进行整理,放入文言文词汇的分支中,比如“恨”这个字,古汉语中并不表示仇恨的意思,通常表示遗憾和不满意。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有“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句表明东汉末年的皇帝在位时宠幸宦官而使政治腐败,刘备很为这两位皇帝的作为感到遗憾。若把这个“恨”字理解为“仇恨”就是刘备对祖先的大不敬了。将这样一个字放入思维导图中不仅对文言文的理解学习有作用,也能丰富学生的传统知识底蕴,了解更多传统知识,这样有利于语文阅读的进一步了解与学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对初中语文阅读的学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将思维导图贯穿于整个课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的知识脉络更加清晰,更重要的是会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教育者也必须明白思维导图只是一个辅助工具,不是说任何语文阅读的问题全可以通过一张思维导图解决。思维导图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不假,但教师要充分思考的是如何运用思维导图让其对学生的能力产生有益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初薇,王琳琳.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
[2]王明霞.谈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44).
[3]毛文进.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林区教学,2019.
关键词:思维导图;应用探析;增强逻辑性
引言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采取反复诵读的方法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感到乏味无趣的同时又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重复性的知识灌输会让学生产生乏味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造成较坏的影响。思维导图将知识以图文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为学生的阅读学习建立完整的架构。
一、思维导图的含义
从字面上理解思维导图的含义,就是将进入脑中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思维方法构建成一张引导图。它主要运用的是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每个进入人大脑中的信息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通过这个中心可以生发出很多与之相关的链条结构。每份信息以这种图文的形式储存,更便于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思维导图的应用
(一)预习阶段
在教师对课文正式讲解前,学生应该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否则在课堂上的学习就只能一味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不能产生自己的思考与理解。若课文晦涩难懂一些,学生便会更加一头雾水。这时学生可以合理使用思维导图,为正式的课堂做好充分准备。比如学生要提前预习朱自清先生的《春》就可以采用制作思维导图的方法。作者以“春”贯穿全文,学生在进行预习时可以从修辞手法、情感和主题探究这三个方面进行思维导图的建立。整篇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中运用的拟人手法,“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中运用的排比手法等。通过词句中的修辞进行第二级的分支,简单理解运用修辞的含义及其发挥的作用,实现对文章情感的基本把握。通过情感的把握可以进行第三级的分支,深入到文章的主题,作者对春的描摹是否只是抒发自身对这一季节的喜爱,还是自身精神境界中对自由或者其他品质的向往与追求。学生在预习期间就可以产生一系列的思考,带着这些不确定的想法走入课堂,或多或少会对教师所讲述的知识产生一定的质疑和疑惑,这些恰好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涵。
(二)课堂阶段
在课堂教师的讲解中,学生可以与预习阶段的思维导图进行对照,不断对思维导图进行丰富。以《济南的冬天》为例,作者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情”的特点,描绘了一幅济南特有的冬景。建立思维导图就可以从“天气特点”“济南冬天的山”“济南冬天的水”这三个信息中心进行分支的扩展,剖析文章的结构。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独特的天气特点,老舍先生钟爱济南冬天的天气,肯定有济南天气吸引人的地方,文章中通过对比表示出来,这一点在思维导图中也应该体现出来,使用三个分支可以使脉络更加清晰。在对课文的框架把握中再加入修辞手法的分支,综合以上分析,得出作者的情感是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又可以扩展为对济南的喜爱,其实这又是老舍先生善用发现美的眼睛挖掘生活中的美好,并用文字描绘出来。思维导图除了可以让学生建立对课文理解的架构外,还能拓宽学生思维的宽度。通过这篇课文学生可能想了解济南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濟南的春夏秋三个季节是怎样的、老舍先生还有哪些文章是描绘济南的、他对济南究竟有怎样的情结等。这样一篇文章可以生发出学生很多联想。这样下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逻辑思维得到了锻炼,更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三)巩固阶段
许多学生在进行课堂上的学习后就认为这篇课文的学习已经彻底结束了,考试前或者隔很久才会复习一遍。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复习时间,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已经不够牢固了。最佳的方法就是在课文学习的当天回家拿一张白纸,根据自己的记忆重新建立关于这篇课文的思维导图,学生这时对思维导图一些部分的记忆已经模糊不清了,这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盲点。这样一份思维导图的制作可以唤醒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记忆,如果学生基本可以通过回忆复制出思维导图,说明学生的学习成果很好;如果有大量内容无法复刻出来,说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修正中为了看出差别,学生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自身模糊的地方,这样在今后的复习中会使复习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思维导图与文言文学习的联系
之所以建立文言文这一单独的板块,是因为文言文不能通过一般的思维导图制作方法进行学习。由于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与现在词语的含义有显著的差异,学生在转换中会有一些困难。如果用现代的含义理解文言文,学生就会偏离对文章的理解,更不用说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了。通常教师会给学生布置反复诵读课文的任务,让学生逐渐熟练,这其实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学习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想法。此时,思维导图就可以将词语的含义进行架构,方便学生理解文言文。对于一些经常在文言文中出现又具有很多含义的字,比如“之”“焉”等,运用思维导图将课文中的句子与字的含义结合起来,学习起来就十分有效。除此之外,对一些与现代汉语意思有极大差异的词语也应该进行整理,放入文言文词汇的分支中,比如“恨”这个字,古汉语中并不表示仇恨的意思,通常表示遗憾和不满意。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有“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句表明东汉末年的皇帝在位时宠幸宦官而使政治腐败,刘备很为这两位皇帝的作为感到遗憾。若把这个“恨”字理解为“仇恨”就是刘备对祖先的大不敬了。将这样一个字放入思维导图中不仅对文言文的理解学习有作用,也能丰富学生的传统知识底蕴,了解更多传统知识,这样有利于语文阅读的进一步了解与学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对初中语文阅读的学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将思维导图贯穿于整个课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的知识脉络更加清晰,更重要的是会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教育者也必须明白思维导图只是一个辅助工具,不是说任何语文阅读的问题全可以通过一张思维导图解决。思维导图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不假,但教师要充分思考的是如何运用思维导图让其对学生的能力产生有益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初薇,王琳琳.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
[2]王明霞.谈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44).
[3]毛文进.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林区教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