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35-02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这种思想的本质就是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新的数学教学处处强调这一思想,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把学生的主动学习作为首要目标。
一、放开老师呵护的双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
现在的课堂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作为数学教学观,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去获得数学知识,给学生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实践使我体会到,学生头脑中潜藏着极大的智慧和才干,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
在教学“分类”——按不同标准的来分类时,我让学生采取四人小组的形式学习。每人把自己带来的纽扣都拿出来,4个人的集中在一起,摆放在桌上,组内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动手分。分完后,我说:“每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汇报,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按什么标准来分的?有几种分法?如果他说的不完整,其他同学可以做补充发言。”经过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学生们想出了十多种分法。如:有按颜色来分的;有按大小来分的;有按扣眼的个数来分的;有按形状来分的;有按钉的方法分的;有按扣子上的花色图案来分的等等。真是人多智慧大,学生的分法之多,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从这一例子来看,这样的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知识,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思路得以开拓,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教学效果明显优于那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传统教学模式。
二、改变古老的应用题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体验、感悟。
新教材最大的变化之一是应用题教学,把原来的表格、图文、文字应用题变成了含有数学问题的情境图,学生的学习目的由以掌握应用题结构、学会解题方法为主,变为以体验数学问题、感悟思想方法为主。
过去应用题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大致都是读题——理解题意——列式解答,不管学生是否能理解,只要列出算式就达到目的。而现在的教学,我对情景图的处理方式是:仔细观察——叙述图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列式解答)。这一过程每一步的实施都注重了学生的体验、感悟。例如在教学“8、7加法”这个教学内容时,学生在观察图时,不仅想到了图上有兔子、蘑菇、小草、房子等,还意识到了左边有几只蘑菇、右边有几只蘑菇,黄蘑菇有几只、花蘑菇有几只,一共有几只等教学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观察的体验,才会使学生产生了联想,在观察图意的同时联想到所观察对象的数量、在图中的布局、相互间的比较等数学问题。观察、叙述图意每一步都给了学生体验、感悟的空间。
同时,新的应用题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幅情景图,学生要看、要说、要算,要想象图的寓意、组织语言表述、计算结果。整个过程既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又要有组织材料的能力,还要有比较通顺的语言表达能力。之所以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幅图会有不同的认识,也正是因为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思维水平的不同,组织概括能力的不同,对事物的综合认识水平不同,审美意识不同等综合素质所决定。所以,现在的应用题从根本上改革了以往的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三、树立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思想,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用数学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从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与能力。新教材安排了“用数学”的内容,选择了许多现实的素材与情境,为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生动有趣的资源。
例如,在教《时、分的认识》时,我为了让学生感受到1分钟时间的长短,要求孩子们在课前试验一下自己一分钟拍几下皮球,一分钟做几道口算,然后在课上让学生听了一段一分钟的小故事,数一数一分钟自己的脉搏跳动几下数,有了这些课前和课上的实践活动,这节课的学习将由枯燥变得生动,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与能力,感受到了课前实践的乐趣,也提高了课堂实践活动的效率。
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发展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要把这种为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始终,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好学生!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这种思想的本质就是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新的数学教学处处强调这一思想,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把学生的主动学习作为首要目标。
一、放开老师呵护的双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
现在的课堂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作为数学教学观,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去获得数学知识,给学生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实践使我体会到,学生头脑中潜藏着极大的智慧和才干,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
在教学“分类”——按不同标准的来分类时,我让学生采取四人小组的形式学习。每人把自己带来的纽扣都拿出来,4个人的集中在一起,摆放在桌上,组内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动手分。分完后,我说:“每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汇报,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按什么标准来分的?有几种分法?如果他说的不完整,其他同学可以做补充发言。”经过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学生们想出了十多种分法。如:有按颜色来分的;有按大小来分的;有按扣眼的个数来分的;有按形状来分的;有按钉的方法分的;有按扣子上的花色图案来分的等等。真是人多智慧大,学生的分法之多,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从这一例子来看,这样的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知识,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思路得以开拓,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教学效果明显优于那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传统教学模式。
二、改变古老的应用题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体验、感悟。
新教材最大的变化之一是应用题教学,把原来的表格、图文、文字应用题变成了含有数学问题的情境图,学生的学习目的由以掌握应用题结构、学会解题方法为主,变为以体验数学问题、感悟思想方法为主。
过去应用题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大致都是读题——理解题意——列式解答,不管学生是否能理解,只要列出算式就达到目的。而现在的教学,我对情景图的处理方式是:仔细观察——叙述图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列式解答)。这一过程每一步的实施都注重了学生的体验、感悟。例如在教学“8、7加法”这个教学内容时,学生在观察图时,不仅想到了图上有兔子、蘑菇、小草、房子等,还意识到了左边有几只蘑菇、右边有几只蘑菇,黄蘑菇有几只、花蘑菇有几只,一共有几只等教学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观察的体验,才会使学生产生了联想,在观察图意的同时联想到所观察对象的数量、在图中的布局、相互间的比较等数学问题。观察、叙述图意每一步都给了学生体验、感悟的空间。
同时,新的应用题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幅情景图,学生要看、要说、要算,要想象图的寓意、组织语言表述、计算结果。整个过程既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又要有组织材料的能力,还要有比较通顺的语言表达能力。之所以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幅图会有不同的认识,也正是因为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思维水平的不同,组织概括能力的不同,对事物的综合认识水平不同,审美意识不同等综合素质所决定。所以,现在的应用题从根本上改革了以往的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三、树立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思想,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用数学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从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与能力。新教材安排了“用数学”的内容,选择了许多现实的素材与情境,为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生动有趣的资源。
例如,在教《时、分的认识》时,我为了让学生感受到1分钟时间的长短,要求孩子们在课前试验一下自己一分钟拍几下皮球,一分钟做几道口算,然后在课上让学生听了一段一分钟的小故事,数一数一分钟自己的脉搏跳动几下数,有了这些课前和课上的实践活动,这节课的学习将由枯燥变得生动,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与能力,感受到了课前实践的乐趣,也提高了课堂实践活动的效率。
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发展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要把这种为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始终,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