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
自上世纪90年代,我校就开展数学课外小组活动,后来又发展成奥数兴趣班。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奥数兴趣班只适合少数学生,不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于是,我们又尝试推出趣味数学第二课堂活动,将一些身边的数学游戏如“算24点”、“抢三十”、“数学谜语”、“七巧板”、“幻方”等引入课堂,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不仅如此,我们还发现,学生对数学课本中的一些习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浓厚兴趣,我们为何不把课本习题进行拓展,引入我们的课堂呢?这样,既有广泛的素材来源,又是学生身边所熟悉的;既不像奥数那样是少数人的数学,又能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至此,“身边的数学”这一主题渐渐浮现在我们眼前。经过与数学老师们商议,大家一致赞同开发以“身边的数学”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因为这样,可以做出我校的文化特色,更能凸显我校让课程适应学生的课程观。
二、体会
(一)学生应该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所以,在课程开发中,除了教师为主体外,学生也应该是主体之一。而校本课程的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能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共同开发的校本课程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因此,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就更应该让学生们参与进来,广泛听取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课程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适应课程。因此,在编写校本教材时,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前期的调查评估,选取学生喜欢的素材和内容作为编写资料,有一些内容如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己编写,老师只是把把关。对于一些学科性较强的内容,老师采取征求学生意见,并采纳了学生的一些好的建议,从而完善了教材的编写。这些举措,大概也成了日后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这本校本课程的原因之一吧。
(二)家长应该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和实施者。在“身边的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家长也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和实施者,他们忙着指导孩子们查找资料,在查找的过程中,他们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探究,成为学校课程开发最大的支持者。学校通过“家校通”,广泛的征集对学校校本课程实施的意见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家长也通过“家校通”把他们的建议和想法反馈给学校,他们和孩子平等相处,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三)教师的优秀素质是成功开发校本课程的关键。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军人物虽是校长,但教师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体,教师的知识储量、教学风格、思维品质、研究能力、开发课程的意识以及职业责任感都关系到课程开发的质量。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而且应具备先进的教学理论。笔者多年来研究初等数学,积累了一点研究、创作的经验,如果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零散的课程素材难以有效地组织和转化。所以,开发校本课程能否成功,是否有特色,完全决定于教师的素质。
而开发校本课程是培养优秀教师的一个途径,因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课程研制开发的过程,也是课程不断完善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了解——研究——开发——早期实践——观察——反思——再开发”,而在这一反复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逐步得到了更新和提升,原有的知识结构得到了延伸和拓展;教师的个人品质也日趋求真、务实和更加完善。
(四)要注重评价机制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经常会出现热热闹闹学习的场景,往往忽视了评价的作用,在最初的开发运作的过程中,我们也犯了这样的错误,回头看一下前面做的工作,失去了价值。在评价方面,我们把学生平时的小调查、老师奖励给学生的小贺卡、课上的随堂反馈作为主要的评价资料。他们在自评、互评中不断的进步,同时也为学生留下了他们小学生活中的一点成长的足迹,成为学生发展性评价的一部分。我们在学生的随堂反馈卡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学会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学会倾听他人的评价,在评价和反思中进步,这也正是评价的巨大的魅力。
自上世纪90年代,我校就开展数学课外小组活动,后来又发展成奥数兴趣班。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奥数兴趣班只适合少数学生,不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于是,我们又尝试推出趣味数学第二课堂活动,将一些身边的数学游戏如“算24点”、“抢三十”、“数学谜语”、“七巧板”、“幻方”等引入课堂,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不仅如此,我们还发现,学生对数学课本中的一些习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浓厚兴趣,我们为何不把课本习题进行拓展,引入我们的课堂呢?这样,既有广泛的素材来源,又是学生身边所熟悉的;既不像奥数那样是少数人的数学,又能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至此,“身边的数学”这一主题渐渐浮现在我们眼前。经过与数学老师们商议,大家一致赞同开发以“身边的数学”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因为这样,可以做出我校的文化特色,更能凸显我校让课程适应学生的课程观。
二、体会
(一)学生应该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所以,在课程开发中,除了教师为主体外,学生也应该是主体之一。而校本课程的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能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共同开发的校本课程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因此,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就更应该让学生们参与进来,广泛听取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课程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适应课程。因此,在编写校本教材时,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前期的调查评估,选取学生喜欢的素材和内容作为编写资料,有一些内容如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己编写,老师只是把把关。对于一些学科性较强的内容,老师采取征求学生意见,并采纳了学生的一些好的建议,从而完善了教材的编写。这些举措,大概也成了日后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这本校本课程的原因之一吧。
(二)家长应该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和实施者。在“身边的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家长也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和实施者,他们忙着指导孩子们查找资料,在查找的过程中,他们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探究,成为学校课程开发最大的支持者。学校通过“家校通”,广泛的征集对学校校本课程实施的意见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家长也通过“家校通”把他们的建议和想法反馈给学校,他们和孩子平等相处,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三)教师的优秀素质是成功开发校本课程的关键。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军人物虽是校长,但教师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体,教师的知识储量、教学风格、思维品质、研究能力、开发课程的意识以及职业责任感都关系到课程开发的质量。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而且应具备先进的教学理论。笔者多年来研究初等数学,积累了一点研究、创作的经验,如果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零散的课程素材难以有效地组织和转化。所以,开发校本课程能否成功,是否有特色,完全决定于教师的素质。
而开发校本课程是培养优秀教师的一个途径,因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课程研制开发的过程,也是课程不断完善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了解——研究——开发——早期实践——观察——反思——再开发”,而在这一反复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逐步得到了更新和提升,原有的知识结构得到了延伸和拓展;教师的个人品质也日趋求真、务实和更加完善。
(四)要注重评价机制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经常会出现热热闹闹学习的场景,往往忽视了评价的作用,在最初的开发运作的过程中,我们也犯了这样的错误,回头看一下前面做的工作,失去了价值。在评价方面,我们把学生平时的小调查、老师奖励给学生的小贺卡、课上的随堂反馈作为主要的评价资料。他们在自评、互评中不断的进步,同时也为学生留下了他们小学生活中的一点成长的足迹,成为学生发展性评价的一部分。我们在学生的随堂反馈卡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学会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学会倾听他人的评价,在评价和反思中进步,这也正是评价的巨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