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动机穿行于活动之中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x19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习者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动机能够使学习者自主地关注学习任务,在学习活动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努力地追求成功,从而表现出积极的情绪情感。因此,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关心的问题。我们发现许多幼儿园教师对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展开了有意义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个问题:教师们重视激发,忽视维持,比较关注活动开始部分幼儿学习动机的引发,而对如何保持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学习动机重视不足,从而导致幼儿在活动前几分钟的学习兴趣浓厚,随后兴趣逐渐下滑,到活动结束时幼儿的精神甚至出现涣散的局面,大大影响了学习效果。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以幼儿园韵律活动为切入点,展开了对“维持幼儿学习动机”的探讨和研究,提出了“让学习动机穿行于活动之中”的理念。我们希望通过研究为“维持幼儿的学习动机,保持幼儿持久的学习兴趣”这一问题提供可操作的教学策略,以帮助更多的幼儿产生持久的学习动机,享受学习活动的快乐。
  为了减轻幼儿音乐学习中的认知负担,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享受审美的快乐,国内外有很多研究者提出要将音乐“可视化”,他们主张通过肌肉动作、文学故事、视觉符号将音乐固着化。循着这些思路,我们摸索出了一些符合幼儿园韵律教学情境的激发和维持幼儿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以下我们结合大班韵律活动“巫师”来阐释这些策略。
  一、活动开始部分:利用幻想故事的魔力引发幼儿的学习动机
  故事是幼儿音乐学习的一个重要支架,它能够帮助幼儿建构音乐的意义。音乐的意义是抽象的,而故事为幼儿创造了一个具象的情境,借助这个情境,幼儿可以投射和建构自己的经验,理解音乐的形象、结构和情绪。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创编一个能反映音乐意义的故事,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音乐教学活动“巫师”中,教师首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巫师,因为相貌丑陋,常常受到小动物的嘲笑,于是他怀恨在心,决定用法力把这些小动物都抓起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乔装打扮躲在小动物中间。小动物们知道这件事情后,决心把巫师找出来。找呀找呀,可是大家都说自己不是巫师。那真正的巫师究竟躲在哪儿了呢?大家经过努力,终于找到了巫师,小动物们高兴地拍起手来。这个故事属于幻想性故事,是幼儿喜欢的故事类型之一。巫师是幼儿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常常出现的形象,巫师无所不能的法力可满足幼儿通过想象来实现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他们在听故事时会把自己平时想象中的“巫师”形象与之相嫁接,从而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理解故事情节发展结构和情感特征,这不仅可满足他们认知和情感表达的需要,也可为他们理解音乐的结构和情绪奠定基础。
  二、活动基本部分:利用双重手段增强幼儿学习的持续动力
  1.借助故事、动作和音乐的同构,提高学习兴趣
  同构基于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的种种一致性关系。故事、动作、音乐的同构表现为故事、动作和音乐节奏、结构、曲式、情绪、速度、力度等方面存在的一致性。
  音乐和故事的结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先有音乐素材,再根据音乐素材本身具有的形式要素和表现性要素来匹配相应的故事。比如,乐曲《在山魔王的宫殿中》营造的是一种从舒缓到紧张再到非常紧张的情绪氛围,据此可匹配绘本故事《母鸡萝丝去散步》。因为《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情节发展亦会使人产生越来越紧张的感觉。另一种是先有故事,再根据故事的结构或情感发展特点来选择与之相符的音乐。
  活动“巫师”中音乐和故事的结合方式属于后者。教师正是根据故事选择音乐的,从而使二者在结构上达成一致。故事《巫师》的结构可分为ABC三段。A段的主题是寻找和否认自己是巫师,B段的主题是寻找并找到了巫师,C段的主题是大家为找到了巫师而欢呼。根据这一结构特征,设计者找到了大家熟悉的Vitas在《奉献》中演唱的唱段,因为这一唱段的结构同样为ABC。设计者依据活动需要将音乐命名为《巫师》,并用相应的结构来表现故事情境。
  同样的,动作和音乐的同构也体现在“ABC”的结构特征中。在A段“寻找和否认”情境中,动作模型是“行走——蒙眼——查看——摆手”,在做“摆手”动作的同时说“我不是巫师,我不是巫师”;在B段“寻找及发现”的情境中,动作模型是“蒙眼——查看——指认”,在做“指认”动作的同时说“你就是巫师,你就是巫师”;在C段“欢呼”的情境中,动作模型是“双手绕圈——逗乐”。
  在聆听故事的基础上,教师请幼儿随乐曲做动作,以引导幼儿在形象的动作与抽象的音乐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进一步理解“巫师”的结构。在不同的段落中,幼儿将自己在游戏、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投射在音乐之中,从而产生了审美体验。审美体验又激发幼儿对正在开展的活动产生了浓厚兴趣,使他们更加自主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2.通过动作模型的逐步变化,增强学习动机
  任何一个韵律活动都有一套完整的动作模型。有的动作模型较为简单,有的则比较复杂。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学习复杂的动作模型需要从简单的动作模型开始,待幼儿相对熟悉简单的模型之后,再通过“微调”的方式替换模型中的局部内容,最终促使幼儿掌握所有的学习内容。动作模型的逐步变化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变化,它要基于幼儿对变化的内容、方式、序列等有了明确的认识之后再进行练习。这种练习方式可大大增强幼儿学习的成就感,而持续产生成就感带来的自我激励作用会推动幼儿持续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巫师”的最终目标是要求幼儿能够在“单圆双圈上交换朋友并进行追逐跑游戏”。这个目标难以一次达成,需要教师通过若干次微调逐步帮助幼儿达成。下面是主要的微调层次:
  初级模型:坐姿。(A)用手代替脚行走——蒙眼——查看——摆手 (B)蒙眼——查看——指认 (C)双手绕圈——逗乐。
  微调一:坐姿,将B段中的“查看”替换为“摆造型”。
  微调二:坐姿,将B段中的“指认”替换为“猜带头人”游戏(带头人代表巫师)。
  微调三:站姿,将A段中的“用手代替脚行走”替换为“原地用脚行走”。
  微调四:站姿,将“原地用脚行走”替换为“在队形(单圆双圈)上行走”。
  微调五:将A段中的“在队形上行走”替换为“队形上边走边和同伴交换位置”。
  微调六:将A段中的“查看”替换为“跳转换新朋友”。
  上述的六次微调体现了教学中循序渐进的原则,最终形成了以下流程:(A)单圆双圈上同伴手牵手边走边交换位置——蒙眼——跳转换新朋友——摆手 (B)蒙眼——造型——猜带头人游戏 (C)双手绕圈——逗乐。由于所有的替换都是建立在幼儿已清楚了解动作序列的基础之上的,幼儿对替换内容的前后关系有着非常明确的认识,因此,幼儿能够较为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享受到和同伴一起进行音乐游戏的快乐,从而更愿意投入到活动中去。
  三、活动结束部分:利用竞争游戏提高幼儿的参与热情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竞争性游戏表现出日益浓厚的兴趣,大班幼儿尤甚。竞争性游戏带来的不确定性相比单一可能,能更有效地持续激发和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在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设置竞争性的游戏环节,既可方便教学管理,更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参与竞争游戏所产生的快乐体验,可促使幼儿为完成既定的任务而形成自我要求。在“巫师”活动即将结束时,教师在组织“猜带头人(巫师)”游戏中加入了追逐跑游戏,即如果竞猜者能够在音乐结束前猜出隐藏的“巫师”,就可以去追“巫师”;反之,“巫师”就可以倒追“竞猜者”。这个追逐游戏改变了传统游戏中单纯的追逃状态,将快速反应融入到游戏中,增加了游戏的挑战性,提高了游戏的情趣,幼儿的参与热情再次高涨。
其他文献
虽然幼儿园不能仅仅是清一色女教师已经成社会共识,但就目前而言,男教师在幼儿教育领域依然较为稀缺。孩子们大部分时间处于女性的温柔照顾中,某种程度上使得孩子尤其是男孩阴柔有余,阳刚不足。有调查显示,幼儿教育需要男性教师的“刚性”与女性教师的“柔性”的完美结合,这更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  男性教师与女性教师之间,除了刚性与柔性的性别差异之外,还存在思想观念、生活环境、文化习俗以及其他方面的差异,这
在关注家园共育的今天,很多幼儿园都组建了“家长志愿者”队伍,家长们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参与幼儿园各方面的活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我们认为,有质量的家长志愿者活动不应是家长蜻蜓点水式的参与,不应是单方面地让家长提供人力、物力资源,而应成为家园互动的良好契机,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家长课堂”,让家长能够客观、真实地观察孩子在幼儿园活动的常态,感悟到园所营造的文化氛围和传递的教育理念,在延续多次的活动中自
一天,在大班建构区,丁丁等四五个孩子在用积木搭建“大楼”。一开始,搭建得并不顺利,没搭多高,“大楼”就倒了。他们随即调整方案:扩大底座,加固底层,以锥体方式往上垒……“大楼”稳稳地矗立起来了,越垒越高,渐渐超过了孩子们的身高。丁丁搬来小椅子,站到椅子上继续搭建。其他孩子也纷纷效仿,有的甚至把桌子都搬过来使用了。我一边说着鼓励孩子大胆创建的话,一边帮孩子扶住桌椅,以保护他们的安全。经过大家的努力,“
自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之后,幼儿园美术教学中要不要“教”便成了一线教师的一大困惑。直至当下,在幼儿园美术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对“教”的警惕,“不教”的美术教学观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实践。那么,当看到孩子嘟囔“我不会画”时,当看到孩子努力思考但又不知如何下笔时,当看到孩子长久处于低水平简单重复创作状态时,教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办好学前教育。《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学前教育不只是要重视,要发展,还要办好,要有质量,以便利群众,真正让群众满意。人民群众满意的学前教育,除了有质量、价格合理外,还应该使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广大学前儿童能就近入园。  广大人民
目标:  了解游戏玩法,巩固练习10以内的加减。  准备:  1.自制“加加减减三子棋”棋板(如图1,棋板上面的数字为0~10,数字可任意填写,建议塑封)。  2.两个数字骰子,6个面上的数字为0~5。  3.黑、白棋子(如图2,也可选用两种颜色的塑料瓶盖替代)各一盒,其中黑棋15个,白棋15个。  玩法:  1.游戏双方各选择一种颜色的棋子。如一方选用黑棋,另一方选用白棋。  2.先玩的幼儿把2
我园是美术特色幼儿园,注重创设美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的熏陶下欣赏美、体验美、理解美、创造美。  美是一种能让人感受到审美愉悦的事物。幼儿园如何创设美的环境呢?我认为,幼儿园环境之美在于真实和自然,在于和谐与精致,在于丰富和灵活。    一、美在于真实和自然    最美美不过自然,一切生命的脉动都孕育着无穷的美感。创设真实、自然的环境是引导幼儿品味生活之美的开始。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幼儿园里有
小班孩子喜欢玩胶泥,我便找来一些胶泥作品图片贴在桌面上。开始,孩子们对图片并不感兴趣,仍沉浸于团汤圆、搓面条,我想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是需要慢慢等待的,所以我没有马上介入。几天后,我看到几个孩子围在桌子前看着图片:“这是棒棒糖。”“我喜欢饼干。”“我要用胶泥做棒棒糖和饼干。”“饼干好吃,可是上面的洞洞怎么做出来的呢?”瑞瑞自言自语着。我继续观察孩子的言行。只见瑞瑞做出“饼干”后,用手指在“饼干”上戳洞
教育专家告诉我们: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最没用的三件事就是“发脾气、说教、刻意感动”。作为父母,你可以制怒,也可以不虚伪地感化孩子,但你可以不唠叨吗?  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人意识到自己的啰嗦:当你忽然意识到自己正滔滔不绝地讲一番大道理,苦口婆心地现身说法,反复宣讲达两次以上……你可以歇了,孩子肯定听腻了。  回想你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多半来源于父母、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加上后天的观察学习。所谓“桃李
五年前,美国埃里克森儿童研究生院早期数学教育项目负责人陈杰琦教授受邀成为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将PCK研究引入国内幼教领域。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译为学科教学知识或领域教学知识,简单地说,是指教师具有的由领域(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对儿童的知识组成的专业知识系统。研究发现,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中,中国幼儿园教师最缺乏的是领域知识。  记得我曾参加过陈杰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