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英语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个新的定位和意义,而其教学理念与方法必将获得更多的重视。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国内外学者关于翻译能力的研究发现,笔译能力包含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高职英语笔译教学应密切关注行业对学生笔译能力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对笔译理念的理解,发挥学生积极的心理、生理因素,完善提高学生翻译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学以致用。
关键词:翻译能力;高职英语;笔译;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一、翻译能力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翻译界重点对翻译能力进行了探讨,许多学者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研究:翻译能力由哪几部分组成;翻译能力和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如何;翻译能力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习得的;翻译能力能否分解成可评估的因素等,期待能够为翻译教学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依据。其中有关翻译能力的构成问题,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不同的界定,但目前学术界并无统一的说法。国内学者王树槐等把国内外关于翻译能力的不同界定归纳为 11 类,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翻译能力的内涵,对国内外学者提出的翻译能力构成模式进行讨论和比较。
1、翻译能力认识的误区
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对翻译能力的认识还是模糊的,甚至存在一定的误区。在很多研究文章中(这里指的是针对大学英语或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研究文章),都认识到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针对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认真的探究翻译能力所包含的内容,或者将其理解为语言能力、双语转换能力。这种观点是对翻译能力的片面之见。当然在探讨翻译能力之初,西方学者也对翻译能力持有一种自然观,认为翻译能力衍生于双语能力。也有将翻译能力等同于对翻译技能的掌握。而从现有的翻译能力研究表明它的内容除了双语转换能力之外还要丰富的多。语言能力翻译作为能力的基础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这不足以概括翻译能力的构成。
2、国外关于翻译能力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能力研究一直是翻译研究界的重点课题之一。学术界基于不同的理论范式对翻译能力进行探索,以期揭示翻译能力的本质属性和核心内容,进而为翻译教学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依据。目前,对翻译能力(Translation Competence )的界定并不統一。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而翻译是有目的的、复杂的活动,那么翻译能力就是一种独特的综合能力,涉及了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协调运用。虽然对于翻译能力的构成认识不一,但是已经取的共识是“翻译能力是由一系列相关联的成分能力所构成的。”“首先研究这此独立的构成成分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此能力构成成分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使其成为发展翻译教学的基础;再制定相关的翻译教学的原则,并将这此原则融入翻译教学的大纲中。”对翻译能力研究较为全面深入的应该是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PACTE ( Proces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小组。该小组认为翻译能力由以下子能力构成:双语交际能力、非语言能力、心理一生理能力、职业一工具能力、转换能力和策略能力,其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是转换能力。
3、国内关于翻译能力的研究
国内学者苗菊分别从3个视角将翻译能力划分为3个范畴,概括翻译能力的构成成分。翻译能力的构成分别是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译者的认知能力在翻译活动中发挥了根本性作用,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开发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包括了在不同层次上对两种语言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两种语言的对比,对两种语言词汇、语法、语篇的异同的掌握。交际能力表现了译者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运用知识和技能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这3个范畴的分类是对翻译能力系统化、综合化、级阶化、关联化的更明确的描述和界定,包括了对翻译能力整体的宏观审视和独立成分的微观分析。此能力是交织在一起集中体现在译者的翻译活动之中,是一个整体。将其分类是为了研究、叙述上的方便,并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笔者认为尽管对翻译能力的构成没有定论,但是可以看到在翻译能力背后是两个大的知识体系的运用:表述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和操作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
二、翻译能力研究对高职英语笔译教学的启示
高职英语笔译教学应以发展学生翻译能力为中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翻译实践能力,多维度拓展学生的翻译思维,注重培育学生职业素养,从而打造符合行业发展要求的实用型翻译人才。
1、密切关注行业对学生翻译能力的要求
翻译能力构成的因素随着客观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学术界无法给出统一的界定,即使学者们做出了相关的假设模式,但仍在不断进行修正,这主要是由翻译的本质所决定的。从本质来看,翻译总是运行于译者的主观世界与外部世界交互的界面,具有第
三空间的特性,关涉社会、认知、文化和语言过程,是诸多过程以错综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高职英语笔译教学需要密切关注行业对学生翻译能力的要求,立足经济、社会的动态发展和行业潜在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凸显翻译教学的情境性、开放性和社会性,促进学习者与外部环境的有效交互。
2、提高课堂设计合理性
教师应当摆脱传统笔译课堂照本宣科的模式,充分发挥课堂引导者"主导者的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布置课堂的笔译任务。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向学生阐明翻译目的翻译对象,提供翻译纲要,即翻译委托人对翻译的具体要求,如预设目标"受众"传播的媒介有时还包括译文的动机,如此让学生对所完成任务有一个宏观的总体认识,对笔译任务有相对客观的清楚了解,从而使整个翻译任务更加贴近现实工作需求。教师也应该革新传统教学思维,融合现代管理学科内容,比如,结合企业沙盘采取情景模拟教学,以增加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语用热情。
3、大胆整合现有资源,积极开发实训教材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将社会工作中相关的一些资料带入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训练素材,力求课堂内容与社会无缝衔接。举例而言,通过与各个企业的合作办学,由学校帮助公司做英文介绍“产品说明推广”广告宣传,或与翻译机构联合办学,邀请专门从事翻译工作的社会人士来校任教,负责实训教学或者举办翻译讲座。学校可以把学生带到交易会或展会的现场见习,当志愿者。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借此锻炼所学的各项知识,同时还拓宽视野,更贴近真实社会环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对外贸易和国际往来,使得商务英语笔译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校企合作,联合办班,可以培养出更加实用型的应用型的笔译人才,从而获得校企双赢互利的效果。
三、结语
以上一系列措施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从思想层面上重视该课程的应用和就业特性,从行动层面上践行就业教育理念,从建设层面上支持建立实训和校企合作基地,让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实现学校就业无缝接轨,进而达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陶友兰.翻译专业笔译教学的功能主义模式探讨[J].上海翻译,2010,(2)
[2]应涛.小议英语翻译教学[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 (2)
[3]朱慧芬案例教学在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中的运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6, (13)
[4]邓静,穆雷.《象牙塔的逾越:重思翻译教学》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 (4)
[5]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9,(8)
关键词:翻译能力;高职英语;笔译;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一、翻译能力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翻译界重点对翻译能力进行了探讨,许多学者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研究:翻译能力由哪几部分组成;翻译能力和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如何;翻译能力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习得的;翻译能力能否分解成可评估的因素等,期待能够为翻译教学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依据。其中有关翻译能力的构成问题,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不同的界定,但目前学术界并无统一的说法。国内学者王树槐等把国内外关于翻译能力的不同界定归纳为 11 类,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翻译能力的内涵,对国内外学者提出的翻译能力构成模式进行讨论和比较。
1、翻译能力认识的误区
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对翻译能力的认识还是模糊的,甚至存在一定的误区。在很多研究文章中(这里指的是针对大学英语或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研究文章),都认识到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针对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认真的探究翻译能力所包含的内容,或者将其理解为语言能力、双语转换能力。这种观点是对翻译能力的片面之见。当然在探讨翻译能力之初,西方学者也对翻译能力持有一种自然观,认为翻译能力衍生于双语能力。也有将翻译能力等同于对翻译技能的掌握。而从现有的翻译能力研究表明它的内容除了双语转换能力之外还要丰富的多。语言能力翻译作为能力的基础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这不足以概括翻译能力的构成。
2、国外关于翻译能力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能力研究一直是翻译研究界的重点课题之一。学术界基于不同的理论范式对翻译能力进行探索,以期揭示翻译能力的本质属性和核心内容,进而为翻译教学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依据。目前,对翻译能力(Translation Competence )的界定并不統一。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而翻译是有目的的、复杂的活动,那么翻译能力就是一种独特的综合能力,涉及了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协调运用。虽然对于翻译能力的构成认识不一,但是已经取的共识是“翻译能力是由一系列相关联的成分能力所构成的。”“首先研究这此独立的构成成分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此能力构成成分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使其成为发展翻译教学的基础;再制定相关的翻译教学的原则,并将这此原则融入翻译教学的大纲中。”对翻译能力研究较为全面深入的应该是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PACTE ( Proces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小组。该小组认为翻译能力由以下子能力构成:双语交际能力、非语言能力、心理一生理能力、职业一工具能力、转换能力和策略能力,其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是转换能力。
3、国内关于翻译能力的研究
国内学者苗菊分别从3个视角将翻译能力划分为3个范畴,概括翻译能力的构成成分。翻译能力的构成分别是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译者的认知能力在翻译活动中发挥了根本性作用,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开发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包括了在不同层次上对两种语言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两种语言的对比,对两种语言词汇、语法、语篇的异同的掌握。交际能力表现了译者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运用知识和技能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这3个范畴的分类是对翻译能力系统化、综合化、级阶化、关联化的更明确的描述和界定,包括了对翻译能力整体的宏观审视和独立成分的微观分析。此能力是交织在一起集中体现在译者的翻译活动之中,是一个整体。将其分类是为了研究、叙述上的方便,并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笔者认为尽管对翻译能力的构成没有定论,但是可以看到在翻译能力背后是两个大的知识体系的运用:表述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和操作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
二、翻译能力研究对高职英语笔译教学的启示
高职英语笔译教学应以发展学生翻译能力为中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翻译实践能力,多维度拓展学生的翻译思维,注重培育学生职业素养,从而打造符合行业发展要求的实用型翻译人才。
1、密切关注行业对学生翻译能力的要求
翻译能力构成的因素随着客观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学术界无法给出统一的界定,即使学者们做出了相关的假设模式,但仍在不断进行修正,这主要是由翻译的本质所决定的。从本质来看,翻译总是运行于译者的主观世界与外部世界交互的界面,具有第
三空间的特性,关涉社会、认知、文化和语言过程,是诸多过程以错综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高职英语笔译教学需要密切关注行业对学生翻译能力的要求,立足经济、社会的动态发展和行业潜在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凸显翻译教学的情境性、开放性和社会性,促进学习者与外部环境的有效交互。
2、提高课堂设计合理性
教师应当摆脱传统笔译课堂照本宣科的模式,充分发挥课堂引导者"主导者的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布置课堂的笔译任务。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向学生阐明翻译目的翻译对象,提供翻译纲要,即翻译委托人对翻译的具体要求,如预设目标"受众"传播的媒介有时还包括译文的动机,如此让学生对所完成任务有一个宏观的总体认识,对笔译任务有相对客观的清楚了解,从而使整个翻译任务更加贴近现实工作需求。教师也应该革新传统教学思维,融合现代管理学科内容,比如,结合企业沙盘采取情景模拟教学,以增加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语用热情。
3、大胆整合现有资源,积极开发实训教材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将社会工作中相关的一些资料带入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训练素材,力求课堂内容与社会无缝衔接。举例而言,通过与各个企业的合作办学,由学校帮助公司做英文介绍“产品说明推广”广告宣传,或与翻译机构联合办学,邀请专门从事翻译工作的社会人士来校任教,负责实训教学或者举办翻译讲座。学校可以把学生带到交易会或展会的现场见习,当志愿者。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借此锻炼所学的各项知识,同时还拓宽视野,更贴近真实社会环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对外贸易和国际往来,使得商务英语笔译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校企合作,联合办班,可以培养出更加实用型的应用型的笔译人才,从而获得校企双赢互利的效果。
三、结语
以上一系列措施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从思想层面上重视该课程的应用和就业特性,从行动层面上践行就业教育理念,从建设层面上支持建立实训和校企合作基地,让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实现学校就业无缝接轨,进而达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陶友兰.翻译专业笔译教学的功能主义模式探讨[J].上海翻译,2010,(2)
[2]应涛.小议英语翻译教学[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 (2)
[3]朱慧芬案例教学在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中的运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6, (13)
[4]邓静,穆雷.《象牙塔的逾越:重思翻译教学》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 (4)
[5]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