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成败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适当的拓展,也需要尊重学生,更需要教师时刻关注课堂,关注课堂中的一些细节,使自己的课堂生动、高效,活而不乱。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关注;细节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理念铺天盖地而来,语文教师带着满腔热情加入到课改的队伍,从“山穷水尽”到了“柳暗花明”,课堂添加了几分生动和活力。但反思新课程,仍然令人担忧: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却不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课堂上追求“新”,却忽视了对文本的深入探究……我认为,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适当的拓展,也需要教师时刻关注课堂中的一些细节,让课堂真正呈现“活”而不失“品位”、“活”而不“乱”的局面。
  一、关注“倾听”
  倾听指的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倾听,不光学生要注意倾听教师的提问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教师也要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教师只顾着完成自己的教学过程,而不细心聆听学生的发言,课堂上传递的只是答案,缺乏师生思维的碰撞,就是架空在肤浅的“对话”之上。
  我读过这样一句话:语文传统教育最大失误之一就是学生还没有学会如何倾听时,讲课就开始了。我认为只有有效地听课,学习才会进步。语文课上经常会看到这样场景:某个学生已经在回答问题了,却还有其他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跃跃欲试;教师提问之声还未结束,就有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可是回答却“牛头不对马嘴”,教师如果一味地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课堂就会只呈现热闹的表象而缺乏深度,学生的倾听能力也会因此而下降。教师应关注学生是否在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是否在认真倾听你的提问。答案是错误的就要停下讲课,适当地提醒,让学生再听一遍其他同学的见解,再听一次问题,也许这几分钟的倾听,就会带来精彩发言,就是学生的亮点所在。
  精彩的课堂需要教师关注“倾听”这一美丽的细节。只有用心倾听,互相倾听,才能营造温馨和谐的课堂!
  二、关注“评点”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可是我们往往为教师的评点而汗颜:“你真聪明!”“真棒!”“太好了!”课堂上充斥的常常是这些流于表象的表扬式评点,这样的评价未必太笼统,不能让学生分辨出自己好在哪里,不能提高学生认识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教师怀里揣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一个环节,而所谓的评点,更多的是“标准化”的“预备语言”,更可悲的是他们已习惯了这种“作秀”。记得曾经有一位实习教师在教学《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问学生生活中哪里见过角。有的学生说“红领巾上有角”,有的说“牛角就是角”,还有的说“五角的硬币上也有角”。然而教师却不加分析,大声鼓励:“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可真丰富,太棒了!”试问:这位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了吗?
  也许这样的案例有点极端,但不可否认,在我们的课堂上确实有这样一些教师。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说话的根本点,指出不够到位或有错误的地方,这样的评点才有魅力,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更美丽!
  三、关注“讨论”
  进入新课改,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新颖而实用的学习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但小组合作真的达到目的了吗?我们经常能看到,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马上就投入了讨论,即使有些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可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短,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已经会的学生把答案告诉给不会的同学,没有达到小组讨论的真正目的。所以我们必须注意,讨论前—定要留给每个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让每位学生都在有了一定的想法或疑惑以后再加入讨论,不然讨论只能流于形式。
  小组讨论中还存在着学生只顾自己发言,不关注其他学生的讨论的现象。一些学生不参与讨论而在“闲聊”,部分学生没有发言机会,沉默不语,始终未进入讨论的状态。针对这种现象,我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等因素,实行小组角色分工。每个讨论小组选出小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等,小组长负责掌握进度,组织协调;记录员负责记录每个成员发言的要点;报告员负责将讨论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这样,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我还经常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转换,这次讨论的记录员有可能就是下次讨论的报告员,这样,他们有机会尝试不同的角色,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全面锻炼个人能力。
  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全班交流,我都要求学生注意倾听,要求学生记录别人发言的要点,能做到随时站起来复述别人发言的要点或对别人的观点作出评论。这样学生就会投入其中了,不会发生“闲聊”等现象。
  细节决定成败。教师要让自己的课堂更灵动美丽,在创新过程中必须关注课堂中的一些细节,使自己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理务关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对于教育,我们的先辈给我们提出了许许多多的教育理念和原则。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在对教育的各种试验都逐渐走向常规的时候,更需要我们去反思和探索,也许,从国学经典的阅读和理解中更能体现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读国学;用经典;指导教育实践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首次从理论上对教育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认为是中国和世界的第一部教育专著。其
细节完整与良好语言是作品的精髓。而细节来源于对生活进行认真观察与思考,二者缺一不可。只有观察而不认真思考,生活就不会在作品中闪光;只有思考而不认真观察,细节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大文豪鲁迅先生曾说:“若要创作,第一须观察。”所以,每位语文老师都得着力于指导学生观察,使其掌握一些观察方法,从而写出内容丰富的作文。  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老师都会对学生说“要留心观察”。到底什么是“留心观察”呢?那就是既
对于现在的学校教育而言,留守学生教育已经不是一个新名词,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因为长时间没有父母在身边管教,不少留守学生的表现确实让人担忧。留守学生大多数孤僻多变,难以沟通,染上了一些坏毛病。不过也有不少留守学生是非常优秀的,他们乖巧懂事,学习勤奋,是公认的“好孩子”。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无论孩子优秀与否,对亲情的渴望都是非常强烈的。  为了适当减缓留守学生对亲情的依恋,解
一、创设操作情境,发挥情境的“高效功能”——让课堂动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有一种强烈的需求:总想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一个创造的过程,是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际进行比较、思索、发现,才会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而领悟、内化。在听华应龙老师《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这一节课时,华老师先让学生从信封中拿出两根吸管,要求学生拼出一个角。
自从2001年在高考历史上海卷中推出了小论文以后,小论文的写作就成为历史高考的一道风景线。2011年高考历史江苏省卷第22题第3问,也是以小论文的形式,对考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查。高考尘埃落定,但试题分析会给我们很多启示,历史小论文试题,在近几年的上海卷中已经多次出现,但在江苏卷中出现还是首次,值得我们关注。本人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不成熟的看法,敬请各位同行斧正。
有的教师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得越多、越全、越广就越好,盲目地追求教学的“厚重”,面面俱到,致使教学内容“丰富”了,而学生脑中却模模糊糊、不知所云。课堂时间是个常数,教学内容实在不该贪多求全。“冗繁削尽留清瘦”,我们只要删繁就简,削枝去叶,抓住重点段落,设计核心问题,引导精读感悟,注重语言训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设计核心问题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设计具有思维张力的统领性的核
释迦牟尼仰望晨星,了无挂碍,感悟“天人合一,圆觉自在”,“感悟”的诞生弥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玄妙氛围。如今,“感悟”成了时尚中的主流,对“感悟”的演绎众说纷纭,“雾里看花”花千树,乱花渐欲迷人眼。  [案例扫描]同课异构,结果迥异  《揠苗助长》教学方案一  (1)解题:“揠”是什么意思?“助”是什么意思?“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  (2)出示生字词。①认读,指名拼读,要求读准音。②说出难记的字,
《森林旅游》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的复习课,在备课的时候,我发现教材中是把问题放在去森林旅游前、中、后的三次购物的情境中进行,当时我想:如果仅让学生看图提问解答的话,教学目标肯定能完成,但森林旅游的情境不会得到很好的展现,能不能让学生扮演游客来一次情境模拟和情感体验呢?  抱着这样一种想法,我斟酌了一番,走上讲台。我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今天带他们去森林旅游,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接
说到细读,有的老师会认为高年级学生比较适合,而低年级学生好像就不那么适合,甚至没有必要。其实,低年级的文本细读可以暂且将文本的结构、背景等较难于低年级学生理解水平的部分放一放,但绝不应该忽略对文本语言、细节的有效细读。这些有效的细读正能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激发内心的感受,帮助他们体会文本的情感。  “疑为知之始”“读书贵在有疑”,可见质疑也是重要的文本解读方式。有价值的问题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钥
摘要:园本教研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阶梯。教师通过个人的自我反思、团队的同伴互助、专家的专业引领,在教研活动中理解和内化先进的理念,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通过园本教研活动,不断更新、完善、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关键词:园本教研;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专业成长  克雷洛夫说过:“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