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实践作为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途径之一,在语文教与学的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读书;语文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2-100-001
《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很明显的转变是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不再是语文学习的被动者、接受者,而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一定要把学生的课内学习定位在“实践”之上。学生是“实践者”,他就必定会参与到整个的语文学习过程当中,其中的听、说、读、写的主角是学生,教师只能在这个过程中担任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否则,像过去那种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只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剥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阅读实践作为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途径之一,在语文教与学的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课堂变成“学堂”,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读书郎”。
一、强化初读,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练读时间,做到课文不读熟不开“讲”
为了帮助学生读得连贯、流利,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在学生练读之前,教师要抽出难读的词语、长句,或给予必要的指导,或领着学生读,从而为学生自己练读课文扫清障碍。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推敲》一课,要指导学生读准“簇”(平舌音)、“尚、恕、斟、酌、闯”(翘舌音)。“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读这样的长句子要注意停顿,学生不易读得连贯,就要由老师领读数遍。“障碍”扫除后,便可让学生自己练读。练读要多读几遍,务期其熟。学生练读后,教师要作检查,并根据学生反馈出来的情况,有的放矢地给予指导。直至读得正确、流利。并使其通过初读能“了解文章之大概”。
二、正确处理好“讲”与“读”的关系,坚持以读为主,以讲助读
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时,第四自然段是对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具体描绘,全段用优美的句子展现了孟浩然乘船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尽头的动人画面,将浓浓的离别之情融入这情景之中,表达了真挚的友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细心朗读,领会课文的语言。首先让学生在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通过听录音朗读,整体感知,想象畫面。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看在脑海中能不能呈现出课文描绘的画面,然后充分地让学生或朗读,或指名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一来,学生不但读熟了课文,还读出了味儿,对课文的理解也就不言而喻了。这正应了大文豪苏轼的一句名言:“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对“伫立”、“凝视”等词语进行辨析和推敲,深刻领会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不忍分别的深厚友情。抓住“伫立”与“站立”进行比较,体会到“伫立”指长时间的站立,更体现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抓住“凝视”与“看”的区别,体会到“凝视”指聚精会神地看,可见李白的专注。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做到了以读为主,以讲助读。学生学会了感悟语言,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以读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特级教师于漪在《往事依依》一文中回忆了她中学时代的古文老师,她写道:“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有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教师范读具有榜样力量的激励作用,学生在老师或激昂或压抑的声调中,调动了听觉和视觉感受,让学生有想要大声朗读的冲动,激发学生读的渴望,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和能读好的信心,从而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即使老师的音质不佳,普通话也不很标准,但只要用心动情地范读,注重一定的朗诵技巧,同样能起到激励学生朗读的效果。
四、以评促读,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如一位老师在执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教学片断:
师:读得真好听,流畅。接着往下读。(随即又指名一生读第二、三自然段)(生读)
师:一字不差。(生继续读第四自然段。)
师:纠正姹紫嫣红的花儿的读法。指名读第五自然段(生读)
师:正确流利。(指名读剩下的部分)(生读)
师:目前为止,我非常欣赏你的语气,你比他们自然。
师:下面,老师把课文念一遍,注意听老师读的和你们有什么不一样?
师:再听一遍,看老师的脸,听老师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师范读,生听读)
师:你觉得老师的朗读和你的朗读有什么不同?
生1:老师读得很投入。生2:您读书有感情。生3:您读出了爸爸对儿子的爱,脸上有丰富的表情。生4:您适当的时候都要停顿一下。
师:在哪儿停顿的时间比较长?
生:读到每个句号的时候都要停顿一下。
师:停顿最重要。题目读好,一段读好都要停顿。
生1:老师读的语气很自然 生2:从你的话里我明白了什么叫“抑扬顿挫”。
师:还有一大特点你们没有听出来,在读第一段与最后一段有什么不同?
生:最后一段读得很轻很轻。
师:是呀,因为那是一封信,信是不会讲话的,我是在替高尔基念。
师:你们的优点加上我的优点,你们再把课文认认真真地读一遍。
课堂上师生准确合理、富有激励性的温馨的评价激励着学生产生读好课文的欲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张庆,我的小学语文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关键词:语文教学;读书;语文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2-100-001
《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很明显的转变是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不再是语文学习的被动者、接受者,而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一定要把学生的课内学习定位在“实践”之上。学生是“实践者”,他就必定会参与到整个的语文学习过程当中,其中的听、说、读、写的主角是学生,教师只能在这个过程中担任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否则,像过去那种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只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剥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阅读实践作为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途径之一,在语文教与学的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课堂变成“学堂”,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读书郎”。
一、强化初读,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练读时间,做到课文不读熟不开“讲”
为了帮助学生读得连贯、流利,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在学生练读之前,教师要抽出难读的词语、长句,或给予必要的指导,或领着学生读,从而为学生自己练读课文扫清障碍。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推敲》一课,要指导学生读准“簇”(平舌音)、“尚、恕、斟、酌、闯”(翘舌音)。“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读这样的长句子要注意停顿,学生不易读得连贯,就要由老师领读数遍。“障碍”扫除后,便可让学生自己练读。练读要多读几遍,务期其熟。学生练读后,教师要作检查,并根据学生反馈出来的情况,有的放矢地给予指导。直至读得正确、流利。并使其通过初读能“了解文章之大概”。
二、正确处理好“讲”与“读”的关系,坚持以读为主,以讲助读
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时,第四自然段是对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具体描绘,全段用优美的句子展现了孟浩然乘船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尽头的动人画面,将浓浓的离别之情融入这情景之中,表达了真挚的友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细心朗读,领会课文的语言。首先让学生在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通过听录音朗读,整体感知,想象畫面。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看在脑海中能不能呈现出课文描绘的画面,然后充分地让学生或朗读,或指名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一来,学生不但读熟了课文,还读出了味儿,对课文的理解也就不言而喻了。这正应了大文豪苏轼的一句名言:“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对“伫立”、“凝视”等词语进行辨析和推敲,深刻领会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不忍分别的深厚友情。抓住“伫立”与“站立”进行比较,体会到“伫立”指长时间的站立,更体现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抓住“凝视”与“看”的区别,体会到“凝视”指聚精会神地看,可见李白的专注。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做到了以读为主,以讲助读。学生学会了感悟语言,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以读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特级教师于漪在《往事依依》一文中回忆了她中学时代的古文老师,她写道:“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有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教师范读具有榜样力量的激励作用,学生在老师或激昂或压抑的声调中,调动了听觉和视觉感受,让学生有想要大声朗读的冲动,激发学生读的渴望,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和能读好的信心,从而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即使老师的音质不佳,普通话也不很标准,但只要用心动情地范读,注重一定的朗诵技巧,同样能起到激励学生朗读的效果。
四、以评促读,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如一位老师在执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教学片断:
师:读得真好听,流畅。接着往下读。(随即又指名一生读第二、三自然段)(生读)
师:一字不差。(生继续读第四自然段。)
师:纠正姹紫嫣红的花儿的读法。指名读第五自然段(生读)
师:正确流利。(指名读剩下的部分)(生读)
师:目前为止,我非常欣赏你的语气,你比他们自然。
师:下面,老师把课文念一遍,注意听老师读的和你们有什么不一样?
师:再听一遍,看老师的脸,听老师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师范读,生听读)
师:你觉得老师的朗读和你的朗读有什么不同?
生1:老师读得很投入。生2:您读书有感情。生3:您读出了爸爸对儿子的爱,脸上有丰富的表情。生4:您适当的时候都要停顿一下。
师:在哪儿停顿的时间比较长?
生:读到每个句号的时候都要停顿一下。
师:停顿最重要。题目读好,一段读好都要停顿。
生1:老师读的语气很自然 生2:从你的话里我明白了什么叫“抑扬顿挫”。
师:还有一大特点你们没有听出来,在读第一段与最后一段有什么不同?
生:最后一段读得很轻很轻。
师:是呀,因为那是一封信,信是不会讲话的,我是在替高尔基念。
师:你们的优点加上我的优点,你们再把课文认认真真地读一遍。
课堂上师生准确合理、富有激励性的温馨的评价激励着学生产生读好课文的欲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张庆,我的小学语文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