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芝青办报,要每个字都对人民负责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stna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担任过《抗战日报》(《晋绥日报》)《新华日报》《光明日报》《大公报》总编辑,并在《人民日报》作过副总编辑,在“文革”后创办《财贸战线》报的常芝青先生逝世二十周年。以下三篇纪念文章,前两篇的作者已经故去,其中两篇是未曾发表过的旧稿,最后一篇是常先生之子于十八年前所写。这三篇文章透露出的这位老报人的精神境界与行为方式,应给今人,尤其是新闻界的同行们作一镜鉴。
  
  
  
  
  
  
  
  
  
  
  
  
  
  
  
  编者
  
  
  
  常芝青办报,要每个字都对人民负责
  
  常芝青是我的舅舅,他已经去世十八年了。他为党办了一辈子报纸,他办报提出的要求是:每个字都要对人民负责。我们一同住在北京三十年,以前我常去看望他,但交谈的机会很少。每次去,他都在忙报纸的事。我早就想给他写点什么,可是不了解他的工作和思想。每次去他那里只有他问我几句话的时间,没有我和他交谈的时间。后来,他有空了,那是他在医院治病了,我去看他只想为他服点务,不想再提往事,让他着急或伤感。就这样我失去了了解他的宝贵时间,他也失去了让人了解的机会。一个在党的报业干得轰轰烈烈的报人,却默默无闻地离开了世间。他也没有留下自己的著述,因为他的可利用的时间都给了报纸,都去琢磨报纸上的字,就没有挤出时间去琢磨留下关于自己的字。
  最近我看了新华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的《常芝青传》,才明白他天天和字打交道,就是要实现他自己提出的:办报“每个字都要对人民负责”。他办过《抗战日报》,任副总编辑、总编辑、1946年改为《晋绥日报》,任总编辑,后来又办《光明日报》《大公报》《人民日报》《前进报》《财贸战线》。他讲过多次办报方针,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每个字都要对人民负责”。他办的最出色的报要推《晋绥日报》。
  《抗战日报》1942年创办,这年下半年常芝青就任报纸的总编辑,由于当时的报纸在鼓励根据地抗日军民的斗志和信心,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方面卓有成效,敌人怕报纸,经常逐门挨户搜查,并高价收买,规定每张《抗战日报》10元或两斗小米。报纸成了抗战强有力的武器。在创刊二周年时贺龙同志以《强有力武器》为题写道:“抗战日报犹如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一面旗帜,广布新民主主义光华,团结着晋西北的群众奋斗前进”。(《常芝青传》,新华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52页。以下引文只注页码)他把这话作为党的要求,总结经验,不断改进。
  到了1946年7月1日,《抗战日报》更名为《晋绥日报》,常芝青在这天的社论《本报今后的任务》中说:“本报将一本初衷,无条件的为我全晋绥人民服务,晋绥人民的利益,就是本报的利益,晋绥人民的疾苦,就是本报的疾苦,使之真正成为人民的喉舌”。(第73页)什么是他说的“一本初衷”呢?在二十多年后他回顾历史时说:“办报要为人民服务,这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这条办报宗旨,构成了常芝青新 常芝青先生(1911~1985) 闻观的核心。在以后数十年的新闻工作岗位上,他都始终坚持这一条。有了这个根本观念,他才会每个字都要为人民负责。为此,他们发动和主持了“反客里空”运动,创造和使用了“编者按”等新闻体例。经过十年办报的经验总结,他更明确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办报;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原则;报纸要充分反映人民的呼声和要求,树立与坚持新闻的真实性的原则;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第104页)
  1947年9月以后的三个月中,《晋绥日报》在有关土地改革和群众运动的宣传中出现了包含“左”倾错误偏向的报道和编者按,1948年初,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为纠正这种“左”的偏向,发了一系列指示,常芝青组织报纸工作人员学习、总结经验教训,在《晋绥日报》上以编辑部的名义做了长篇检查。
  1948年4月2日,毛泽东接见了《晋绥日报》的编辑人员,对他们的办报经验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和赞扬,也指出了不足之处;并系统地论述了党报的性质、任务以及办报路线、风格;指出编辑要向群众学习。(第100页)毛主席问了他们每个人的名字,诙谐地和他们谈话,(见《毛泽东选集》中《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当张子意同志介绍常芝青是《晋绥日报》的总编辑时,毛主席说:“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看来很有点学问,有点马列主义嘛!”
  对人民负责就要为党培养人才,就要鼓励人才成长。要培养人才,善用人才,只有出以公心,才能做到这一点。曾任新华社驻巴黎首席记者的杨效农,工作上很有创造性,常芝青在工作中更多地督促他、严格地要求他。四十年后杨回忆往事说:“1942年夏秋之交,在小庙边的一棵树下交谈,他要我克服知识分子从旧社会带来的孤芳自赏、自命清高的缺点……要全心全意献身党的新闻事业……这是一次我毕生难忘的交心谈话。”后来,常芝青介绍他人了党。俗话说,处以公心用人才,处以私心用奴才。“文化大革命”中,有人说常芝青过去办报是靠一帮黑笔杆子,他反驳说:“没有笔杆子,怎么办报!”
  为党选拔人才,是办好报纸的一个重要工作,人才是个培育、成长的过程。著名美术家李少言在五十年后的1994年5月5日忆起常芝青说:“我一生很幸运,遇上了两个关注我并影响了我一生的人,一位是贺龙同志,一位就是常芝青同志,他们都鼓励我搞创作,到西南《新华日报》后,芝青同志一再督促我搞创作。”
  1949年12月10日他出任了《新华日报》的总编辑。从农村到城市(重庆),环境变了,工作重心变了,办报也要跟上变化。他及时总结经验,吸取其他城市报纸的优点。一年后他在总结工作时提出:“报纸存在的缺点是联系实际不够、联系群众不够、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够,并针对性的提出了改进措施。’’(第143页)
  他注重开展通讯工作,充分发挥编辑人员的积极性,他率先向地方派出记者,建立记者站,抓住典型在报纸上开展讨论,他鼓励编采人员经常深入工厂、农村、街道,同群众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深入采访,搞好调查研究。为培养干部,他把记者派往工厂兼职。1953年到四川长寿县委任副书记兼宣传部长的一位同志,13个月中写了大量的调查报告和情况反映,还写了二十多篇评论。培养年轻编辑记者,他既放手又认真。彭雨同志回忆说:“我从事编辑工作才两年多,让我写社论,未写过,很胆怯,他向我讲要点,我写出来他审改。第二天稿子拿来时,一篇千把字的文章,从头到尾改得密密麻麻,几乎全部是他重写的,但他却说,多写几篇。以后就有谱了。”
   他在繁重的领导工作中,要分出很多精力去培养年青人。许川说:“他改稿很挑剔,是面对面、手把手地教。从标题到内容,每一词句、标点符号,都是他逐一挑剔的对象。”他审稿从方针、政策的宣传,到文字表达,甚至标点符号,无不精心推敲,有时改的多了,排字车间的同志啧有烦言。他让记者向工人解释清楚,他就是为了要对每个字都负责任。只他一个人力量小,要培养报社的更多编 辑记者。经过三年左右的工作,在常芝青亲自主持下,《新华日报》在全国成为年轻干部成长最多、最快的报社之一。很多二十几岁的人,从事新闻工作不过三四年,就能担当起组长(相当现在的部)的重任。他这样做是为了使报纸的每个字都对人民负责任。他对一位中级干部所写的社论清样上,也会批上“文不成章”,退回重写的字样。
  对人民负责,错了要承认,要及时改正。有一段时间报纸上出现的“更正”较多,他很重视,写信给编辑部主任说:“报纸上更正太多,如果容忍这种现象自流地继续下去,我们就要犯政治错误。”他说:“首先要从领导思想上检查,努力改正”。他对小错不放松,强调要从思想认识上重视。他要求每个字都对人民负责,首先是他的心每刻都是在对人民负责的。
  实事求是,用事实讲话,但又要有指导性。当年的一位记者三十七年后回忆说:有两件事令他铭记不忘。“1953年互助合作运动,我写了一篇通讯,午夜时分,被叫到总编室,拿到那篇报道,只见小样被杠杠、写写、剪剪、贴贴,重改了一番,他肯定了通讯报道的意义后,反复说明改的理由。他说,新闻报道固然要尊重事实,用事实讲话,但事实本身要具有指导性,否则只是‘纯客观’报导,而缺乏思想性和政策性;又说,对新生事物要赞扬,但又不能因为是新生事物,就一味说十全十美,要具体分析。”这位同志(徐正)说:“如果我们的新闻工作始终能坚持和发扬这种精神,也许就不会吃‘假大空’,或宣传上‘一阵风’的亏了。”
  对人民负责就要做“冷静的促进派”。在大跃进的年月,他一面为发展的形势所鼓舞,同时也冷静思考。1958年末,他回顾总结一年的思想和工作,写道:“在全面跃进的形势面前,有的同志难免头脑有时要发热,应当做到心情热烈,头脑冷静。”他决心自励自勉迎接新的一年。1959年上半年,党中央号召全国各地继续跃进,同时努力领导全党开始纠正已经察觉到的错误。他以一个老革命、老新闻工作者的坦诚和勇气,在年初召开的全国各省、市、区财贸书记会议上公开检讨了报纸在宣传上出现的问题。在财经宣传中他力避浮夸不实和说大话、鼓虚劲的时弊。在报社的运动中,他对人更为慎重,社内没有定一个“右倾机会主义分子”。1963年7月4日,他写了一篇文章:《办好报纸的指针》,文章中说:要办好报纸,首要的是解决政治方向问题。我们的报纸工作,是党的工作的一部分。宣传党的政策,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报纸的一项经常的最重要的任务。同时,他指出,报纸在反映实际情况和宣传贯彻党的政策时,不论在什么时候,都必须防止和反对“左”的倾向,又要防止和反对右的倾向;还特别提出,我们不是靠“哗众取宠”和“耸人听闻”吃饭,而是,“靠真理、靠科学、靠实事求是吃饭”,“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报纸还应当起到一种活的教科书的作用”。(第272页)
  1963年—1965年,他带领工作组在山西忻县专区原平县下薛孤村公社搞“四清”,工作中有些队员急着想出成绩,建议他要把运动搞得热烈些。他总是开导大家,“各家有各家的情况,搞运动不能攀比,如果我们掌握政策不准确,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过去我们这方面的教训够多了。”下薛孤村的运动稳稳当当地深入地进行下来。他实事求是,以对群众负责的态度搞运动,三十年后,队干部任虎绪回忆“四清”运动,还感慨地说:“常芝青同志在‘四清’运动中,对党的政策理解得深,把握得好,凡事都能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说起来好说,做起来可不容易啊!我们周围的村有逼死干部的,我们村不但没死人,还没伤害一个干部。”(1995年3月6日回访)
  和他一起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谢牧同志在《他树立了优良的报风》的文章中写道:“他不图虚名,不尚交际,更不沽名钓誉,标榜自己。毛泽东同志《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发表时,他是该报的总编辑,他除了在《谈话》发表十五周年时,应约写过一篇纪念文章以外,我没有听过他在其他场合谈及这类往事”。
  这是我知道的他为文、为人的一些点滴,也是我永志不忘的。对他的为人、为文,我了解得太浅、太晚,深深地感到遗憾。此文算我补憾于万一。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常芝青主持工作达九年的《大公报》于1966年9月10日停刊了。后改名为《前进报》。很快中央决定调常芝青到《人民日报》工作,他在那里只干了三四个月,就被揪回原《大公报》挨批斗去了。他还坚持实事求是,他也反思自己的过去,检讨工作中的问题。他还想有朝一日再办报,人家批他,“你现在还能当总编辑吗?”他说:“现在我不行,你也不行。”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这是谁也剥夺不了的,我还要为党的事业而奋斗……”
  1978年2月,姚依林同志请他再办报,并说:“你过去是大报总编,现在请你来办小报,真有些委屈你了。”他说:“这无关紧要。十多年没事干,现在又能办报了,由小到大,逐渐发展”,又办起了《财贸战线》报(1981年改名为《中国财贸报》)。他身体已经不支了,1980年以后他离开了办报工作。
  (2003年11月25日苹)
  作者简介:刘永平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原副书记、副院长、研究员,山东德平县人,1934年9月出生,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2005年4月10日因病逝世。
其他文献
为罗伯特·麦克洛斯基的《美国最高法院》中译本写序,实乃愉快之至。尽管为该书增加了两章和一个结语,以便能让它涵盖1960年本书初版以后的内容,但是,我仍然把它视为麦克洛斯基的著述。这样做的部分目的,是表达我对这样一位真正杰出人物的敬意,在1960年代,他恰好也是我的研究生导师和博士论文的指导者。  罗伯特·麦克洛斯基生于1916年。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他进入威斯康星大学学习。所有的学者(还有法官)
期刊
《辞海》是我等读书人推崇备至的大型工具书,已经成了中国辞书的一面旗帜。但是笔者最近读到原版《辞海》的著作权人授权并组织编纂的大型工具书《大辞海·语言学卷》时,却有许多遗憾。从该书的宣传中得知,《大辞海》将以其规模大(计划收词条25万条、5000万字)、收词比《辞海》宽、条目比《中国大百科全书》多的特点而填补中国辞书的一个空白,而且由于先期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支持,未出版已先声夺人。笔者于是慕名购
期刊
“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也有人译做“公民社会”)对于一般中国读者来说,还是一个相当生疏的概念。“美国市民社会”就更加深了其距离感。在中国人对美国的学术研究中,美国市民社会研究也是比较薄弱的。我本人的研究领域是国际政治和美国外交,似乎同美国市民社会不大相关。但是,从多年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我深感研究美国市民社会对国际政治理论、美国外交和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所以愿意从这一角度谈几点体会
期刊
说到唐代的典籍,人们会首先想到唐诗、散文、传奇和敦煌变文,其实大唐是中国历史上的灿烂时代,它的丰富有时会超出我们的想象,它的成就远比我们了解的还要辉煌。  单说佛教典籍的翻译,唐代也是—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时代。只要翻一翻《大正新修大藏经目录》或吕澂《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就能看出,佛教典籍的引进和翻译,最早从东汉时期开始,接替是两个繁荣时期,一是魏晋南北朝,二是隋唐;或者可以说,从魏晋到隋唐,佛经翻译
期刊
一、中国哲学面临的问题    自从王国维提出“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静安文集序编·自序二》,《王国维遗书》第3册,第611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的问题之后,中国哲学在其现代化的进程中遇到了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即“求真”还是“求好”的问题。王国维所谓“可信”是“求真”的问题,因为只有“真”的才是“可信”的;王国维所谓“可爱”,则是“求好”的问题,因为只有“好”的才
期刊
止庵:现在有个说法很流行,叫作“读书界”;我觉得由此就能看出中国人的读书状况。有“读书界”,那么一定还有“不读书界”了。其实读书之于人,原本跟吃饭、洗脸等是一样的,是人生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部分,那么怎么不说“吃饭界”、“洗脸界”呢?之所以要特别标举,原因就像刚才陈品高副主编说的,读书已经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了。这个活动要征集歌词,题目叫“抽点时间读读书”,其实也反映了这一点,为什么不说“抽点时间吃吃
期刊
《帝国政界往事》的意义在于:这是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出版22年后,大陆读书人(而非学者)写出的关于一个朝代里程碑式的作品。  刘:与传统史学写作不同的另一种历史写作,其文本之鼻祖乃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二十余年来在它的影响下,出现了一系列的作品,早期有张建伟五卷本的“晚清历史报告”。中间努力的人有吴思、顾宏义等,最近的范本是谭伯牛的《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和刘忆江的《袁世凯评传》,你的《帝
期刊
北有鼓词南有弹词名称不同而其源为一,皆我国古代民间诗体之意脉和承续。唯鼓词先有唐代变文于寺庙,奠定其演唱民间故事传说之“故事诗”(EPIC)体制和整齐匀称的“诗赞体”格局,继有宋代陶真,如陆游小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名句所赞于广大乡野之普及繁衍,尤可贵者乃有清一代“子弟书”大兴,如韩小窗、罗松窗等辈文人雅士炼意融情韵事出俗人雅,将大鼓词推展至叙事诗之高峰。遂破一度国人或洋人谓华夏“无
期刊
法律是否重要?这样的问题或许显得荒谬。法律在维持社会生活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久以来人们对此深信不疑。在绝大部分法学家尤其是法律工具主义者看来,法律对于社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他们普遍低估非正式社会控制对实现社会秩序的作用。霍布斯可谓这种法律中心主义观念的典范,他宣称:由于人类竞争、猜疑及荣誉等易造成争斗的天性存在,缺乏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时将导致“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没有国家,人们将“
期刊
八年抗战,中国人民用血肉筑起了新的长城。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在敌后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武装斗争的同时,还通过出版的爱国图书报刊,进行着文化上的抗日斗争,以打击敌人,鼓舞人民。这些抗日文化艺术作品已经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延安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政治宣传机构成为当时抗战文化的一个中心。由我党领导的《解放日报》《新华日报》《解放》(周刊)、《群众》(杂志)、《八路军军政杂志》《晋察冀画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