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听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选择学生需要的内容,通过指向阅读兴趣的朗读、指向阅读理解的“说读”、指向阅读推荐的演读,来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为他们埋下自主阅读的种子。
【关键词】听读 听读形式 听读材料 听读实践
听读,较之于视读而言,其最大的好处就是受众面广,只要听觉没问题的人,都能成为听读者。朗读大师特雷斯说:学生听得懂的语言,比自己看得懂的语言要丰富,程度要高一些,也就是说儿童的听读能力比视读能力要强得多,早得多。可见,听读该从婴幼儿阶段开始,即便到了小学中低年级,由于识字量、阅读兴趣、阅读经验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听读仍将成为最受用的阅读模式。
一、为什么要听读
许多教师和家长对于孩子阅读能力的发展过程缺乏科学的认识,以为只要尽快让孩子识字就能顺理成章地让其进入自主阅读状态。其实,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每个阅读者从不会阅读到会阅读需要经历一个必不可少的过渡阶段,那就是共读陪读的过程。而在开展亲子共读、师生共读的过程中,听读就是其中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为此,笔者在开展听读的实践中对其效果作了一些观测,提炼出以下三点。
其一,听读是初学阅读者真实的需求。
也许你的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就会像模像样地端坐在教室里,貌似专心地阅读着。但如果细细观察你会发现,其中不乏滥竽充数的伪阅读者。记得给孩子们读了沈石溪的动物故事后,第二天晨读,他们手捧书本却心不在焉地观察教师是否有继续朗读的意向,笔者对此视若不见,部分孩子就按捺不住弱弱地提出“老师,我想听你读故事……”这就是三年级孩子对听读的渴求,对阅读的真实期待!令笔者意外的是,提要求者中不乏平日里看似喜欢阅读的孩子,那么还有多少不敢提出却渴望老师读书给他们听的孩子呢?其实,相当一部分孩子是被这静静的读书氛围所迫,或是在教师、家长的压力下被动阅读。他们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意志都还没达到能独立阅读的程度。而一旦视读遇上听读,他们内心的倾向性就暴露无遗。
其二,听读对阅读能力低下者肯定有效。
阅读能力低下是指无法开展连贯性阅读的情况。阅读能力低下的孩子在阅读中表现为见字就躲,还停留在读图阶段,阅读专注度不高,读着读着,目光就不知不觉会停滞。那么,听读对他们有用吗?笔者曾将三年级中少数这样的孩子集结起来,选定一篇1200多字的科普童话《漂洋过海的漂流瓶》,一开始让他们自主阅读,发现他们的阅读速度很慢,听读只需七八分钟的故事,他们读起来却很费力,快者十多分钟,慢者二十多分钟,还有一两个孩子停留在开头处根本无法正常阅读下去。于是,笔者让陆续完成一遍阅读的孩子,随即做阅读小测试(阅读材料收起,独立答题),又让无法完成阅读的一两个孩子听教师朗读这个故事,听读中,他们神情专注,表现出与刚才截然不同的轻松愉悦的神色。结果无论是答题速度还是正确率都比其他孩子要快、要高。看来,听读在阅读能力低下的孩子身上更能彰显效果。因此,根据学生阅读水平分流分层开展听读,对于那些掉队的孩子延长听读时间,这样做是很有必要的。
其三,适当的听读技巧确实能提高阅读效果。
笔者发现,孩子们在听读中除了耳朵倾心聆听外,目光基本都盯着教师的脸不移动。于是笔者会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恰当运用停连、轻重、快慢、回读、拟声以及一些肢体动作、表情变化等朗读技巧,借助朗读韵律、节奏、音调及神情举止的变化,让文本内容更经纬分明,让文字呈现动态化的情趣。实践证明,受这些丰富的音频信号刺激,确实更能有效激发孩子的有意注意。尤其是当阅读难度略微超出听读者阅读水平的时候,借助朗读技巧,将那些在自主阅读中容易被忽略的内容可视化、动态化,从而更易吸引听者,加深其对内容的记忆、理解。经常听读的孩子还会从听读中习得一些阅读方法,如在独立阅读中像教师朗读时那样将文字图像化、生活化,对重点内容进行回读等。因此,我们可在课内课外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听读优势,针对性地去帮助破解阅读难点,训练孩子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二、选什么样的材料听读
《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一书中提到,语言具有哪些特质时比较容易学习呢?其中一个因素就是,与学习者相关的,属于学习者个人经验的。因此,笔者认为选孩子需要的内容来让他们听读,那才是良好的开端。
从编排形式来选,图文结合,思维新奇,语言生活化、儿童化的绘本故事是首选。从语感渗透的角度来选,富有韵律、朗朗上口、入耳成诵的童谣童诗是必选。
从文学样式的角度来选,与儿童心灵契合的童话是佳选。根据篇幅的长短,可选内容浅短、情节简单的迷你童话;根据内容的情趣性,可选形象逗人的幽默童话、情节夸张的讽刺童话、爱意浓浓的亲情童话、激疑启智的机智童话;从语言的品质而言,可选语言丰富、意境唯美的唯美童话;根据内容的知识取向,可选文智兼得、娱教结合的科普童话。
教师应根据孩子听读能力的发展,循序选择这些书来读,利用这些优秀文学作品,借助一定的朗读技巧,达到渗透语感、积淀语言、启蒙阅读、启发情智的愿景。
如下是笔者曾经选择读给孩子们听过的部分内容,现简单归类列举。
三、怎样听读才有效
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 38%语调 55%面部表情。范读的声音越真实、越显立体感,听读带给孩子的信息就越大于纯粹的读。足见,影响听读效果的因素,除了听读内容外,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朗读者的朗读技巧,而朗读技巧的运用是要根据所需达成的目标来适当拿捏的。以下列举几种实践过的听读形式。
形式一:指向阅读兴趣的朗读。
这是一种纯粹的、无任务的随性听读。无任务听读并不是无意义听读,其目的是细水长流地培养听读者对文字的敏感和对阅读的情感,这对刚刚入学的孩子非常需要。教师宜朗读一些句子简短、富有童趣的韵文、童诗,也可选情节相似的可预测绘本故事,还可选短小的迷你童话,如张秋生的《小巴掌童话》。读时,基本遵照原有内容,做到清晰响亮、准确流畅、停连自然、轻重恰当,将那些文字化作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更易被理解。偶尔,这种大声朗读,若是配上合适的音乐更能抓住听者的耳朵,像绘本朗读还可配上画面,视听结合,更能达到耳、目、心、神的齐聚,引人入胜。 没有压力的听读就是高效的阅读。在听读中,你从孩子们微微抿动的嘴唇可以看出他们在积极地吸纳语言,从孩子们一双双发亮的眼睛中可以看出他们看到了一个个画面。尤其是读童诗时,每次听完后或听的过程中,孩子们都跃跃欲试想诵读一番。那时,笔者就会以奖励的名义抽几个听读认真的孩子来诵读,这些孩子摇头晃脑、奶声奶气的诵读把其余孩子再次带到诗境中,直到集体诵读后才个个心满意足。虽然他们诵读得并不熟练,但诵读得入情入境,还会刻意模仿教师的语调语速。
像这样以语感渗透、语言积累为目的的朗读适宜定时定点形成一种惯常的阅读活动。比如晨读、午读,每次听读时间5~10分钟。主诵者以老师为主,也可以是擅长朗读的学生,或由电声朗读来替代(笔者经常从“金苗网”“喜马拉雅网”等在线听读网站下载一些配乐且有仿真音效的故事录音)。这样变换着花样,学生也能保持新鲜感。读后可让学生适当质疑,但不要设置太多考问。听读是一种享受,尽兴即可。
形式二:指向阅读理解的“说读”。
随着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可相机增加听读时间、内容长度,拓展听读范围。内容除童诗韵文外,逐渐增加童话的听读量,篇幅须适当加长。操作时应注意两点。
一要注意材料处理和技巧运用。“说读”类似于以往的说书。说读前,由于篇幅加长,教师需预先对文字材料进行熟悉和处理,如删除冗长繁复的句段,修改生涩难懂的词句,确定需要强化或弱化的内容。说读时,主讲者情绪起落、语速快慢、停顿重读等技巧的运用都不应是随性的发挥,而应与事先预设的意图保持一致,且要恰当把握。要注意的是,说读中教师对语调、表情或肢体动作的处理需要适当强化,但不可频繁,否则无所谓重点,且不可过于夸大,否则听者会只注意这些技巧而忽略了对文字内容的关注。
二要注意导语或惯用语的设置。为激发兴趣,主读者还可适时地插入几句精要的导语。导语出现的时机一般可分三种:前置导语,用于开说前;间隙引语,用于重点内容前;后置结语,用于说读后回味内容、延续兴趣。导语功能无非就是设情境、留悬念,提纲挈领,引注重点。事实证明,这样的导语设计能引发听者的有意注意,便于在听读时展开自主的意义建构。另外,我们也可学学传统的说书人使用一些惯用语,适当加一些易懂的俗话、歇后语、成语、诗句,或引经据典,既激发听的兴趣,也促进理解,还扩大积累。
形式三:指向阅读推荐的演读。
其实从一年级开始,除了听读外,孩子们就已经在陆续开始自主阅读了。到了三年级,阅读的内容逐渐由单篇到整本书,绝大多数孩子能自主阅读整本书了,但对于还不能自主阅读的孩子,听读还要持续,还须在他们被动“听读”和自主“视读”之间架起一把梯子。
到了中年级,本该可以读整本书给孩子听了。但由于日常教程所限,孩子们会因为断断续续的听读过程而削弱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怎么办?笔者一般会选择同一个主人公或同一主题,但故事情节相对独立的整本书讲给孩子们听,如果是情节连续的长故事,不妨借助演读其中精彩内容来实现对该书的有效导读。
演读形式要据内容而定:对于动作描写较多的情节一般以独角戏的形式边讲边演;对于场景复杂、人物众多的情节则以童话剧的形式多人演读;对于以对话为主的情节,就以一对一直接对白的形式演读。如《小猪的生日礼物》这本书中,笔者选择了小猪唏哩呼噜初遇小花蛇,误把小花蛇当作腰带来系后发生的糗事,其中包含逗人的对话以及小猪掉裤子、怕痒痒等滑稽的神态动作,让两个孩子通过双簧的形式来演绎。听读的孩子被幽默的情节、憨态可掬的小猪形象和他们对话中透出的童真童趣所吸引。
过犹不及,演读的内容讲求短小精要,适当保持新鲜感、饥饿感,促使处于“半饥饿”阅读状态的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觅食”。
听读帮孩子埋下了自己去阅读的种子,在他们的读书生涯中起到“扶上马送一程”的作用。当孩子们开始自主阅读后,听读还不能完全撤“梯”,“读前”还可 “再听”,“听了”还须“再读”。
【关键词】听读 听读形式 听读材料 听读实践
听读,较之于视读而言,其最大的好处就是受众面广,只要听觉没问题的人,都能成为听读者。朗读大师特雷斯说:学生听得懂的语言,比自己看得懂的语言要丰富,程度要高一些,也就是说儿童的听读能力比视读能力要强得多,早得多。可见,听读该从婴幼儿阶段开始,即便到了小学中低年级,由于识字量、阅读兴趣、阅读经验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听读仍将成为最受用的阅读模式。
一、为什么要听读
许多教师和家长对于孩子阅读能力的发展过程缺乏科学的认识,以为只要尽快让孩子识字就能顺理成章地让其进入自主阅读状态。其实,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每个阅读者从不会阅读到会阅读需要经历一个必不可少的过渡阶段,那就是共读陪读的过程。而在开展亲子共读、师生共读的过程中,听读就是其中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为此,笔者在开展听读的实践中对其效果作了一些观测,提炼出以下三点。
其一,听读是初学阅读者真实的需求。
也许你的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就会像模像样地端坐在教室里,貌似专心地阅读着。但如果细细观察你会发现,其中不乏滥竽充数的伪阅读者。记得给孩子们读了沈石溪的动物故事后,第二天晨读,他们手捧书本却心不在焉地观察教师是否有继续朗读的意向,笔者对此视若不见,部分孩子就按捺不住弱弱地提出“老师,我想听你读故事……”这就是三年级孩子对听读的渴求,对阅读的真实期待!令笔者意外的是,提要求者中不乏平日里看似喜欢阅读的孩子,那么还有多少不敢提出却渴望老师读书给他们听的孩子呢?其实,相当一部分孩子是被这静静的读书氛围所迫,或是在教师、家长的压力下被动阅读。他们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意志都还没达到能独立阅读的程度。而一旦视读遇上听读,他们内心的倾向性就暴露无遗。
其二,听读对阅读能力低下者肯定有效。
阅读能力低下是指无法开展连贯性阅读的情况。阅读能力低下的孩子在阅读中表现为见字就躲,还停留在读图阶段,阅读专注度不高,读着读着,目光就不知不觉会停滞。那么,听读对他们有用吗?笔者曾将三年级中少数这样的孩子集结起来,选定一篇1200多字的科普童话《漂洋过海的漂流瓶》,一开始让他们自主阅读,发现他们的阅读速度很慢,听读只需七八分钟的故事,他们读起来却很费力,快者十多分钟,慢者二十多分钟,还有一两个孩子停留在开头处根本无法正常阅读下去。于是,笔者让陆续完成一遍阅读的孩子,随即做阅读小测试(阅读材料收起,独立答题),又让无法完成阅读的一两个孩子听教师朗读这个故事,听读中,他们神情专注,表现出与刚才截然不同的轻松愉悦的神色。结果无论是答题速度还是正确率都比其他孩子要快、要高。看来,听读在阅读能力低下的孩子身上更能彰显效果。因此,根据学生阅读水平分流分层开展听读,对于那些掉队的孩子延长听读时间,这样做是很有必要的。
其三,适当的听读技巧确实能提高阅读效果。
笔者发现,孩子们在听读中除了耳朵倾心聆听外,目光基本都盯着教师的脸不移动。于是笔者会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恰当运用停连、轻重、快慢、回读、拟声以及一些肢体动作、表情变化等朗读技巧,借助朗读韵律、节奏、音调及神情举止的变化,让文本内容更经纬分明,让文字呈现动态化的情趣。实践证明,受这些丰富的音频信号刺激,确实更能有效激发孩子的有意注意。尤其是当阅读难度略微超出听读者阅读水平的时候,借助朗读技巧,将那些在自主阅读中容易被忽略的内容可视化、动态化,从而更易吸引听者,加深其对内容的记忆、理解。经常听读的孩子还会从听读中习得一些阅读方法,如在独立阅读中像教师朗读时那样将文字图像化、生活化,对重点内容进行回读等。因此,我们可在课内课外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听读优势,针对性地去帮助破解阅读难点,训练孩子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二、选什么样的材料听读
《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一书中提到,语言具有哪些特质时比较容易学习呢?其中一个因素就是,与学习者相关的,属于学习者个人经验的。因此,笔者认为选孩子需要的内容来让他们听读,那才是良好的开端。
从编排形式来选,图文结合,思维新奇,语言生活化、儿童化的绘本故事是首选。从语感渗透的角度来选,富有韵律、朗朗上口、入耳成诵的童谣童诗是必选。
从文学样式的角度来选,与儿童心灵契合的童话是佳选。根据篇幅的长短,可选内容浅短、情节简单的迷你童话;根据内容的情趣性,可选形象逗人的幽默童话、情节夸张的讽刺童话、爱意浓浓的亲情童话、激疑启智的机智童话;从语言的品质而言,可选语言丰富、意境唯美的唯美童话;根据内容的知识取向,可选文智兼得、娱教结合的科普童话。
教师应根据孩子听读能力的发展,循序选择这些书来读,利用这些优秀文学作品,借助一定的朗读技巧,达到渗透语感、积淀语言、启蒙阅读、启发情智的愿景。
如下是笔者曾经选择读给孩子们听过的部分内容,现简单归类列举。
三、怎样听读才有效
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 38%语调 55%面部表情。范读的声音越真实、越显立体感,听读带给孩子的信息就越大于纯粹的读。足见,影响听读效果的因素,除了听读内容外,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朗读者的朗读技巧,而朗读技巧的运用是要根据所需达成的目标来适当拿捏的。以下列举几种实践过的听读形式。
形式一:指向阅读兴趣的朗读。
这是一种纯粹的、无任务的随性听读。无任务听读并不是无意义听读,其目的是细水长流地培养听读者对文字的敏感和对阅读的情感,这对刚刚入学的孩子非常需要。教师宜朗读一些句子简短、富有童趣的韵文、童诗,也可选情节相似的可预测绘本故事,还可选短小的迷你童话,如张秋生的《小巴掌童话》。读时,基本遵照原有内容,做到清晰响亮、准确流畅、停连自然、轻重恰当,将那些文字化作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更易被理解。偶尔,这种大声朗读,若是配上合适的音乐更能抓住听者的耳朵,像绘本朗读还可配上画面,视听结合,更能达到耳、目、心、神的齐聚,引人入胜。 没有压力的听读就是高效的阅读。在听读中,你从孩子们微微抿动的嘴唇可以看出他们在积极地吸纳语言,从孩子们一双双发亮的眼睛中可以看出他们看到了一个个画面。尤其是读童诗时,每次听完后或听的过程中,孩子们都跃跃欲试想诵读一番。那时,笔者就会以奖励的名义抽几个听读认真的孩子来诵读,这些孩子摇头晃脑、奶声奶气的诵读把其余孩子再次带到诗境中,直到集体诵读后才个个心满意足。虽然他们诵读得并不熟练,但诵读得入情入境,还会刻意模仿教师的语调语速。
像这样以语感渗透、语言积累为目的的朗读适宜定时定点形成一种惯常的阅读活动。比如晨读、午读,每次听读时间5~10分钟。主诵者以老师为主,也可以是擅长朗读的学生,或由电声朗读来替代(笔者经常从“金苗网”“喜马拉雅网”等在线听读网站下载一些配乐且有仿真音效的故事录音)。这样变换着花样,学生也能保持新鲜感。读后可让学生适当质疑,但不要设置太多考问。听读是一种享受,尽兴即可。
形式二:指向阅读理解的“说读”。
随着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可相机增加听读时间、内容长度,拓展听读范围。内容除童诗韵文外,逐渐增加童话的听读量,篇幅须适当加长。操作时应注意两点。
一要注意材料处理和技巧运用。“说读”类似于以往的说书。说读前,由于篇幅加长,教师需预先对文字材料进行熟悉和处理,如删除冗长繁复的句段,修改生涩难懂的词句,确定需要强化或弱化的内容。说读时,主讲者情绪起落、语速快慢、停顿重读等技巧的运用都不应是随性的发挥,而应与事先预设的意图保持一致,且要恰当把握。要注意的是,说读中教师对语调、表情或肢体动作的处理需要适当强化,但不可频繁,否则无所谓重点,且不可过于夸大,否则听者会只注意这些技巧而忽略了对文字内容的关注。
二要注意导语或惯用语的设置。为激发兴趣,主读者还可适时地插入几句精要的导语。导语出现的时机一般可分三种:前置导语,用于开说前;间隙引语,用于重点内容前;后置结语,用于说读后回味内容、延续兴趣。导语功能无非就是设情境、留悬念,提纲挈领,引注重点。事实证明,这样的导语设计能引发听者的有意注意,便于在听读时展开自主的意义建构。另外,我们也可学学传统的说书人使用一些惯用语,适当加一些易懂的俗话、歇后语、成语、诗句,或引经据典,既激发听的兴趣,也促进理解,还扩大积累。
形式三:指向阅读推荐的演读。
其实从一年级开始,除了听读外,孩子们就已经在陆续开始自主阅读了。到了三年级,阅读的内容逐渐由单篇到整本书,绝大多数孩子能自主阅读整本书了,但对于还不能自主阅读的孩子,听读还要持续,还须在他们被动“听读”和自主“视读”之间架起一把梯子。
到了中年级,本该可以读整本书给孩子听了。但由于日常教程所限,孩子们会因为断断续续的听读过程而削弱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怎么办?笔者一般会选择同一个主人公或同一主题,但故事情节相对独立的整本书讲给孩子们听,如果是情节连续的长故事,不妨借助演读其中精彩内容来实现对该书的有效导读。
演读形式要据内容而定:对于动作描写较多的情节一般以独角戏的形式边讲边演;对于场景复杂、人物众多的情节则以童话剧的形式多人演读;对于以对话为主的情节,就以一对一直接对白的形式演读。如《小猪的生日礼物》这本书中,笔者选择了小猪唏哩呼噜初遇小花蛇,误把小花蛇当作腰带来系后发生的糗事,其中包含逗人的对话以及小猪掉裤子、怕痒痒等滑稽的神态动作,让两个孩子通过双簧的形式来演绎。听读的孩子被幽默的情节、憨态可掬的小猪形象和他们对话中透出的童真童趣所吸引。
过犹不及,演读的内容讲求短小精要,适当保持新鲜感、饥饿感,促使处于“半饥饿”阅读状态的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觅食”。
听读帮孩子埋下了自己去阅读的种子,在他们的读书生涯中起到“扶上马送一程”的作用。当孩子们开始自主阅读后,听读还不能完全撤“梯”,“读前”还可 “再听”,“听了”还须“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