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小学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容易改变。因此,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矫正他们的不良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习惯的培养室持之以恒、强化训练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整个过程充满着对意志的磨练,勤奋、自信、独立、创新、严谨、谦虚等是良好的学习性格最主要的特征。其中勤奋、自信、独立、创新、严谨、谦虚又是随着习惯的形成才表现出来的。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养成良好的学习性格的基础。另一方面,学习方法只有以习惯的形式固定下来,才能真正成其为方法,显现出应有的价值。
习惯基本上属于非智力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培养非智力因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它能促进个体智力的发展,改善个体智力活动的环境,提高智力活动效率的条件和手段,它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小学数学教学课程标准”在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指出: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整洁、专心听讲、认真观察、善于质疑、合作学习等的学习习惯。
根据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
一、传统学习习惯培养。
(一)培养孩子学会“看”
学会“看”即学会观察。良好的观察力是孩子们学好数学的基本条件,也是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提高观察能力就像巴甫洛克所提倡的“观察、观察,再观察”那样,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他们要观察什么,该怎样去观察。
观察的条理性
数学学习中对数学对象的观察往往不是轻而易举地就能达到目的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能杂乱无章地进行观察,而应逐步养成观察的条理性。例如:分门别类地观察,或注重对象间联系进行观察,或从特征上进行观察等等。
如:教师收集大量的各种形状的物体,让孩子们对收集的物体进行观察。面对一大堆的各色实物,孩子们看得眼花缭乱,一时不知如何下手,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提示,引导他们进行有条理的观察。首先,观察哪些物体的形状是相同的,并把它们放在一起,接着再观察各类相同形状的物体的共同特征,最后再观察比较各类形状的不同之处。
(二)培养学生学会“听”
专心听讲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获取信息的必要手段,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我们可以按照——教给听的方法,培养听的习惯,训练听的能力三步进行。
教给听的方法:要求孩子既要学会倾听老师讲课,又要学会倾听同学发言。听时,要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把注意力集中到将探讨的问题上,先独立想一想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再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逐步学会记住他人发言的要点,并用语言信号和非语言信号做积极地信息交流。倾听时还要求学生目光注视对方,用点头、微笑、摇头等非语言信号表示自己在听;用“我明白了”“请您把...... 再讲一遍好吗?”等语言信号表明自己听的结果。
培养听的习惯,训练听的能力,一定要付诸行动。例如:在课堂中,可以随时请学生复述前一位同学的回答,并及时给予肯定。看学生不注意时及时提示:小小耳朵——认真听。小小眼睛——仔细看,小小头脑——仔细想等。
(三)培养学生学会“说”
“说”即语言表达能力,它包括回答老师提问,修正他人发言和参加小组讨论三种情况。无论哪种情况都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逐步做到语句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还要学会根据不同的场合调整语气、音量和说话的方法。即回答老师提问时音量要大,语气要肯定,让全班同学都能听见。修正他人发言时态度要诚恳,先要肯定对方发言中对的方面。而被修正意见的同学,应虚心听取对方的意见,如果意见不正确,也要等对方把话说完后再发表意见,可以说“谢谢,不过我还是坚持我的意见,因为......”小组讨论时要用商量的语气相互补充,音量宜小不宜大,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
在孩子们说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纠正孩子错误的读音和用词,还要教会他们长句短说,用示范的方法调控语速,使孩子们养成正确、有序、说完整话的良好习惯。对于胆子小、不善于表达的孩子,教师积极引导,多多给予表扬鼓励,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多说多练,逐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二、培养创造性学习习惯
进入新世纪,时代的发展对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计算技术和解决常规问题为重点的数学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小学数学教育必须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养成创造性学习的习惯,比获得了多少知识更重要。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培养创造性学习习惯
在参与、经历数学知识、发展、形成的探究活动中,善于发现、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质疑问难,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自助探究、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
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从模仿开始,教师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给学生可以在哪儿找疑点。一般来说,质疑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关键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角度提出问题。如:教师创设情境,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小学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讲一讲来获取新知。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联系?这个问题就可以通过操作自制的活动角,边操作,边观察,边讨论,从而获得正确的结论。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就能使学生养成手脑结合、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必备的素质,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最基本保证,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人才。
小学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容易改变。因此,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矫正他们的不良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习惯的培养室持之以恒、强化训练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整个过程充满着对意志的磨练,勤奋、自信、独立、创新、严谨、谦虚等是良好的学习性格最主要的特征。其中勤奋、自信、独立、创新、严谨、谦虚又是随着习惯的形成才表现出来的。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养成良好的学习性格的基础。另一方面,学习方法只有以习惯的形式固定下来,才能真正成其为方法,显现出应有的价值。
习惯基本上属于非智力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培养非智力因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它能促进个体智力的发展,改善个体智力活动的环境,提高智力活动效率的条件和手段,它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小学数学教学课程标准”在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指出: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整洁、专心听讲、认真观察、善于质疑、合作学习等的学习习惯。
根据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
一、传统学习习惯培养。
(一)培养孩子学会“看”
学会“看”即学会观察。良好的观察力是孩子们学好数学的基本条件,也是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提高观察能力就像巴甫洛克所提倡的“观察、观察,再观察”那样,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他们要观察什么,该怎样去观察。
观察的条理性
数学学习中对数学对象的观察往往不是轻而易举地就能达到目的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能杂乱无章地进行观察,而应逐步养成观察的条理性。例如:分门别类地观察,或注重对象间联系进行观察,或从特征上进行观察等等。
如:教师收集大量的各种形状的物体,让孩子们对收集的物体进行观察。面对一大堆的各色实物,孩子们看得眼花缭乱,一时不知如何下手,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提示,引导他们进行有条理的观察。首先,观察哪些物体的形状是相同的,并把它们放在一起,接着再观察各类相同形状的物体的共同特征,最后再观察比较各类形状的不同之处。
(二)培养学生学会“听”
专心听讲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获取信息的必要手段,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我们可以按照——教给听的方法,培养听的习惯,训练听的能力三步进行。
教给听的方法:要求孩子既要学会倾听老师讲课,又要学会倾听同学发言。听时,要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把注意力集中到将探讨的问题上,先独立想一想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再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逐步学会记住他人发言的要点,并用语言信号和非语言信号做积极地信息交流。倾听时还要求学生目光注视对方,用点头、微笑、摇头等非语言信号表示自己在听;用“我明白了”“请您把...... 再讲一遍好吗?”等语言信号表明自己听的结果。
培养听的习惯,训练听的能力,一定要付诸行动。例如:在课堂中,可以随时请学生复述前一位同学的回答,并及时给予肯定。看学生不注意时及时提示:小小耳朵——认真听。小小眼睛——仔细看,小小头脑——仔细想等。
(三)培养学生学会“说”
“说”即语言表达能力,它包括回答老师提问,修正他人发言和参加小组讨论三种情况。无论哪种情况都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逐步做到语句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还要学会根据不同的场合调整语气、音量和说话的方法。即回答老师提问时音量要大,语气要肯定,让全班同学都能听见。修正他人发言时态度要诚恳,先要肯定对方发言中对的方面。而被修正意见的同学,应虚心听取对方的意见,如果意见不正确,也要等对方把话说完后再发表意见,可以说“谢谢,不过我还是坚持我的意见,因为......”小组讨论时要用商量的语气相互补充,音量宜小不宜大,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
在孩子们说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纠正孩子错误的读音和用词,还要教会他们长句短说,用示范的方法调控语速,使孩子们养成正确、有序、说完整话的良好习惯。对于胆子小、不善于表达的孩子,教师积极引导,多多给予表扬鼓励,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多说多练,逐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二、培养创造性学习习惯
进入新世纪,时代的发展对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计算技术和解决常规问题为重点的数学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小学数学教育必须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养成创造性学习的习惯,比获得了多少知识更重要。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培养创造性学习习惯
在参与、经历数学知识、发展、形成的探究活动中,善于发现、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质疑问难,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自助探究、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
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从模仿开始,教师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给学生可以在哪儿找疑点。一般来说,质疑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关键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角度提出问题。如:教师创设情境,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小学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讲一讲来获取新知。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联系?这个问题就可以通过操作自制的活动角,边操作,边观察,边讨论,从而获得正确的结论。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就能使学生养成手脑结合、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必备的素质,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最基本保证,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