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课堂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从信息技术角度出发,根据智慧课堂的特征,提出了构建智慧课堂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扩展了智慧课堂的内涵,并对智慧课堂的构建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智慧课堂构建;民办高校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互联网+”思维驱动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智慧课堂的构建与发展成为智慧校园的核心,迎来了新机遇。民办高校在师资力量和软硬件设施都不能与公办院校相媲美的情况下,如何准确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智慧课堂的内涵,是构建智慧课堂的一大难题。
一、智慧课堂的含义及特征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智慧课堂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新和变革教学方式着力培养每个学生互动、协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从教学方式看,教师的重点不在于灌输知识,而在于对学生进行启发与诱导,教学手段应该具有激发性;从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智慧的生成主要依靠其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不断感悟,因此具有顿悟性;从课堂教学结果看,智慧课堂教学具有体验性、生成性、激励性、创新性、领悟性等基本特征。
二、智慧课堂的构建
1.以反思传统课堂为前提。构建智慧课堂,必须要反思传统课堂的种种弊端,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利用新思路、新方法构建智慧课堂,使课堂由“以教定学”转为“以学定教”,由静态转向动态,由封闭性转向开放性,由传授知识走向智慧创新。
2.以教师智慧性的教学为核心。教师是智慧课堂重要的参与者,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方面都要有不同的创新思路。(1)智慧地讲授。每个阶段教师都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而不是满堂灌输,要以丰富的生活案例和恰当的教学语言进行知识传授。 (2)智慧地提问。提问既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3)智慧地启发。理解、记忆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都需要思维的积极参与,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思考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围绕教学宗旨巧妙创设悬念,促使学生不懈地探求。(4)智慧地调控。课堂资源的利用、课堂气氛的调节、教学内容的选定、教学方法的使用和对偶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等,都直接影响课堂的质量和效果,因此,要求教师能够自如地进行智慧调控。(5)智慧地指导。一是指导学生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制订学习目标,二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才能够提高学习质量和能力。
3.以学生智慧性的学习为过程。(1)智慧地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智慧课堂的宗旨。让学生切实体验到智慧学习变得生活化、有趣味性,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智慧课堂的真实表现和内在要求。(2)智慧地合作学习。学生智慧地合作有其自身的新颖、独特之处。学生合作学习、相互学习,能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3)智慧地探究学习。探究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还能够发展学生的探究技能,提高对智慧的运用能力。学生要全面掌握探究学习的理论,保持探究的积极性,经过不断地分析、推理和综合,对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从而建构起知识体系。
三、信息技术对智慧课堂的支撑
1.智能跟踪。在智慧课堂上,教师应合理、有效地运用智能化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智能化跟踪,科学有效地分析数据,以便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2.教学资源丰富。在实施智慧课堂的过程中,需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为其提供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积极创设形象化的教学场景。对学生来讲,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形象的教学场景能使他们深入钻研,学习知识时不浮于表面。
本文对智慧课堂的含义、特征、构建策略等进行了梳理,指出以应用信息技术为依托,从根本上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教学环境的优化。只有这样,智慧课堂才能稳步推进,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杨现民.我国智慧教育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技术,2014(1):12-19.
[2]刘涛.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分析[J].通讯设计与应用,2016(4):8-10.
[3]孙曙辉.大数据时代智慧课堂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信息教育技术,2015(13):111-113.
[4]梁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智慧课堂建设探索[J].教育信息技术,2015(10):14-15.
关键词:信息技术;智慧课堂构建;民办高校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互联网+”思维驱动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智慧课堂的构建与发展成为智慧校园的核心,迎来了新机遇。民办高校在师资力量和软硬件设施都不能与公办院校相媲美的情况下,如何准确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智慧课堂的内涵,是构建智慧课堂的一大难题。
一、智慧课堂的含义及特征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智慧课堂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新和变革教学方式着力培养每个学生互动、协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从教学方式看,教师的重点不在于灌输知识,而在于对学生进行启发与诱导,教学手段应该具有激发性;从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智慧的生成主要依靠其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不断感悟,因此具有顿悟性;从课堂教学结果看,智慧课堂教学具有体验性、生成性、激励性、创新性、领悟性等基本特征。
二、智慧课堂的构建
1.以反思传统课堂为前提。构建智慧课堂,必须要反思传统课堂的种种弊端,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利用新思路、新方法构建智慧课堂,使课堂由“以教定学”转为“以学定教”,由静态转向动态,由封闭性转向开放性,由传授知识走向智慧创新。
2.以教师智慧性的教学为核心。教师是智慧课堂重要的参与者,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方面都要有不同的创新思路。(1)智慧地讲授。每个阶段教师都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而不是满堂灌输,要以丰富的生活案例和恰当的教学语言进行知识传授。 (2)智慧地提问。提问既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3)智慧地启发。理解、记忆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都需要思维的积极参与,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思考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围绕教学宗旨巧妙创设悬念,促使学生不懈地探求。(4)智慧地调控。课堂资源的利用、课堂气氛的调节、教学内容的选定、教学方法的使用和对偶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等,都直接影响课堂的质量和效果,因此,要求教师能够自如地进行智慧调控。(5)智慧地指导。一是指导学生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制订学习目标,二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才能够提高学习质量和能力。
3.以学生智慧性的学习为过程。(1)智慧地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智慧课堂的宗旨。让学生切实体验到智慧学习变得生活化、有趣味性,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智慧课堂的真实表现和内在要求。(2)智慧地合作学习。学生智慧地合作有其自身的新颖、独特之处。学生合作学习、相互学习,能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3)智慧地探究学习。探究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还能够发展学生的探究技能,提高对智慧的运用能力。学生要全面掌握探究学习的理论,保持探究的积极性,经过不断地分析、推理和综合,对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从而建构起知识体系。
三、信息技术对智慧课堂的支撑
1.智能跟踪。在智慧课堂上,教师应合理、有效地运用智能化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智能化跟踪,科学有效地分析数据,以便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2.教学资源丰富。在实施智慧课堂的过程中,需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为其提供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积极创设形象化的教学场景。对学生来讲,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形象的教学场景能使他们深入钻研,学习知识时不浮于表面。
本文对智慧课堂的含义、特征、构建策略等进行了梳理,指出以应用信息技术为依托,从根本上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教学环境的优化。只有这样,智慧课堂才能稳步推进,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杨现民.我国智慧教育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技术,2014(1):12-19.
[2]刘涛.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分析[J].通讯设计与应用,2016(4):8-10.
[3]孙曙辉.大数据时代智慧课堂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信息教育技术,2015(13):111-113.
[4]梁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智慧课堂建设探索[J].教育信息技术,2015(1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