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场馆式学习作为一种独特的学习形态,越来越受到关注。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等场馆不只是陈列展品的场所,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学习环境。场馆式学习形态强调探究过程,通过对探究教学在场馆式学习形态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分析探究教学模式在场馆式学习形态中应用的理论基础与实施条件,进而提出实施策略,为场馆式探究教学提供可操作化的指导,从而促进场馆式探究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关 键 词] 探究教学模式;场馆式学习形态;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3-0190-02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特别指出:“学校要探索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等社会公共资源进行育人的有效途径”,“改进教学方式,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强化教学的实践育人功能”。[1]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学习形态,场馆是为实现一定教育目的而有意识创设的物理空间,是衔接学校教育与课后服务,有效补充单纯依靠教材与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育的重要形态。探究教学作为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是一种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式,也是实施场馆式教育的重要抓手。厘清探究教学模式在场馆式学习形态中的实施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探究教学模式地位的提升与场馆式学习形态的兴起
探究教学模式是美国教育家施瓦布于1961年提出来的。它是指在探究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开展探究式活动而建构起来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我国于2001年实行的新课程改革要求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科学教育改革的兴起,探究教学作为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日益受到重视,它既适应新课改发展的要求,又满足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意愿,同时也为场馆教育的更新和突破提供了新的思路。
场馆式学习形态的兴起源于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博物馆教育逐渐被更加具有包容性的“场馆学习”取代。1994年,美国学习改革委员会首次将“场馆”界定为“各种与科学、历史、艺术等教育有关的公共机构,如自然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历史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等”[2],有关于场馆学习的研究开始兴起。
近年来,伴随着场馆式学习形态的不断推进,202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健全博物馆与中小学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3]学校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由于受到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教师很难进行探究教学。场馆则提供了一个以参观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现阶段,配合新课程改革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动是科技馆、博物馆等场馆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基于场馆式学习形态开展的探究教学活动是以场馆资源为依托,借鉴探究教学模式进行的教学活动。场馆式学习形态具有丰富的主题选择以及整合化的具有探讨性的学习资源,能够为探究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因此,探寻探究教学模式在场馆式学习形态中的应用,将创新学校教学方式,促进师生“教”与 “学”之间的对话,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探究教学模式在场馆式学习形态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积极建构知识框架。基于场馆开展的探究教学活动注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通过积极参与,相互沟通交流,协作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同时场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身体验与实践的场所,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知识在具体情境中是如何运用的,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进行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情境学习理论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在学生和学习情境的互动过程中生成的。[4]场馆式学习充分利用其独特的物理情境,为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主体知识的建构提供情境保障。首先,场馆设计以实物教育资源和情境化展区为依托;其次,场馆展品背后的相关知识及其在文化背景中蕴含的意义也为构建情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可以更加有效地在场馆式学习形态中进行意义建构。
(三)活动课程理论
活动课程理论强调基于学生的经验与实际生活选择教育内容,通过主动探究获得知识经验。场馆作为支持非正式学习活动的物理环境,是展品、参观者和社会文化交互碰撞的学习空间,同时场馆式学习形态中蕴含的丰富的知识、生动的直接经验、广阔的视野为探究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在场馆中实施探究教学,强调学生在与展品、教师的互动中强化知识、积累经验和培养能力,使外在的知识变成内在的认知和自觉的行动。
三、探究教学模式在场馆式学习形态中的实施条件
(一)基础设施:场馆建设的发展
在场馆中开展探究教学活动不仅对学校提出一定要求,而且对场馆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场馆建设依托建筑设计、空间设计、体验设计、馆藏展品等构建博物馆知识体系,每一次因布展需求对馆藏的梳理都会成为场馆知识体系和学术观念的更新。场馆中的展示内容能够吸引学生并引发学习动机,场馆的建设能为学习者进行讨论交流提供便利,同时要求场馆内的工作人员能为学生了解展品的背景知识提供必要的支持等。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场馆逐步由实体实现了数字化,虚实融合的场馆学习环境逐步受到关注。从场馆学习的视角来看,虚实融合的场馆既具有在实体场馆中真实体验场馆学习情境的优势,又具有虚拟场馆中拥有大量网络资源可支持远程学习的优势,因此可以更加有效地支持探究教学活动的开展。[5]由此可见,场馆建设的發展为探究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性基础设施。 (二)知识积累:学生具备探究性学习知识与技能储备
探究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是根据先前知识来构建后续知识的,在场馆式学习中,如果学生带着丰富的经验来参观场馆,那么,参观过程中的知识便会与参观前的知识发生交互,这些已有的经验也会使探究中的互动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同时探究教学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与探究技能,要求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场馆中的教育资源,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专业发展: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引导者,是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技术顾问。学生所进行的探究活动,大多是在教师的间接指导下完成的。因此,在场馆中进行探究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要求。首先要求教师能理解探究教学的基本理念,对其持有积极的态度,其次要求教师具备广阔的背景知识以及相应的教学技能,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策略,积极参与场馆中探究教育资源的开发。
四、探究教学模式在场馆式学习形态中的实施策略
(一)熟悉场馆教育资源与条件,做好教育场景的转变
作为探究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以场馆中的教育资源为依托,有效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并在该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支持,以保证探究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场馆中进行学习时,教师首先要了解场馆学习的基本形态以及熟悉馆内的教育资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选择探究内容,使探究教学活动的主题内容与场馆内常设的主题和内容密切相关,并具有一定的拓展性和延伸性。同时,探究教学内容的难度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己有经验和能力水平。
(二)明确教育任务与学习目标,选择适切的教育内容
学生的主体意识集中反映了他们对于学习的内在需要,而设定明确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手段。教师明确教育任务与学习目标在得到学生认同后有助于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驱动力,真正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专注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时,教学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教师明确教育和学习目标有助于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场馆是一个资源丰富且容易引起学生反应的环境,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选择时,应该具有计划性和目标性,避免毫无章法、大而化之的“游览”,使探究教学流于形式。
(三)依托场馆教育环境与资源,呈现问题探究的情境
探究教学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进行的,场馆式学习形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它强调以实物为载体,注重亲身参与和互动体验。富有探究性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探究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除了注重调动学生本身对教育内容具有的浓厚学习兴趣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来呈现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场馆式学习中开展探究性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场馆式学习更具象、更加注重体验的优势。同时,博物馆、科技馆等场馆中,有许多能够引发学生新旧观念认知冲突的展品,也为教师呈现问题情境提供了便利。
(四)发挥教师的专业引导作用,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教师作为探究教学活动实施的主要引导者,要求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实施,探究时给学生提供将要研究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资料,并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交流与分享。同时,教师应根据一定的线索进行安排,利用场馆中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假设、动手实验、思考与交流、开展实践活动等,把知识通过探究的过程呈现给学生。此外,教师要发挥好探究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提高探究性提问、讨论与演示等方面的技能,在探究活动中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以防止学生的探究活动走向误区,真正将探究教学落到实处。
五、结语
探究教学模式与场馆式学习形态具有极高的契合度。场馆式学习形态中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要在教育理念、教育环境、教学内容及活动设计与开展中,打破传统教育活动的局限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通过基于场馆式学习形态的探究教学,补充学校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讲解缺陷,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自主思考,完善个人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2014-04-08.
[2]伍新春,曾筝,谢娟.场馆科学学习:本质特征与影响因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3-19.
[3]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Z].2020-10-19.
[4]汤才梅.场馆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开发[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5]夏文菁,张剑平.文化传承中的场馆学习:特征、目标与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5(8):5-11.
◎編辑 郑晓燕
[关 键 词] 探究教学模式;场馆式学习形态;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3-0190-02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特别指出:“学校要探索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等社会公共资源进行育人的有效途径”,“改进教学方式,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强化教学的实践育人功能”。[1]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学习形态,场馆是为实现一定教育目的而有意识创设的物理空间,是衔接学校教育与课后服务,有效补充单纯依靠教材与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育的重要形态。探究教学作为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是一种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式,也是实施场馆式教育的重要抓手。厘清探究教学模式在场馆式学习形态中的实施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探究教学模式地位的提升与场馆式学习形态的兴起
探究教学模式是美国教育家施瓦布于1961年提出来的。它是指在探究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开展探究式活动而建构起来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我国于2001年实行的新课程改革要求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科学教育改革的兴起,探究教学作为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日益受到重视,它既适应新课改发展的要求,又满足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意愿,同时也为场馆教育的更新和突破提供了新的思路。
场馆式学习形态的兴起源于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博物馆教育逐渐被更加具有包容性的“场馆学习”取代。1994年,美国学习改革委员会首次将“场馆”界定为“各种与科学、历史、艺术等教育有关的公共机构,如自然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历史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等”[2],有关于场馆学习的研究开始兴起。
近年来,伴随着场馆式学习形态的不断推进,202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健全博物馆与中小学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3]学校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由于受到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教师很难进行探究教学。场馆则提供了一个以参观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现阶段,配合新课程改革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动是科技馆、博物馆等场馆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基于场馆式学习形态开展的探究教学活动是以场馆资源为依托,借鉴探究教学模式进行的教学活动。场馆式学习形态具有丰富的主题选择以及整合化的具有探讨性的学习资源,能够为探究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因此,探寻探究教学模式在场馆式学习形态中的应用,将创新学校教学方式,促进师生“教”与 “学”之间的对话,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探究教学模式在场馆式学习形态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积极建构知识框架。基于场馆开展的探究教学活动注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通过积极参与,相互沟通交流,协作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同时场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身体验与实践的场所,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知识在具体情境中是如何运用的,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进行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情境学习理论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在学生和学习情境的互动过程中生成的。[4]场馆式学习充分利用其独特的物理情境,为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主体知识的建构提供情境保障。首先,场馆设计以实物教育资源和情境化展区为依托;其次,场馆展品背后的相关知识及其在文化背景中蕴含的意义也为构建情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可以更加有效地在场馆式学习形态中进行意义建构。
(三)活动课程理论
活动课程理论强调基于学生的经验与实际生活选择教育内容,通过主动探究获得知识经验。场馆作为支持非正式学习活动的物理环境,是展品、参观者和社会文化交互碰撞的学习空间,同时场馆式学习形态中蕴含的丰富的知识、生动的直接经验、广阔的视野为探究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在场馆中实施探究教学,强调学生在与展品、教师的互动中强化知识、积累经验和培养能力,使外在的知识变成内在的认知和自觉的行动。
三、探究教学模式在场馆式学习形态中的实施条件
(一)基础设施:场馆建设的发展
在场馆中开展探究教学活动不仅对学校提出一定要求,而且对场馆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场馆建设依托建筑设计、空间设计、体验设计、馆藏展品等构建博物馆知识体系,每一次因布展需求对馆藏的梳理都会成为场馆知识体系和学术观念的更新。场馆中的展示内容能够吸引学生并引发学习动机,场馆的建设能为学习者进行讨论交流提供便利,同时要求场馆内的工作人员能为学生了解展品的背景知识提供必要的支持等。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场馆逐步由实体实现了数字化,虚实融合的场馆学习环境逐步受到关注。从场馆学习的视角来看,虚实融合的场馆既具有在实体场馆中真实体验场馆学习情境的优势,又具有虚拟场馆中拥有大量网络资源可支持远程学习的优势,因此可以更加有效地支持探究教学活动的开展。[5]由此可见,场馆建设的發展为探究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性基础设施。 (二)知识积累:学生具备探究性学习知识与技能储备
探究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是根据先前知识来构建后续知识的,在场馆式学习中,如果学生带着丰富的经验来参观场馆,那么,参观过程中的知识便会与参观前的知识发生交互,这些已有的经验也会使探究中的互动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同时探究教学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与探究技能,要求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场馆中的教育资源,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专业发展: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引导者,是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技术顾问。学生所进行的探究活动,大多是在教师的间接指导下完成的。因此,在场馆中进行探究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要求。首先要求教师能理解探究教学的基本理念,对其持有积极的态度,其次要求教师具备广阔的背景知识以及相应的教学技能,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策略,积极参与场馆中探究教育资源的开发。
四、探究教学模式在场馆式学习形态中的实施策略
(一)熟悉场馆教育资源与条件,做好教育场景的转变
作为探究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以场馆中的教育资源为依托,有效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并在该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支持,以保证探究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场馆中进行学习时,教师首先要了解场馆学习的基本形态以及熟悉馆内的教育资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选择探究内容,使探究教学活动的主题内容与场馆内常设的主题和内容密切相关,并具有一定的拓展性和延伸性。同时,探究教学内容的难度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己有经验和能力水平。
(二)明确教育任务与学习目标,选择适切的教育内容
学生的主体意识集中反映了他们对于学习的内在需要,而设定明确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手段。教师明确教育任务与学习目标在得到学生认同后有助于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驱动力,真正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专注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时,教学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教师明确教育和学习目标有助于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场馆是一个资源丰富且容易引起学生反应的环境,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选择时,应该具有计划性和目标性,避免毫无章法、大而化之的“游览”,使探究教学流于形式。
(三)依托场馆教育环境与资源,呈现问题探究的情境
探究教学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进行的,场馆式学习形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它强调以实物为载体,注重亲身参与和互动体验。富有探究性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探究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除了注重调动学生本身对教育内容具有的浓厚学习兴趣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来呈现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场馆式学习中开展探究性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场馆式学习更具象、更加注重体验的优势。同时,博物馆、科技馆等场馆中,有许多能够引发学生新旧观念认知冲突的展品,也为教师呈现问题情境提供了便利。
(四)发挥教师的专业引导作用,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教师作为探究教学活动实施的主要引导者,要求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实施,探究时给学生提供将要研究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资料,并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交流与分享。同时,教师应根据一定的线索进行安排,利用场馆中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假设、动手实验、思考与交流、开展实践活动等,把知识通过探究的过程呈现给学生。此外,教师要发挥好探究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提高探究性提问、讨论与演示等方面的技能,在探究活动中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以防止学生的探究活动走向误区,真正将探究教学落到实处。
五、结语
探究教学模式与场馆式学习形态具有极高的契合度。场馆式学习形态中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要在教育理念、教育环境、教学内容及活动设计与开展中,打破传统教育活动的局限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通过基于场馆式学习形态的探究教学,补充学校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讲解缺陷,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自主思考,完善个人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2014-04-08.
[2]伍新春,曾筝,谢娟.场馆科学学习:本质特征与影响因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3-19.
[3]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Z].2020-10-19.
[4]汤才梅.场馆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开发[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5]夏文菁,张剑平.文化传承中的场馆学习:特征、目标与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5(8):5-11.
◎編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