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刘慈欣凭借《三体》获得雨果奖,点燃了国内外各界人士对中国科幻的热情;2017年,中国科幻已经形成了全行业发展的百花齐放之势,如果借用“大小年”的说法,那么过去的一年无疑是科幻文学创作成果颇丰的“大年”。
结合国家新闻出版部门的相关数据与个人阅读经验,2017年正式出版、发表的本土科幻小说共约510部,比2016年增长了三倍之多,在内容和主题上纷繁多样,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至少涵盖了中国元素的科幻表达、青少年真善美与探索精神启迪、未来灾害与人类应对、航空航天与宇宙漫想、生物基因与未来医疗、后人类与虚拟世界、人类与他者(人工智能、复制人、外星人)七个主要方面。虽然增长较大,但相较于传统文学类型来说还显得不足:大约85%的作品都发表于期刊、网站、APP以及公众号上,仅有一小部分作品出版成书;体量上中短篇数量众多,有深度的长篇凤毛麟角。
在达科·苏恩文(DarkoSuvin)看来,科幻小说是一种融合了“认知性”与“疏离感”[1]的文学体裁,对科幻作家而言,将小说场景设定在近未来或远未来最有利于达成陌生化效果,同时也方便构建认知内容的逻辑。2017年最热门的科技词语当属人工智能,而科幻作家的使命之一是触碰前沿科技并由此生发出多元且瑰丽的想象,然后由文字来传达这种想象。基于此,本文以“智能未来”为切入点,对2017年度中国科幻小说创作进行一个整体的回顾。
一、直面人工智能的隐忧之论
如果要给2017年寻找关键词,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毫无疑问当属其一。AlphaGo战胜柯洁的新闻还没从公众视野中淡去,AlphaGoZero就已经打败了它的初代版本。无人公交在深圳试运行,智能医疗和智能教育遍地开花,社会生活的很多层面都烙下了人工智能的印记。随之而来的是公众对AI的热议与焦虑———人类是否会被AI取代,未来AI会不会控制整个世界?在这一风潮中,科幻作家们以其独特的洞见与想象回应着公众的隐忧。展现这一态势并引发深入讨论的作品主要有迟卉的《2030·终点镇》、萧星寒的《决战奇点》等。
迟卉的《2030·终点镇》是一部带有悬疑色彩的近未来长篇科幻小说。童年时的凯玲爱讲故事,终点镇上发生的连环凶杀案和她的故事有着某种程度的契合,而误入凶案现场的经历给凯玲带来了严重的精神创伤并长久地影响她后来的生活。在凶手伏法多年后,终点镇连环杀人案再现,这次凯玲决定直面记忆。抽丝剥茧地调查之下发现,这一切竟然与强大的人工智能艾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2030·终点镇》里,迟卉最宏大的设定在于人工智能不再是独立的终端,而是基于全人类意识的集群存在,在此情形下,人类和AI的界限被打破,AI好似人类,却又不是人类。此时的人类对AI过度依赖而不自知,同化后的控制也许是必然,这是作者对智能未来较为晦暗的看法。但在灰暗处仍有光,迟卉在小说中反复强调的两个词是“经历”和“故事”,人类能把经历变成属于自己的故事,而AI即使拥有所有人的故事,那也只能是它的经历。迟卉谙熟叙述策略,《2030·终点镇》里的每一章读来都像是闪光的碎片,明快语言塑造的场景让人交织着不解、恐惧与血脉贲张,幡然领悟后的反思则更加意味深长。同时,《2030·终点镇》似乎也是迟卉的一次写作实验,快速变换的视角,嵌入歌词、诗歌、剧本以及程序等表达形式,都为这部小说增添了别样的滋味。此外,迟卉还通过这部小说探讨了“成长”这一主题。成长总是充满阵痛,原生家庭、童年经历与情感经验等环节都会给个体造成巨大影响,但无论伤痛几许,仍有回忆和故事属于我们,这也是人区别于AI的关键所在。
《决战奇点》是萧星寒的长篇力作,在星际尺度下讲述了人类与人工智能间的全面战争。小说将人类设定为碳族,将失控的人工智能创造出的钢铁狼人设定为铁族,多年前,碳铁两族曾全面开战,而意外的核爆炸让双方都损失惨重。战后,人类阵营分裂为和平共处与主战两派,而据守火星的钢铁狼人也对一切了然于胸,在各种矛盾的刺激下,碳铁两族旷日持久的惨烈战争再次打响。《决战奇点》中人物众多,战争场面宏大,萧星寒跳出了世界的范畴,将背景铺展于火星与地球之间,构筑了众多关于挫折、纷争、遗憾与奋起的精彩瞬间。当然,《决战奇点》并没有止步于战争刻绘和奇观展现,小说反映出作者对人类共同体和人工智能的深入思考。
萧星寒首先反思了人类共同体这一概念,其次尝試站在一个更高的,甚至是超越人类的角度来看待人工智能族群。《决战奇点》与其说是表态,毋宁说是一种中立的思辨。“奇点”一词在故事中至少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技术发展的质变点,在此之后,人类甚至需要抛弃以往的经验和荣光;其二是战争,在此之后,没有永远的胜利者,只有被破坏后的无尽虚空。而“技术性暂停”后两族未来还会不会在行星间掀起腥风血雨?答案无人知晓。对铁族存在、发展与对抗的描述也是作者对人类自身的关照。
二、硬核科幻下的未来之变
在现代科技的想象中,未来世界充满了无限可能,意识上传、虚拟身体、基因再造、星际网络等智能技术司空见惯,但即便如此,在面对高级外星智慧以及全球性灾难时,人类的应对依旧捉襟见肘。硬核科幻作家擅长将这些涵盖物理、生物、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主题进行加工,以文字为刃,削去理论知识过于坚硬的棱角,然后以故事包裹其上将之呈现给读者,讨论未来剧变中的社会突破和人性新变。2017年具有此类风格的小说主要有韩松的《驱魔》、谢云宁的《宇宙涟漪中的孩子》、刘洋的《蜂巢》等。
《驱魔》是韩松“医院三部曲”的第二部作品,它延续了韩松一贯诡谲荒诞的风格,在充满致敬、隐喻与反讽的叙述中,成为2017年最受关注的科幻长篇之一。故事讲述的是一艘满载老年男性病人的医疗船在一片红色海洋上航行,在背后掌控一切的是名为“司命”的人工智能,当“司命”发觉病的不是人而是整个世界时,它企图消灭人类,而当主人公杨伟经历一切去意已决时,他发现包括“司命”在内的世界也许不是那么真实。在《驱魔》中,韩松摒弃了最初碎片化的写作方式,在精细雕琢下奉献出一部故事线索完整、人物丰满出众的作品,这也代表了他创作的新高度。 韩松是中国“科幻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在《驱魔》的文字之下也潜藏着这一命题。人工智能“司命”在小说中实质上成为一种类似于神的存在,它无处不在却又虚无缥缈,确凿的真实只是医疗船上由病人、医生和各机构组成的阴郁绝望。每一个医生和病人的名字都被作者精心设计,每一个场景与冲突实质上都是历史长河中事件与思想的复现,庞大的医疗船不是未来的恶托邦,反而更像当下人类社会积弊的聚合体,当杨伟接受检查回到病房被围观被冲水时,鲁迅以及他的《药》又浮现在读者眼前。在小说中,病实际上更接近于原罪,而思想桎梏、怪诞机构、被蒙蔽的真相等因素共同造成了全人类的无可救药,最终“司命”在无数次模拟后决定抹除人类,但实际上“司命”也带有原罪,也带有所谓的病。韩松作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可解读的多元性上,《驱魔》用一个故事集合了庞杂的可能,不同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的接受者都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谢云宁的《宇宙涟漪中的孩子》是一部恣意汪洋的硬核长篇科幻小说。故事主要讲述在近未来,日冕公司围绕太阳建设了一系列光幕,用于维持虚拟空间网络的能量。主人公宁天穹本是在虚拟网络中靠贩卖创意为生的普通青年,而机缘巧合之下他被带入反抗组织与科技公司那些黑暗的真相做斗争,在战胜鹰先生看似柳暗花明之时,宇宙中更智能的种族却给人类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宇宙涟漪中的孩子》兼具赛博朋克的颓靡与太空史诗的昂扬,畅快的文字下激荡着思维的湍流。
谢云宁是一位成熟的硬科幻作家,他擅长用合理的故事去架构技术,在小说中,丰富的细节体现了作者对“虚拟身体”“智能网络”“戴森球”等技术的构想,通观全篇,小说甚至还对“费米悖论”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在故事中,谢云宁探讨了“异化”这一潜藏的主题,人类接入虚拟网络而舍弃肉身,为了能源而疯狂榨取的科技公司,无一不是技术带来异化的表现,人类从个体到群体都在异化中付出了代价,这是小说较为沉重的一面。而标题中“孩子”一词则代表着人类的童年,在这个熵增的宇宙中,人类的初级文明不过是沧海一粟,当玻尔兹曼以宇宙网络化身的形式出现在格雷和宁天穹眼前时,文明的未来似乎岌岌可危,但小说最后“星坦号”毅然扎进深空,则预示了人类的成长,这也是小说的显性主题与沉重后的光明面。
刘洋的《蜂巢》由12个中短篇故事穿珠而成。其中,与书同名的《蜂巢》是一篇结构精巧、悬念迭出的灾后重生故事,无法逃避陨石撞击的人类将自己的意识上传到石墨烯的电子中并发射到宇宙,以期寻找到新的家园。《机械女佣》题目看似平淡无奇,却用密室解疑的手法讨论了智能机器人时代,人类暴力、嗜血的本性该如何安放。《开往月球的列车》描写了高速管道列车在遭受恐怖活动后人们的自救行动,故事中充满了炫目迷人的物理学描述,并探讨了在独立而封闭的环境中,个体纠缠着正面与负面情绪的状态。《肇事者名额》与《抑郁》都是探讨人类与“他者”的故事,通过对比,彰显出人类社会的荒诞与原始。刘洋是凝聚态物理学博士,此前的作品总是充满对复杂技术的详细阐释,因而导致一部分专业背景不强的读者在接受上有一定难度,在《蜂巢》一书中,刘洋做出了改进,将复杂的技术更平滑地嵌入了叙事,并为情节发展服务。
三、软科幻中的深度思考
在2017年的科幻小说创作中,还有一类小说以其或畅快,或柔美,或戏谑的笔法围绕一个又一个的“点子”展开了如烟花爆裂般的灿烂描述,初见之下,这些小说似乎都在彰显作者的独特个性,而细读之后,那些关于文明、生命与爱的思索,以及烙印在基因中深刻的孤独都一一浮现。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主要有墨熊的《消失的星国》、夏笳的《你无法抵达的时间》、暗号的《春天大概需要你》等。
墨熊《消失的星国》是一部阅读体验极其畅快的长篇科幻,作者擅长将轻小说的手法与科幻元素有机结合,让故事的每一章节都呈现出极具冲击力的画面感。这是一个发生在遥远时空边界的探险故事,主人公“我”是一名合成人,原本在庞大的宇宙文明中艰难求存,一次临危受命去往边境遗产的调查之旅完全改变了“我”的生活。墨熊善于在小说中展示新设备、新技术,善于制造悬念与描绘小规模冲突,跳动活泼却又适可而止的对话语言更是给小说增添了漫画般的场面感,而诸如盖伦、莫甘娜、西帝人等名称更是让游戏玩家迅速代入并认同。由此可见,对ACG[2]元素的灵活运用是部分当代青年科幻作家的重要特征之一。当然,《消失的星国》并没有止步于“炫技”,墨熊在快节奏的文字之下想讨论的是个人身份认同以及奇妙经历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改变一个人,当小人物被纳入科幻叙事,一切苦难和挑战都成为他英雄之路上的正能量。
《你无法抵达的时间》是夏笳的中短篇小说合集,16个故事分别来自她不同的创作阶段。夏笳是一位风格明显的青年科幻作家,读者称她的作品为“稀饭科幻”,其意是比软科幻更软。夏笳的小说似水般灵动、柔美,每个故事都如老友倾诉般娓娓道来,往往要等阅读渐入佳境后才能抵达故事的内核。在《你无法抵达的时间》中,夏笳的这一风格仍在延续。与书同名的小说是夏笳的新作,故事讲述了处于不同时间流速中“我”与“少年”生活的相交与背离,在细腻的笔触中作者描绘了青梅竹马、失而复得和爱与付出,而放手与告别则成为短如夏花般生命中的永恒裂隙。夏笳的作品中有她生活的影子,在完成博士论文阶段,压力颇大的她写出了《晚安忧郁》来讨论人生中无法回避的孤独,而对语言学感兴趣的那段时间写出了《让我们说说话》,这两篇与AI有关的小说反映出夏笳对社会热点话题的思考。2012年夏天,在美国举行的世界科幻大会上,夏笳曾被问及“什么是中国科幻的中国性?”而夏笳这部作品集中的《百鬼夜行街》《龙马夜行》《汨罗江上》《2044年春节旧事》等故事都能完美地回答这个问题,结合中国传统元素与绚丽想象,也是夏笳小说一个闪光的侧面。
《春天大概需要你》是新锐科幻作家暗号的短篇小说合集,分为上下两篇,共13个故事。暗号相较于其他科幻作家有着明显的激进风格,巨大而清奇的“脑洞”使得他的故事常常摇摆于历史和未来的两极,戏谑的叙事语言又令读者不断想起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Adams),而暗号的专业背景又使得他被冠以“养殖系科幻掌门人”的名號。在暗号的小说里,“梗”与网络热词随处可见。在《蒸汽的背面》中,瑚穆斯和沃僧的名字化用令人会心一笑,而MyEyes,YourSights中夏侯每次写信落款都要用到的颜文字也令人忍俊不禁。当然这也是年青一代科幻作家区别于老一辈科幻作家的特殊标签。但越过这些近乎玩笑的标签与评价,暗号在书中更多展现出的是对技术强大到可以改造人类自身和“他者”的思考:《春天大概需要你》涵盖了人类与作物的基因修饰;《俄罗斯飞棍》讨论了动物基因技术所带来的变异;《山脚下的云》气象更加开阔,讲的是人在改造一个小行星时星球的大气环流形成了生命体;《艾萨?斯之瞳》中人类近神,可以赋予其他准生命体以各种感觉;《白炽之昼》则是人类得来永昼之后也失去了永梦。在科幻作品中,暗号对技术未来持有一种焦虑,但在现实生活中,作者却认为技术所带来的负面效果不会像小说中那样来势汹汹。
综上所述,2017年中国科幻小说拥有较为良好的生态。首先,在宏大与精巧并存的想象之下,可以看到科幻作家与其他文学类型的作者一样关注现实,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及时且准确的反馈。其次,不同年龄、知识背景以及写作风格的作家都呈现了高质量的作品,这表明了中国科幻小说创作与接受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此外,这一年度的很多科幻作品立足中国社会、勾连中国历史、取材中国元素、想象中国未来,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大国的文化自信,很多作品还取得了一定的国际影响,起到了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助推的作用。曾几何时,飞氘将中国科幻作家喻为“寂寞的伏兵”[3],这一略显无奈的状态近年来得到了改善。2017年是科幻丰满羽翼的一年,假以时日,这一文学类型定能与其他文学类型齐飞,为文化强国战略助力,我们相信并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优秀的科幻作品呈现给读者。
注释
[1][加拿大]达科·苏恩文著.科幻小说变形记[M].丁素萍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4.
[2]注:ACG为英文Animation,Comic,Game的缩写,是动画、漫画、游戏的总称。
[3]飞氘.寂寞的伏兵[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d0e8e10 102v2qm.html,2014-10-17.(其原文为飞氘在“新世纪十年文学”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稿)
结合国家新闻出版部门的相关数据与个人阅读经验,2017年正式出版、发表的本土科幻小说共约510部,比2016年增长了三倍之多,在内容和主题上纷繁多样,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至少涵盖了中国元素的科幻表达、青少年真善美与探索精神启迪、未来灾害与人类应对、航空航天与宇宙漫想、生物基因与未来医疗、后人类与虚拟世界、人类与他者(人工智能、复制人、外星人)七个主要方面。虽然增长较大,但相较于传统文学类型来说还显得不足:大约85%的作品都发表于期刊、网站、APP以及公众号上,仅有一小部分作品出版成书;体量上中短篇数量众多,有深度的长篇凤毛麟角。
在达科·苏恩文(DarkoSuvin)看来,科幻小说是一种融合了“认知性”与“疏离感”[1]的文学体裁,对科幻作家而言,将小说场景设定在近未来或远未来最有利于达成陌生化效果,同时也方便构建认知内容的逻辑。2017年最热门的科技词语当属人工智能,而科幻作家的使命之一是触碰前沿科技并由此生发出多元且瑰丽的想象,然后由文字来传达这种想象。基于此,本文以“智能未来”为切入点,对2017年度中国科幻小说创作进行一个整体的回顾。
一、直面人工智能的隐忧之论
如果要给2017年寻找关键词,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毫无疑问当属其一。AlphaGo战胜柯洁的新闻还没从公众视野中淡去,AlphaGoZero就已经打败了它的初代版本。无人公交在深圳试运行,智能医疗和智能教育遍地开花,社会生活的很多层面都烙下了人工智能的印记。随之而来的是公众对AI的热议与焦虑———人类是否会被AI取代,未来AI会不会控制整个世界?在这一风潮中,科幻作家们以其独特的洞见与想象回应着公众的隐忧。展现这一态势并引发深入讨论的作品主要有迟卉的《2030·终点镇》、萧星寒的《决战奇点》等。
迟卉的《2030·终点镇》是一部带有悬疑色彩的近未来长篇科幻小说。童年时的凯玲爱讲故事,终点镇上发生的连环凶杀案和她的故事有着某种程度的契合,而误入凶案现场的经历给凯玲带来了严重的精神创伤并长久地影响她后来的生活。在凶手伏法多年后,终点镇连环杀人案再现,这次凯玲决定直面记忆。抽丝剥茧地调查之下发现,这一切竟然与强大的人工智能艾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2030·终点镇》里,迟卉最宏大的设定在于人工智能不再是独立的终端,而是基于全人类意识的集群存在,在此情形下,人类和AI的界限被打破,AI好似人类,却又不是人类。此时的人类对AI过度依赖而不自知,同化后的控制也许是必然,这是作者对智能未来较为晦暗的看法。但在灰暗处仍有光,迟卉在小说中反复强调的两个词是“经历”和“故事”,人类能把经历变成属于自己的故事,而AI即使拥有所有人的故事,那也只能是它的经历。迟卉谙熟叙述策略,《2030·终点镇》里的每一章读来都像是闪光的碎片,明快语言塑造的场景让人交织着不解、恐惧与血脉贲张,幡然领悟后的反思则更加意味深长。同时,《2030·终点镇》似乎也是迟卉的一次写作实验,快速变换的视角,嵌入歌词、诗歌、剧本以及程序等表达形式,都为这部小说增添了别样的滋味。此外,迟卉还通过这部小说探讨了“成长”这一主题。成长总是充满阵痛,原生家庭、童年经历与情感经验等环节都会给个体造成巨大影响,但无论伤痛几许,仍有回忆和故事属于我们,这也是人区别于AI的关键所在。
《决战奇点》是萧星寒的长篇力作,在星际尺度下讲述了人类与人工智能间的全面战争。小说将人类设定为碳族,将失控的人工智能创造出的钢铁狼人设定为铁族,多年前,碳铁两族曾全面开战,而意外的核爆炸让双方都损失惨重。战后,人类阵营分裂为和平共处与主战两派,而据守火星的钢铁狼人也对一切了然于胸,在各种矛盾的刺激下,碳铁两族旷日持久的惨烈战争再次打响。《决战奇点》中人物众多,战争场面宏大,萧星寒跳出了世界的范畴,将背景铺展于火星与地球之间,构筑了众多关于挫折、纷争、遗憾与奋起的精彩瞬间。当然,《决战奇点》并没有止步于战争刻绘和奇观展现,小说反映出作者对人类共同体和人工智能的深入思考。
萧星寒首先反思了人类共同体这一概念,其次尝試站在一个更高的,甚至是超越人类的角度来看待人工智能族群。《决战奇点》与其说是表态,毋宁说是一种中立的思辨。“奇点”一词在故事中至少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技术发展的质变点,在此之后,人类甚至需要抛弃以往的经验和荣光;其二是战争,在此之后,没有永远的胜利者,只有被破坏后的无尽虚空。而“技术性暂停”后两族未来还会不会在行星间掀起腥风血雨?答案无人知晓。对铁族存在、发展与对抗的描述也是作者对人类自身的关照。
二、硬核科幻下的未来之变
在现代科技的想象中,未来世界充满了无限可能,意识上传、虚拟身体、基因再造、星际网络等智能技术司空见惯,但即便如此,在面对高级外星智慧以及全球性灾难时,人类的应对依旧捉襟见肘。硬核科幻作家擅长将这些涵盖物理、生物、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主题进行加工,以文字为刃,削去理论知识过于坚硬的棱角,然后以故事包裹其上将之呈现给读者,讨论未来剧变中的社会突破和人性新变。2017年具有此类风格的小说主要有韩松的《驱魔》、谢云宁的《宇宙涟漪中的孩子》、刘洋的《蜂巢》等。
《驱魔》是韩松“医院三部曲”的第二部作品,它延续了韩松一贯诡谲荒诞的风格,在充满致敬、隐喻与反讽的叙述中,成为2017年最受关注的科幻长篇之一。故事讲述的是一艘满载老年男性病人的医疗船在一片红色海洋上航行,在背后掌控一切的是名为“司命”的人工智能,当“司命”发觉病的不是人而是整个世界时,它企图消灭人类,而当主人公杨伟经历一切去意已决时,他发现包括“司命”在内的世界也许不是那么真实。在《驱魔》中,韩松摒弃了最初碎片化的写作方式,在精细雕琢下奉献出一部故事线索完整、人物丰满出众的作品,这也代表了他创作的新高度。 韩松是中国“科幻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在《驱魔》的文字之下也潜藏着这一命题。人工智能“司命”在小说中实质上成为一种类似于神的存在,它无处不在却又虚无缥缈,确凿的真实只是医疗船上由病人、医生和各机构组成的阴郁绝望。每一个医生和病人的名字都被作者精心设计,每一个场景与冲突实质上都是历史长河中事件与思想的复现,庞大的医疗船不是未来的恶托邦,反而更像当下人类社会积弊的聚合体,当杨伟接受检查回到病房被围观被冲水时,鲁迅以及他的《药》又浮现在读者眼前。在小说中,病实际上更接近于原罪,而思想桎梏、怪诞机构、被蒙蔽的真相等因素共同造成了全人类的无可救药,最终“司命”在无数次模拟后决定抹除人类,但实际上“司命”也带有原罪,也带有所谓的病。韩松作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可解读的多元性上,《驱魔》用一个故事集合了庞杂的可能,不同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的接受者都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谢云宁的《宇宙涟漪中的孩子》是一部恣意汪洋的硬核长篇科幻小说。故事主要讲述在近未来,日冕公司围绕太阳建设了一系列光幕,用于维持虚拟空间网络的能量。主人公宁天穹本是在虚拟网络中靠贩卖创意为生的普通青年,而机缘巧合之下他被带入反抗组织与科技公司那些黑暗的真相做斗争,在战胜鹰先生看似柳暗花明之时,宇宙中更智能的种族却给人类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宇宙涟漪中的孩子》兼具赛博朋克的颓靡与太空史诗的昂扬,畅快的文字下激荡着思维的湍流。
谢云宁是一位成熟的硬科幻作家,他擅长用合理的故事去架构技术,在小说中,丰富的细节体现了作者对“虚拟身体”“智能网络”“戴森球”等技术的构想,通观全篇,小说甚至还对“费米悖论”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在故事中,谢云宁探讨了“异化”这一潜藏的主题,人类接入虚拟网络而舍弃肉身,为了能源而疯狂榨取的科技公司,无一不是技术带来异化的表现,人类从个体到群体都在异化中付出了代价,这是小说较为沉重的一面。而标题中“孩子”一词则代表着人类的童年,在这个熵增的宇宙中,人类的初级文明不过是沧海一粟,当玻尔兹曼以宇宙网络化身的形式出现在格雷和宁天穹眼前时,文明的未来似乎岌岌可危,但小说最后“星坦号”毅然扎进深空,则预示了人类的成长,这也是小说的显性主题与沉重后的光明面。
刘洋的《蜂巢》由12个中短篇故事穿珠而成。其中,与书同名的《蜂巢》是一篇结构精巧、悬念迭出的灾后重生故事,无法逃避陨石撞击的人类将自己的意识上传到石墨烯的电子中并发射到宇宙,以期寻找到新的家园。《机械女佣》题目看似平淡无奇,却用密室解疑的手法讨论了智能机器人时代,人类暴力、嗜血的本性该如何安放。《开往月球的列车》描写了高速管道列车在遭受恐怖活动后人们的自救行动,故事中充满了炫目迷人的物理学描述,并探讨了在独立而封闭的环境中,个体纠缠着正面与负面情绪的状态。《肇事者名额》与《抑郁》都是探讨人类与“他者”的故事,通过对比,彰显出人类社会的荒诞与原始。刘洋是凝聚态物理学博士,此前的作品总是充满对复杂技术的详细阐释,因而导致一部分专业背景不强的读者在接受上有一定难度,在《蜂巢》一书中,刘洋做出了改进,将复杂的技术更平滑地嵌入了叙事,并为情节发展服务。
三、软科幻中的深度思考
在2017年的科幻小说创作中,还有一类小说以其或畅快,或柔美,或戏谑的笔法围绕一个又一个的“点子”展开了如烟花爆裂般的灿烂描述,初见之下,这些小说似乎都在彰显作者的独特个性,而细读之后,那些关于文明、生命与爱的思索,以及烙印在基因中深刻的孤独都一一浮现。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主要有墨熊的《消失的星国》、夏笳的《你无法抵达的时间》、暗号的《春天大概需要你》等。
墨熊《消失的星国》是一部阅读体验极其畅快的长篇科幻,作者擅长将轻小说的手法与科幻元素有机结合,让故事的每一章节都呈现出极具冲击力的画面感。这是一个发生在遥远时空边界的探险故事,主人公“我”是一名合成人,原本在庞大的宇宙文明中艰难求存,一次临危受命去往边境遗产的调查之旅完全改变了“我”的生活。墨熊善于在小说中展示新设备、新技术,善于制造悬念与描绘小规模冲突,跳动活泼却又适可而止的对话语言更是给小说增添了漫画般的场面感,而诸如盖伦、莫甘娜、西帝人等名称更是让游戏玩家迅速代入并认同。由此可见,对ACG[2]元素的灵活运用是部分当代青年科幻作家的重要特征之一。当然,《消失的星国》并没有止步于“炫技”,墨熊在快节奏的文字之下想讨论的是个人身份认同以及奇妙经历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改变一个人,当小人物被纳入科幻叙事,一切苦难和挑战都成为他英雄之路上的正能量。
《你无法抵达的时间》是夏笳的中短篇小说合集,16个故事分别来自她不同的创作阶段。夏笳是一位风格明显的青年科幻作家,读者称她的作品为“稀饭科幻”,其意是比软科幻更软。夏笳的小说似水般灵动、柔美,每个故事都如老友倾诉般娓娓道来,往往要等阅读渐入佳境后才能抵达故事的内核。在《你无法抵达的时间》中,夏笳的这一风格仍在延续。与书同名的小说是夏笳的新作,故事讲述了处于不同时间流速中“我”与“少年”生活的相交与背离,在细腻的笔触中作者描绘了青梅竹马、失而复得和爱与付出,而放手与告别则成为短如夏花般生命中的永恒裂隙。夏笳的作品中有她生活的影子,在完成博士论文阶段,压力颇大的她写出了《晚安忧郁》来讨论人生中无法回避的孤独,而对语言学感兴趣的那段时间写出了《让我们说说话》,这两篇与AI有关的小说反映出夏笳对社会热点话题的思考。2012年夏天,在美国举行的世界科幻大会上,夏笳曾被问及“什么是中国科幻的中国性?”而夏笳这部作品集中的《百鬼夜行街》《龙马夜行》《汨罗江上》《2044年春节旧事》等故事都能完美地回答这个问题,结合中国传统元素与绚丽想象,也是夏笳小说一个闪光的侧面。
《春天大概需要你》是新锐科幻作家暗号的短篇小说合集,分为上下两篇,共13个故事。暗号相较于其他科幻作家有着明显的激进风格,巨大而清奇的“脑洞”使得他的故事常常摇摆于历史和未来的两极,戏谑的叙事语言又令读者不断想起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Adams),而暗号的专业背景又使得他被冠以“养殖系科幻掌门人”的名號。在暗号的小说里,“梗”与网络热词随处可见。在《蒸汽的背面》中,瑚穆斯和沃僧的名字化用令人会心一笑,而MyEyes,YourSights中夏侯每次写信落款都要用到的颜文字也令人忍俊不禁。当然这也是年青一代科幻作家区别于老一辈科幻作家的特殊标签。但越过这些近乎玩笑的标签与评价,暗号在书中更多展现出的是对技术强大到可以改造人类自身和“他者”的思考:《春天大概需要你》涵盖了人类与作物的基因修饰;《俄罗斯飞棍》讨论了动物基因技术所带来的变异;《山脚下的云》气象更加开阔,讲的是人在改造一个小行星时星球的大气环流形成了生命体;《艾萨?斯之瞳》中人类近神,可以赋予其他准生命体以各种感觉;《白炽之昼》则是人类得来永昼之后也失去了永梦。在科幻作品中,暗号对技术未来持有一种焦虑,但在现实生活中,作者却认为技术所带来的负面效果不会像小说中那样来势汹汹。
综上所述,2017年中国科幻小说拥有较为良好的生态。首先,在宏大与精巧并存的想象之下,可以看到科幻作家与其他文学类型的作者一样关注现实,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及时且准确的反馈。其次,不同年龄、知识背景以及写作风格的作家都呈现了高质量的作品,这表明了中国科幻小说创作与接受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此外,这一年度的很多科幻作品立足中国社会、勾连中国历史、取材中国元素、想象中国未来,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大国的文化自信,很多作品还取得了一定的国际影响,起到了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助推的作用。曾几何时,飞氘将中国科幻作家喻为“寂寞的伏兵”[3],这一略显无奈的状态近年来得到了改善。2017年是科幻丰满羽翼的一年,假以时日,这一文学类型定能与其他文学类型齐飞,为文化强国战略助力,我们相信并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优秀的科幻作品呈现给读者。
注释
[1][加拿大]达科·苏恩文著.科幻小说变形记[M].丁素萍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4.
[2]注:ACG为英文Animation,Comic,Game的缩写,是动画、漫画、游戏的总称。
[3]飞氘.寂寞的伏兵[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d0e8e10 102v2qm.html,2014-10-17.(其原文为飞氘在“新世纪十年文学”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