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是一门追求高效的艺术,不同教师所形成的风格是有差异的,但课前思考备课,课中合作探究,追根究底找规律,温故知新求运用,却是大部分课避不开的环节。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艺术;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当教学提高到艺术的层面,那是教师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在异常熟悉的课堂上,灵活选用各种教具,组合各种方法,排列各个环节等,巧妙而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机智。不同教师凭借自己的特长,展现的艺术风格是有差异的,不管过程、形式如何,万变必不能离其宗,这“宗”便是,让学生能够在每节课上都有自己力所能及的提高,在知识上,在能力上,在情感态度上。因此,学生参与的过程和状态,是评定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准;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则是衡量课堂是否高效的标准。我想,课前思考准备,课堂讨论探究,深入追寻规律,推陈出新拓展,这是几乎每一节语文课前后都要做的事,缺了哪一个环节都算不上有深度和广度,至于怎样展开这些环节,则是语文教师各显神通之处了。
一、思考——细心预设,虚实有度
课前准备无疑是重要的,备课的思考,包括学生学情、教材的涉及范围、课堂的操作设计、意外情况的应急措施等,教师都要考虑到。而我特别关注的是学生,因为一切教学活动的核心都是学生。教什么不是最重要的,换篇课文也能让学生有预期的成长,怎么教才是最重要的,而教法的变化便是围绕学生进行的上下波动。在我眼中,教学就是一种服务,学生就是顾客,我要预先想好要怎样导购,他们才会最大程度地带走商品。这不仅要我说,还要引导他们说,让他们想,然后行动,因此,什么时候点到为止,什么时候闭嘴不言,让无声胜于有声,都是一种艺术。
《怀疑与学问》是八年级上册的一篇传统课文。学习该文的时候,学生已经接受了一年多的培养,形成了主动按照语文学习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学习的习惯,较强的自学能力使他们的速读达500字每分钟,理解度达60%以上。本文是初中阶段的第一篇议论文,这一入门学习,影响着学生今后对议论文的态度。介于以上两点,我在设计中,除让学生按常规进行预习外,还要求学生先行搜集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包括议论文三要素、论证方法、基本结构和语言特征等;在课堂上,我的行进思路是:①展示预习成果;②说明什么叫分论点;③寻找论点和分论点;④概括寻找论点的方法;⑤画文章结构图;⑥提出问题,展开合作交流;⑦分析各分论点的论证方法;⑧归纳总结;⑨拓展延伸。我打算自己要讲的内容有:②④⑧⑨,其余的都由学生去做,自己最多是点到为止地参与,如多给予鼓励性评价,在学生讨论出现瓶颈的时候稍作点拨等。
大量的留白,让学生有了能力发挥的余地,激励的点评,使他们品味到了更多学习的甜头,两节课结束后,学生不仅圆满完成了学习目标,还对下一篇议论文的学习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二、探究——合作讨论,注重实效
合作探究是课改后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不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在教学实践中扎实高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能力。有些教师将这一环节当作公开课的酒旗般招摇,让听课教师只见热闹,不见实效,导致招来一些非议。但我还是以为它是有实在意义的,只要深得其味,便会明白,这一环节的运用,可简单,可专业。通常我首先会在班上营造一个人人参与的氛围之后,才开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简单地安排一个小组长,负责提醒轮次、组织讨论等,组长可以轮流做。为了降低游离率,也可以将小组内的每一个人,都安排一定的工作,如组长、记录员、材料搜集员、材料整理员、发言人等。但我觉得,关键还是要拉住学生的心,只要心在人便在,否则,再用什么形式绑架身体,也只有一个样子,人在曹营心一样会在汉。因此我强调的是,在合作之前,学生一定要先学会自学课文,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人人做好了这一点,合作讨论自然会有实效。
《夏天的旋律》是七下的一篇散文,七年级学生对散文的认知还很肤浅,缺少生活阅历,思想比较幼稚,他们常分不清散文和记叙文,没有掌握阅读散文的方法,对于没有故事的比较散的散文,就是束手无策,但经过一学期的引导,他们已经学会了一些预习和提问的方法,因此,对本文他们是有很多问题要问的。于是在教学中,我在欣赏名家朗读,学生自己美读之后,简单系统地介绍了一下二十四节气,便让学生自主学习,整理问题,接着组内讨论,组长发言、提问,班里解决,教师引导解决疑难。虽然是将大量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探究,但在学生尚未完全具备合作交流能力的时候,教师还需要时时点提,将小组探讨的时间掌控得紧些,主要的讨论放在全班进行,研究时要经常性地小结思路。如“春天还未来得及用花环打个句号,夏天就用滚滚的雷声另起一行了。”这句话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种问题假使之前讲过,这时便可以让学生回答,若没讲过,或讲过学生尚未掌握,教师便可以直接讲述:“其实,这就是一道赏析题,赏析的方式可以从修辞入手,可以从词语入手,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法,赏析方式是‘把……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特点。放在本句就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季节变化的快速。”然后再让学生找几句拟人句加以巩固。
三、规律——深入内在,寻求根本
任何一种学习都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语文积累的含义不是学生学一点得一点,而是他们能够将所学的每一点,都串联成为大语文中的有机因子,使学生在学完三年后,能对语文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认知。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基于教材的学习,向深处挖掘语文的内在规律,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这正如女性的保养一般,不仅要在皮肤表面上作文章,更要重视让内在本质的调理成为常态。初中语文有一张立体的知识网,在教学时,教师每上到一个知识点,便要将之纳入网中,点明其位置,让学生逐渐构建起这语文大厦的根基。同时还应将运用的方法归结为1、2、3、4的步骤,或固定的表述句式,或总括选择,便于他们理解和掌握——于是知识和能力便同步运作起来。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艺术;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当教学提高到艺术的层面,那是教师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在异常熟悉的课堂上,灵活选用各种教具,组合各种方法,排列各个环节等,巧妙而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机智。不同教师凭借自己的特长,展现的艺术风格是有差异的,不管过程、形式如何,万变必不能离其宗,这“宗”便是,让学生能够在每节课上都有自己力所能及的提高,在知识上,在能力上,在情感态度上。因此,学生参与的过程和状态,是评定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准;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则是衡量课堂是否高效的标准。我想,课前思考准备,课堂讨论探究,深入追寻规律,推陈出新拓展,这是几乎每一节语文课前后都要做的事,缺了哪一个环节都算不上有深度和广度,至于怎样展开这些环节,则是语文教师各显神通之处了。
一、思考——细心预设,虚实有度
课前准备无疑是重要的,备课的思考,包括学生学情、教材的涉及范围、课堂的操作设计、意外情况的应急措施等,教师都要考虑到。而我特别关注的是学生,因为一切教学活动的核心都是学生。教什么不是最重要的,换篇课文也能让学生有预期的成长,怎么教才是最重要的,而教法的变化便是围绕学生进行的上下波动。在我眼中,教学就是一种服务,学生就是顾客,我要预先想好要怎样导购,他们才会最大程度地带走商品。这不仅要我说,还要引导他们说,让他们想,然后行动,因此,什么时候点到为止,什么时候闭嘴不言,让无声胜于有声,都是一种艺术。
《怀疑与学问》是八年级上册的一篇传统课文。学习该文的时候,学生已经接受了一年多的培养,形成了主动按照语文学习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学习的习惯,较强的自学能力使他们的速读达500字每分钟,理解度达60%以上。本文是初中阶段的第一篇议论文,这一入门学习,影响着学生今后对议论文的态度。介于以上两点,我在设计中,除让学生按常规进行预习外,还要求学生先行搜集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包括议论文三要素、论证方法、基本结构和语言特征等;在课堂上,我的行进思路是:①展示预习成果;②说明什么叫分论点;③寻找论点和分论点;④概括寻找论点的方法;⑤画文章结构图;⑥提出问题,展开合作交流;⑦分析各分论点的论证方法;⑧归纳总结;⑨拓展延伸。我打算自己要讲的内容有:②④⑧⑨,其余的都由学生去做,自己最多是点到为止地参与,如多给予鼓励性评价,在学生讨论出现瓶颈的时候稍作点拨等。
大量的留白,让学生有了能力发挥的余地,激励的点评,使他们品味到了更多学习的甜头,两节课结束后,学生不仅圆满完成了学习目标,还对下一篇议论文的学习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二、探究——合作讨论,注重实效
合作探究是课改后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不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在教学实践中扎实高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能力。有些教师将这一环节当作公开课的酒旗般招摇,让听课教师只见热闹,不见实效,导致招来一些非议。但我还是以为它是有实在意义的,只要深得其味,便会明白,这一环节的运用,可简单,可专业。通常我首先会在班上营造一个人人参与的氛围之后,才开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简单地安排一个小组长,负责提醒轮次、组织讨论等,组长可以轮流做。为了降低游离率,也可以将小组内的每一个人,都安排一定的工作,如组长、记录员、材料搜集员、材料整理员、发言人等。但我觉得,关键还是要拉住学生的心,只要心在人便在,否则,再用什么形式绑架身体,也只有一个样子,人在曹营心一样会在汉。因此我强调的是,在合作之前,学生一定要先学会自学课文,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人人做好了这一点,合作讨论自然会有实效。
《夏天的旋律》是七下的一篇散文,七年级学生对散文的认知还很肤浅,缺少生活阅历,思想比较幼稚,他们常分不清散文和记叙文,没有掌握阅读散文的方法,对于没有故事的比较散的散文,就是束手无策,但经过一学期的引导,他们已经学会了一些预习和提问的方法,因此,对本文他们是有很多问题要问的。于是在教学中,我在欣赏名家朗读,学生自己美读之后,简单系统地介绍了一下二十四节气,便让学生自主学习,整理问题,接着组内讨论,组长发言、提问,班里解决,教师引导解决疑难。虽然是将大量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探究,但在学生尚未完全具备合作交流能力的时候,教师还需要时时点提,将小组探讨的时间掌控得紧些,主要的讨论放在全班进行,研究时要经常性地小结思路。如“春天还未来得及用花环打个句号,夏天就用滚滚的雷声另起一行了。”这句话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种问题假使之前讲过,这时便可以让学生回答,若没讲过,或讲过学生尚未掌握,教师便可以直接讲述:“其实,这就是一道赏析题,赏析的方式可以从修辞入手,可以从词语入手,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法,赏析方式是‘把……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特点。放在本句就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季节变化的快速。”然后再让学生找几句拟人句加以巩固。
三、规律——深入内在,寻求根本
任何一种学习都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语文积累的含义不是学生学一点得一点,而是他们能够将所学的每一点,都串联成为大语文中的有机因子,使学生在学完三年后,能对语文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认知。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基于教材的学习,向深处挖掘语文的内在规律,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这正如女性的保养一般,不仅要在皮肤表面上作文章,更要重视让内在本质的调理成为常态。初中语文有一张立体的知识网,在教学时,教师每上到一个知识点,便要将之纳入网中,点明其位置,让学生逐渐构建起这语文大厦的根基。同时还应将运用的方法归结为1、2、3、4的步骤,或固定的表述句式,或总括选择,便于他们理解和掌握——于是知识和能力便同步运作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