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中的渗透研究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er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作为初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播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对整个语文教学也发挥着积极促进作用。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既满足了对传统文化传播诉求,也实现了对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于促进我国现代教育、深化改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对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中的渗透展开研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渗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我国传统文化,是近几年教育工作者一直探索、研究和实践的课题。随着新课改在我国教育中的不断深化,对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规定在对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应当全面发挥学科优势,并在学校中弘扬我国民族精神,使得学生在我国优秀文化熏陶下茁壮成长。
  一、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辩证选择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流传至今的优秀文化有很多。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无法全都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老师结合教学实际,有选择地进行应用。针对初中学生而言,他们不是历史学家、文学家,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也不应要求学生全部学习,而是需要结合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选择内容较为简单,学生对此进行学习能够理解的传统文化内容,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与时俱进
  传统文化作为我国长久发展流传下的精髓部分,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在这些传统文化内容中,也有很多的内容是不可改变的,这些文化在我国社会进步发展中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意识形态,这一现象也与当时社会环境和时代精神密切相关,将这些文化融入现代社会中也会出现隔阂。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也需要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教学中,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些传统文化。
  (三)因地制宜
  不同地域表现出的文化也有所不同,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也需要老师在融入传统文化内容时结合本地区存在的文化资源,并保证传统文化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渗透有所依附,才能够充分体现出针对性。与此同时,因地制宜地选择传统文化,还能够确保学生可以快速接受和吸收,并将这些传统文化内化成为自身的精神气质,推动学生健康成长。
  (四)深入浅出
  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老师也需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身心发育特点对传统文化渗透有所侧重。避免选择内容晦涩、学生不感兴趣、理解较为困难的传统文化,在实际教学中也不需要对这些文化进行过多的刻画和渲染,尽量保持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准确理解。
  二、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课前导入
  课前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好的课前导入可以充分发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继续探究的作用。在现代教学中,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老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一般情况下,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得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并且深化认识,也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引导学生对书本知识内容进行学习和深入探
  究。如在对古代寓言《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开展教学时,老师在课前就可以通过借助古代《亡羊补牢》《精卫填海》《东施效颦》等故事,让学生回忆自己以往学习和知道的寓言故事,并让学生进行表达,通过这一方式,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还锻炼和提高了学生语言组织能力。
  (二)课堂中渗透
  老师在实际课堂教学环节也需要抓住任何机会,向学生传递传统文化,无论是古诗词、古代名人名言,还是励志语句、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在教学中都可以进行导入和讲解。在初中阶段,在教学中引入的传统文化愈加广泛,学生拓展的知识面也就越广泛,学生的思维也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在对陆文夫的《苏州小巷》开展教学时,就可以对不同地区的特色建筑进行阐述,如北京的四合院、福建的土楼、西北的窑洞等,使得学生对我國不同地区的建筑文化进行学习和了解,也实现了知识的拓展。
  (三)课外阅读中渗透
  在初中阶段,开展语文学科教学,也需要老师注重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也只有保证学生会读书,才能够使得整个教学环节有序、顺利开展。为达到这一效果,老师就可以通过课外作业的形式,为学生创造更多课外阅读的机会,以提高学生阅读素养。在课外书籍的选择上,需要与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相适应,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如结合初中阶段对孟子作品进行学习,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对《孟子》《左传》等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以强化学生对作品深化理解,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结语
  在本文中,对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中的渗透研究,主要是从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所需遵循的原则展开。我国历史发展源远流长,涉及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多,就需要老师结合实际有选择性地渗透,其渗透的方式主要有课前导入、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三种方式。通过这些方式,不仅使得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和学习,还极大提高了初中语文教学效果,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权丽.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中的渗透研究[J].学周刊,2017(8).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多年的语文教学下来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是不够的或者是缺失的,究其原因是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够。不愿意参与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课堂缺乏兴趣,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对课本知识的不理解。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只有改变语文课堂。然而我们的学生对于网络的东西却是非常感兴趣。所以在语文课堂中适度引入网络资源,应该可以翻转我们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网络资源;初中语文教学;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摘要】语文教学和学生的情感教学紧密联系,无论是诗歌鉴赏的学习还是阅读写作的学习等,都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正确的疏导。把握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内涵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虽然对小学生来说体会深层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语文教师掌握好正确的指导方式,循循善诱地进行引导,学生的情感体会能力就会慢慢取得提高。在这里,本人就如何促进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这个主题进行讨论分
【摘要】怎样能让学生乐写作文呢?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作文兴趣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尊重他们的好奇心,尊重他们的心理感受,鼓励他们表达真情实感,用童眼看世界,用童心爱世界,用童言写世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表达欲望。在命题上顺童心,在教学中导童心,在评改中暖童心。  【关键词】学生;教师;习作;童心  【中图分类号】G623 【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城市化的发展,数以亿计的庞大人口流入城镇,农村“人去村空”,农村学校“空壳化”现象日益凸显,而农村学校的“空壳化”更是让国家基础教育雪上加霜,名存实亡的农村教育路在何方?  【关键词】农村;教育;“空壳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千年以降,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加快,城乡发展出现失衡,城乡教育也不均等,农村地区学校纷
【摘要】语文学科中素养培养离不开课堂,从小处着手,从点滴的课堂入手,在阅读经典、传承文化、家国情怀的培养方面要从课堂做起,课堂教学永远是提升素养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语文素养;认同;文本为抓手;鉴赏能力;语感;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经过这些年的实践与探讨,普遍认同了要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教学
【摘要】随着学校课程建设的深入,绘本阅读已经成为低年级阅读课程建设的首选,绘本教学也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低年级学生特点和自身的教学经验,笔者从绘本教学的价值、教学的开发原则和有效方法几方面来讨论绘本教学开发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绘本阅读;绘本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语文课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通过问题与学生沟通交流的,通过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影响课堂问题的效果主要来自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因此本文从这两方面出发来分析“高效课堂,如何高效提问”这一问题,以期达到良好的师生互动,收到良好成效。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方式;课堂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母语,没有人能够忽
【摘要】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文学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精深的专业知识、健康的身心素质。但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和建设中,教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必须从多方面不断培养和提高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师;基本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建设,并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方案,教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中学
【摘要】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是一种全新的助人模式,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本文主要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社会心理学理论、人际关系理论为理论依据,并结合初中生班级凝聚力水平,设计出一套以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为取向的初中生班级凝聚力的团体辅导方案,包括团体成员甄选、团体名称、团体性质、团体目标、团体辅导过程和团体辅导效果评估,并对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初中生;
【摘要】传统小说课堂承载着太多意义和价值问题。意义性问题固然重要,但单纯的意义探讨并非文学。本文尝试从文学层面出发,寻找一种根植于学生审美体验的小说教学方式。  【关键词】小说切入;多元赏析;小说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立足文本,独立收获美感与情节架构  (一)转变态度  阅读小说内容时,首先要转变阅读态度,避免用“讲的是什么”来审视作品。如鲁迅的小说以批判现实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