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中生英语作文进行抽样分析,理清并分析作文中各衔接手段的运用情况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以期给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语篇衔接;英语写作;策略
前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曾对高中英语教学的语言技能目标进行了等级区分,即四个等级,在评价建议上也进行了区分,即分为五档写作评价标准。其中对衔接手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即第五档:有效采用不同连接手段;第四档:采用了较适当的衔接手法;第三档:采用了简单的衔接手法;第二档:未采用合适的衔接手法;第一档:未使用基本的衔接手法(陈琳,2003;208)。由此可见,《课标》对运用衔接手段使语篇连贯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笔者拟对高中生英语作文中各衔接手段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以便帮助高中英语教师更有效地搞好写作教学。
一、理论依据
衔接属于语义概念,是语义上的一种联系,如果篇章中的某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理解起着关键作用,这两部分之间就存在着衔接关系(刘辰诞,1999;17)。Halliday和Hasan(2001)提出五种衔接手段: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一组句子能否构成语篇主要依赖于这些衔接关系,而这些衔接关系就构成了语篇的连贯。连贯是无形的,是主观的,连贯的产生是读者对文章的一种阐释(刘辰诞,1999;28-29)。
二、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衔接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高中生对各衔接手段的认识及运用等情况,笔者以本校高三学生2012年“一模”英语试题的读写作文题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30篇作文中的衔接手段进行了纪录与分析。
1、衔接手段的运用频率分布情况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各衔接手段使用频率的差异较大:高中生在作文中使用频率最多的是词汇衔接,平均20.1次,占衔接手段总平均数的44.6%;其次是指称,平均13.4次,占29.7%;然后是连接,平均10.2次,占22.6%;替代,平均1.4次,占3.1%,省略为0。由此可见,词汇衔接、指称和连接这三种手段对高中生英文作文的语篇连贯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接下来笔者对这三种手段的运用进行统计与分析。
2、词汇衔接的运用分布情况
从表2统计数据看,原词重复最多,平均为10.3次,占词汇衔接手段的51.2%;其次是搭配,平均6.9次,占34.3%;近义词,平均1.8次,占9.0%;上下义词, 平均1.1次,占5.5%。
在本篇作文中,重复率最高的词是headmaster与students,而后是school、teachers和suspend。搭配主要是动词与名词、介词与名词的搭配,如solve与 problems、find与solution、in与class、agree与with;还有就是名词与名词的搭配,如students与teachers。搭配的使用频率较高,但是错误率也较高,最突出的是介词的搭配。近义词有poorly与badly、naughty与misbehaving等。上下义词有punishment与suspension等。
3、指称手段的运用分布情况
从表3中可得知高中生在写作中使用三种指称手段的数量由多至少依次为: 指示>人称>比较。学生作文中用得最多指示指称是定冠词the,还有this、those和such。在人称指称中,第一人称使用频率要高于第三人称,而第二人称几乎没有。而比较指称的运用较少,只有比较级better与 worse,还有就是少数有比较意义的词语:other与others。
在作文的分析过程中,笔者还发现高中生在运用指称词过程中经常出现误用或漏用情况,特别是对定冠词,不知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
4、连接手段的运用分布情况
从表4中可得知在高中生作文中连接手段使用最多的是递增型,占连接手段总平均数的48.0%,其次是原因型,占27.8%,转折型占14.7%,最后是时间型,占10.2%。连接手段的平均数虽然占所有衔接手段总平均数的22.6 %,但作文中出现的连接词较简单。用得最多的递增型连接词语是and和besides,还有少数的是what’s more和in other words;而原因型连接词主要是so、because和as a result;转折型连接词有but、however和on the other hand;时间型则只有first、then和last。学生作文中不仅存在连接词用词单一的现象,还存在连接词缺失的现象,如 “These students go out of the school will result in other problems.”等。
三、衔接手段运用情况归因及对策
1、词汇的简单重复。笔者认为学生倾向于使用词汇简单重复的主要原因是词汇量不足,不善于追求词语的变化。高中生毕业时要掌握3500个左右的单词,但学生实际掌握的词汇量却远远低于这一标准。而且学生熟练运用的词汇量就更不足。因此,要扩大词汇使用范畴,突出常用词的一词多义教学,如采用同义词、近义词、构词法等方法,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英语中的基本词汇。
2、搭配错误率高。搭配错误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应该是英汉语言差异。英语语言的一大特点是其丰富的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包括动词短语、介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等等。这些搭配是约定俗成的,不能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来直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增强学生对词义细微差别的敏感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同义词之间语义的不同,了解为什么在某种情况下要选这个词而不是其他词。
3、指称的误用。指称的误用主要在于冠词的误用。冠词的使用有一定的规则,如果学生这些规则掌握不好,则会引起误用。当然,母语迁移也可导致冠词的误用。因此,教师应区别对待学生作文中冠词出现的差错,针对不同的冠词误用现象,帮助学生总结规律,并辅之以适当练习,让学生有机会自己检验冠词掌握情况。
4、连接词的缺失。研究发现学生在写作中还没能有意识地恰当使用连接词使文章前后连贯,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传统的语法教学对连接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只注意在句子层次而没有在篇章层次描述和解释连接性词语的功能和应用。二是来自汉语思维模式的影响,连接与其它所有衔接手段相比,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差别最大的一种。因为英语注重“形合”,在大多数情况下语篇的连接成分都是显性的,构成显性连接;而汉语注重“意合”,即句子间或段落间的语义联系不是靠连接词语作为纽带直接显示出来,而是通过句子与句子或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语句的先后序列间接地表现出来。这一点如果不在教学中向学生阐明,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英文写作中不重视连接手段的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白,英语句子不仅要意思连贯,更要有显性连接成分。当一个句子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谓结构时,主谓结构之间就应该有连接词。
结语
熟练、恰当地运用各种衔接手段以创建连贯流畅的篇章,是考察学生英语写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增强在英语写作中学生对衔接手段的敏感性,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衔接手段应用训练,锻炼学生运用各类衔接手段的能力,增强学生作文的连贯性,全面提高作文质量。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R.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Xu, Jinxiu. Study on Coherence i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M].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2005.
[3]刘辰诞. 教学篇章语言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陈琳等.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语篇衔接;英语写作;策略
前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曾对高中英语教学的语言技能目标进行了等级区分,即四个等级,在评价建议上也进行了区分,即分为五档写作评价标准。其中对衔接手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即第五档:有效采用不同连接手段;第四档:采用了较适当的衔接手法;第三档:采用了简单的衔接手法;第二档:未采用合适的衔接手法;第一档:未使用基本的衔接手法(陈琳,2003;208)。由此可见,《课标》对运用衔接手段使语篇连贯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笔者拟对高中生英语作文中各衔接手段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以便帮助高中英语教师更有效地搞好写作教学。
一、理论依据
衔接属于语义概念,是语义上的一种联系,如果篇章中的某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理解起着关键作用,这两部分之间就存在着衔接关系(刘辰诞,1999;17)。Halliday和Hasan(2001)提出五种衔接手段: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一组句子能否构成语篇主要依赖于这些衔接关系,而这些衔接关系就构成了语篇的连贯。连贯是无形的,是主观的,连贯的产生是读者对文章的一种阐释(刘辰诞,1999;28-29)。
二、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衔接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高中生对各衔接手段的认识及运用等情况,笔者以本校高三学生2012年“一模”英语试题的读写作文题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30篇作文中的衔接手段进行了纪录与分析。
1、衔接手段的运用频率分布情况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各衔接手段使用频率的差异较大:高中生在作文中使用频率最多的是词汇衔接,平均20.1次,占衔接手段总平均数的44.6%;其次是指称,平均13.4次,占29.7%;然后是连接,平均10.2次,占22.6%;替代,平均1.4次,占3.1%,省略为0。由此可见,词汇衔接、指称和连接这三种手段对高中生英文作文的语篇连贯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接下来笔者对这三种手段的运用进行统计与分析。
2、词汇衔接的运用分布情况
从表2统计数据看,原词重复最多,平均为10.3次,占词汇衔接手段的51.2%;其次是搭配,平均6.9次,占34.3%;近义词,平均1.8次,占9.0%;上下义词, 平均1.1次,占5.5%。
在本篇作文中,重复率最高的词是headmaster与students,而后是school、teachers和suspend。搭配主要是动词与名词、介词与名词的搭配,如solve与 problems、find与solution、in与class、agree与with;还有就是名词与名词的搭配,如students与teachers。搭配的使用频率较高,但是错误率也较高,最突出的是介词的搭配。近义词有poorly与badly、naughty与misbehaving等。上下义词有punishment与suspension等。
3、指称手段的运用分布情况
从表3中可得知高中生在写作中使用三种指称手段的数量由多至少依次为: 指示>人称>比较。学生作文中用得最多指示指称是定冠词the,还有this、those和such。在人称指称中,第一人称使用频率要高于第三人称,而第二人称几乎没有。而比较指称的运用较少,只有比较级better与 worse,还有就是少数有比较意义的词语:other与others。
在作文的分析过程中,笔者还发现高中生在运用指称词过程中经常出现误用或漏用情况,特别是对定冠词,不知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
4、连接手段的运用分布情况
从表4中可得知在高中生作文中连接手段使用最多的是递增型,占连接手段总平均数的48.0%,其次是原因型,占27.8%,转折型占14.7%,最后是时间型,占10.2%。连接手段的平均数虽然占所有衔接手段总平均数的22.6 %,但作文中出现的连接词较简单。用得最多的递增型连接词语是and和besides,还有少数的是what’s more和in other words;而原因型连接词主要是so、because和as a result;转折型连接词有but、however和on the other hand;时间型则只有first、then和last。学生作文中不仅存在连接词用词单一的现象,还存在连接词缺失的现象,如 “These students go out of the school will result in other problems.”等。
三、衔接手段运用情况归因及对策
1、词汇的简单重复。笔者认为学生倾向于使用词汇简单重复的主要原因是词汇量不足,不善于追求词语的变化。高中生毕业时要掌握3500个左右的单词,但学生实际掌握的词汇量却远远低于这一标准。而且学生熟练运用的词汇量就更不足。因此,要扩大词汇使用范畴,突出常用词的一词多义教学,如采用同义词、近义词、构词法等方法,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英语中的基本词汇。
2、搭配错误率高。搭配错误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应该是英汉语言差异。英语语言的一大特点是其丰富的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包括动词短语、介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等等。这些搭配是约定俗成的,不能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来直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增强学生对词义细微差别的敏感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同义词之间语义的不同,了解为什么在某种情况下要选这个词而不是其他词。
3、指称的误用。指称的误用主要在于冠词的误用。冠词的使用有一定的规则,如果学生这些规则掌握不好,则会引起误用。当然,母语迁移也可导致冠词的误用。因此,教师应区别对待学生作文中冠词出现的差错,针对不同的冠词误用现象,帮助学生总结规律,并辅之以适当练习,让学生有机会自己检验冠词掌握情况。
4、连接词的缺失。研究发现学生在写作中还没能有意识地恰当使用连接词使文章前后连贯,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传统的语法教学对连接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只注意在句子层次而没有在篇章层次描述和解释连接性词语的功能和应用。二是来自汉语思维模式的影响,连接与其它所有衔接手段相比,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差别最大的一种。因为英语注重“形合”,在大多数情况下语篇的连接成分都是显性的,构成显性连接;而汉语注重“意合”,即句子间或段落间的语义联系不是靠连接词语作为纽带直接显示出来,而是通过句子与句子或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语句的先后序列间接地表现出来。这一点如果不在教学中向学生阐明,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英文写作中不重视连接手段的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白,英语句子不仅要意思连贯,更要有显性连接成分。当一个句子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谓结构时,主谓结构之间就应该有连接词。
结语
熟练、恰当地运用各种衔接手段以创建连贯流畅的篇章,是考察学生英语写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增强在英语写作中学生对衔接手段的敏感性,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衔接手段应用训练,锻炼学生运用各类衔接手段的能力,增强学生作文的连贯性,全面提高作文质量。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R.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Xu, Jinxiu. Study on Coherence i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M].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2005.
[3]刘辰诞. 教学篇章语言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陈琳等.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