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只得走了

来源 :陕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的,我只得走了。
  上面一句,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过客”中,过客回答老翁的话。
  而且,在过客谢绝了女孩的布施和老翁劝其休息一会儿的好意之后,老翁又问道,你总还是觉得走好么?过客立即回答说,是的,还是走好。于是,主客互道平安。过客向野地里踉跄地闯过去,夜色跟在他后面。
  从开始明白应该读鲁迅先生的书,到如今几十年过去,在那些還没有被世故缧绁的残酷损掉棱角的忆念之中,这句话是我反复咀嚼回味的精粹。而又尤其是,在我坚持写作的知行之上,它更是默然的不竭之力。
  至于收藏,我不会也不懂,但是,我喜欢。
  我喜欢读写收藏的文章和书,喜欢看谈收藏的电视节目,喜欢了解关于收藏一类的历史典故。我固执地认为,真正的收藏乃是一门浩大的学问,而绝非学问之外的其它。我想用一个故事描绘故乡的壮美,讴歌汉江的恩爱,镌刻一代收藏河山的前辈的伟岸,石乃火种,我因此选中了藏石的题材。
  《汉江石》写了藏石,但充其量只能算是写了藏石的皮毛。我想借藏石说明一个道理,可是直到最后却什么也没有说清白。且即便只以故事而论,硬写的印迹也十分碍眼。我不是在假迷三道,是在为了自身作文的痼疾而深感悲哀。我缺少写好心中形象的能力,所以,就此而来谈创作,实在是无地自容。因为对其中的冷暖自知自明,我和它都还不具备可资一谈的价值。
  现在,即便《汉江石》能够得以发表,从泛泛写藏石而头绪纷杂,到聚焦写收藏汉江石的指向明晰,没有频阳老师的指教点化,也根本不可能。
  天地君亲师,只有亲与师是实在,而师则更是人一生前行的永恒的根。
  多年前,因投稿结识了武汉市《芳草》杂志的执行副主编刘宝玲老师,曾经当面向他请教写小说的奥秘。他想了想说,宁吃好梨一个,不吃烂梨一筐。言简意赅,情动衷肠。如今再忆当年,虽然不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慨,但那一点始终没有消失的謦欬之音,已成为灵枢之中的不灭顿悟。我虽然至今还没有吃到好梨,但依然时刻憧憬着好梨就在眼前。刘宝玲老师告诫我一定要把小说写细腻写深情,这又与频阳老师一再对我作文要细致要含蓄的耳提,言异而心同。英雄所见的真谛,自有其无穷大道。我还远没有达到他们于我的希望,但也正因为有他们在,我才从不灰颓,从不停步,而且矢志不渝。
  当然,也有别一种的刺激。我曾给一位名家写信投稿,第一次得到鼓励,第二次即回信说希望不再有这样的稿子来浪费编辑时间。我见字后立即惊悟,立即自责,旋即又重为振奋。时间即生命,写不出精品,损人误己,罪莫大焉。然而,龙文鞭影,上帝作证,我对此毫无怨怼,只有深自检省与继续努力。
  在“过客”一文的结尾,过客祝福老翁和女孩之后,徘徊,沉思,忽然吃惊,叫道,然而我不能!我只得走,我还是走好罢……
  我还是走好罢。这就是我的写作之偈。
  尽管,前面是坟,有野百合野蔷薇,甚至还有那“料不定可能走完?”
  责任编辑:耿祥
其他文献
一  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成为当下文学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研究对象是从2004年开始的。2004年随着一些学者诸如蔡翔的《底层问题与知识分子的使命》,李云雷的《近期“三农题材”小说述评》,王文初的《新世纪底层写作的三种人文关照》等等一大批文章的发表,“底层文学”便成为当代文坛关注的焦点。这一焦点的出现是社会转型的结果,即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活力,但也带来一些新
期刊
那么多的秋  那么多的铁器在沸腾着  在雨中。  酒并不是什么时候都会有  人心善良,装备简陋。  还好  在寂静的时候  还可以匹配音乐、文字和自己  在仲景桥上,能够触到的有冰的冷  和唇的暖  像子夜正在经过海鸥的一只翅膀  你们看不到的是,  雨的漆黑里深藏着风吹的海  与那天的雪一样  像我们曾经在一个美好的春天  把自己和这个世界画的枝繁叶茂  直到把它画到一无所有  蝴蝶  这会儿,
期刊
每当大家欢天喜地庆祝新年的时候,或是庆贺节日鞭炮齐鸣的时候,或是我听到敲锣打鼓祝福什么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家乡红红火火的社火。一年到头了,人们热热闹闹耍一场社火,提振一下大众精神,驱除邪气和魔鬼,调解一下常年世俗生活的种种无奈与困苦,纾解一下常年劳作心情的郁闷,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收入美满丰厚,远景无限美好。  耍社火,多是我早年的记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吃大锅饭时期,人
期刊
麦田  麦苗,每一次反青时  我都难于在麦田上写一个  流着汗水的名字  大地依旧苍茫  我的祖父和他的祖父  都扛着一把陈旧的农具  向麦田深处,走去了  后面跟着父亲,再后面是我  他们越走越低  相继低到泥土的缝里  写不上名字的麦田  麦子越长越高  把我的膝盖都淹没了  也许,我该写上一个辛苦的姓氏  并给这个姓氏跪下  叩一个,有回声的响头  冬至  冬,不期而至  南方之南的城  我
期刊
一九九零年,我参加塔里木石油大会战,任华北钻井公司摄影干事。在南疆奔波的日子,总有些事情令人难以忘怀。时间,其实是最严厉的裁判,被时间遗忘的事情,也许本身就是不值得记忆的。而生命里总有些时间无法裁汰的经历,这就是我们人生的花朵,一定是值得珍惜的,或许这也是旅游的意义和本质。你拥有的并不见得是你的,只有你经历的才是你的。下面是几个记忆的片段,我愿意把它写下来奉献给大家。  草湖和知青营地  塔里木河
期刊
小时候,村里有一个上过抗美援朝战场的老兵,有些疯疯癫癫,我们一堆小屁孩没事就围着他,听他讲战场上的事,尤其是夏天的夜晚,天热,都拿了一个席片子,铺到打麦场上,头顶月明星稀,偶尔有风吹过来,送来丝丝凉意。月亮晃得我们睡不着觉,就撺掇他讲故事,讲他在朝鲜战场打仗的那些故事,他总是目光定定地看我们一阵,其实我们知道他根本不是在看我们,也许是透过历史的烟云看那场惨烈的战争,然后拉了一句拖腔“那可是保家卫国
期刊
故里  水库上的林子里还有许多鸟在鸣叫,啾啾唧唧,但看不见它们的身影。从沙石的路面行走,好几里仍不见一个人影。一处老屋早已人去屋空,场院上杂草疯长,蒲公英开了花,绒毛在空中悄悄地飞。记得这里原有一个老人,冬天里常常不停歇地咳嗽,但见了人来,便扬起憋胀得通红的脸,用带泪的眼光冲你笑。现在屋子西侧的斜坡上,他的墓碑上的字迹已被风雨剥蚀得看不清了。  四周的林木现在又郁郁葱葱了。矮身的松树、壮硕的老核桃
期刊
高密这地方  高密是个好地方!高密,是能给人带来诱惑,令人向往的地方。  起先不大留意,总觉着“他”不起眼地蜗居山东胶莱平原一隅,甚至觉着他和我的家乡———陕西富平相比,那可真是差远了。我出此诳语,并非因为好儿不嫌母丑,认为属于我的穷乡僻壤赛得过天下任何金窝银窝。我的家乡确有许多令人骄傲和神往之处,仅“富平”这名儿,就让人们对她有了富庶太平的美誉。地灵,人更灵,千古风流,人物辈出:黄帝铸鼎于荆山,
期刊
林喜乐的这两个短篇渗透了生活的血和泪,让人不忍卒读。他为我们讲述了几乎永远处于社会边缘的苦难者的生活与情感。这些社会边缘者包括但不限于农民工、下岗工人、留守妇女老人、小商贩、小服务员等人物,他们是在新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中出现的,以往的文学典型形象如“多余人”“工农兵”等都无法容纳这些新的人物形象。因此,对他们的书写势必会有鲜明的历史性和当下性。这种书写被论者称为底层书写,或者是底层叙事。  近十
期刊
新世纪以来,在全球化影响下,小说创作是以逐渐渗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这其中,作为推动当代文学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根基深厚的传统乡土小说创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突破。以陕西地区为代表的西部小说创作,以其特色的乡土历史及民间文化样态的书写,涌现了贾平凹、红柯、陈忠实、路遥等一大批著名作家。以他们为代表的陕西作家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地突破,使得西部的乡土小说焕起勃勃的生机,获得了瞩目的创作实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