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美国两大少数族裔文化——印第安文化与黑人文化的起源,特色和发展历程。
【关键词】印第安文化;黑人文化;起源;特色;发展历程
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美洲土著已经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生活了几千年。考古学暂定人类到达美洲的时间为公元前三万五千年左右。那时一些亚洲游牧部落经由水路与陆路来到美洲,在这里繁衍生息。人们常将美洲土著文化误解为统一类型,实际上这些土著印第安人在社会模式,生活生产方式及语言文化等方面彼此区别甚大。
据推测,公元前五千年左右农业在美洲出现,同所有其他文明一样,农业的出现使得定居生活取代了游牧的生活方式。如今人们所熟知的是中美洲的奥尔梅克文明,以及其继承者好战的阿兹特克人呢。活人祭祀证明了阿兹特克人呢的血腥好戮,然而,他们也在中美洲创建出强大的帝国。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对于欧洲“旧世界”而言,这个“新世界”充满希望,然而对于新世界的土著印第安人而言,欧洲人的入侵无疑是他们最大的灾难。具体表现在三方面:其一生命的毁灭:天花,梅毒的传入使得近百年内至少三分之二的美洲土著人死亡,而双方的战争对于武器装备落后的土著人而言也只有面对死亡。其二家园的消失:欧洲人对新大陆态度是据为己有,无论是经济上的殖民需要,还是宗教上的建立新世界的需要,以及教化“野蛮人”的需要,都驱使欧洲人急切的想要毁灭印第安人以将这片广大的土地据为己有,。随之而来大大小小各种战争将印第安人的人口及土地面积降至最低,最后只剩下面积很小,土地贫瘠的印第安人保留地。曾经的主人只落得这荒凉的栖身之地。其三文明的毁灭:对印第安文明的毁灭是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滔天罪行之一。西班牙掠夺土著黄金,摧毁玛雅古城遗迹,许多灿烂的印第安文明被破坏毁损。从另一角度看,新旧世界也必然要有许多物资交流。的情况发生,如牲畜中的马,牛,驴,猪,羊;农作物中的小麦,大麦,小米,裸麦,燕麦;水果中的樱桃,甘蔗,咖啡,桃,梨,柠檬,橘子,甜瓜及葡萄等经欧洲人的运送首次出现在新大陆。而新世界的南瓜,山药,胡椒,西红柿,烟草,木薯,可可豆,西葫芦,花生,菠萝,玉米,火鸡等也出现在欧洲人的饮食中,尤其是玉米和马铃薯是欧洲人钟爱的美食。
在欧洲殖民者眼中,印第安人是野蛮的民族,他们的文明原始而落后。但实际上印第安文化既有其独特性,也有其深远性。他们有的有自己的等级社会,有的处于母氏社会之中,思想纯朴,财产共有,有的有精妙的水利工程技术,宏伟绝伦的建筑,自己的图腾,雕刻,绘画和宗教仪式。有著名的冬季赠礼节。玛雅人高超的数学和天文学知识,神秘的金字塔令世界称奇。库库坎塔尔神庙在春分时阳光在阶梯上投下的影子如蛇般蜿蜒游动,令人惊叹不已。纳斯卡高原上巨大的线条至今仍谜团重重。土著印第安人不仅在社会关系上与欧洲人有着别,而且在自然关系上也与之有着迥然的不同。印第安人会认为世间有许多神圣力量附于万物之中,对其过度破坏则会遭到其神圣力量的惩罚。例如有控制狂风的神圣力量,也有控制土地的神圣力量等。因此印第安人把自己看做是伟大自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出于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与之和谐相处,保持平衡稳定的生态关系。而欧洲人在宗教上受《圣经》的影响,生活中受私有制侵染,将自己视为自然的主人,而自然只是可供他开发利用的资源库。因此买卖土地这种欧洲人习以为常的行为在土著印第安人看来却极度不可思议。欧洲人私有制的财富积累与土著印第安人公有制的财富分享形成鲜明对比。女性地位举足轻重的印第安人在男权社会的欧洲人眼里也成为一种威胁。一神论的欧洲人在宗教上也无法容忍多神论的印第安人。社会体制,宗教信仰,文化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差异甚至对立导致印第安人的灾难。无论欧洲殖民者曾经怎样诋毁土著印第安人,这些新大陆的居民依旧是灿烂文化的缔造者。
非洲,这片古老的土地,曾是人类的发源地,现在却是人类最穷困落后的地方。曾经的加纳帝国,马里帝国,桑海帝国,刚果王国,贝宁王国等都煊赫一时。长久以来便在非洲存在的奴隶贸易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急速发展。西非是多数非洲裔美国人的祖先居所。非洲奴隶制是非终身的,而北美奴隶制却成为一种“世袭”。與印第安人相似,非洲人相信自然中蕴有多种不同的神灵,他们秉持多神信仰,相信人有今生来世,相信通过祭司等宗教职员人们能与神灵对话。据估算,被运往新大陆的非洲人的数量将近一千万,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强制移民活动。这既是人类文明的耻辱,却又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融合。从在非洲被抓捕到殖民地买主手中需要六个月的时间,奴隶的身体及心理都承受极度的痛苦与绝望,由疾病,饥饿,拷打等导致的死亡,无法忍受而自杀死亡,精神上的癫狂错乱,肉体上的奄奄一息,这些令人悲叹的画面是奴隶船唯一的场景。因此,人类文明史上颇具讽刺性的问题出现:旧世界的人们将新大陆视为希望之地,意欲重建自由之城,而非洲奴隶却将新大陆视为磨难之地,地狱之城。所谓的人权,所谓的自由,平等,博爱,不过是某时某地的某种口号,缺乏普遍性,深入性与内省性。在种植园里,奴隶整日劳作,有监工监督,只有夜晚才得休息。长期超负荷的劳动,监工随意地抽打都在挑战黑人身体的极限。而精神上又可能要忍受妻离子散的痛苦,因为奴隶主为还债或其他需要,会将奴隶卖与他人,这使得家庭关系极不稳定。尽管如此,家庭如宗教一样,是奴隶最大的慰藉。身处基督教世界的奴隶将祖先非洲宗教与基督教相结合,获取精神温暖。
有压迫就会有反抗。这种反抗来自两方面。一是奴隶自身对自由的争取,对压迫的抗争。另一方面是社会各界对人权的呼吁与关注。无论似乎人道主义精神还是悲天悯人的态度,这都对内战前高涨的废奴运动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美国内战废除奴隶制,结束南北对立的局面,国家得到统一。然而,黑人的境况却无太大改观,依旧要忍受贫穷的折磨,白人的歧视与伤害。随着国家的发展,黑人的自我意识也觉醒起来,要求更多的权力,于是引发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轰动全国的民权运动。这场运动旨在消除种族隔离,寻求种族平等。分为两个派别:一是马丁路德金为首的非暴力派。而另一派则更加激进,主张以暴力为反抗的方式以获取真正意义的平等,强调“黑人力量”。在这场民权运动中黑人们提出“黑色即美‘,迅速在社会中流行,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中黑人们不仅关注未来的命运,也怀念过去的祖先。寻根文化成为一种热潮。对祖先的崇敬,对故土的热念,个体意识,身份认同等有了新的发展。寻根归根结底是寻找自己,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将自己置于清晰的历史脉络中去掌控自己的命运方向。而对故土本跟的认识则是第一步。
民权运动推动《民权法案》和《选举权法案》的实施,尽管种族歧视的现象依然存在,但四十多年后奥巴马当选总统则成为美国社会进步的又一座里程碑,种族问题也在逐步改善。
参考文献:
[1]加里·纳什.美国人民.[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印第安文化;黑人文化;起源;特色;发展历程
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美洲土著已经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生活了几千年。考古学暂定人类到达美洲的时间为公元前三万五千年左右。那时一些亚洲游牧部落经由水路与陆路来到美洲,在这里繁衍生息。人们常将美洲土著文化误解为统一类型,实际上这些土著印第安人在社会模式,生活生产方式及语言文化等方面彼此区别甚大。
据推测,公元前五千年左右农业在美洲出现,同所有其他文明一样,农业的出现使得定居生活取代了游牧的生活方式。如今人们所熟知的是中美洲的奥尔梅克文明,以及其继承者好战的阿兹特克人呢。活人祭祀证明了阿兹特克人呢的血腥好戮,然而,他们也在中美洲创建出强大的帝国。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对于欧洲“旧世界”而言,这个“新世界”充满希望,然而对于新世界的土著印第安人而言,欧洲人的入侵无疑是他们最大的灾难。具体表现在三方面:其一生命的毁灭:天花,梅毒的传入使得近百年内至少三分之二的美洲土著人死亡,而双方的战争对于武器装备落后的土著人而言也只有面对死亡。其二家园的消失:欧洲人对新大陆态度是据为己有,无论是经济上的殖民需要,还是宗教上的建立新世界的需要,以及教化“野蛮人”的需要,都驱使欧洲人急切的想要毁灭印第安人以将这片广大的土地据为己有,。随之而来大大小小各种战争将印第安人的人口及土地面积降至最低,最后只剩下面积很小,土地贫瘠的印第安人保留地。曾经的主人只落得这荒凉的栖身之地。其三文明的毁灭:对印第安文明的毁灭是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滔天罪行之一。西班牙掠夺土著黄金,摧毁玛雅古城遗迹,许多灿烂的印第安文明被破坏毁损。从另一角度看,新旧世界也必然要有许多物资交流。的情况发生,如牲畜中的马,牛,驴,猪,羊;农作物中的小麦,大麦,小米,裸麦,燕麦;水果中的樱桃,甘蔗,咖啡,桃,梨,柠檬,橘子,甜瓜及葡萄等经欧洲人的运送首次出现在新大陆。而新世界的南瓜,山药,胡椒,西红柿,烟草,木薯,可可豆,西葫芦,花生,菠萝,玉米,火鸡等也出现在欧洲人的饮食中,尤其是玉米和马铃薯是欧洲人钟爱的美食。
在欧洲殖民者眼中,印第安人是野蛮的民族,他们的文明原始而落后。但实际上印第安文化既有其独特性,也有其深远性。他们有的有自己的等级社会,有的处于母氏社会之中,思想纯朴,财产共有,有的有精妙的水利工程技术,宏伟绝伦的建筑,自己的图腾,雕刻,绘画和宗教仪式。有著名的冬季赠礼节。玛雅人高超的数学和天文学知识,神秘的金字塔令世界称奇。库库坎塔尔神庙在春分时阳光在阶梯上投下的影子如蛇般蜿蜒游动,令人惊叹不已。纳斯卡高原上巨大的线条至今仍谜团重重。土著印第安人不仅在社会关系上与欧洲人有着别,而且在自然关系上也与之有着迥然的不同。印第安人会认为世间有许多神圣力量附于万物之中,对其过度破坏则会遭到其神圣力量的惩罚。例如有控制狂风的神圣力量,也有控制土地的神圣力量等。因此印第安人把自己看做是伟大自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出于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与之和谐相处,保持平衡稳定的生态关系。而欧洲人在宗教上受《圣经》的影响,生活中受私有制侵染,将自己视为自然的主人,而自然只是可供他开发利用的资源库。因此买卖土地这种欧洲人习以为常的行为在土著印第安人看来却极度不可思议。欧洲人私有制的财富积累与土著印第安人公有制的财富分享形成鲜明对比。女性地位举足轻重的印第安人在男权社会的欧洲人眼里也成为一种威胁。一神论的欧洲人在宗教上也无法容忍多神论的印第安人。社会体制,宗教信仰,文化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差异甚至对立导致印第安人的灾难。无论欧洲殖民者曾经怎样诋毁土著印第安人,这些新大陆的居民依旧是灿烂文化的缔造者。
非洲,这片古老的土地,曾是人类的发源地,现在却是人类最穷困落后的地方。曾经的加纳帝国,马里帝国,桑海帝国,刚果王国,贝宁王国等都煊赫一时。长久以来便在非洲存在的奴隶贸易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急速发展。西非是多数非洲裔美国人的祖先居所。非洲奴隶制是非终身的,而北美奴隶制却成为一种“世袭”。與印第安人相似,非洲人相信自然中蕴有多种不同的神灵,他们秉持多神信仰,相信人有今生来世,相信通过祭司等宗教职员人们能与神灵对话。据估算,被运往新大陆的非洲人的数量将近一千万,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强制移民活动。这既是人类文明的耻辱,却又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融合。从在非洲被抓捕到殖民地买主手中需要六个月的时间,奴隶的身体及心理都承受极度的痛苦与绝望,由疾病,饥饿,拷打等导致的死亡,无法忍受而自杀死亡,精神上的癫狂错乱,肉体上的奄奄一息,这些令人悲叹的画面是奴隶船唯一的场景。因此,人类文明史上颇具讽刺性的问题出现:旧世界的人们将新大陆视为希望之地,意欲重建自由之城,而非洲奴隶却将新大陆视为磨难之地,地狱之城。所谓的人权,所谓的自由,平等,博爱,不过是某时某地的某种口号,缺乏普遍性,深入性与内省性。在种植园里,奴隶整日劳作,有监工监督,只有夜晚才得休息。长期超负荷的劳动,监工随意地抽打都在挑战黑人身体的极限。而精神上又可能要忍受妻离子散的痛苦,因为奴隶主为还债或其他需要,会将奴隶卖与他人,这使得家庭关系极不稳定。尽管如此,家庭如宗教一样,是奴隶最大的慰藉。身处基督教世界的奴隶将祖先非洲宗教与基督教相结合,获取精神温暖。
有压迫就会有反抗。这种反抗来自两方面。一是奴隶自身对自由的争取,对压迫的抗争。另一方面是社会各界对人权的呼吁与关注。无论似乎人道主义精神还是悲天悯人的态度,这都对内战前高涨的废奴运动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美国内战废除奴隶制,结束南北对立的局面,国家得到统一。然而,黑人的境况却无太大改观,依旧要忍受贫穷的折磨,白人的歧视与伤害。随着国家的发展,黑人的自我意识也觉醒起来,要求更多的权力,于是引发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轰动全国的民权运动。这场运动旨在消除种族隔离,寻求种族平等。分为两个派别:一是马丁路德金为首的非暴力派。而另一派则更加激进,主张以暴力为反抗的方式以获取真正意义的平等,强调“黑人力量”。在这场民权运动中黑人们提出“黑色即美‘,迅速在社会中流行,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中黑人们不仅关注未来的命运,也怀念过去的祖先。寻根文化成为一种热潮。对祖先的崇敬,对故土的热念,个体意识,身份认同等有了新的发展。寻根归根结底是寻找自己,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将自己置于清晰的历史脉络中去掌控自己的命运方向。而对故土本跟的认识则是第一步。
民权运动推动《民权法案》和《选举权法案》的实施,尽管种族歧视的现象依然存在,但四十多年后奥巴马当选总统则成为美国社会进步的又一座里程碑,种族问题也在逐步改善。
参考文献:
[1]加里·纳什.美国人民.[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