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入课堂 哲理更明了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aseltri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著作,《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哲学的重要根源之一。因此,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适当地融入《易经》的相关内容,能让学生在欣赏中国特有经典文化之美的同时,更好地理解相关的哲学道理,并从中获得人生感悟,可谓一举三得。
  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生活处处有哲学”
  【案例一】
  在《生活与哲学》第一课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教学中,为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哲学就在我们身边”的道理,笔者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易理”导入。
  笔者先出示了一些成语,比如“不三不四”“七上八下”“错综复杂”“坐北朝南”“天南地北”“否极泰来”“物极必反”“九五之尊”“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厚得载物”,让学生猜猜这些成语的出处。一见这些自己熟悉的成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快调动了起来,纷纷猜测。有的说“九五之尊”出自《论语》,有的说“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出自《老子》,有的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孟子》……各种答案都有,但没有一位学生谈到《易经》。见此情景,笔者便告诉学生,大家学习兴致很高,但答案都错了。这些反映着人们日常生活道理的常用成语,实际上出自中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易经》。如人们造房子、买房子,都喜欢坐北朝南的,现在留存下来的北京的四合院,就是古代人们“坐北朝南”居住观念的典型例证。延伸到政治统治,古代皇帝在大殿上也都是背北而坐,眼看南方。这些都可以在《易经》里找到渊源。伏羲八卦以南为天,以北为地,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天南地北。《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一个筋斗翻上了天庭,先到的必是南天门,而非北天门。因为南象征天,天象征阳,阳温暖生发有活力。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更是直接取之于《易经》里面的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大学就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两句蕴含着天人合一哲理的古训作为校训,勉励莘莘学子应具有“忧患意识”,奉行“乐天知命”的人生哲学,追求为民族的“生生不息”、繁荣昌盛而无悔奉献、襟怀坦荡的崇高精神境界。
  教学感言:初次接触哲学,学生大都认为哲学很神秘,高深莫测,学习上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通过引入《易经》相关内容,使学生感受到这一古代经典虽博大精深,距今已有五六千年,但仍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只要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就会发现“生活处处有哲学”。从而不仅很快使学生消除了对哲学的神秘感,深刻地理解了教材内容,提高了学习兴趣,还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厚的精神营养,立志向清华大学的校训看齐,做一个胸怀博大、自强不息的人。
  【案例二】
  为了加深学生对“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这一原理的理解,笔者引入了《易经》中先天八卦图的产生过程。
  相传中华民族的祖先伏羲很爱思考,想得最多的是关于“万物起源”这一重要哲学问题。伏羲上看看天,下看看地,再看看四面八方,发现太阳总是从东方起来,再从西方落下,天天如此,无一例外。一定有一股神秘的力量造成了这一现象,世间万物无不受其影响。这股力量应该是宇宙产生的根源。为了把自己的想法形象地表示出来,让大家都明白,伏羲就折一段树枝,画了一条线,用来代表那股力量,表示一画开天。这就是“一画开天”的来源,这个“一”就是太极。太极代表着宇宙最初的原始浑沌状态,宇宙遵循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而,伏羲又创造了代表大自然八大现象的八个卦象,构成了完整的“先天八卦图”。
  教学感言:通过引入《易经》中关于伏羲创“先天八卦图”的过程,学生明白了教材上讲述的“哲学并不是高高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的道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切哲学思想产生的根源。《易经》这部迄今仍影响我们生活的哲学经典的诞生也一样,归根结底是古代人们社会实践、深入思考的产物。这表明,哲学萌于实践、始于思考,要从实践中思考,方能在思考中进步。懂得这些道理,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易”有三义:变易、不易、易简——“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案例三】
  在教学“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原理时,笔者引入了《易经》的“易”第一层含义——“变易”的概念。
  笔者先向学生提了几个问题:《易经》中的“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部书取名《易经》,不叫其他什么“天经”“地经”“宇宙经”之类的?《易经》的“易”与我们教材中讲的“运动”概念有没有关系?通过以上的设问,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形成了三大观点:一说“易”是“容易”的意思,表明这部书很好理解;二说“易”是“交易”的意思,表明这是一部讲“做生意”的书;三说“易”是象形字上面是日下面是月,表明这是一部讲宇宙日月自然现象的书。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笔者解释:《易经》的“易”,本意是变化的意思。“易”有三种含义:第一是变易,第二是不易,第三是简易。《易经》翻译成英文为《The book of changs》,就是一部讨论变化道理的书,正好与“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相吻合,表明宇宙万物是在不停地运动的,没有绝对的静止。用《易经》来解释,运动就是“易”,“易”就是“变易”,即变化。《易经》关于“变易”的观点与我们教材讲到的“运动变化”的概念很相似。后者认为,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教学感言:大道至简,一个“易”字,概括了宇宙万物共同的运动本质,从而很好地诠释了教材中所讲的“运动变化”的含义,让学生容易理解、接受,顺利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同时,咱们老祖宗在五六千年前就已能用符号(当时还没有文字)表达哲学思想,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一个“易”字,让学生深刻体会了中国古人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无穷魅力,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案例四】   在教学“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一原理时,笔者引入了《易经》的“易”第二层含义——“不易”的概念。
  笔者告诉学生,《易经》中“变易”讲变化是绝对的,而“不易”讲这种变化后面有着不变的“常则”,即“天道”,用现在的话解释近乎于自然规律。按《易经》的观点,世间万物都在变,唯有“常则”是不变的。因此,《易经》所表示的“不易”指的就是变化的规律性。变的是现象,不变的是“常则”。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必须遵循,说明规律具有客观性;世间万物都在变,唯有“常则”“天道”即自然规律不会变,说明规律具有普遍性。《易经》还提出,变与不变是同时存在的,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站在不变的立场来变,才能“顺时适变”、不会乱变。《易经》中这些关于变与不变辩证统一的思想,与教材中“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方法论要求不谋而合,解说起来自然贴切,学生能很快地理解和接受。
  教学感言:人们常说的人类的最高智慧是“以不变应万变”,世间万象“万变不离其宗”,里面就包含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哲学道理。而《易经》用“不易”的概念把此道理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人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我们的教学也只有遵循规律,又顺时适变,才能活力充沛,效果显著。
  三、“一阴一阳谓之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案例五】
  在讲到“矛盾的对立统一”这一原理时,笔者引入了《易经》中“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如下含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一哲学原理。
  含义一:大自然千形百态、包罗万象,一一分析,必然是一个几无穷尽的过程,但《易经》用“阴阳”二字,概括了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两大元素。而“阴阳之道”,用教材的话表达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
  含义二:“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其中“两仪”即天地。天为阳,地为阴。阴阳起源于浑然一体的元气,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扩而展之,太阳是阳,月亮是阴;白天是阳,晚上是阴;人活着是阳(在阳间),人死了是阴(叫归阴);男人是阳,女人是阴;君是阳,民是阴;奇数是阳,偶数是阴……总之,依据《易经》,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自然现象,都存在着对立面,这个对立面就是一种阴阳关系,世界无处不阴阳。这正是一种“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极好诠释。
  含义三:阴阳处于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中,阴阳自太极生发,且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成阳、阳极成阴,彼此之间是互动合一、密不可分,故称“一阴一阳谓之道”。例如,人的手是阴阳合一的。大拇指只有一根,为奇数,是阳;但它有两个指节,为偶数,是阴,这叫做阳中有阴。其余四个手指,为偶数,是阴;但是每个手指却都有三个指节,为奇数,为阳,这叫做阴中有阳。“一阴一阳谓之道”,体现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即“矛盾的对立统一”的原理。
  含义四:《易经》的“易”首先指的是“变化”,因而《易经》又称“变经”,是一部研究事物变化发展的经书。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事物变化呢?《易经》认为,任何变化都是由阴与阳两种因素的消长所造成的,整个世界是在阴阳两种相辅相成的力量互相作用下不断运动、变化、生成、更新的,从而揭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一哲学道理。
  教学感言:让学生通过观察手五个手指的不同之处及其相互关系,体会其中包含的阴阳合一道理。生活中,浅显但贴近学生生活的“阴阳不可分”现象比比皆是,适时适当引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强了教学实效,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哲学原理,在体验性的互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达成了学习目标:世界无处不“阴阳”(即矛盾),要学会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片面性。
  四、“天人合一”——《易经》中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色彩
  【案例六】
  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教学中,结合《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首先,“伏羲创造三画卦”,凸显了“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的思想。笔者告诉学生,在伏羲的“三画卦”中,上画为天,下画为地,中间一画为人,从而确立了人类在天地之间的崇高地位:人是顶天立地的。伏羲对天、地、人三才的认知,成为后来中国哲学思想的基础,儒、法、道、墨等诸子百家都继承了天、地、人三才的思想。
  其次,“三画卦”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强调了“人的责任”。在三画卦中,人占有一画,表明人为万物之灵,负有神圣使命。所以,《易经》认为,人“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能把天地的特性整合起来,使得宇宙越来越进化,这是人的责任。这一表达,闪烁着一定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色彩。
  最后,“三画卦”思想具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从根本上讲,“三画卦”反映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是《易经》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思想强调人应遵循自然的变化规律,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当前因人类过分追求自身利益而造成对大自然的破坏,进而给人类自身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的大背景下,“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人们重新思考、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现实的借鉴价值。
  教学感言: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易经》是如何以其“天人之学”而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渊源,进而被推崇为大道之源、众经之首的缘由。《易经》不仅强调天地准则,同时强调人生规范,以宇宙恒久无穷而又秩序井然的精神,劝勉人生要效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宇宙精神,努力精进品学修养,造福社会。作为未来社会主人的青年学生,理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其他文献
叶圣陶先生在《求甚解》中申明:“国文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工作。可是主体究竟是学生,教师的实施方法无论如何精到,如果学生只还他个‘不动天君’,也就难有很好的成绩。”宋代先哲朱熹则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这些言论,从反面总结主体兴趣调动的重要性。可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学习主体的原动力主要在于兴趣,其主动性发挥程度取决于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大小。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学生
2010年是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由浙江省自主命题的第二年。深入研读和探讨这份浸润着命题者智慧和心血的试卷,对改进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和推进今后的命题工作,都有莫大的意义。笔者在此就文综卷中政治试题的特点及值得探讨的地方谈一些想法,以抛砖引玉,与广大同仁和命题者讨论。  一、四大特点  2010年浙江文综卷政治试题继承了去年浙江文综卷政治部分的命题风格,在分值、题型和难度等方面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但继承中有
我们都曾渴望拥有轰轰烈烈的人生,以梦为马,不负诗酒年华,可于浩渺的星空下抬头观望时,又不禁为自己只是沧海一粟而黯然神伤。我们时常用雄鹰作比,畅想着于天际俯冲而下是何种酣畅淋漓,可又发现,其实叽叽喳喳的麻雀同样得到了蓝天的疼爱。也许正是因为太过向往遠方,致使我们忽略了身边平平淡淡的美好。  “如果不能飞到白云上面,那就在白云下面飞吧!就算不能飞得很高很高,也能飞得很远很远。”儿子说,他的好朋友要聪明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人们对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课程知识的被动的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的调适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应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然而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埋头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找学生谈心等繁重的事务中,很少有教师
艾尔伯特教授针对动物园里一只名叫塔丽的大象做了一项调查研究。经动物园主管同意后,他扮成游客,在这只大象的象舍外待了整整一天。他发现,这只大象除了吃管理员定时供应的食物外,还会不停地吃游客丢进来的各种东西,并记录如下:  1998年4月26日,母象塔丽共吃了正常食物青草400千克,游客投喂的花生米1706粒、蘋果1030颗、面包1089片、饼干811块、橘子199瓣、香蕉17根、汉堡1个、鞋带1根及
1  杰妮是美国加州小镇的一名中学生,现在,她不能上学了,必须住院,因为她得了一种病。去了几家医院都治不了,于是她来到这所医院,请玛丽医生治疗。玛丽医生是这儿最好的医生,很多病她都能治。  玛丽医生微笑着让杰妮坐下,用聽诊器仔细检查过后,又做了透视,拍着她的肩安慰道:“别担心,一切都会好的。”  杰妮感激地点着头,心里轻松了很多。被推往手术台时,她想起一件事,爸爸一个月后就要过生日了,她答应过爸爸
在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研究中发现:如何高效利用错误资源提高习题教学有效性是当前很多教师困惑的问题. 通过大量的习题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践行“揭示错误本质、提升资源价值”的理念以及相关策略是破解该问题的有效途径. 下面介绍我们对此习题教学理念以及相关策略的研究情况与广大物理同人探讨.   一、 “揭示错误本质、提升资源价值”的内涵  “揭示错误本质”即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错误相关因素,接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具有定向作用。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与三维目标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如何科学理解三维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的作用?本文从维度与内容、主体与对象、虚与实等几个方面对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论述三维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的价值。  一、维度与内容  维度与内容是教学目标设计的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维度涉及教学目标设计的方式,但它不涉及具体的内容,而
“小家伙,从今年起,这盏宝灯就交给你保管,你要记住,每逢一场雪,你就要来守护这些古树。古树可经不起冻。”老狐狸严肃地说。  “嗯,我一定保护好古树!”小狐狸高兴得跳起来,能拥有一盏宝灯,一定是很了不起的。在他很小的时候,他就想知道这盏灯有怎样的神力。  爷爷还告诉他:“这盏冷焰灯啊,可是银狐家族的传家宝。从灯里散发出来的光,不热也不冷,就像春天暖暖的阳光,能使万物复苏!”  “如果灯里的火焰用完了
传统的教材观认为教材即教科书,大教材观则认为教材是教学活动涉及的一切素材,教师理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然而,教科书的内容已经非常丰富,为了避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对教材开发以合理适度。  本文以“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谈谈笔者的关于合理开发历史教学素材的一些思考与实践。  一、剖析课标,提炼主题,明确目标  新课程历史教材的专题式结构适用于主题式教学,对此,大部分的历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