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家的小宇宙

来源 :安邸A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ts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配的功力
  如果朋友病了,你要带什么前去看望?“我拎着一袋子菜到他家,一看只有一口奶锅和一个连把都没有的炒锅。我得当机立断,要迅速考虑能做哪几道菜和做这几道菜的顺序。”对居奕来说,这过程也像他曾经的绘画专业一样,是调配出来的。
  1979年来北京念美院附中,15岁的居奕由南至北,接受的改变很多,譬如吃。因为食堂的菜实在难以下咽,又没钱下馆子,所以逮着机会他就往本地同学家去“混”。“久了也不能白混啊,那就得自己做。”虽然爱吃是上海人天生的讲究,但真正动手做,还是彼时的“生活所迫”。他人生中做的第一道菜是之前从没见过的“蒜苗炒肉”。“第一次做菜就做了从没吃过的内容,反响还相当好,我这才发现从小给父母帮厨的经验不是白累积的。”
  童年时代正值国家困难时期,居奕一家五口人在上海生活,一整天的开销只有一块钱,却总能保证每顿吃上一个素菜、一个荤菜,还有一个汤。“那时我爸每天清晨上菜市场转悠,在那么有限的资源里还可以把日常的每一餐调配得相对均衡和精致,让贫乏的生活不窘迫,这也是一种生活的尊严。”因为母亲的工作是三班倒,所以帮厨的任务就落到了居奕身上。“那时住老楼,家在三层,厨房在四层,我上上下下地跑,洗个菜、杀条鱼,从很小就开始锻炼了。”可能也正是这种对过程的烂熟于心,才让他在北京的“厨艺”有种庖丁解牛的效果。于是从同学家“混”到教师宿舍,从附中升人中央美院,居奕爱做饭的名声就这样宣扬开去。除了传统中国菜,他甚至也尝试做比萨、煎牛排……“生活要调剂嘛,总要想点新花样来犒劳大家。但条件又真的有限,老师的宿舍也不过一口锅和一个电炉,我要就着那一口锅变出不同的花样来,胸有成竹也成了一种调配能力。”他感叹,现在人们经过了物质的迅速丰富,开始大呼要回归食物本质,要重视食材本身,“本质当然很重要,但‘烹调’二字,除了将食材烹熟,还要调整和搭配。”这也不光是对食物来说。
  从中学下厨到现在,做饭对于居奕已经成了一件“一发不可收拾”的事。“如果你认真对待食物,它就真的是个事!”他这样告诉我。前段时间他看北大路鲁山人在《日本味道》里写自己刚工作时的困窘,同事们都有丰富的便当可带,自己却只吃得起豆腐。于是他下决心花了一个月工资去买了一只非常漂亮的盘子,然后每天就用这盘子装那一块豆腐,“就这样也吃得出幸福感!”这位日本食评家说器皿是食物的衣服,居奕补充:“这件衣服也要得体才行。它的重要在于不同的食物要放在最适合它的器皿里,而不是刻意去弄一个夺目的东西来。凡事一刻意就矫情了,而矫情是什么?就是多余嘛!”也有人记得他为缝一只八宝鸭子奋战到半夜的故事,他自己也笑,但仍摇着头说:“有什么办法?以前都是用缝被子的针来缝,现在我能找到的只有一个酒店的针线包,那小针小线,怎么缝得快?”那就不可以稍微随便点,缝好就好吗?“那怎么行?”这次他回应得很快,“工具不同了,但鸭子该怎么缝还得怎么缝,随便不得!”
  如今居奕一周至少要下厨4天,他也开心看到身边的朋友逐渐都开始动手做饭。“我认为回归厨房也是在回归家庭。”这个家庭不仅是指夫妻小孩的小家庭,也包括朋友之间、亲人之间的回归,他说这是中国人在伦理情感上的再次聚合。“我前几年去听全世界最著名的西班牙大厨费兰啊德利亚的讲座。他讲完之后有个提问环节,国内好多媒体都问他食物的养生、食物怎么配酒,问得他最后都急了,他说:‘你们基本没听懂我的话。我做的不是饭,而是艺术。虽然我的餐厅连续5年世界排名第一,你要问我最喜欢吃什么菜,我告诉你,我还是喜欢吃我妈妈做的菜。’”居奕在台下暗暗点头,“去餐厅你要的是一种综合享受,是偶尔为之的兴奋点;而在家吃饭才是常态,才有细水长流的幸福。”
  在这种常态的生活中,做饭又常给这个学艺术出身的男人以奢侈和满足。“做饭跟画画一样,都是生活中挺奢侈的两件事,因为在它们身上花的时间完全是属于你自己的。我想也包括写作和音乐……它们实际是带我们去了另一个时空,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几乎没有功利色彩,我们在那时就是在面对自己、表达自己。做饭对我来说是一种最好的放松,所以我不需要帮手。一杯红酒,我要自己来完整地享受它。”因此他家里的阿姨乐于也惑于这十几年来,永远上不了灶台。她总是好奇男主人做饭时那么专注的表情里到底包含了多少美食经,殊不知“其实我做饭时,想那个饭很少,想自己内心的事更多”。
  说到自己做饭,他笑言谈不上什么风格,只是跟他手拿红酒的那个微醺状态很像。“看西方的食谱,写的都是精确到克,或是烤箱调到几摄氏度烤几分钟,一切都很精准。而中国的菜谱上永远都是这个少许,那个少许……这种看似的不精准,实际是给了想象和发挥的空间,真正顶端的那个部分永远都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他的菜是写意,不是工笔。
  不过,这种“写意”现在也遇到了一点难题——如何让女儿总能喜欢?“小孩子很诚实,口味的容忍度也没那么高,我现在觉得最难的菜就是如何做一道她从没吃过,但我又希望她爱吃的菜。更大的考验则是每次做这菜既能保持水准,还能带入新的惊喜。”对他而言,这正是他的“写意画”既花费众多功夫,又能举重若轻的关键。至于女儿从小受到这美食的熏陶,怎能不培养起“挑剔”的口味。“上星期她刚自己烤了次饼干,还不错。”但要跟他这位爸爸“学厨”,居奕说还得从帮厨开始。“等她再长高一点,就可以开始洗碗了,这一点很重要!”半晌,连他自己也忍不住笑出声来,为自己这一点打着“调配”之名的“私心”。
其他文献
整个城市笼罩在夜幕之下,时不时有几道流星般的曳光从地面射向空中,纤细的外形使其更像是航天飞机而不是汽车,带着一闪一闪的防撞灯翱翔在天际线之上。即使奔驰公司新推出的这款概念车不是科幻电影中的飞行汽车,仍然有那么一瞬间我们以为看到了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执导的科幻电影《银翼杀手》的开场画面。事实是在人工智能技术和汽车造型设计方面,奔驰公司早就达到了《银翼杀手》中的水平。  通过刚刚
期刊
还没走进这家La Stazione餐厅,已经先被它的外观所吸引——装饰主义味道浓厚的花纹瓷砖铺满了墙面与地板,灯光透过落地窗穿出,营造昏黄暧昧氛围,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LaStazione,是意大利语“车站”的意思,顾名思义,其室内设计风格也和餐厅名称一脉相承。来自罗马的设计师Domitilla Lepri于10多年前来到中国,安家上海。但历史古都的灵魂从未在她血液里停歇。“修复旧时光”是设
期刊
虽说是“本土”,但其实东南亚的手工艺已然成为不少国际设计师的目光聚集点。因为当全世界设计师都敞开双手,热情拥抱“民间工艺”,他们的视线也同时移向看似不起眼的乡村地区、小作坊,城市周围许多毫不起眼的二、三线区域,成了设计师挖掘宝藏的国度。  展览里,你能眼尖发现当红设计师Nendo在此推出的新作,是与菲律宾编织匠人合作的家具系列。受新加坡设计品牌Industry+的邀请,Nendo利用橡木结合菲利宾
期刊
城市精神 未来即现眼前  际遇天时地利人和,泛海控股当年大势拿下武汉CBD(占地7.41平方公里)的核心板块,摒弃成本型单项开发,规划在此精研全球超大中心CBD黄金圈,而黄金圈的制高点,就是武汉中心大厦与世贸中心大厦同筑438米双子塔的震撼格局,更值得期待的是建成后它们将成为亚洲规模领先、中国最高的双子塔,并延伸出一种立足武汉的“世界级CBD生活模式”。  2015年,随着武汉地铁3号线通车,武汉
期刊
趋势一:回溯传统  Bretz:将艺术做成家具  以尊重传统手工艺而闻名的德国品牌Bretz,在120年的发展中并没有让时间冲淡它对传统的热爱。坚持原厂纯手工工艺和技法打造每一款家具,把经典原型提炼和转化,并与时尚元素完美结合在一起。高级阿尔卑斯山区牛皮、珍稀安哥拉野生马海毛、纯天然植物纤维等稀有材料,更是它一直以来的偏执选择。  MOISSONNIER:当下古董  把“当下古董”作为品牌理念的M
期刊
T3国际艺术区位于北京T3航站楼附近,以邀请知名艺术家亲自设计自己的“梦之屋”(Dream House)而闻名。刚进艺术园区,便能在右手边看到一座斜屋拔地而起,有着斜向问青天的凌然姿态。出现在门口的主人肖鲁,身着一件绛红色长袍,缓缓语调中透着平和、随性。当被问及何时变得如此正能量,她朗声大笑:“我以前那么负能量吗?”此时,工作室东墙上挂着两张她手中持枪、眼神凌厉的照片,墙角一块盘根错节如女性盆骨和
期刊
Louisa Guinness与Ben Brown的组合完全是艺术为媒。他们在这个位于伦敦诺丁山的1900年代的维多利亚风格建筑里,创造着自己的家庭世界与艺术天地。  虽然同为艺术狂热分子,但来自爱尔兰贵族之家的Louisa,其家族却主要盘踞在金融界,著名的健力士啤酒就是用她家族的名字命名的。而她自己的职业生涯也同样始于伦敦金融市场,并由那里渐渐走入艺术领域。2013年她在Mayfair开设了自己
期刊
2012~2013年,梅婷收获了太多刻骨铭心的瞬间。她主演了45集的电视连续剧《父母爱情》、一部特别的电影《推拿》,又从中收获了自己的爱情,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装修了新,家,还诞育了第一个孩子。事业上的进步先不说,一向是“慢热型”的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与丈夫曾剑从相识到结婚,竟然只用了短短两个多月,幸福到来的速度之快,甚至令人有些恍惚。  “那段时间,就感觉有一种力量一直在推着你向前走,虽然之前完全
期刊
“建筑师是一个缓慢的职业。”上世纪90年代中期,Jürgen Mayer最初在柏林成立事务所时,只是以小项目和临时装置为主,保守的柏林曾一度轻视他的前卫与创新性,后来,这座城市又重新将他揽入怀抱。  Jügen Mayer的工作室通体纯白,毫无赘饰,墙壁上张贴着大幅项目摄影与海报,会议区和讨论区放置着建筑模型,漂亮得如同雕塑。“1900年代,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和他的家人曾经住在这里,
期刊
严培明  著名油画家,以一系列黑色炭熏质感人物肖像享誉艺术界。2009年,巴黎罗浮宫为严培明举行个展“蒙娜丽莎的葬礼”。他成为继毕加索之后第二位在罗浮宫举办个展的现代艺术家。同年,严培明获颁法国荣誉骑士勋章。他被认为是第一个打开西方艺术圈与艺术市场的中国艺术家,第—个活着在罗浮宫举办个展的艺术家,也是继赵无极、陈箴之后,第三位作品被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的华裔艺术家。他与塞尚一起,被法国人评为最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