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感教育作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益为教育界所关注。历史教学除了承载着让学生了解过去,以史为鉴外,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来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知错能改,培养学生顾全大局意识,摆正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等优良品质,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关键词】情感教育 乐观主义 集体利益
新的课程标准业已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历史教学的三大目标之一,并日益成为三维目标中的首要目标。在历史教学中使学生获得一种情感体验,达到激情励志的功效,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情趣,使之学会读史、学会做人已成为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并日益为不少历史教师所重视。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
一、激发积极的情感是实现历史教育的切入口
情感,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人的需要的基础上相应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反应,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心理体验,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分毫不能造假,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喜爱与讨厌是人们对事物的外在情感表现,反映了对事物肯定和否定的态度,当然人的这种爱憎情感,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后天的外在环境来影响,是相互的,如何把握情感来为教育服务呢?教育是有其规律可循的,而往往启发学习之门的钥匙是人的态度,也就是人的情感。
情感在人的生活和实践中有着重要作用,情感在教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和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日趋明显,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当客观事物以一定方式影响人的时候,人就会去进行认识并产生相应的态度和体验,表现出明显的赞同或反对、愉悦或愤怒、乐观或悲观等两极性特征,情感的过程就是通过内心体验来反映客体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学生心理学中肯定了学生的学习包括了对情感的学习,也就是心境、激情和应激的调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形成。例如,学生在态度取舍、品德学习、价值取向等过程会逐渐学习到好恶和偏好。这些学生的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兴趣、决心、持续时间、注意力、自制力以及认识事物的深度。
教学的目标是育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都是在教学中解决的首要问题。通常会有意识无意识地面临“为什么学习?”的问题,这关系到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发生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和参与创造的的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动机和欲望,尽可能化外部动机为内部动机,促进学习的效果。中国传统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儒学教育则关注人本身,注重道德修养和自省,缺少科学的精神。而现代教育吸取了东西方教育的精华,既体现科学精神的创造性也体现道德修养的塑造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传统的教学重认知轻情感,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内心体验,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影响,所以在新的教学改革中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比纯粹的掌握知识会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如何实现这个教育目標呢?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贯穿情感这根主线,起最基础作用的就是要实施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所以,情感教育就是促进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但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片面追求分数的高低,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认识过程而轻情感过程,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影响。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只有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以探究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现实是历史的折射,历史与现实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现在的很多问题可以通过历史加以解释和说明。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讲解帝国主义抢劫、火烧圆明园这座举世闻名、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时,先展示《圆明园遗址》挂图,再出示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时的一段材料,后又报道2000年10月《新闻联播》中的一则新闻:被英国、法国掠去的原圆明园十二生肖文物中的虎头、牛头已被中国通过拍卖竞争胜利收回国内。这样,古今相连、图文并茂、真实地反映那段历史,可以增强学生的真实感和现实感,这就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中要突出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是教学的最基本的内容,一般老师都会把握得很到位,过程和方法也在课改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学习方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而其中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经常被老师们忽视,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直接关系着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所以老师应注意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尤其是像历史这样的科目。“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在教学中尤其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设置和突破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把生活中的问题和身边的事情都融入到教学中,转化成适合文本内容的德育目标,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提高,感情得以升华。
在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这部分内容时,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的历程,其中伴随着外来的侵略,国民党政府对红军的围剿,加以当时国民的愚昧和对革命意义的不理解,艰巨的历史使命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一桩桩历史事件都像情节曲折、惊险的电视剧。我在引导学生了解复杂历史、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被其中的事件感染着,就像我目睹当时复杂的历史环境,看到无数革命者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抛家舍业、前仆后继一样。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但牢记革命史,还能承担起时代的使命,做一个有责任、有爱心、懂得感恩的新时代公民。
总之,我在历史教学中,注重从人物、事件对学生情感影响入手,有意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力争做到不但教书,而且育人。让学生在对历史事件辩证地理解的同时,把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情感运用到指导生活、提高思想认识上,从而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
【关键词】情感教育 乐观主义 集体利益
新的课程标准业已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历史教学的三大目标之一,并日益成为三维目标中的首要目标。在历史教学中使学生获得一种情感体验,达到激情励志的功效,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情趣,使之学会读史、学会做人已成为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并日益为不少历史教师所重视。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
一、激发积极的情感是实现历史教育的切入口
情感,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人的需要的基础上相应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反应,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心理体验,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分毫不能造假,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喜爱与讨厌是人们对事物的外在情感表现,反映了对事物肯定和否定的态度,当然人的这种爱憎情感,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后天的外在环境来影响,是相互的,如何把握情感来为教育服务呢?教育是有其规律可循的,而往往启发学习之门的钥匙是人的态度,也就是人的情感。
情感在人的生活和实践中有着重要作用,情感在教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和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日趋明显,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当客观事物以一定方式影响人的时候,人就会去进行认识并产生相应的态度和体验,表现出明显的赞同或反对、愉悦或愤怒、乐观或悲观等两极性特征,情感的过程就是通过内心体验来反映客体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学生心理学中肯定了学生的学习包括了对情感的学习,也就是心境、激情和应激的调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形成。例如,学生在态度取舍、品德学习、价值取向等过程会逐渐学习到好恶和偏好。这些学生的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兴趣、决心、持续时间、注意力、自制力以及认识事物的深度。
教学的目标是育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都是在教学中解决的首要问题。通常会有意识无意识地面临“为什么学习?”的问题,这关系到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发生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和参与创造的的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动机和欲望,尽可能化外部动机为内部动机,促进学习的效果。中国传统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儒学教育则关注人本身,注重道德修养和自省,缺少科学的精神。而现代教育吸取了东西方教育的精华,既体现科学精神的创造性也体现道德修养的塑造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传统的教学重认知轻情感,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内心体验,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影响,所以在新的教学改革中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比纯粹的掌握知识会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如何实现这个教育目標呢?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贯穿情感这根主线,起最基础作用的就是要实施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所以,情感教育就是促进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但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片面追求分数的高低,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认识过程而轻情感过程,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影响。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只有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以探究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现实是历史的折射,历史与现实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现在的很多问题可以通过历史加以解释和说明。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讲解帝国主义抢劫、火烧圆明园这座举世闻名、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时,先展示《圆明园遗址》挂图,再出示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时的一段材料,后又报道2000年10月《新闻联播》中的一则新闻:被英国、法国掠去的原圆明园十二生肖文物中的虎头、牛头已被中国通过拍卖竞争胜利收回国内。这样,古今相连、图文并茂、真实地反映那段历史,可以增强学生的真实感和现实感,这就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中要突出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是教学的最基本的内容,一般老师都会把握得很到位,过程和方法也在课改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学习方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而其中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经常被老师们忽视,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直接关系着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所以老师应注意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尤其是像历史这样的科目。“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在教学中尤其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设置和突破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把生活中的问题和身边的事情都融入到教学中,转化成适合文本内容的德育目标,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提高,感情得以升华。
在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这部分内容时,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的历程,其中伴随着外来的侵略,国民党政府对红军的围剿,加以当时国民的愚昧和对革命意义的不理解,艰巨的历史使命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一桩桩历史事件都像情节曲折、惊险的电视剧。我在引导学生了解复杂历史、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被其中的事件感染着,就像我目睹当时复杂的历史环境,看到无数革命者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抛家舍业、前仆后继一样。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但牢记革命史,还能承担起时代的使命,做一个有责任、有爱心、懂得感恩的新时代公民。
总之,我在历史教学中,注重从人物、事件对学生情感影响入手,有意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力争做到不但教书,而且育人。让学生在对历史事件辩证地理解的同时,把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情感运用到指导生活、提高思想认识上,从而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