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也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之一,它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正在并将继续改变人类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适应时代需要而开设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并为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打下必要的基础。邓小平早在80年代就提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在小学阶段,如何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使之顺应时代要求,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如下尝试和探索:
一、消除畏惧心理,使学生“敢”动
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学生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他们希望能接触、了解计算机,但由于计算机设备相对比较昂贵,各校都制订了严格的操作、使用制度,老师对学生的使用作了严格要求,使学生不敢动。这种“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因此,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之前,我先从计算机的发展史谈起,告诉学生:计算机价格昂贵是由于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它能快速、高效地解决许多复杂的问题,只要我们正确使用,不仅不会损坏,还能为我们服务。然后讲计算机使用的注意事项:开关机按照一定的程序,不要频繁地开关机等,并手把手地教他们开关机的方法。学生听得兴趣盎然,操作得认认真真,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二、教给操作方法,使学生“会”动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为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打下必要的基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条普遍的教学原则,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也不例外。信息技术学科是一个应用性和工具性学科,操作性和实用性都很强,而且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并能很快将新的技术应用于社会,信息技术课中的操作更是举不胜举。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仅仅学习计算机和网络的简单常识和基本操作,学生在接触计算机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拦路虎”。要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教师就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达到学生能独立思考、自主操作,遇到困难疑惑主动提出,举一反三的目的。
如教学鼠标的操作方法,如果老师就操作讲操作,双击“打开‘我的电脑’,单击选中图标……这样学生亦步亦趋,仅仅学会了这一次操作的方法,遇到其它图标时就不一定会了。我在教学这一单元时,一开始就把鼠标的指向、单击、双击、拖动等方法教给学生,并告诉他们“选中用单击,打开一个图标或执行一个程序时用双击……”,这样,学生掌握了普遍的操作方法,遇到类似的操作就不会被难倒了。
三、激发探求兴趣,使学生“爱”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探索信息技术知识,掌握操作本领,提高使用电脑的水平。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才能使学生爱动,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如“认识键盘”一课中主键盘区的学习,仅仅让学生进行键盘练习,显得十分枯燥,学生也不能产生兴趣。但教师制作一些多媒体游戏课件,在情景游戏中,输入动物的中文拼音让学生顺利帮助小动物走出困境。这样不但锻炼了指法、熟悉了键盘,而且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探求的欲望,学生往往都能很快熟悉键盘,掌握指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写字板”的教学,我不是孤立地教学软件的使用,而是让学生从自己的作文本中选择喜欢的作文进行录入、编辑,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打印出来,装订成册,编辑成班级学生作文选。通过这种练习不仅达到了学习编辑设计的目的和效果,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练习不仅克服了学而不用的问题,而且让学生在编辑过程中学习、掌握知识,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四、发展特长兴趣,使学生“乐”动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第二课堂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乐土,它不仅打破了教学中全体学生齐步走的局限性,更使部分学生通过互相探讨、交流和学习,获得更广更深的知识,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在第二课堂中,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学生根据知识水平不同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发展他们的特长。比如:我在第二课堂中安排了文字编辑、漫游Internet网和编程三个兴趣小组,参加文字编辑的同学不仅学习文字录入、编辑的技巧,而且利用所学知识编辑班级作文选,负责出版校刊《青草地》。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设计出了一期又一期内容丰富、封面精美的属于他们自己的作文选、《青草地》,受到了老师、同学们的夸奖。漫游Internet网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学校计算机与英特网连接,通过网络查询、浏览有关信息,讨论有关“话题”,开拓视野,还结交了一批网友。编程兴趣小组的同学,学习用BASIC语言编写喜欢的乐曲的程序,创作一些乐曲;用LOGO语言画各种各样有趣的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计算机简单常识和基本操作,而且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应用上。选择、编制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软件或益智性教学游戏软件,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手、眼、脑协调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这样才能达到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需要,适应二十一世纪挑战的需要。
一、消除畏惧心理,使学生“敢”动
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学生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他们希望能接触、了解计算机,但由于计算机设备相对比较昂贵,各校都制订了严格的操作、使用制度,老师对学生的使用作了严格要求,使学生不敢动。这种“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因此,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之前,我先从计算机的发展史谈起,告诉学生:计算机价格昂贵是由于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它能快速、高效地解决许多复杂的问题,只要我们正确使用,不仅不会损坏,还能为我们服务。然后讲计算机使用的注意事项:开关机按照一定的程序,不要频繁地开关机等,并手把手地教他们开关机的方法。学生听得兴趣盎然,操作得认认真真,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二、教给操作方法,使学生“会”动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为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打下必要的基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条普遍的教学原则,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也不例外。信息技术学科是一个应用性和工具性学科,操作性和实用性都很强,而且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并能很快将新的技术应用于社会,信息技术课中的操作更是举不胜举。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仅仅学习计算机和网络的简单常识和基本操作,学生在接触计算机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拦路虎”。要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教师就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达到学生能独立思考、自主操作,遇到困难疑惑主动提出,举一反三的目的。
如教学鼠标的操作方法,如果老师就操作讲操作,双击“打开‘我的电脑’,单击选中图标……这样学生亦步亦趋,仅仅学会了这一次操作的方法,遇到其它图标时就不一定会了。我在教学这一单元时,一开始就把鼠标的指向、单击、双击、拖动等方法教给学生,并告诉他们“选中用单击,打开一个图标或执行一个程序时用双击……”,这样,学生掌握了普遍的操作方法,遇到类似的操作就不会被难倒了。
三、激发探求兴趣,使学生“爱”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探索信息技术知识,掌握操作本领,提高使用电脑的水平。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才能使学生爱动,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如“认识键盘”一课中主键盘区的学习,仅仅让学生进行键盘练习,显得十分枯燥,学生也不能产生兴趣。但教师制作一些多媒体游戏课件,在情景游戏中,输入动物的中文拼音让学生顺利帮助小动物走出困境。这样不但锻炼了指法、熟悉了键盘,而且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探求的欲望,学生往往都能很快熟悉键盘,掌握指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写字板”的教学,我不是孤立地教学软件的使用,而是让学生从自己的作文本中选择喜欢的作文进行录入、编辑,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打印出来,装订成册,编辑成班级学生作文选。通过这种练习不仅达到了学习编辑设计的目的和效果,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练习不仅克服了学而不用的问题,而且让学生在编辑过程中学习、掌握知识,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四、发展特长兴趣,使学生“乐”动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第二课堂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乐土,它不仅打破了教学中全体学生齐步走的局限性,更使部分学生通过互相探讨、交流和学习,获得更广更深的知识,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在第二课堂中,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学生根据知识水平不同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发展他们的特长。比如:我在第二课堂中安排了文字编辑、漫游Internet网和编程三个兴趣小组,参加文字编辑的同学不仅学习文字录入、编辑的技巧,而且利用所学知识编辑班级作文选,负责出版校刊《青草地》。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设计出了一期又一期内容丰富、封面精美的属于他们自己的作文选、《青草地》,受到了老师、同学们的夸奖。漫游Internet网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学校计算机与英特网连接,通过网络查询、浏览有关信息,讨论有关“话题”,开拓视野,还结交了一批网友。编程兴趣小组的同学,学习用BASIC语言编写喜欢的乐曲的程序,创作一些乐曲;用LOGO语言画各种各样有趣的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计算机简单常识和基本操作,而且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应用上。选择、编制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软件或益智性教学游戏软件,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手、眼、脑协调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这样才能达到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需要,适应二十一世纪挑战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