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传统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生学习和继承这些文化遗产,对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对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作为语文老师,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去学好古诗词?笔者想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来谈谈个人的做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
课文选入的古诗词远的距今两千多年,近的也有一百多年,都打着时代的烙印,今人与古人之间横亘着一条天然的鸿沟。要透彻理解这些作品,对十几岁的初中生来说确是一大难事,所以初学应把培养兴趣放在第一位。记得学生初学古诗词,我并未急于让他们接触课文,而是放了一首歌——《涛声依旧》让他们听,然后问他们歌的内容和哪一首古诗有关,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因为张继的《枫桥夜泊》他们是学过的。接着教师又举了几首学生熟悉的歌曲中的一些歌词,告诉他们词作者只是把李白、杜甫甚至是《诗经》中的诗句稍作了改动而已。学生们马上产生了兴趣,原来古诗词和我们的生活离得这样近!在教学中,还应适当介绍一些诗词所涉及的史实、典故或诗人、词人的轶事,诗词创作的背景等内容,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还增加了一些课外知识,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
二、培养朗诵技巧
要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享受音韵美,培养朗诵技巧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所以应将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反复诵读。整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开始是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然后师生齐读,先把字音读准,然后对难于理解的词句作点拨,容易理解的可发动学生讨论,弄清每句诗的大意及整首诗的主题。在此基础上,可指导学生划清节拍,读出节奏感,最后再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一唱三叹”之妙,甚至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去读,体会其中的节奏和韵味。总之,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得琅琅上口,声请并茂,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朗读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以后,还可以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举行诗词朗诵比赛。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提高了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三、感受思想感情
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它对培养学生辨别真善美的能力和陶冶情操起着重作用。其中主要通过借景抒情和练字来达到这一目的。杜牧的《江南春》处处写景:莺歌燕舞,柳绿桃红,山清水秀,酒旗春风……但诗人并未陶醉于大好的春光当中,结句通过一幅烟雨迷茫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感伤时事、忧国忧民的深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一个“更”字写出了对老朋友分别后无限的牵挂和思念,收到了“一字千钧”的效果。
四、展开合理想象
初中课本中的古诗词都是语言形象、感情丰富的佳作,作者把语言美与意境美结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但由于初中学生审美能力的限制,对艺术美的鉴赏有一定难度,不过他们的想象力很强,这恰恰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憾,古人的许多作品都容易让学生展开想象。如王维的诗作,苏轼称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中的色彩美和线条美十分明晰。前者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把“绿”、“白”、“黄”三种颜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水乡初夏图”。后者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仅通过一“直”、一“圆”两个词就把大漠的荒凉、空阔及黄河的苍茫、悲壮勾勒了出来,是线条美的典型。学习这一类诗词,可以让学生边学边画,把想象直观化,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学了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之后,我便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碧绿的江水,苍翠的竹子,粉红的桃花,肥嫩的芦芽,雪白的鸭子,完美地组合在一起,以至于有的学生画完后情不自禁地说"这地方太美了!太令人神往了!"适于学生作画的诗不少,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范仲淹的《渔家傲》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古诗词的关键词语的剖析,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达到“一字而意境全出”的效果,如王湾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的“阔”和“悬”紧紧地呼应了前面的“潮平”和“风正”,可让学生充分想象水涨河宽,风吹帆满的美景,这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有益处的。
五、坚持古为今用
毛主席早就提出了“古为今用”的原则,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作了成功的尝试。在《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词中,“一唱雄鸡天下白”一句化用了李贺《致酒行》中的“雄鸡一声天下白”,使意境更为壮阔高远;而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则直接引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毫无斧凿之痕,并翻出了新意。成功地借鉴古人的创作方法或化用、引用古人的名句,不但能体现个人的艺术修养,而且能使自己的文章增加文采,同时也更好地继承了祖国灿烂的文学遗产。初中生接触了一些古诗词后,同样可以在作文或课文外文学创作中作有益的尝试,教师应鼓励成功的借鉴或引用,但同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要恰当;二要准确;三要适度。力求做到形式与内容完美的统一。
六、联系生活实际
古诗词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有学生考试失意时,可以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古人写诗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意境的创造要经过艰苦的过程,具有深远、含蓄的特点。同时因诗词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文学样式,它往往以极简洁而形象的语言创造出完美的意境,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主观情感,因此学生在对其进行把握时难免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地对诗歌的意境进行理解和把握,在诗歌教学与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对诗歌的意境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让学生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古诗词教学无疑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据此,我们就根据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教育的对象和教学的内容,寻求科学的规律,把学生培养成博古通今,有着较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一代新人。
一、激发学习兴趣
课文选入的古诗词远的距今两千多年,近的也有一百多年,都打着时代的烙印,今人与古人之间横亘着一条天然的鸿沟。要透彻理解这些作品,对十几岁的初中生来说确是一大难事,所以初学应把培养兴趣放在第一位。记得学生初学古诗词,我并未急于让他们接触课文,而是放了一首歌——《涛声依旧》让他们听,然后问他们歌的内容和哪一首古诗有关,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因为张继的《枫桥夜泊》他们是学过的。接着教师又举了几首学生熟悉的歌曲中的一些歌词,告诉他们词作者只是把李白、杜甫甚至是《诗经》中的诗句稍作了改动而已。学生们马上产生了兴趣,原来古诗词和我们的生活离得这样近!在教学中,还应适当介绍一些诗词所涉及的史实、典故或诗人、词人的轶事,诗词创作的背景等内容,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还增加了一些课外知识,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
二、培养朗诵技巧
要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享受音韵美,培养朗诵技巧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所以应将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反复诵读。整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开始是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然后师生齐读,先把字音读准,然后对难于理解的词句作点拨,容易理解的可发动学生讨论,弄清每句诗的大意及整首诗的主题。在此基础上,可指导学生划清节拍,读出节奏感,最后再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一唱三叹”之妙,甚至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去读,体会其中的节奏和韵味。总之,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得琅琅上口,声请并茂,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朗读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以后,还可以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举行诗词朗诵比赛。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提高了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三、感受思想感情
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它对培养学生辨别真善美的能力和陶冶情操起着重作用。其中主要通过借景抒情和练字来达到这一目的。杜牧的《江南春》处处写景:莺歌燕舞,柳绿桃红,山清水秀,酒旗春风……但诗人并未陶醉于大好的春光当中,结句通过一幅烟雨迷茫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感伤时事、忧国忧民的深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一个“更”字写出了对老朋友分别后无限的牵挂和思念,收到了“一字千钧”的效果。
四、展开合理想象
初中课本中的古诗词都是语言形象、感情丰富的佳作,作者把语言美与意境美结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但由于初中学生审美能力的限制,对艺术美的鉴赏有一定难度,不过他们的想象力很强,这恰恰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憾,古人的许多作品都容易让学生展开想象。如王维的诗作,苏轼称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中的色彩美和线条美十分明晰。前者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把“绿”、“白”、“黄”三种颜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水乡初夏图”。后者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仅通过一“直”、一“圆”两个词就把大漠的荒凉、空阔及黄河的苍茫、悲壮勾勒了出来,是线条美的典型。学习这一类诗词,可以让学生边学边画,把想象直观化,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学了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之后,我便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碧绿的江水,苍翠的竹子,粉红的桃花,肥嫩的芦芽,雪白的鸭子,完美地组合在一起,以至于有的学生画完后情不自禁地说"这地方太美了!太令人神往了!"适于学生作画的诗不少,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范仲淹的《渔家傲》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古诗词的关键词语的剖析,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达到“一字而意境全出”的效果,如王湾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的“阔”和“悬”紧紧地呼应了前面的“潮平”和“风正”,可让学生充分想象水涨河宽,风吹帆满的美景,这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有益处的。
五、坚持古为今用
毛主席早就提出了“古为今用”的原则,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作了成功的尝试。在《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词中,“一唱雄鸡天下白”一句化用了李贺《致酒行》中的“雄鸡一声天下白”,使意境更为壮阔高远;而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则直接引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毫无斧凿之痕,并翻出了新意。成功地借鉴古人的创作方法或化用、引用古人的名句,不但能体现个人的艺术修养,而且能使自己的文章增加文采,同时也更好地继承了祖国灿烂的文学遗产。初中生接触了一些古诗词后,同样可以在作文或课文外文学创作中作有益的尝试,教师应鼓励成功的借鉴或引用,但同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要恰当;二要准确;三要适度。力求做到形式与内容完美的统一。
六、联系生活实际
古诗词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有学生考试失意时,可以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古人写诗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意境的创造要经过艰苦的过程,具有深远、含蓄的特点。同时因诗词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文学样式,它往往以极简洁而形象的语言创造出完美的意境,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主观情感,因此学生在对其进行把握时难免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地对诗歌的意境进行理解和把握,在诗歌教学与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对诗歌的意境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让学生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古诗词教学无疑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据此,我们就根据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教育的对象和教学的内容,寻求科学的规律,把学生培养成博古通今,有着较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