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国日报》的分析,从西方修辞学中受众分析和说服力的视角,发现我国目前对外传播媒体的问题及不足,提出提升对外传播效果的一些建议,达到把中国声音传播到世界舞台的目的。
【关键词】西方修辞;受众;对外传播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传播成绩斐然。但是,中国的对外传播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更凸显对外传播的重要性。
西方媒体,长期以来对中国的报道既不全面,也不友好。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曾做过一份调查,对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进行统计。范围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联社、CNN等。在一个季度里,按题目来说,负面的占一半,中性的占25%,有一点积极意义的占25%;如果按字数或按文章长短算,90%以上是负面的,因为负面文章长,正面文章短。这样,西方民众对中国的形象就会产生误读与偏见,形成对中国的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印象。中国对外媒体因此面临严峻的挑战。
另一方面,虽然在美国的中国外交人员,商务人员,留学生,新移民等人数众多,人们却感觉不到中国针对美国社会主流的所谓“公共外交” 的效应或效果。这种“无声”的状况与中国在世界发挥的作用极不相符。换言之,中国对外媒体处于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加入这场世界辩论会的窘境中。
要有效地和西方交流,首先要了解西方社会。由于西方修辞深入西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必须掌握西方修辞的标准以更好地理解我们听到的和更好地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
一、西方修辞学概述
(一)定义:西方修辞,总的来说,是研究话语建构方式以获得某种效果,以及研究使理解、态度、行为等产生变化的符号的一门学问。
修辞,在当代意义上,它是指包括言语在内的一切象征和文化活动与人的关系。所以它不再是过去我们所理解的那种“修辞”,即不是“修辞手法”的意义上的“修辞”。
在进一步了解修辞学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修辞学的几个重要概念。“persuasion”,在修辞学上译为“规劝,说服”。从古典意义上讲,修辞活动的目的就是去规劝。“audience”,我们根据不同的场合译成“听众,观众,读者,受众”。 “audience”可以指所有文化形态的接受者。它可以指演讲或话语的对象,也可以指文字作品的对象,如读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译成“受众”。
(二)研究范围:修辞无处不在。Kennedy也指出,当我们以影响或劝说的目的对他人表达情感或思想时,我们就是在进行修辞。西方修辞的研究中心从传统论辩转入到一切通过符号表达的活动。比如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研究者,观察者,分析者,评论者就需要有修辞知识。他们的工作就是要走进受众的思想,也就是影响受众对某事物的看法。事实上,这就是新闻修辞。在大学,研究生课堂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不同观点的交接,这也是修辞交际。
二、西方修辞学视角下的对外宣传
本文选择《中国日报》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对其分析,试图找出中国对外媒体在西方社会显得“无声”的原因。
在《中国日报》的官方网站上,是这样介绍的:“创刊于1981年的《中国日报》是中國唯一的全国性英文日报。……"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是《中国日报》的办报宗旨和使命。她是海外了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主要信息来源,是"中国的声音"和"认识中国的窗口",因此被国内外誉为中国最具权威性的英文媒体之一。报系的读者群大致可分为国内和国外两大类。国内读者主要是:在华的外国人,如外交人员;中国高端读者,如中央政府决策者等。国外读者主要来自外国政府、议会、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中国驻外使领馆以及科研机构等。”1
事实上,国内受众为其主要读者群体,这些国内受众的构成以及读报目的又是如何呢?受众分析是西方修辞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对外宣传媒体只有正确确立自己的目标受众,分析受众的特点需要,才能到达最好的宣传效果。
对外宣传媒体不应该把国内读者作为目标受众。《中国日报》的国内受众具有的共同点是:大部分读者在20-45这个年龄段,为大学生或具有较高文化背景的人。英语语言与他们的学习或工作相关。他们的教育背景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并理解新的信息和知识。英语学习是中国受众的主要目的,对于他们英语媒体更多的是一种学习的工具,其它的目的包括:娱乐,拓展视野,关心时事或者有时甚至是打发时间。
在受众问题上,《中国日报》的理想受众应是外国观众,或者说外国观众应占其读者群的大部分。但是事实上,《中国日报》并没有达到其预期的目的。一项关于其读者的网上调查表明:《中国日报》的90%读者在国内。另外,80%的读者把学习英语而不是获取信息作为阅读《中国日报》的目的。由此,我们不难推测在《中国日报》对外交流上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如果一个非英语国家的外文报纸对于其国内英语学习者非常适合的话,那么期望它吸引国外精英阶层是很不切实际的。
西方受众与国内受众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和文化背景。他们受到西方媒体对中国负面报道的影响,在他们的头脑中或多或少对中国和中国媒体怀有一定程度的偏见。国内受众多,从经济角度上讲,能够为《中国日报》等媒体吸引广告投资,带来经济效益。但是不可避免的是,这样一来《中国日报》的对外宣传效果将被削弱,也因此被排除在国际舆论圈的主流之外。
三、结束语
总之,我国对外媒体应加强与西方媒体在修辞上的接触,特别是对外传播中国际受众的研究,使我们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做到为知己知彼、有的放矢,使我们的对外传播英语媒体能真正发挥作用,既能改变国际受众的态度转变,同时又能有效改善我国的国家形象。这样,我国对外媒体才能逐步融入国际舆论界并扩大我国在国际舆论间的影响力。
作者简介:林晶(1980.3-),女,福建福州人,研究生,研究方向: 西方修辞学。
参考文献:
[1]蔡帼芬,徐琴媛主编:《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2]胡曙中:《美国新修辞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关于西方修辞思想的思考》,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注释:
1.http://pub1.chinadaily.com.cn/point/aboutcd/index2.shtml
【关键词】西方修辞;受众;对外传播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传播成绩斐然。但是,中国的对外传播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更凸显对外传播的重要性。
西方媒体,长期以来对中国的报道既不全面,也不友好。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曾做过一份调查,对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进行统计。范围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联社、CNN等。在一个季度里,按题目来说,负面的占一半,中性的占25%,有一点积极意义的占25%;如果按字数或按文章长短算,90%以上是负面的,因为负面文章长,正面文章短。这样,西方民众对中国的形象就会产生误读与偏见,形成对中国的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印象。中国对外媒体因此面临严峻的挑战。
另一方面,虽然在美国的中国外交人员,商务人员,留学生,新移民等人数众多,人们却感觉不到中国针对美国社会主流的所谓“公共外交” 的效应或效果。这种“无声”的状况与中国在世界发挥的作用极不相符。换言之,中国对外媒体处于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加入这场世界辩论会的窘境中。
要有效地和西方交流,首先要了解西方社会。由于西方修辞深入西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必须掌握西方修辞的标准以更好地理解我们听到的和更好地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
一、西方修辞学概述
(一)定义:西方修辞,总的来说,是研究话语建构方式以获得某种效果,以及研究使理解、态度、行为等产生变化的符号的一门学问。
修辞,在当代意义上,它是指包括言语在内的一切象征和文化活动与人的关系。所以它不再是过去我们所理解的那种“修辞”,即不是“修辞手法”的意义上的“修辞”。
在进一步了解修辞学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修辞学的几个重要概念。“persuasion”,在修辞学上译为“规劝,说服”。从古典意义上讲,修辞活动的目的就是去规劝。“audience”,我们根据不同的场合译成“听众,观众,读者,受众”。 “audience”可以指所有文化形态的接受者。它可以指演讲或话语的对象,也可以指文字作品的对象,如读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译成“受众”。
(二)研究范围:修辞无处不在。Kennedy也指出,当我们以影响或劝说的目的对他人表达情感或思想时,我们就是在进行修辞。西方修辞的研究中心从传统论辩转入到一切通过符号表达的活动。比如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研究者,观察者,分析者,评论者就需要有修辞知识。他们的工作就是要走进受众的思想,也就是影响受众对某事物的看法。事实上,这就是新闻修辞。在大学,研究生课堂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不同观点的交接,这也是修辞交际。
二、西方修辞学视角下的对外宣传
本文选择《中国日报》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对其分析,试图找出中国对外媒体在西方社会显得“无声”的原因。
在《中国日报》的官方网站上,是这样介绍的:“创刊于1981年的《中国日报》是中國唯一的全国性英文日报。……"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是《中国日报》的办报宗旨和使命。她是海外了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主要信息来源,是"中国的声音"和"认识中国的窗口",因此被国内外誉为中国最具权威性的英文媒体之一。报系的读者群大致可分为国内和国外两大类。国内读者主要是:在华的外国人,如外交人员;中国高端读者,如中央政府决策者等。国外读者主要来自外国政府、议会、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中国驻外使领馆以及科研机构等。”1
事实上,国内受众为其主要读者群体,这些国内受众的构成以及读报目的又是如何呢?受众分析是西方修辞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对外宣传媒体只有正确确立自己的目标受众,分析受众的特点需要,才能到达最好的宣传效果。
对外宣传媒体不应该把国内读者作为目标受众。《中国日报》的国内受众具有的共同点是:大部分读者在20-45这个年龄段,为大学生或具有较高文化背景的人。英语语言与他们的学习或工作相关。他们的教育背景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并理解新的信息和知识。英语学习是中国受众的主要目的,对于他们英语媒体更多的是一种学习的工具,其它的目的包括:娱乐,拓展视野,关心时事或者有时甚至是打发时间。
在受众问题上,《中国日报》的理想受众应是外国观众,或者说外国观众应占其读者群的大部分。但是事实上,《中国日报》并没有达到其预期的目的。一项关于其读者的网上调查表明:《中国日报》的90%读者在国内。另外,80%的读者把学习英语而不是获取信息作为阅读《中国日报》的目的。由此,我们不难推测在《中国日报》对外交流上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如果一个非英语国家的外文报纸对于其国内英语学习者非常适合的话,那么期望它吸引国外精英阶层是很不切实际的。
西方受众与国内受众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和文化背景。他们受到西方媒体对中国负面报道的影响,在他们的头脑中或多或少对中国和中国媒体怀有一定程度的偏见。国内受众多,从经济角度上讲,能够为《中国日报》等媒体吸引广告投资,带来经济效益。但是不可避免的是,这样一来《中国日报》的对外宣传效果将被削弱,也因此被排除在国际舆论圈的主流之外。
三、结束语
总之,我国对外媒体应加强与西方媒体在修辞上的接触,特别是对外传播中国际受众的研究,使我们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做到为知己知彼、有的放矢,使我们的对外传播英语媒体能真正发挥作用,既能改变国际受众的态度转变,同时又能有效改善我国的国家形象。这样,我国对外媒体才能逐步融入国际舆论界并扩大我国在国际舆论间的影响力。
作者简介:林晶(1980.3-),女,福建福州人,研究生,研究方向: 西方修辞学。
参考文献:
[1]蔡帼芬,徐琴媛主编:《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2]胡曙中:《美国新修辞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关于西方修辞思想的思考》,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注释:
1.http://pub1.chinadaily.com.cn/point/aboutcd/index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