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克与他的成名作《病孩》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b3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德华·蒙克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他通过自己对苦难的深刻体会,将之付诸画面,创作出了其成名作《病孩》。蒙克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他所经历过痛苦的真实写照。
  一、蒙克童年阴影与《病孩》
  1863年,蒙克出生于挪威的海德马克郡洛伊坦镇。蒙克有一个姐姐、两个妹妹、一个弟弟,父亲是军医,母亲是一位慈善且热爱艺术的人,这个富足的家庭本来应该使蒙克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在蒙克五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因为肺结核去世了,母亲的去世给蒙克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蒙克幼年丧母后,蒙克的姨妈一直照顾着蒙克和他的弟弟、姐妹。蒙克的姨妈发现了蒙克和他姐姐索菲亚的艺术天赋,于是鼓励蒙克与索菲亚走艺术的道路。但是好景不长,蒙克最亲密的姐姐索菲亚也得了和他们母亲一样的病——肺结核,并且在蒙克14岁的时候去世了,死亡的再次降临对蒙克造成了深深的伤害。蒙克曾说:“从我诞生的那一刻起,焦躁、不安和死亡三位天使便站在了我的身边。在我玩耍的时候他们自始至终跟着我,在春天的阳光下和灿烂的夏日里一直尾随我。当晚上我闭上眼睛,他们就站在我的旁边,并且以死亡、地狱和永恒的诅咒来威逼我。我常常会在晚上惊醒,朝屋子里四下张望:我是在地狱吗?”在这种经历的影响下,他后来创作出了《病孩》。死亡加诸在蒙克身上的痛苦被他宣泄在自己的画作中,艺术被他当作抒发内心痛苦的一个出口。
  从画面中,人们不难看出蒙克对生命垂危的姐姐索菲亚的不舍和再一次与死亡擦肩、对死亡的恐惧。蒙克的《病孩》受自然派和印象主义影响。画面中,姨妈的手完全包握住索菲亚的手,仿佛一放手就再也见不到一般;索菲亚表情平和,似乎在安慰着姨妈。这幅作品造型精准,笔法细腻,表现了蒙克对病痛和死亡的深刻体会。蒙克曾说:“我总认为,这些自然主义画家里没有一个画家在体验他们作品主题的时候,达到我所画的《病孩》这类痛苦主题的程度,这不仅仅是我自己坐在那里——而且有我最亲爱的人。”
  《病孩》是蒙克在姐姐去世后,创作的是最接近蒙克当时感受和亲眼所见场景的作品。画面整体色调压抑,用色符合印象主义写生光感的特点,姐姐索菲亚被姨妈握住的手、脸上平静而又温和的笑容,像是在安慰活着的人,可是又有谁能在面对自己亲人即将死亡的时候不伤心呢?画面中姐姐索菲亚侧躺在床上,一只手被姨妈握着,不能接受事实的姨妈低头哭泣着,画面角落里有一瓶药和一杯水,暗示着姐姐此时的身体状况。水的颜色是红的,反映着画内外人物内心的痛苦。
  二、《病孩》的心理表达
  (一)心理表达在画面局部中的体现
  《病孩》前后经历了几次创作,总体出现了两种变化。一是物品位置的移动。画面右下角桌子上的那杯水,随着蒙克的再创作,其位置越发处在桌子的边缘,由此产生的坠落感传递出作者内心的不安与压抑。二是色彩的变化。由印象主义色彩转向表现主义色彩,从蓝灰色调转向以绿色为主、黄色为辅的色调。蒙克说:“这可能是我最重要的一幅画,这是我艺术创作的一项突破,我在其后的作品,都应该归功于这幅画的诞生。”
  在蒙克不同的创作时间,画面的颜色都有所改变,从最初的印象主义色彩走向表现主义色彩,画面左下角桌子上的药瓶也越来越透明。画面中,观者可以看到姨妈蜷缩的身体和低下的头,虽然看不见姨妈的表情,但是从人物的动作就能体会到姨妈内心的痛苦。虽然蒙克没有出现在画面里,但是画面的每一处仿佛都在无声呐喊,让姐姐索菲亚不要离开。
  (二)心理表达在画面整体上的体现
  蒙克呈现在画面上的《病孩》,让观者陷入蒙克的精神世界,被悲伤的气氛所感染。蒙克说:“我的画布上呈现了一幅佳作,但却不是我所想要表达的。这幅画在一年之中我重复画了好多次,我把它刮掉,又重新再涂上颜色,不断寻找我的第一印象,那透明而苍白的皮肤,那嚅动的嘴,那颤抖的双手。”蒙克想将他以前看见过的场景都通过绘画保留下来。
  蒙克在他的日记里说道:“需要在某个主题打动他时,画出他所看到的真实面目。”所以观者通过画面能感受到蒙克的痛苦、恐懼和绝望。他的作品整体色调统一,还结合了其心理感受,看似杂乱无章的笔触,体现了艺术家创作时的激情。26岁时蒙克说过:“我要描绘那些在生存、在感受、在痛苦、在恋爱的活生生的人们。”蒙克将自己对家人相继去世的不舍、痛苦宣泄在画面上,作品中正负图形的组合与运用,体现了蒙克对悲痛气氛平衡感和节奏感的把握。蒙克转变了创作方向,从一开始的印象主义和自然派慢慢转向表现主义。从蒙克的创作之初,他的创作主题就一直围绕死亡、疾病和爱情等。蒙克曾对于他的重复式创作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并不是画我现在看到的,而是画我过去看到的。”
  三、蒙克的心理创伤
  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精神科医生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早在1895年弗洛伊德的职业初期,他就与医生约瑟夫·布洛伊尔合写了的论文《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论歇斯底里现象的心理机制:绪言》,论文中强调了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尤其是童年时代遭受的心理创伤,因为“在创伤性的神经病中,起作用的病因不是那种微不足道的身体损伤,而是恐惧的影响——心理创伤”。他还认为,“成人的行为根本原因是童年经历所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心理冲突。心理学家需要做的就是理解这种内在驱力,无论它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会赋予行为能量并指导行为”。
  蒙克童年时期,疾病夺失去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人——他的母亲,由于没能拯救自己的妻子,蒙克的父亲精神也开始不好;少年时期失去了最亲密的姐姐索菲亚,妹妹也因为患有精神疾病而不断往返于家和医院之间;在蒙克去巴黎求学时,他的父亲也去世了,弟弟终于成年结婚后,却死于肺炎。对于家人的相继离世,蒙克通过绘画宣泄自己失去亲人的痛苦。蒙克作品描绘的都是他所经历过的痛苦与不幸。
  (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作者简介:杨菁菁(1993-),女,苗族,贵州铜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油画。
其他文献
进入20世纪,因为文明的快速发展,人越发对自己以及这个世界迷茫,工业的钢铁巨兽摧毁了大多人所拥有的信仰,西方哲学中的二元对立论越发突出,导致了经常性社会危机。人们急需一种理论来说服自己,这时候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存在”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这个世界的一种独特见解,他指出人就是一种存在,这个世界也是一种存在,人是“在世界之中存在”。他通过对哲学的梳理赋予了“存在”这个词语新的含义,在
期刊
女性悲剧命运在文艺作品中的体现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李纨与蘩漪分别是《红楼梦》和《雷雨》中的两个悲剧性人物。这两个人充分体现了作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从封建旧式女性向资产阶级女性过渡的趋势,也即传统女性向现代女性的过渡。从表面上看,李纨和蘩漪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一个是封建礼节的恪守者,一个则是伦理道德的违背者。这两部作品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形象的真实面貌。本文通过文本研读的方式,就李纨和
期刊
微电影创作在新世纪影视创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视觉表达符码的精彩运用、对影片叙事内核及主体表达意义的呈现,镜头、光影与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使故事更显张力,具有极强的表意作用。  微电影创作凭借精悍的镜语传递深刻的电影主题。导演运用丰富多元的镜头丰富观众视觉审美感知,借助多种光影变化表情达意,而蒙太奇手法的巧妙运用更使剧情跌宕起伏、细腻生动。  一、丰富多元的镜头运用  电影作为一种活动影像,它的画面时刻
期刊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2003年韩国导演金基德的作品,这部电影是金基德电影风格的一次大转变。他早期的作品多带有一种暴力美学的意味,表达一种深深的民族之恨。从《春夏秋冬又一春》开始,他电影中的那种愤恨之情便开始减弱,多了一种幽静空灵之感,带有淡淡的东方式的禅意之美。本文浅析《春夏秋冬又一春》电影中的禅意之美,由禅意透视到人性的探索。  一、《春夏秋冬又一春》中禅的意象  电影的开篇是从极富宗教意味的寺
期刊
清代是中华传统养生发展的鼎盛时期,养生理论和方法日渐完善,也是古典小说的成熟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本文以清代部分小说中的养生内容为切入点,归纳清代小说中的养生类型,探讨清代小说养生观的特点。  从古至今,健康长寿是一直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指通过养生活动来预防疾病和减少疾病,从而达到长寿的目的。养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初的养生意识产生直至
期刊
红色西柏坡革命题材油画作品是新中国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美术史不可或缺的部分。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经历了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全国土地会议等重大事件,发生了许多感人的事迹。这些都为中国油画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在红色西柏坡革命题材的创作中,内容的真实性以及内容的典型性和普遍性统一、内容和构图形式的统一,主观情感的巧妙运用,都是画家创作追求的目标。在党和国家的英明领导下,画家们会创作出
期刊
20世纪80年代,将文学作为一种“政治工具”的论调和“文学是政治的附庸”“文学为政治服务”等错误的口号,在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本质论争中,迅速被淹没,这归功于大众对具有独特审美特性文学的呼唤。文学的政治性渐渐不再被当做是主流的文学本质。而在论争中,“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等论调的呼声最高,关于这两个论题的研究也最终演变成为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领域的重大讨论,产生影响深远。  一、审美意识形态
期刊
中日两国的儿童文学作品都热衷于对动物形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在众多动物形象中,中日两国文人墨客尤其青睐狐狸这一动物形象。然而,中日两国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狐狸形象却迥然不同。本文通过对比两国不同时期的狐狸形象,进一步体会两国的历史文化差异。  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引领导向的重要作用。中国和日本的儿童文学受历史和文化等影响,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各有特色,经常出现在作品中的拟人动物形象也有所差异。本文
期刊
笔者本人对塞尚的最初印象是:笔触笨拙生涩,反透视,无视了许多作画的规律,仿佛是一个没有准确造型基础的艺术家。笔者带着自己的疑惑——为什么塞尚这么出名,为什么他的画可以得到这么多人的赞扬进行探索,找寻其原因与成功之道。  《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一书,是罗杰·弗莱对塞尚艺术的经典研究成果。弗莱以一个艺术家、画家的身份来发言,将塞尚的作品当作自己艺术上的标杆,可以说是塞尚塑造了弗莱的美学。这种巨大的影响
期刊
莫扎特是欧洲古典主义作曲家,其短暂的一生为人类创造和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莫扎特先后创作出了20余部歌剧作品,诸如《魔笛》《唐璜》《费罗的婚礼》等都是其创作的经典歌剧作品。作品体现出了莫扎特音乐艺术创作的思想和理念,散发着古典主义音乐独特的魅力,具有极大的欣赏价值和音乐美学价值。本文对莫扎特的《魔笛》《唐璜》《费罗的婚礼》这三部歌剧作品进行了简单地音乐赏析。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人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