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德华·蒙克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他通过自己对苦难的深刻体会,将之付诸画面,创作出了其成名作《病孩》。蒙克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他所经历过痛苦的真实写照。
一、蒙克童年阴影与《病孩》
1863年,蒙克出生于挪威的海德马克郡洛伊坦镇。蒙克有一个姐姐、两个妹妹、一个弟弟,父亲是军医,母亲是一位慈善且热爱艺术的人,这个富足的家庭本来应该使蒙克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在蒙克五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因为肺结核去世了,母亲的去世给蒙克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蒙克幼年丧母后,蒙克的姨妈一直照顾着蒙克和他的弟弟、姐妹。蒙克的姨妈发现了蒙克和他姐姐索菲亚的艺术天赋,于是鼓励蒙克与索菲亚走艺术的道路。但是好景不长,蒙克最亲密的姐姐索菲亚也得了和他们母亲一样的病——肺结核,并且在蒙克14岁的时候去世了,死亡的再次降临对蒙克造成了深深的伤害。蒙克曾说:“从我诞生的那一刻起,焦躁、不安和死亡三位天使便站在了我的身边。在我玩耍的时候他们自始至终跟着我,在春天的阳光下和灿烂的夏日里一直尾随我。当晚上我闭上眼睛,他们就站在我的旁边,并且以死亡、地狱和永恒的诅咒来威逼我。我常常会在晚上惊醒,朝屋子里四下张望:我是在地狱吗?”在这种经历的影响下,他后来创作出了《病孩》。死亡加诸在蒙克身上的痛苦被他宣泄在自己的画作中,艺术被他当作抒发内心痛苦的一个出口。
从画面中,人们不难看出蒙克对生命垂危的姐姐索菲亚的不舍和再一次与死亡擦肩、对死亡的恐惧。蒙克的《病孩》受自然派和印象主义影响。画面中,姨妈的手完全包握住索菲亚的手,仿佛一放手就再也见不到一般;索菲亚表情平和,似乎在安慰着姨妈。这幅作品造型精准,笔法细腻,表现了蒙克对病痛和死亡的深刻体会。蒙克曾说:“我总认为,这些自然主义画家里没有一个画家在体验他们作品主题的时候,达到我所画的《病孩》这类痛苦主题的程度,这不仅仅是我自己坐在那里——而且有我最亲爱的人。”
《病孩》是蒙克在姐姐去世后,创作的是最接近蒙克当时感受和亲眼所见场景的作品。画面整体色调压抑,用色符合印象主义写生光感的特点,姐姐索菲亚被姨妈握住的手、脸上平静而又温和的笑容,像是在安慰活着的人,可是又有谁能在面对自己亲人即将死亡的时候不伤心呢?画面中姐姐索菲亚侧躺在床上,一只手被姨妈握着,不能接受事实的姨妈低头哭泣着,画面角落里有一瓶药和一杯水,暗示着姐姐此时的身体状况。水的颜色是红的,反映着画内外人物内心的痛苦。
二、《病孩》的心理表达
(一)心理表达在画面局部中的体现
《病孩》前后经历了几次创作,总体出现了两种变化。一是物品位置的移动。画面右下角桌子上的那杯水,随着蒙克的再创作,其位置越发处在桌子的边缘,由此产生的坠落感传递出作者内心的不安与压抑。二是色彩的变化。由印象主义色彩转向表现主义色彩,从蓝灰色调转向以绿色为主、黄色为辅的色调。蒙克说:“这可能是我最重要的一幅画,这是我艺术创作的一项突破,我在其后的作品,都应该归功于这幅画的诞生。”
在蒙克不同的创作时间,画面的颜色都有所改变,从最初的印象主义色彩走向表现主义色彩,画面左下角桌子上的药瓶也越来越透明。画面中,观者可以看到姨妈蜷缩的身体和低下的头,虽然看不见姨妈的表情,但是从人物的动作就能体会到姨妈内心的痛苦。虽然蒙克没有出现在画面里,但是画面的每一处仿佛都在无声呐喊,让姐姐索菲亚不要离开。
(二)心理表达在画面整体上的体现
蒙克呈现在画面上的《病孩》,让观者陷入蒙克的精神世界,被悲伤的气氛所感染。蒙克说:“我的画布上呈现了一幅佳作,但却不是我所想要表达的。这幅画在一年之中我重复画了好多次,我把它刮掉,又重新再涂上颜色,不断寻找我的第一印象,那透明而苍白的皮肤,那嚅动的嘴,那颤抖的双手。”蒙克想将他以前看见过的场景都通过绘画保留下来。
蒙克在他的日记里说道:“需要在某个主题打动他时,画出他所看到的真实面目。”所以观者通过画面能感受到蒙克的痛苦、恐懼和绝望。他的作品整体色调统一,还结合了其心理感受,看似杂乱无章的笔触,体现了艺术家创作时的激情。26岁时蒙克说过:“我要描绘那些在生存、在感受、在痛苦、在恋爱的活生生的人们。”蒙克将自己对家人相继去世的不舍、痛苦宣泄在画面上,作品中正负图形的组合与运用,体现了蒙克对悲痛气氛平衡感和节奏感的把握。蒙克转变了创作方向,从一开始的印象主义和自然派慢慢转向表现主义。从蒙克的创作之初,他的创作主题就一直围绕死亡、疾病和爱情等。蒙克曾对于他的重复式创作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并不是画我现在看到的,而是画我过去看到的。”
三、蒙克的心理创伤
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精神科医生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早在1895年弗洛伊德的职业初期,他就与医生约瑟夫·布洛伊尔合写了的论文《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论歇斯底里现象的心理机制:绪言》,论文中强调了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尤其是童年时代遭受的心理创伤,因为“在创伤性的神经病中,起作用的病因不是那种微不足道的身体损伤,而是恐惧的影响——心理创伤”。他还认为,“成人的行为根本原因是童年经历所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心理冲突。心理学家需要做的就是理解这种内在驱力,无论它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会赋予行为能量并指导行为”。
蒙克童年时期,疾病夺失去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人——他的母亲,由于没能拯救自己的妻子,蒙克的父亲精神也开始不好;少年时期失去了最亲密的姐姐索菲亚,妹妹也因为患有精神疾病而不断往返于家和医院之间;在蒙克去巴黎求学时,他的父亲也去世了,弟弟终于成年结婚后,却死于肺炎。对于家人的相继离世,蒙克通过绘画宣泄自己失去亲人的痛苦。蒙克作品描绘的都是他所经历过的痛苦与不幸。
(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作者简介:杨菁菁(1993-),女,苗族,贵州铜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油画。
一、蒙克童年阴影与《病孩》
1863年,蒙克出生于挪威的海德马克郡洛伊坦镇。蒙克有一个姐姐、两个妹妹、一个弟弟,父亲是军医,母亲是一位慈善且热爱艺术的人,这个富足的家庭本来应该使蒙克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在蒙克五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因为肺结核去世了,母亲的去世给蒙克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蒙克幼年丧母后,蒙克的姨妈一直照顾着蒙克和他的弟弟、姐妹。蒙克的姨妈发现了蒙克和他姐姐索菲亚的艺术天赋,于是鼓励蒙克与索菲亚走艺术的道路。但是好景不长,蒙克最亲密的姐姐索菲亚也得了和他们母亲一样的病——肺结核,并且在蒙克14岁的时候去世了,死亡的再次降临对蒙克造成了深深的伤害。蒙克曾说:“从我诞生的那一刻起,焦躁、不安和死亡三位天使便站在了我的身边。在我玩耍的时候他们自始至终跟着我,在春天的阳光下和灿烂的夏日里一直尾随我。当晚上我闭上眼睛,他们就站在我的旁边,并且以死亡、地狱和永恒的诅咒来威逼我。我常常会在晚上惊醒,朝屋子里四下张望:我是在地狱吗?”在这种经历的影响下,他后来创作出了《病孩》。死亡加诸在蒙克身上的痛苦被他宣泄在自己的画作中,艺术被他当作抒发内心痛苦的一个出口。
从画面中,人们不难看出蒙克对生命垂危的姐姐索菲亚的不舍和再一次与死亡擦肩、对死亡的恐惧。蒙克的《病孩》受自然派和印象主义影响。画面中,姨妈的手完全包握住索菲亚的手,仿佛一放手就再也见不到一般;索菲亚表情平和,似乎在安慰着姨妈。这幅作品造型精准,笔法细腻,表现了蒙克对病痛和死亡的深刻体会。蒙克曾说:“我总认为,这些自然主义画家里没有一个画家在体验他们作品主题的时候,达到我所画的《病孩》这类痛苦主题的程度,这不仅仅是我自己坐在那里——而且有我最亲爱的人。”
《病孩》是蒙克在姐姐去世后,创作的是最接近蒙克当时感受和亲眼所见场景的作品。画面整体色调压抑,用色符合印象主义写生光感的特点,姐姐索菲亚被姨妈握住的手、脸上平静而又温和的笑容,像是在安慰活着的人,可是又有谁能在面对自己亲人即将死亡的时候不伤心呢?画面中姐姐索菲亚侧躺在床上,一只手被姨妈握着,不能接受事实的姨妈低头哭泣着,画面角落里有一瓶药和一杯水,暗示着姐姐此时的身体状况。水的颜色是红的,反映着画内外人物内心的痛苦。
二、《病孩》的心理表达
(一)心理表达在画面局部中的体现
《病孩》前后经历了几次创作,总体出现了两种变化。一是物品位置的移动。画面右下角桌子上的那杯水,随着蒙克的再创作,其位置越发处在桌子的边缘,由此产生的坠落感传递出作者内心的不安与压抑。二是色彩的变化。由印象主义色彩转向表现主义色彩,从蓝灰色调转向以绿色为主、黄色为辅的色调。蒙克说:“这可能是我最重要的一幅画,这是我艺术创作的一项突破,我在其后的作品,都应该归功于这幅画的诞生。”
在蒙克不同的创作时间,画面的颜色都有所改变,从最初的印象主义色彩走向表现主义色彩,画面左下角桌子上的药瓶也越来越透明。画面中,观者可以看到姨妈蜷缩的身体和低下的头,虽然看不见姨妈的表情,但是从人物的动作就能体会到姨妈内心的痛苦。虽然蒙克没有出现在画面里,但是画面的每一处仿佛都在无声呐喊,让姐姐索菲亚不要离开。
(二)心理表达在画面整体上的体现
蒙克呈现在画面上的《病孩》,让观者陷入蒙克的精神世界,被悲伤的气氛所感染。蒙克说:“我的画布上呈现了一幅佳作,但却不是我所想要表达的。这幅画在一年之中我重复画了好多次,我把它刮掉,又重新再涂上颜色,不断寻找我的第一印象,那透明而苍白的皮肤,那嚅动的嘴,那颤抖的双手。”蒙克想将他以前看见过的场景都通过绘画保留下来。
蒙克在他的日记里说道:“需要在某个主题打动他时,画出他所看到的真实面目。”所以观者通过画面能感受到蒙克的痛苦、恐懼和绝望。他的作品整体色调统一,还结合了其心理感受,看似杂乱无章的笔触,体现了艺术家创作时的激情。26岁时蒙克说过:“我要描绘那些在生存、在感受、在痛苦、在恋爱的活生生的人们。”蒙克将自己对家人相继去世的不舍、痛苦宣泄在画面上,作品中正负图形的组合与运用,体现了蒙克对悲痛气氛平衡感和节奏感的把握。蒙克转变了创作方向,从一开始的印象主义和自然派慢慢转向表现主义。从蒙克的创作之初,他的创作主题就一直围绕死亡、疾病和爱情等。蒙克曾对于他的重复式创作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并不是画我现在看到的,而是画我过去看到的。”
三、蒙克的心理创伤
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精神科医生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早在1895年弗洛伊德的职业初期,他就与医生约瑟夫·布洛伊尔合写了的论文《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论歇斯底里现象的心理机制:绪言》,论文中强调了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尤其是童年时代遭受的心理创伤,因为“在创伤性的神经病中,起作用的病因不是那种微不足道的身体损伤,而是恐惧的影响——心理创伤”。他还认为,“成人的行为根本原因是童年经历所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心理冲突。心理学家需要做的就是理解这种内在驱力,无论它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会赋予行为能量并指导行为”。
蒙克童年时期,疾病夺失去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人——他的母亲,由于没能拯救自己的妻子,蒙克的父亲精神也开始不好;少年时期失去了最亲密的姐姐索菲亚,妹妹也因为患有精神疾病而不断往返于家和医院之间;在蒙克去巴黎求学时,他的父亲也去世了,弟弟终于成年结婚后,却死于肺炎。对于家人的相继离世,蒙克通过绘画宣泄自己失去亲人的痛苦。蒙克作品描绘的都是他所经历过的痛苦与不幸。
(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作者简介:杨菁菁(1993-),女,苗族,贵州铜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