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中的两个悲剧女人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rong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性悲剧命运在文艺作品中的体现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李纨与蘩漪分别是《红楼梦》和《雷雨》中的两个悲剧性人物。这两个人充分体现了作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从封建旧式女性向资产阶级女性过渡的趋势,也即传统女性向现代女性的过渡。从表面上看,李纨和蘩漪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一个是封建礼节的恪守者,一个则是伦理道德的违背者。这两部作品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形象的真实面貌。本文通过文本研读的方式,就李纨和蘩漪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对比,探究女性悲剧形象背后的深意。
  法国著名女权主义作家波伏娃曾说过:“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即是说,处于黑暗社会的女人们,她们之所以为女人,只是社会的产物,而并非拥有她们自身的人格。李纨与蘩漪就是如此,她们的思想活动、文化素养受制于男权文化的统治,使得“女性渐渐成为低于男性、受制于男性的‘第二性’,成为被压迫、被边缘化的‘他者’,被排斥在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各领域之外,她们是无历史、无自主权、无话语权的‘沉默者’”。
  《仪礼·丧服》曰:“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学者夏桂霞对此说道:“在封建宗法制社会里,女子只有‘三从’之义,没有完全人格,‘既嫁从夫’,丈夫就是妻子的主人,即使是丈夫死了,这种隶属关系也是不能改变的。”除此之外,在班昭的《女诫》中有:“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义”,要求妇女从一而终;刘向作《列女传》提倡妇女要“持贞(身体的纯洁)守节(对丈夫尽忠职守)”;王符在《潜夫论》中指责改嫁女子不贞洁、无廉耻,要求女子“一许不改”。
  在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中讲道:“贞洁,或许只是一些社会不知出于何种居心所创造出来的崇拜之物——但却是不可避免的。”女性在这些重重压迫之下,成为了男权之下的牺牲品,无我之下的禁锢品,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讲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而李纨与蘩漪就是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的,并由于时代等的不同,表现出了不同的行为、态度。
  一、“礼完”式的李纨的性格表现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李纨的出身与性情有这样一段介绍:
  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祭酒;族中男女无不读诗书者,至李守中继续以来,便谓“女子无才便是德”,故生了此女不曾叫他十分认真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读读,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了。却以纺绩女红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所以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不闻,惟知侍亲养子,闲时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李纨外表沉静,‘如槁木死灰’,但内心暗潮涌动。她内心的痛苦不轻易展露,正像她所抽到的花名签:“画着一枝老梅,是写着‘霜晓寒姿’四字,那一面旧诗是:竹篱茅舍自甘心。”李纨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在贾府这个大家庭中,她有着恪守礼教、待人和善的形象,也有着孀居寡妇的哀怨和胆怯自卑之气。她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旧式女性形象,是被封建阶级制度迫害的产物,正如学者夏桂霞所说:“《红楼梦》中的李纨,是清朝千千万万个受苦受难节妇的代表。”
  李纨与“不安分的灵魂”蘩漪相比,她的灵魂“安分”得多,《才与德的悖论》一文说道,“她从不焦躁,自始至终坚守着自己的生存基点。无论家里发生什么变故,她都一如既往地守礼尽孝,训导儿子”。对于李纨来说,安分守己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她明白‘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以守礼尽责为自己获得了生存空间,赢得了人格尊严,使得‘全族上下没人敢轻视她’。”
  她年轻丧偶,终年独守空房,过着凄清寂寥的生活。学者夏桂霞说道“内心的痛苦,无人可诉,为了排解心中的惆怅,李纨唯独只有在大观园———‘女儿国’中获得短暂的快乐。”她“常常与宝钗、黛玉及迎、探、惜们在一起做针线,起诗社,借此来疏解心中的忧伤。”也只有在那里,她黯然无光的生活才会依稀出现点亮光,并且时常有着少女般的活泼开朗。但是她的这种快乐也是暂时的,一旦离开大观园,封建社会对妇女的禁锢又将把她打回原形,“迫使她不得不回到‘标准寡妇’的礼教社会。”在李纨的一生中,“寡妇”这个名词伴随着她,让她不断遭受折磨,她“已经被封建礼教打入了另册,常常被人看作是不完整有缺陷的‘未亡人’”,“似乎寡妇不忌讳死,且是死了‘一半’残留于世的人”。
  二、“雷雨”式蘩漪的性格表现
  近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刘西渭在《〈雷雨〉——曹禺先生作》一文中,对蘩漪评价道:
  她(蘩漪)是一只沉了的舟,然而在将沉之际,如若不能重新撑起来,她宁可人舟两覆,这是一个火山口,或者犹如作者所谓,她是那象征着的天时,而热情是她的雷雨……到了表现的时候,反而冷静到像叫你走进了坟窟的程度,于是你更感到她的阴骘,她的力量,她的痛苦;你知道这有所顾忌的主妇,会无顾忌地揭露一切,揭露她自己的罪恶。
  蘩漪在《雷雨》中是一个充满叛逆的女性,她对周朴园的反抗、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说明她是最具有“雷雨”式性格的女性:大胆无畏、敢爱敢恨。她说过:“我没有孩子,我没有丈夫!我没有家,我什么都没有,我只要你说——我是你的。”她就是这样一个大胆表达自我的女性,她爱起人来像一团火,但恨起人来也像一团火。她说:“我忍了多少年了,我在这个死地方,监狱似的周公馆,陪著一个阎王十八年了,我的心并没有死……”她大胆地与周萍恋爱,并把这种爱情当作生命中唯一的希望与安慰。她从爱情中体会到精神的自由,只要有周萍的爱,这“闷死人”的屋子才会使她留恋,才会安于虚伪和欺骗的生活。蘩漪的形象表达了女性个性觉醒的自我思考,而且这种思考是遵从自己内心、挣脱禁锢、超越伦理的。
  蘩漪的性格是两个方向上的极端:极端的压抑和极端的报复相结合。这种逼上绝路的忍无可忍,正是柔弱性格中潜在蛮力的代表。同时,她又没有力量改变一切,最后还是在“宇宙这口绝望的井”中挣扎,在命运的悲剧中不能拯救自己的绝望挣扎,增强了整部作品的张力和冲击力。   蘩漪的这种反抗精神正是“五四”解放思想在她性格上的显现,但是,蘩漪的反叛并没有达到高举个性解放旗帜的思想境界。周朴园常常让没有病的蘩漪喝难以下咽的药,以此来变态般的宣誓自己的主权,甚至还命令周萍跪在他的继母面前,“请”蘩漪喝下药。周朴园还极力宣称蘩漪有精神病,为她请来德国的医生为她看病,强迫蘩漪接受治疗,并且要她“替孩子做个顺从的榜样”,有学者说,“即便如此,蘩漪也没有想过冲出令人窒息的封建家庭,她的人生选择只希望在不改变现状的前提下,为自己保留一点心灵的自由”。蘩漪没有将自己置于与周朴园一样的平等地位,她畏惧周朴园,因为只有周朴园才是这个周公馆的主人,她只是周朴园的工具,任他摆布的玩偶。因此,读者可以从中看出蘩漪个性解放中的不彻底性。
  蘩漪的这种不彻底性,其实是与李纨有着相同之处的,她们都深受封建礼法制度的迫害,是黑暗社会下婚姻制度的牺牲品,但是蘩漪有着被压迫者最绝望的反抗,而李纨没有。
  三、李纨与蘩漪的性格成因
  李纨可以说是《红楼梦》中受封建礼教毒害最深的一个人物。丈夫英年早逝,对于年轻的李纨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虽然在贾府当中,除了李纨以外,还有贾母、薛姨妈等数位寡妇,但是在这其中的李纨是与其他人不同的,她既没有贾母的地位与权利,也没有薛姨妈的财富与自由,残酷的现实将她压成了“槁木死灰”。有学者说道:“李纨在贾府中得不到真心的关怀,她面对的是贾府犬牙交错、尖锐激烈的矛盾纠葛,李纨程式化地按照程朱理学对于一位孀妇的要求生活着,行动呆滞、枯板,脸上挂着敷衍的笑,以应对这个虚伪而压抑的环境。”
  由于李纨这样的寡妇身份以及她所处的的生活环境,使她不得不压抑自己的内心,迎合贾府以及整个封建社会赋予她的要求,努力扮演好寡妇“应有”的形象。因此李纨自出场,就给人一种沉默、呆板、木讷的印象。
  而蘩漪作为20世纪20年代的进步女性,出身于书香门第,接受过一些新式的教育。因此,她既有中国旧式女性的心理上的懦弱,又具有渴望平等自由、个性解放的反封建思想。她的这种复杂性格,使得她做了越轨的事情,和周萍的偷情,使她“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她的这种扭曲的情感,也是在当时特定环境下作用的结果。
  在周公馆18年的禁锢下,她的思想与自由统统被剥夺,残酷的现实摧残着她成了“石头样的死人”。但“当‘五四’反对旧礼教的思潮吹进周公馆时,繁漪便从‘冬眠’中苏醒了”,学者魏玲坚、孙云芳在《一团浇不灭的火——谈蘩漪的女性形象》一文中说道:“她是一个受过新式教育的人,她不甘心自己成为一个‘石头样的死人’,于是她从冷漠地等死转为对真正活着的追求。”她追求周萍,是周萍的出现救活了她将死的心,她久久被这“闷热”的周公馆所抑制的热情又迸发了出来。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周萍身上,但是周萍却躲着她,远离他,让她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又瞬间被浇灭。“她原来也是善良富于魅力的女子,周萍也曾爱过她,她是周萍见过‘最聪明,最能了解人的女子’,她的阴郁乖戾是因为她的心灵遭受了践踏。”
  蘩漪在周公馆看似是地位居上的太太,实则她的一举一动无不在周朴园的控制下,使蘩漪宛如一个“活死人”。周朴园年轻的时候曾有一个情人鲁侍萍,后来又抛弃她迎娶了蘩漪。他娶了蘩漪以后,又开始对鲁侍萍念念不忘。周朴园毫不忌讳地在蘩漪面前表现出对“前妻”的念念不忘,也许,这也是造成蘩漪性格扭曲的原因之一。
  李纨和蘩漪都是她们所处社会的女性形象映射。李纨处于清朝的闭关锁国时期,接受的是封建教育下“男尊女卑”的思想,她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然而她自己意识不到这一点;即使意识到,她也不可能颠覆整个时代的价值观。而蘩漪作为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她的血液里流淌着平等自由的思想,具有反抗的意识,但是在周朴园的控制下,她完全没有人身自由。
  四、结语
  《红楼梦》中的李纨,生活在一个封建思想严重压迫女性的时代。学者张云说她“带有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烙印”。当然,蘩漪这一人物形象也是“带有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烙印”的,她们都是时代的牺牲品,是时代创造了她们,也是时代毁灭了她们。从李纨到蘩漪,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传统女性向现代女性的转换。通过李纨和蘩漪这两个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读者可以看到封建思想的壓迫以及对人性的毁灭。她们的形象塑造不仅是作者控诉黑暗社会的利剑,也是当代人看清封建社会的一面明镜。
  艺术启示着人性的觉醒,在《红楼梦》与《雷雨》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而在当下这个人性解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女性的思想不再局限于“三从四德”的腐朽封建思想,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进步。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作者简介:裘薇(1998-),女,浙江台州人,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随着演艺项目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观众拓展在当下成为演出市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艺术管理专业的角度出发,从艺术普及、演出季规划、资源获取、品牌战略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试图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观众拓展策略。  如今我国各大城市的剧院兴建,孕育了繁荣的演出市场,各类演出项目也支撑着各大剧院的运营。总体来说,经典演出项目无论是戏曲、话剧还是其他音乐类表演,都依然保持着良好的观众反应。但大部分新创性的
期刊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正考父在家庙鼎上所铸的三十一字鼎铭,本文通过对鼎铭中“三命”问题的探讨,对先秦官制、世袭制度、正考父家族世系关系进行说明。通过音韵学和文字学方法,笔者简单考证“偻”“伛”二字的排列顺序,以便于读者或相关学者选择文献善本,找到可靠的史料解读历史。  《史记·孔子世家》中所记载的正考父是一位德才兼备的谦谦君子,正如《初学记》中所赞:“恂恂正父,应德孔盛。身为国卿,族则公姓,年在
期刊
社会不断发展,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消费方向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设计领域也趋向于与各行各业展开合作,其中,对历史文化相关产业愈发重视。近年来,各大城市博物馆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也慢慢发展壮大。同时有一些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创新性欠缺,甚至存在直接仿照的情况。对此,本文分析当下博物馆的发展状况并提出博物馆文创产品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  一、文创产品现状分析  (一)文创产品的发展  近
期刊
矫健是中短篇小说作家,以报告文学成名。其作品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主题。不同文化的相互影响,赋予了其作品极大的魅力。本文从矛盾挣扎的人物形象、文化碰撞的故事情节、感悟人性的复杂主题、隐喻意义的环境描写四个方面对其作品集《天局》的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  《天局》是201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六篇小说,分别是《天局》《快马》《高人》《命运玩笑》《珍邮》和《圣徒》。作品塑造了复杂的
期刊
隨着生产力的持续快速发展,文化与艺术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涂鸦艺术作为世界性的艺术,在近年来发展得尤其迅猛,从地下走向世界,开创了独具风格的全新艺术形式。当涂鸦艺术遇上服装设计,二者融合的速度之快在服装设计史上都属罕见。确切地说,近年来具有丰富内容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涂鸦文化艺术之所以发展迅猛,服装作为载体起到了推动作用,而涂鸦本身更是成就了众多的服装品牌及服装设计师。  一、涂鸦艺术综述 
期刊
赣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代表。随着流行文化诸如街头舞蹈、流行歌曲等的发展,赣剧一度受到冲击。为此,赣剧相关从业者应顺应时代发展,提出创新赣剧的方式。本文以赣剧《红珠记》为例,从唱腔设计、文本创新、灯光设计创新三个方面探讨赣剧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力求弘扬、发展赣剧文化。  一、赣剧的近现代发展概况  就近现代赣剧而言,它经历了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长期动荡的1842-1945年,这个时
期刊
歌曲《我的深情为你守候》,是由我国著名词作家陈道斌作词、著名作曲家栾凯作曲、女高音歌唱家张妮为原唱的一首声乐艺术作品。歌词情深意浓、曲调优美,具有鲜明的风格,广泛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被广为传唱。歌曲《我的深情为你守候》作为一首优秀的现代艺术歌曲,蕴含着深厚而真挚的情感,无论是歌词还是旋律,都表现出创作者对于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本文简单分析歌曲《我的深情为你守候》的创作特征和演唱特点。  栾
期刊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代表作,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不言而喻,小说中体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对立,讲述主人公在面临现实和理想的抉择时做出的令人匪夷所思、却又在意料之中的决定,小说主人公做出了很多人们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  从苏格拉底时代到莎士比亚时代,再到国内的《红楼梦》,自古以来,古今中外的伟大著作多诞生于悲剧之中,悲剧又从实际生活里诞生,《月亮与六便士》便是如此。主人公包括书中其他角
期刊
“吾丧我”是《庄子·齐物论》的关键思想,历代学者不断进行阐释。通过以《庄》解《庄》的阐释方法,分析“吾丧我”的含义以及如何实现“吾丧我”,这是一种更易贴近庄子思想、解读庄子的方法。“吾丧我”通过“心斋”“坐忘”与“以明”三种方式逐步抛弃形骸、成心与是非,达到内心虚静,最终达到物我统一、万物齐同的至高境界。  《庄子》一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历代研究者不断从各种角度解析庄子的思想。《庄子》分为
期刊
进入20世纪,因为文明的快速发展,人越发对自己以及这个世界迷茫,工业的钢铁巨兽摧毁了大多人所拥有的信仰,西方哲学中的二元对立论越发突出,导致了经常性社会危机。人们急需一种理论来说服自己,这时候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存在”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这个世界的一种独特见解,他指出人就是一种存在,这个世界也是一种存在,人是“在世界之中存在”。他通过对哲学的梳理赋予了“存在”这个词语新的含义,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