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日两国的儿童文学作品都热衷于对动物形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在众多动物形象中,中日两国文人墨客尤其青睐狐狸这一动物形象。然而,中日两国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狐狸形象却迥然不同。本文通过对比两国不同时期的狐狸形象,进一步体会两国的历史文化差异。
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引领导向的重要作用。中国和日本的儿童文学受历史和文化等影响,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各有特色,经常出现在作品中的拟人动物形象也有所差异。本文以狐狸形象为例,从古代、近现代、当代小学生课本三个角度对中日狐狸形象进行对比研究。
一、古代中日文学中的狐狸形象
(一)中国古代的狐狸形象——从祥瑞之兆到邪魅的化身
在上古时期,人们信奉狐狸为灵兽。狐神图腾成为祥瑞的象征,为人们所推崇。在先秦两汉时期,狐狸地位尊崇,与龙、凤凰、麒麟并列为四大祥瑞。东汉赵晔所著的《吴越春秋》中记载:大禹在涂山治水时,看到一条九尾白狐,依据当地的民谣,谁见了九条尾巴的白狐,谁就可以做国王。后来大禹果然成为了部落首领,并建立了夏朝。在这段记载中,将大禹“看见九尾狐”和“做了国王”进行因果关系的解释,只需“看见”就能得到眷顾,可见当时的人们对狐狸抱有敬畏和尊崇之心,将其视为祥瑞之兆。
汉朝以后,狐狸的地位急剧下降,沦为妖兽。以东晋时期的志怪故事集《搜神记》、明朝的《封神演义》为代表的诸多民间故事作品中,狐狸被塑造为“狐仙”“狐妖”,并且能够幻化成极尽妖媚邪恶、魅惑人心的妖女形象。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狐狸虽然敢爱敢恨、相信真爱、期待美好,但狐狸依然以妖兽的形象流传了下来。
(二)日本古代的狐狸形象——从狐妖到神使
历史上日本人对狐狸形象的形成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遣唐使将中国唐朝文化中善变的狐狸形象传到了日本民间。日本最早的民间故事集《日本灵异记》便记载了狐狸幻化成女子形象,与日本美浓国(现岐阜县)大野郡的某个男子结婚生子的故事。另一方面,狐狸形象作为稻荷神在民间信仰中有着极高的地位。而狐狸和稻荷神的渊源,来自于宇迦之御魂神,此神出自《古事记》的记载,是稻荷神之首,别名御馔津,发音和古日语中“狐”的发音相同,因此也被谐音为“三狐狸神”。
儿童文学中的动物形象大多都被拟人化,其中,狐狸原本聪明的天性被人们过度解读,甚至进行了跨物种的转变,成为修炼成精的妖女或是拥有神力的灵兽。结合上述,中国的狐狸偏向邪恶、妖媚的负面形象,而日本更多的是依托稻荷神的正面形象被传承下来。
二、近现代中日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狐狸形象
中日儿童文学在近现代有了进一步发展,我们选取中国作家金近的《狐狸打猎人》和日本作家宫泽贤治的《过雪地》来分析这一时期狐狸形象的差异。
(一)阴险狡猾的中国狐狸形象
在《狐狸打猎人》的故事中,一只狡猾的狐貍听到有可怕的怪兽谣言后,就假扮成了这个怪兽并成功地恐吓了一个小猎人,还要来了他的子弹。回到山里后狐狸想让猎人帮它装子弹,于是又把小猎人骗出来,最后经验丰富的老猎人把狐狸打死了。
在这个作品中,狐狸是彻头彻尾的阴险狡猾的形象,而猎人英勇睿智所以能看穿狐狸的把戏。中国的大多数近代儿童文学作品,正面与反面的形象都像这样有着明确的界限,由于儒家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传统的审美观,狐狸尖嘴、三角眼的长相特征以及好奇聪明的天性,就使狐狸成为故事中反派的最佳选择。
(二)单纯善良的日本狐狸形象
《过雪地》讲述的是一对人类小兄妹在过雪地的时候遇到了一只小狐狸,由于固有印象使人类小兄妹拒绝小狐狸的食物,但小狐狸没有生气,笑着解释自己不会骗人,还邀请小兄妹参加了它们狐狸学校举办的幻灯晚会,人类和狐狸相处得十分融洽。晚会的最后,小狐狸出来致辞:“今后我们长成大狐狸也绝对不能说谎,不捉弄人,以实际行动改变人类迄今为止对我们的误解。”
可以看出,狐狸在日本人的认识里也存在着捉弄人和说谎等印象,但作家笔下的狐狸是愿意打破这种固有印象的。这也反向说明了日本人愿意接受一个美好善良的狐狸形象。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中国作家沈石溪的《再被狐狸骗一次》里的狐狸,虽然被赋予了重视亲情的元素,但也仍未摆脱狡猾的形象。与之相反,日本新美南吉的《小狐狸买手套》则通过充满童心的小狐狸买手套的故事表现出可爱善良的狐狸形象。
三、当代中日课本里的狐狸形象
课本是孩子们接触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渠道。笔者通过对中日两国具有代表性的教材中,有关狐狸形象的作品进行统计,进而了解当代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狐狸形象。
(一)中国课本里的狐狸形象
据调查统计,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共有四篇以狐狸为主人公的课文:《狐假虎威》《狐狸和乌鸦》《狐狸和葡萄》《狐狸和蝉》。这四篇课文中的狐狸或善于花言巧语欺骗别人,或喜欢为自己的无能找借口,都表现了负面形象。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狐狸形象则相对多元化,共出现五次狐狸形象。如徐德霞的《狐狸养鸡》,讲述的是一只狐狸因相处产生感情,不忍吃掉自己饲养的小鸡的故事。通过对狐狸善良一面的描写,教育孩子不要用固有印象来看待他人。虽然对于狐狸形象不乏有积极的描写,但总的来说中国的作品中大多还是会把狐狸和狡猾、欺骗联系到一起。
(二)日本课本里的狐狸形象
以日本2015年版的小学国语教材《みんなと学ぶ小学校国語》为例,共选用了五篇含有狐狸的课文,分别是阿万纪美子的《狐狸的神仙》《狐狸的客人》、宫泽贤治的《过雪地》、新美南吉的《小狐狸阿权》和安房直子的《狐狸的窗户》。这几篇故事都对狐狸的形象进行了正面的刻画。如《狐狸的客人》中的狐狸是为了保护小动物们和狼战斗,牺牲了自己;《小狐狸阿权》中的狐狸虽然调皮但很善良,在犯错后勇敢地道歉并弥补自己的过错。在日本小学课本中的狐狸总是带有或像孩子般童真,或勇敢、重视亲情的善良美好形象。
(三)中日教育观的差异
中国的小学教科书中的故事大多有很强的教育性,每一篇童话故事或寓言传说都试图通过简短的篇幅来传递给孩子们一个重要的人生哲理,借助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让孩子们明辨是非善恶,进而认识社会,领悟人生,为将来走向社会作铺垫。
而日本课本中的教育意义,往往侧重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日本儿童文学旨在塑造一个美好的幻想世界,让孩子们在童话世界里摆脱现实社会的束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最纯真的心态领悟人类与自然生物和谐共处的真谛。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狐狸形象,体会中日两国看待狐狸的不同视角,了解两国的社会文化以及教育观的差异,通过对比研究中日儿童文学中的狐狸形象,可以加深中日两国之间文化的相互理解,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不同的社会发展状况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衍生出了特色鲜明的文学作品。人们应尊重各国的文化差异,以包容的心态相互学习与交流。
(大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大连民族大学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中日儿童文学作品中动物形象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912026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刘金悦(1998-),女,黑龙江鸡西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日本文学文化。
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引领导向的重要作用。中国和日本的儿童文学受历史和文化等影响,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各有特色,经常出现在作品中的拟人动物形象也有所差异。本文以狐狸形象为例,从古代、近现代、当代小学生课本三个角度对中日狐狸形象进行对比研究。
一、古代中日文学中的狐狸形象
(一)中国古代的狐狸形象——从祥瑞之兆到邪魅的化身
在上古时期,人们信奉狐狸为灵兽。狐神图腾成为祥瑞的象征,为人们所推崇。在先秦两汉时期,狐狸地位尊崇,与龙、凤凰、麒麟并列为四大祥瑞。东汉赵晔所著的《吴越春秋》中记载:大禹在涂山治水时,看到一条九尾白狐,依据当地的民谣,谁见了九条尾巴的白狐,谁就可以做国王。后来大禹果然成为了部落首领,并建立了夏朝。在这段记载中,将大禹“看见九尾狐”和“做了国王”进行因果关系的解释,只需“看见”就能得到眷顾,可见当时的人们对狐狸抱有敬畏和尊崇之心,将其视为祥瑞之兆。
汉朝以后,狐狸的地位急剧下降,沦为妖兽。以东晋时期的志怪故事集《搜神记》、明朝的《封神演义》为代表的诸多民间故事作品中,狐狸被塑造为“狐仙”“狐妖”,并且能够幻化成极尽妖媚邪恶、魅惑人心的妖女形象。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狐狸虽然敢爱敢恨、相信真爱、期待美好,但狐狸依然以妖兽的形象流传了下来。
(二)日本古代的狐狸形象——从狐妖到神使
历史上日本人对狐狸形象的形成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遣唐使将中国唐朝文化中善变的狐狸形象传到了日本民间。日本最早的民间故事集《日本灵异记》便记载了狐狸幻化成女子形象,与日本美浓国(现岐阜县)大野郡的某个男子结婚生子的故事。另一方面,狐狸形象作为稻荷神在民间信仰中有着极高的地位。而狐狸和稻荷神的渊源,来自于宇迦之御魂神,此神出自《古事记》的记载,是稻荷神之首,别名御馔津,发音和古日语中“狐”的发音相同,因此也被谐音为“三狐狸神”。
儿童文学中的动物形象大多都被拟人化,其中,狐狸原本聪明的天性被人们过度解读,甚至进行了跨物种的转变,成为修炼成精的妖女或是拥有神力的灵兽。结合上述,中国的狐狸偏向邪恶、妖媚的负面形象,而日本更多的是依托稻荷神的正面形象被传承下来。
二、近现代中日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狐狸形象
中日儿童文学在近现代有了进一步发展,我们选取中国作家金近的《狐狸打猎人》和日本作家宫泽贤治的《过雪地》来分析这一时期狐狸形象的差异。
(一)阴险狡猾的中国狐狸形象
在《狐狸打猎人》的故事中,一只狡猾的狐貍听到有可怕的怪兽谣言后,就假扮成了这个怪兽并成功地恐吓了一个小猎人,还要来了他的子弹。回到山里后狐狸想让猎人帮它装子弹,于是又把小猎人骗出来,最后经验丰富的老猎人把狐狸打死了。
在这个作品中,狐狸是彻头彻尾的阴险狡猾的形象,而猎人英勇睿智所以能看穿狐狸的把戏。中国的大多数近代儿童文学作品,正面与反面的形象都像这样有着明确的界限,由于儒家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传统的审美观,狐狸尖嘴、三角眼的长相特征以及好奇聪明的天性,就使狐狸成为故事中反派的最佳选择。
(二)单纯善良的日本狐狸形象
《过雪地》讲述的是一对人类小兄妹在过雪地的时候遇到了一只小狐狸,由于固有印象使人类小兄妹拒绝小狐狸的食物,但小狐狸没有生气,笑着解释自己不会骗人,还邀请小兄妹参加了它们狐狸学校举办的幻灯晚会,人类和狐狸相处得十分融洽。晚会的最后,小狐狸出来致辞:“今后我们长成大狐狸也绝对不能说谎,不捉弄人,以实际行动改变人类迄今为止对我们的误解。”
可以看出,狐狸在日本人的认识里也存在着捉弄人和说谎等印象,但作家笔下的狐狸是愿意打破这种固有印象的。这也反向说明了日本人愿意接受一个美好善良的狐狸形象。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中国作家沈石溪的《再被狐狸骗一次》里的狐狸,虽然被赋予了重视亲情的元素,但也仍未摆脱狡猾的形象。与之相反,日本新美南吉的《小狐狸买手套》则通过充满童心的小狐狸买手套的故事表现出可爱善良的狐狸形象。
三、当代中日课本里的狐狸形象
课本是孩子们接触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渠道。笔者通过对中日两国具有代表性的教材中,有关狐狸形象的作品进行统计,进而了解当代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狐狸形象。
(一)中国课本里的狐狸形象
据调查统计,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共有四篇以狐狸为主人公的课文:《狐假虎威》《狐狸和乌鸦》《狐狸和葡萄》《狐狸和蝉》。这四篇课文中的狐狸或善于花言巧语欺骗别人,或喜欢为自己的无能找借口,都表现了负面形象。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狐狸形象则相对多元化,共出现五次狐狸形象。如徐德霞的《狐狸养鸡》,讲述的是一只狐狸因相处产生感情,不忍吃掉自己饲养的小鸡的故事。通过对狐狸善良一面的描写,教育孩子不要用固有印象来看待他人。虽然对于狐狸形象不乏有积极的描写,但总的来说中国的作品中大多还是会把狐狸和狡猾、欺骗联系到一起。
(二)日本课本里的狐狸形象
以日本2015年版的小学国语教材《みんなと学ぶ小学校国語》为例,共选用了五篇含有狐狸的课文,分别是阿万纪美子的《狐狸的神仙》《狐狸的客人》、宫泽贤治的《过雪地》、新美南吉的《小狐狸阿权》和安房直子的《狐狸的窗户》。这几篇故事都对狐狸的形象进行了正面的刻画。如《狐狸的客人》中的狐狸是为了保护小动物们和狼战斗,牺牲了自己;《小狐狸阿权》中的狐狸虽然调皮但很善良,在犯错后勇敢地道歉并弥补自己的过错。在日本小学课本中的狐狸总是带有或像孩子般童真,或勇敢、重视亲情的善良美好形象。
(三)中日教育观的差异
中国的小学教科书中的故事大多有很强的教育性,每一篇童话故事或寓言传说都试图通过简短的篇幅来传递给孩子们一个重要的人生哲理,借助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让孩子们明辨是非善恶,进而认识社会,领悟人生,为将来走向社会作铺垫。
而日本课本中的教育意义,往往侧重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日本儿童文学旨在塑造一个美好的幻想世界,让孩子们在童话世界里摆脱现实社会的束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最纯真的心态领悟人类与自然生物和谐共处的真谛。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狐狸形象,体会中日两国看待狐狸的不同视角,了解两国的社会文化以及教育观的差异,通过对比研究中日儿童文学中的狐狸形象,可以加深中日两国之间文化的相互理解,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不同的社会发展状况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衍生出了特色鲜明的文学作品。人们应尊重各国的文化差异,以包容的心态相互学习与交流。
(大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大连民族大学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中日儿童文学作品中动物形象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912026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刘金悦(1998-),女,黑龙江鸡西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日本文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