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hn75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千载读书地,现代创新城”。常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又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经济较发达的新兴工业城市,职业教育是这个城市的重要名片。进入“十二五”,作为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江苏省首批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常州积极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抢抓历史机遇,创新职业教育发展举措,打造中国职教名城,取得了显著成效。近期,本刊记者专题采访了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胡鹏,现将访谈内容整理刊出,以飨读者。
  胡鹏,汉族,重庆市梁平县人,1965年10月生,1987年8月参加工作,本科学历,副教授。现任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分管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高等教育等工作。曾先后担任新疆喀什师范学院物理系党总支书记、副主任;喀什师范学院党委委员、组织人事部部长;江苏省常州师范学校办公室主任、本科部部长;常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常州市科教城(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党工委副书记;常州市教育党工委副书记、教育纪工委书记;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摘要:访谈中,胡鹏副局长阐述了常州市教育局统筹职业教育的规划布局、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建构职业教育新体系和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的发展思路;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策略;围绕“三创”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重视德育创新,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办人民满意职业教育的新举措。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政策;创新发展;访谈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1-0009-04
  记者:多年来,常州一直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热土,在不同的阶段总有一些引起同行关注的常州经验,两任总书记曾先后视察了常州职业教育。常州职业教育为什么能够产生这样的影响力?
  胡鹏:常州职业教育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信任和支持,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吻合度高、贡献度大,关键得益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长期以来,常州的产业结构以现代制造业为主要支撑,随着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职业教育提供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办出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也是地区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市政府把职业教育作为常州城市发展的名片、重要的民生工程,积极把握历史机遇,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统筹职能,统筹职业教育的规划布局和资源整合,统筹高中阶段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协调健康发展,加强内涵建设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前,职业教育布局调整不断优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已初步形成四个职教集聚区,即城东职教联盟、城南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城西殷村职教园、城北职教基地,基本实现了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引领,市区以五年制高职校为主体,辖市、区以四星级职教中心为龙头、辐射社区和乡镇的职业教育体系。
  记者:去年,常州市跨入江苏省首批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行列,意味着常州职业教育要用五年的时间实现新的跨越,你们的总体构想是什么?
  胡鹏:常州跨入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行列,我们既感到使命光荣,又深知责任重大,关键在于要理清发展思路。我们将集中精力,系统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式、办学体制、管理模式、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招生考试、质量评价、经费保障等八项创新工程,使常州职业教育在未来依然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
  记者:在大市区域内推进实验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会面对方方面面的问题与困难,你们是如何进行顶层设计、系统推进的?
  胡鹏:我们认真研制、修订了常州实验区建设方案,并根据省教育厅“进一步提高认识、集中精力、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实验区建设”的要求,加大了统筹指导的力度,各辖市、区对照方案要求,出台了结合本地区实际的实施方案和时序进度表。市、辖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共同指导、帮助职业学校解决方案实施进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各有关学校围绕国家级示范校创建、国家级重点职校创建、职教集团建设、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重点项目,积极强化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和内涵建设。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我们已取得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在去年江苏省《关于首批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情况的通报》中,常州在政府高度重视、创建任务明确、普职协调发展、职教布局优化、兼职教师制度完善等五方面得到了上级的肯定。
  记者: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环节,专业建设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专业建设方面,你们有哪些比较好的举措?
  胡鹏: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一是制定职业学校专业建设评估标准。每隔三年,由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一次专业建设水平评估,职业学校所举办的每个专业都要纳入量化考核,排名向社会公布,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二是以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专业建设。市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指导意见》,推进“五共”模式,初步形成了与产业对接、与企业对接、与车间对接、与岗位对接、与技术产品对接的良好局面。三是加强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借助常州科教城的创新型企业、各专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的优势,遴选一批有实力、有合作诚意的企业,先期建设了20个常州高技能人才培养企业工作站。四是借助第三方力量开展职业学校的绩效考核。市财政与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年底都要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职业学校办学水平进行绩效评估,专业建设情况作为考核的核心内容,考核结果与财政拨款机制联动。
  记者:在省教育厅统一部署下,常州今年率先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项目试点,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进展情况。
  胡鹏:今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实施了中职+高职、中职+本科、高职+本科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常州按照“专业对接、课程衔接、实践导向、双证融通、中高连贯、校企合作”的工作思路,在制定培养方案、做好招生工作、构建教研平台等方面进行了精心谋划。在此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始终发挥着统筹协调与支持指导作用。这项工作是一个新生事物,鲁昕副部长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概括为三个要素,即“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我们将继续完善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序推进课程标准、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案、各学科教学标准等规范文件的编制,做好课程体系构建、教研活动优化、校企合作互动、师资培养提高等关键节点的工作。以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的方式确保试点项目科学有序地推进。   记者:据悉,常州围绕“三创”教育开展了许多扎实有效的工作,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胡鹏:近年来,我们积极实施职业学校“三创”(技能创优、科技创新、就业创业)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提携优秀,在合格的基础上鼓励拔尖”,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开展职业学校“三创”教育的重要保障,我市把“三创”导师团队建设与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技能大赛省赛和国赛教练、创新大赛指导教师、创业教育认证教师培养有机结合。在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的资助下,近年来我们共培养、认证了111位创业教育认证教师,其中高级创业教育认证教师2人,培养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70人,培养创新教育优秀指导教师35人。目前已从全市80余位申报者中选拔首批“三创”拔尖人才培养导师21人,市教育局每年向每位导师发放2万元资助经费。每位导师均从企业和学校聘请了专家,组成自己的工作团队。通过队伍建设,涌现出一批成果,每年都有10多位教师的专业技术成果获得市级以上奖励;在2011年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中,我市获得7个一等奖;我市卫生高职校董坪鑫同学参加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举办的全国创业精神大赛获佳绩,并获得全球创业指导基金会授予的丹尼尔·特雷纳奖,涌现出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贲智慧等一批创业明星;2012年,我市职业学校师生在省技能大赛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记者:刚才您谈到“三创”人才培养工程中优秀教师团队的建设问题,师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这方面你们还有哪些创新举措?
  胡鹏:除了上述做法外,我们主要推进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突出师德建设的重要地位。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笃学、自尊自律的治学态度,大力培养教师终身学习、团队合作、回报社会的意识,扎实开展“让教育充满爱”主题教育活动、“践行师德提升师能,办好教育服务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专题轮训等,组织开展教师公开承诺、践行诺言活动,激励教师在岗位奉献中成就人生价值。已经形成了以敬业和爱生为核心内容,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主要目标,涵盖师德教育、评价、表彰、制约的新型制度体系。二是开展了职业学校教师“五级阶梯”建设工程。教师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构建了教师培养体系,把教师的成长分成五级阶梯:市教坛新秀、市教学能手、市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后备。目的是通过指导教师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供系统的培训和认证,帮助教师沿着“五级阶梯”健康快速成长。三是通过“名教师工作室”的创建,启动了打造名师及优秀团队的工程。按照3年一个运行周期,组建了一批由优秀教师领衔,相关教师跨区域、跨学校参与的“名教师工作室”。各工作室将“打造名师群体,产生名优效应”作为团队的共同愿景,以“工作室建设方案”为蓝本,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领衔人和团队成员的理论素养与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取得了一大批理论与实践成果。各工作室在精心做好青年教师的培育、培养工作的同时,又通过组织研讨活动、举办学术讲座,把工作室的成熟经验和研究成果辐射到全市的其他学校。四是加强了专业负责人队伍建设。专业负责人是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核心成员,专业负责人的素养对专业建设的水平影响很大,我们每年都要组织专业负责人开展相关的业务培训与研讨,为他们拓展视野、提升理念、强化能力提供保障,使他们能真正发挥在专业建设方面的引领作用,也防止了管理上的脱节与缺位。五是开展了教师专业技术成果评审。市教育局每年联合市科技局、市科协开展教师专业技术成果评审并给予奖励,较好地提升了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研发、管理创新的积极性。六是组织教师参加技师、高级技师培训和鉴定,为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创造条件。我们还积极拓展教师海外培训的途径,英国的苏曼教育国际发展中心是常州教育局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培训基地,它的成立对助推常州教师队伍建设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首批学员今年上半年已经在该中心完成了培训任务。常州市将进一步加大职业学校教师出国学习力度,积极为教师出国学习搭建平台,使更多的教师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拓宽他们的国际化视野,获得宽广的教育胸怀和前沿的时代思维。
  记者:据悉,常州在技能大赛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省赛取得54块金牌,国赛取得11块金牌。在这方面你们有何感言?
  胡鹏:技能大赛指引着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评判着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地区的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常州打造中国职教名城、实现创新发展,需要技能大赛所形成的精神财富和敢为人先的价值追求。多年来,常州坚持“四覆盖、四促进”的原则,即技能大赛覆盖所有学校、所有专业、所有教师和所有学生,促进职业学校办学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真正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改”“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要求。技能大赛已经成为常州职业教育师生展示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精神的重要平台,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今年开始,我们在全市职业学校积极推进技能大赛项目化课程改革试点,力求以此为抓手,全面提升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技能训练的质量,使全体学生均能受益于技能大赛的研究成果。
  记者:常州职业教育在德育工作方面有哪些创新之举?
  胡鹏:一是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常州从2006年出台了《常州市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方案》,要求职业学校在新生入学时开设职业生涯课程,将职业指导纳入职业生涯教育,并统筹安排学生在校三年的职业生涯教育活动。职业生涯教育活动成为优秀毕业生展示的舞台,全国劳模邓建军、金玉满堂董事长陶鸿、岗位成才典型李明飞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通过汇报活动展示了自己的成绩和感悟,他们的先进事迹让职校生热血沸腾。二是开展“职教之星”、“职教英才”评选。每两年开展一次评选活动,通过报纸刊登选票、制作宣传网页以及通过校园网、校园广播电视、校报、校刊、橱窗、板报等宣传阵地,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后组织学习邓建军征文竞赛、学习“职教英才”征文竞赛,每次收到的征文都在5000篇以上。三是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四是办好学生刊物《职教新苑》。常州从1995年创办了职业学校学生刊物《职教新苑》,已发表学生习作8000多篇,举办学生记者培训班,组织学生记者采风3000多人次,多次组织学生作品参加全国、省大赛并获得佳绩,培养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职教新苑》已成为职校生重要的德育阵地。
  (责任编辑:张志刚)
  Establishing Satisfactory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n Interview with HU Peng, Deputy Director of Changzhou Education Bureau
  FANG Jian-hua&HE Yi-xue
  (Vocational Education Edition, Jiangsu Education Research, Nanjing 210013,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In the interview, Hu Peng, Deputy Director of Changzhou Education Bureau, explained the ideas of overall planning,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and construction of a new system and a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experimental area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New strategies of strengthening specialty construction, promoting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and improving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were introduced. Measures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faculty member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schools, and establish satisfactory vocational education we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nterview
其他文献
【人物速写】  2005年8月,百年校庆的站台前有一本橙色封面的著作,散发着淡淡的温暖,书名为《梧桐树下的数学》。这是澄江中心小学江苏省“十五”科研课题“生活数学”丰硕的物化成果之一。  当时,教师们第一次参与撰写书稿,能提供大量的教学实例却少有理论的提炼,能表达自己零散的想法却少有整体的思考,能总结新鲜的创意却少有精辟的阐述。这样的稿件要组编成一本专著,难度可想而知。当时还是副校长的时敏在上海挂
教育不是在向灵魂中灌输知识,而是促使灵魂转向,因为它不能把灵魂中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中去。  ——柏拉图  先哲在他的著作《理性国》中的这句话启蒙着我的教育理想。如果教育真能产生一种力量,让每一个灵魂的“眼睛”向上、向善、向美,那么教育者就是这世间最美的天使。在读师范的时候,我就憧憬这样的“理想国”。甚至想象有那么一天,我是一名校长,让菁菁校园成为我的“理想国”——  用游戏给灵魂松绑  师范毕业
立足于“为每一个孩子创造成功发展的机会”这一理念,立足于办更接近教育本质的教育的美好理想,觅渡教育集团冠英校区进行了“小班化教育”研究的大胆实践和深层次变革。几年来,我们不仅努力实践着最初的承诺,而且时时、处处、事事为每一个孩子的成功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让每一个学生在这里施展才华,增长才智,提升素养,共同演绎生命的精彩。  一、改变环境——让每一个孩子找到归属感  1.让每一张课桌成为对话的平
生活德育源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思想。近年来,德育“回归生活”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受到教育理论界的推崇,并逐步推广到学校教育实践中去。德育专家认为,德育源于生活、为了生活、基于生活。没有生活,也就没有所谓的德育问题;所有德育的目标都是为了人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只有基于生活的德育才是真实有效的德育。  “十二五”期间,我校开展了省级立项课题《培养积极的生活者——普通高中
2014年4月25日至26日,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南京联合举办了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师培训。来自全省三星级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分管校长、教务处长以及公共艺术骨干教师约300人参加了本次培训。  开幕式上,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管向群书记指出,本次培训的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职业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他强调,公共艺术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摘要:“十二五”以来,江苏省南通市针对制约职教教科研工作的瓶颈,不断加强工作力度,研制教科研工作规划,加强专兼职教科研队伍建设,创新教科研工作机制,围绕工作目标和研究重点积极搭建教科研平台,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有效促进了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  关键词:南通市;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
摘要:实施绩效工资是学校工资结构和分配方式的重要改革。受现行的评价机制和高考制度的影响,高中学校内部人员间、学科间的结构性矛盾比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多而复杂,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中出现的问题也较多。在对江苏省部分重点高中教师绩效工资实施现状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高中学校要立足整体效益观、全面发展观、价值文化观来实施教师奖励性绩效考核。  关键词:高中教师;奖励性绩效考核;问卷调查  中图分
摘要:品德教学需要学生发挥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以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为良好的行为打下基础。当前的品德课堂中,由于存在自卑心理、从众心理、惰性心理等心理障碍,很多学生不愿发言、不敢发言、不会发言。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供赢得成功的机会、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等途径,给予发言的自由,培养发言的自信,力促发言的自主,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必要的心理调适。  关键词:课堂发言;心理障碍;心理
摘要:创新办学办企机制,方能推动校企一体化,实现校企快速、科学、和谐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阶段式校企合作是校企合作的基本形式,以互融为导向的一体式校企合作是较深度合作,以共赢为导向的联盟式校企合作是创新合作机制、具有发展潜力的新事物。在深化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及合作各方必须同心协力。  关键词:机制创新;校企合作;深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
“创新精神”,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每个现代人及眼前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而能换个角度思考现实、打破常规解决问题,正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显著特征之一。《最佳路径》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一篇课文。其讲述了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格罗培斯在正为完成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焦躁不安时,恰好受到卖葡萄的老奶奶“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启发,最终设计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