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文化课之一的英语,因缺乏一定的语言环境,一直都是许多学生的薄弱学科。这些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普遍偏低,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心理问题,对英语课堂充满了排斥心理、焦虑心理、自卑心理、应付心理,以至于成为英语学习的障碍,严重的影响了英语学习的效果。这种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如何能把英语课上活,让学生接受,把英语教学应用到日常的工作和学习当中便成为现在的英语教学急需解决的课题。而课程改革便是改善目前这种现状的最好办法。
课程是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德育因素的载体,课程改革就是要把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以实现寓德育于各学科专业教学的目标。也就是说英语课作为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载体,需要有德育内容的融入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要有目的、有意识地把思想道德内容提炼出来,安排到理论知识体系中,即英语课堂当中。但应注意的是,德育内容的安排不是机械的,也不是独立的部分,而是蕴涵在理论知识体系中。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提倡把德育内容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而非机械地讲授,独立地插入。伽利略早就指出:“你无法教会别人任何事情, 你可以帮助他发现自我潜能。”[1]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的作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英语教育的应用性代表着英语教育的终极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应集中精力于给学生提供全面技能的实践机会, 帮助学生摆脱在英语学习时的心理障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者认识到课堂学习有助于实现他们的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德育回归生活一直是我国德育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其理论成果也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2]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完成社会主义教育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学校仅凭借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极有必要把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起来,把德育寓于学科教学之中,以便更好地潜移默化而不是刻意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3] 因此,除了专门的德育课程承担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职能外,在学校其他各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技能训练中,都应当注意把德育教育渗入到各门专业课程教学、基础课程教学以及实训活动之中,实现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教育教学的有机统一,实现学生文化知识与技能和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提高学校德育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这也要求我们教师在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基础上,更注重内涵的修养,自身素质的修养,人文素质的修养,这也是除个人知识、观念、理想、信仰、情感、意志等因素外的人格魅力、气质修养及综合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对“教书”和“育人”两者联系在一起。教书的目的本就是育人,因此育人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而更是每个任课教师的事。在教书的同时应贯穿育人的道理。
“学校的课程、教学过程和学校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小事都充满了进行德育的可能性,能否实现这些可能性,关键取决于教师的道德意识和教育意识。”[4]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去挖掘教学内容中所包括的德育内涵,使学科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提高教学的效果。
在高一年级的英语课文中有这样一课,是关于农业生产的。 这便可以很好的联系当下我国出现的严重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在教学中提出节约用水,珍惜粮食,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有一段时间,电视台在播放一部武打片 一些学生因为晚上看电视,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作业未能及时完成,成绩也明显下降 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Work munt come first. (工作第一)No pains no gains.(不劳而获)这两句话的含义。 并以报刊上刊登的关于优秀生因贪玩放松学习转为差生的事例,向他们说明抓紧时间努力学习的重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些教师认为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能完成教学内容就很不错了,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德育教育。不可否认,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但如果经常有意识地把德育教育工作贯彻于教学之中,见缝插针,积少成多,那么学生所收效果将是难以估计的。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德育教育应有恰当的位置,任何一个教师不应把它看作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更不应把它看成一种负担。
[1] 徐小贞.高职英语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教出版社, 2004.
[2] 马超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版)》 2002年01期
[3]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
[4]环敏,喻新旺,姚丽.论大学理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大理学院学报,2006,(4):76-79.
课程是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德育因素的载体,课程改革就是要把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以实现寓德育于各学科专业教学的目标。也就是说英语课作为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载体,需要有德育内容的融入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要有目的、有意识地把思想道德内容提炼出来,安排到理论知识体系中,即英语课堂当中。但应注意的是,德育内容的安排不是机械的,也不是独立的部分,而是蕴涵在理论知识体系中。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提倡把德育内容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而非机械地讲授,独立地插入。伽利略早就指出:“你无法教会别人任何事情, 你可以帮助他发现自我潜能。”[1]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的作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英语教育的应用性代表着英语教育的终极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应集中精力于给学生提供全面技能的实践机会, 帮助学生摆脱在英语学习时的心理障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者认识到课堂学习有助于实现他们的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德育回归生活一直是我国德育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其理论成果也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2]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完成社会主义教育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学校仅凭借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极有必要把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起来,把德育寓于学科教学之中,以便更好地潜移默化而不是刻意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3] 因此,除了专门的德育课程承担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职能外,在学校其他各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技能训练中,都应当注意把德育教育渗入到各门专业课程教学、基础课程教学以及实训活动之中,实现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教育教学的有机统一,实现学生文化知识与技能和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提高学校德育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这也要求我们教师在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基础上,更注重内涵的修养,自身素质的修养,人文素质的修养,这也是除个人知识、观念、理想、信仰、情感、意志等因素外的人格魅力、气质修养及综合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对“教书”和“育人”两者联系在一起。教书的目的本就是育人,因此育人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而更是每个任课教师的事。在教书的同时应贯穿育人的道理。
“学校的课程、教学过程和学校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小事都充满了进行德育的可能性,能否实现这些可能性,关键取决于教师的道德意识和教育意识。”[4]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去挖掘教学内容中所包括的德育内涵,使学科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提高教学的效果。
在高一年级的英语课文中有这样一课,是关于农业生产的。 这便可以很好的联系当下我国出现的严重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在教学中提出节约用水,珍惜粮食,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有一段时间,电视台在播放一部武打片 一些学生因为晚上看电视,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作业未能及时完成,成绩也明显下降 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Work munt come first. (工作第一)No pains no gains.(不劳而获)这两句话的含义。 并以报刊上刊登的关于优秀生因贪玩放松学习转为差生的事例,向他们说明抓紧时间努力学习的重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些教师认为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能完成教学内容就很不错了,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德育教育。不可否认,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但如果经常有意识地把德育教育工作贯彻于教学之中,见缝插针,积少成多,那么学生所收效果将是难以估计的。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德育教育应有恰当的位置,任何一个教师不应把它看作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更不应把它看成一种负担。
[1] 徐小贞.高职英语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教出版社, 2004.
[2] 马超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版)》 2002年01期
[3]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
[4]环敏,喻新旺,姚丽.论大学理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大理学院学报,2006,(4):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