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等教育界享有极高威望的亚历山大?阿斯廷的“才能开发”理论认为,现在大学的主要责任是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学的任务是增加所有学生的学习及在外界取得成功的机会,而不仅仅是保持对有天赋学生的英才教育。在目前的教育现状下,这样的任务常常只能与卓越的理想相结合,高等教育仍普遍以学生考试成绩、试验及获得新知识的成就为基础,对教学质量实行传统的标准化等级分配制度。以成绩为衡量标准的“好”与“差”的学生评价印象由此产生,在此评价体系下,固然会有一小部分学生被划分入精英群体,但大部分学生则会进入“普通”及“差”的评价行列。就业数量与质量是衡量高等教育产出效益的重要指标,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如何在就业时能获得职业生涯最合适、最合理、最大化价值的起点?院校又如何在入学率与就业率之间找到最佳比率,并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就业时获得技术和心理上的自信,逐步成为行业中的精英?孔子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是对施教者而言的,育人,需因材施教,不可急于求成,否则,欲速不达,事与愿违。因材施教的教育平等观,具有尊重个人自我实现,推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双赢的优势。
一、社会用人理念趋势的转变
如今公司的用人理念正在逐步转换为“通过才能开发来接近卓越,创造一个完全不同的情境。我们的卓越更多地依赖于我们为学生做什么,而不是靠我们招收什么样的学生。因此,我们的卓越是根据我们开发学生教育才能地效率来衡量的,而不是仅仅根据他们入学时显示出来的已被开发才能的水平来衡量的。”
公司文化中新的人才需求模式已悄然改变,认为能人未必高就,适合的人才是最佳人选。高等院校也应逐步调整人才能力培养目标,把眼光投入到如何为社会各岗位需求提供个性和能力与之匹配的毕业生上。这需要对每一位入学的学生持以平等的目光,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以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从而确保高等教育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与转换过程中承担起重要的起承转合之责任。
二、学生“精英”评价体系的调整
标准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体系固然能节约教育人力成本,提高教学管理效率,选拔出学生精英,但却存在着忽视个性,无法激励占学生人数大部分的普通学生,甚至是所谓“后进生”的问题。值得反思的是,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一所高等院校能够为社会各行业贡献几个精英?如此的贡献率是否匹配高等院校的投入?怎样才能扩大学生的就业精英群体?多元化的教育眼界和教学手法以及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值得关注。美国心理学家戴恩曾向被试者提供几组照片,分别是有魅力、无魅力和魅力中等的人,他让被试者从职业、婚姻、能力等方面去评价这些人,结果表明,有魅力的人在各方面得到的评分都是最高的,无魅力者得分最低,这种情况实际上是晕轮效应的典型表现,它是指在观察某个人时,他身上某种具有鲜明特征的品质会掩盖了其他不完美的特征。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也常常会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往往对精英学生喜爱有加,而忽略普通学生或所谓“后进生”的特质,这种过度评价的现象对于学生的心智成长是不利的。
对于学生而言,“好”与“差”仅用考试成绩作为评价过于简单。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各种智能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如何形成一个客观、平等的学生才能评价体系?该理论给出了如下建议:评价的标准应是多元的;评价体系应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契机为最终目的;评价的来源应为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而非一张学科成绩单;评价的核心应“以学生为本”,持发展的眼光,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对比传统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多元智能理论提供的能力评价标准与当今的市场人才需求模式显然更为匹配,也更为全面和客观。这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平等的眼光、一视同仁温和的言行,以了解学生的个人特质为基础,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信心,相信每名学生在本质上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在情感上尊重他们,在行为上激励他们,容忍学生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材施教,使学生的特长和能力得以发挥,获得他人的认可。
三、超越“教育”与“受教育”的乐趣
美国艺术家摩西迟至暮年才发现自己有惊人的艺术天才,75岁开始学画,80岁举行首次个人画展,这被心理学称为摩西奶奶效应。一个人如果不去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它就会自行泯灭。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认为,教育应该解放人的大脑,使其更具创造力,使人生活得更加快乐,因为这种教育方式是由受教育者所累积的自然和文化的经验而发扬光大。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无限发展潜力的学生,选择因材施教的教育平等观,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产生“摩西奶奶效应”,其潜能就能得到巨大的发挥,就能涌现出更多适合不同就业岗位的精英学生。
格拉宁说:“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干什么,那么生活会变得多么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高等教育只是每名学生一生中很短暂的一段历程,但在此阶段他求学经历,他所接受的知识教育方式、求学方法以及所获得的来自教育方的认同感,却将影响其之后的人生。懿言嘉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平等观,能充分发掘个体潜能,并适应个体特性,为每个学生的持续发展需要奠定良好的能力素养基础,并能为每个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后续的理想支持。
参考文献:
\[1\]\[美\]埃里克?古尔德著.张鹿,吕博译.公司文化中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8.
一、社会用人理念趋势的转变
如今公司的用人理念正在逐步转换为“通过才能开发来接近卓越,创造一个完全不同的情境。我们的卓越更多地依赖于我们为学生做什么,而不是靠我们招收什么样的学生。因此,我们的卓越是根据我们开发学生教育才能地效率来衡量的,而不是仅仅根据他们入学时显示出来的已被开发才能的水平来衡量的。”
公司文化中新的人才需求模式已悄然改变,认为能人未必高就,适合的人才是最佳人选。高等院校也应逐步调整人才能力培养目标,把眼光投入到如何为社会各岗位需求提供个性和能力与之匹配的毕业生上。这需要对每一位入学的学生持以平等的目光,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以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从而确保高等教育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与转换过程中承担起重要的起承转合之责任。
二、学生“精英”评价体系的调整
标准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体系固然能节约教育人力成本,提高教学管理效率,选拔出学生精英,但却存在着忽视个性,无法激励占学生人数大部分的普通学生,甚至是所谓“后进生”的问题。值得反思的是,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一所高等院校能够为社会各行业贡献几个精英?如此的贡献率是否匹配高等院校的投入?怎样才能扩大学生的就业精英群体?多元化的教育眼界和教学手法以及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值得关注。美国心理学家戴恩曾向被试者提供几组照片,分别是有魅力、无魅力和魅力中等的人,他让被试者从职业、婚姻、能力等方面去评价这些人,结果表明,有魅力的人在各方面得到的评分都是最高的,无魅力者得分最低,这种情况实际上是晕轮效应的典型表现,它是指在观察某个人时,他身上某种具有鲜明特征的品质会掩盖了其他不完美的特征。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也常常会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往往对精英学生喜爱有加,而忽略普通学生或所谓“后进生”的特质,这种过度评价的现象对于学生的心智成长是不利的。
对于学生而言,“好”与“差”仅用考试成绩作为评价过于简单。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各种智能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如何形成一个客观、平等的学生才能评价体系?该理论给出了如下建议:评价的标准应是多元的;评价体系应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契机为最终目的;评价的来源应为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而非一张学科成绩单;评价的核心应“以学生为本”,持发展的眼光,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对比传统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多元智能理论提供的能力评价标准与当今的市场人才需求模式显然更为匹配,也更为全面和客观。这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平等的眼光、一视同仁温和的言行,以了解学生的个人特质为基础,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信心,相信每名学生在本质上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在情感上尊重他们,在行为上激励他们,容忍学生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材施教,使学生的特长和能力得以发挥,获得他人的认可。
三、超越“教育”与“受教育”的乐趣
美国艺术家摩西迟至暮年才发现自己有惊人的艺术天才,75岁开始学画,80岁举行首次个人画展,这被心理学称为摩西奶奶效应。一个人如果不去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它就会自行泯灭。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认为,教育应该解放人的大脑,使其更具创造力,使人生活得更加快乐,因为这种教育方式是由受教育者所累积的自然和文化的经验而发扬光大。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无限发展潜力的学生,选择因材施教的教育平等观,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产生“摩西奶奶效应”,其潜能就能得到巨大的发挥,就能涌现出更多适合不同就业岗位的精英学生。
格拉宁说:“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干什么,那么生活会变得多么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高等教育只是每名学生一生中很短暂的一段历程,但在此阶段他求学经历,他所接受的知识教育方式、求学方法以及所获得的来自教育方的认同感,却将影响其之后的人生。懿言嘉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平等观,能充分发掘个体潜能,并适应个体特性,为每个学生的持续发展需要奠定良好的能力素养基础,并能为每个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后续的理想支持。
参考文献:
\[1\]\[美\]埃里克?古尔德著.张鹿,吕博译.公司文化中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