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识燕归来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chang7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中学时,先后接触了《唐宋词一百首》和《唐宋词鉴赏辞典》一薄一厚两本书,发现“词”竟然是魅力不逊于“诗”的一种文学体裁,尤其是宋词,脍炙人口的长短句如此令人反复吟诵而不倦!当时在乡下,买书的想法是奢侈的,为激情所驱使,我毅然将这两部书中所录的作品悉数抄下,尤其是后者,整整抄了7个本子,我因此将之分为七卷,费时一个月,把一个寒假完全填进去了。
  时间已经过去了二十五六年。“流光容易把人抛”,“青葱少年”已经被岁月磨成了沧桑中年。这些年,尚未脱离“物质阶段”的我輩,为生计奔忙,对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的那份情感早已疏离得找不到踪迹。曾经随口能诵的那些名篇,能努力找回一两句的影子就算不错了,更多的是,它或许认识我我却根本想不起它……偶尔想起年轻时的狂热,再比照神情严肃的现实,除了轻轻发出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慨,似乎再无其他计较。
  好端端地,为何勾起这些回忆,引发如许愁绪?是因为刚刚读过了一本专门讲述宋词故事的书,这就是李晓润的《宋词演义》(清华大学出版社)。
  和《唐宋词鉴赏辞典》之类的大部头不同,《宋词演义》是一本通俗的、普及类的文学读物。篇幅虽简,两宋重要词家及其重要作品尽收无遗。词乃“诗之余”,是诗之后出现的文学形式,词人往往也兼有诗人身份,有的甚至在诗歌方面的成就还更大。所以,这本书不仅写词人词事,也兼引词人的诗作。比如第十五回,回目引的就是陆游的诗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文中也介绍了陆游的大量诗作。而第十七回介绍杨万里时,明确指出杨万里不以词名,但因为他作为南宋著名诗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所以不吝篇幅对其作了重点介绍。
  在铺展以宋词为主角的文学史时,作者还适时插入一些其他史料,使该书的内容更显厚重,既强化了知识性,又增添了趣味性。在欣赏文学之美的同时,顺便温习一下历史,也许你会觉得,这一段阅读时光十分划算,果然物美价廉。
  为了让叙述更加出彩,更能抓住读者的心,作者还融入了武侠小说的元素,“文中有武”,让读者感到兴味盎然。比如蒋捷的出场(第二十五回),这哪里是写出了“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多愁善感的词人,分明是一位武功高强、豪气干云的侠士!其他如对陆游、辛弃疾的叙述,也是接近武侠风格。有的地方甚至直接引用金庸的桥段,如第五回开头就是金庸《倚天屠龙记》所云“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倚天不出,谁与争锋”,并把苏东坡、王安石分别比喻成屠龙刀、倚天剑。这样的内容,可以帮读者消除阅读疲劳,在我看来,不妨再多些。
  我很赞同作者在“前言”所说的“词是最美的文学形式”。词的节奏感,比诗尚胜三分,这也是我们年轻时喜欢背诵的重要因素。尽管由于种种原因,不读诗词已多年,此番读这本《宋词演义》,往日的岁月又上心头,恍惚中似乎看到一段熟悉的少年时代。话说当年抄完《唐宋词鉴赏辞典》,我还将自己特别喜欢的若干作品编了个手抄本,取名《绝妙好词》(套用了古人书名,特此声明),送给班上的邹同学(那时,喜欢背诵诗词的同学还有不少)。而就在半个月前,在广州定居多年的邹同学返乡与几位同学小聚,无意中居然提到,当年我赠送的那个手抄本,他至今还保存在家里!尽管他这些年在外创业,历经多番辗转,遗弃的东西不知有多少,却一直没扔了这个简陋的小本子。“似曾相识燕归来”,几件事凑在一起,往事历历在目,晏殊那首百诵不厌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不禁再次让人感叹韶华易逝,并由此惹起我莫名的无边闲愁。
其他文献
我虽然出生在浦西,但我高中三年的寄宿生活却是在浦东中学度过的。  那是1964年的秋季,浦东中学那幢5层楼的“丁字型”教学大楼还刚刚竣工,课桌座椅还没到齐,教室里空空荡荡,学生宿舍也如此,连床架橱柜写字台都没有。因此刚开学的那幾天,学校的工勤人员一时忙不过来,就动员我们这些新生都去帮忙搬运课桌椅和装卸宿舍的双层铁床,一时间,整个学校都在敲敲打打,忙得不亦乐乎。那时候,人们的头脑里似乎还没有油漆未干
期刊
沈从文研究专家张新颖教授说:“沈从文本来就是感情纤细敏锐的人,流泪是感情表达的一种自然方式;同时他也是个隐忍的人,他会用其他的方式来压抑、分散或者表达感情。”沈从文的确是个隐忍的人,但在晚年的时候,他开始变得越来越容易流泪了。特别1983年病倒之后,行动不能自如,说话也越来越少,越来越简单,流泪就成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为自己伤感,对他人同情,被艺术感动,还有更为复杂交织在一起的感情,都有可能令他
期刊
“赤脚”是农民的另一称号。农民赤脚不是习惯,而是必须,土里营生,每一脚都是土。过去农村医生叫“赤脚医生”,赤脚就是农民的代称,赤脚医生就是农民医生,把“农民”与“赤脚”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换了,意思不变,可见赤脚与农民的关系。农民不仅脚上是土,而且腿上是泥,让我们想想“西装革履”的人,对“赤脚”的印象就更深啦。  城里人下班回到家做的第一件事是换拖鞋,如果回到家还穿着皮鞋,那是一刻都无法忍受的,换上拖
期刊
“和孩子一起成长”“做孩子的朋友”,这些话许多父母都知道。然而,具体要如何做?老舍三招教子,给我们启迪颇多。  第一招,手把手教。儿子舒乙回忆,1935年他出生在青岛。那时老舍在山东大学任教,也有时间与家人在一起。舒乙两岁多时,非常淘气,不爱撒尿,总是憋着。不尿尿会把身体憋坏,妈妈非常着急:“小乙,该撒尿了!”舒乙却摇摇头,夹了夹腿,就是不撒。妈妈没办法,把老舍找来。老舍并没有着急,亲切地弯下腰来
期刊
坎坷的高考之路  我在哈尔滨机械制造学校四年的学习生活,是靠每月的13元半工半读助学金捱过来的。1969年毕业,到哈尔滨拖拉机配件厂当了钳工。  1977年恢复高考,像我这样的在职人员,政策规定上学期间发工资、算工龄,这是激励我一定要考上的最大动力,颇有些小市民的心理。大概是考的人太多,1977年黑龙江的高考考了二轮。第一轮自己随便报考,顺顺当当地通过了。但第二轮遇到了麻烦——有单位的考生,报考必
期刊
“世人只晓爱兰花,市买盆栽气味差。明月清风白云窟,青山是我外婆家。”这是郑燮的题画诗,不知是他太爱兰花了,还是家中的兰花品种不佳,说“市买盆栽气味差”。我家的这盆兰花不但香气萦室,还飞到了院外,我每天下班归来,最先最早迎接我的,就是这盆兰花的香气。不仅如此,我出差到外地,几天过去了,总感到自己衣袖间兰花那芬芳馥郁的气味经久不衰,让人心旷神怡。始信了《广群芳谱》中说的,“兰幽香清远,馥郁袭衣,弥旬不
期刊
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去,肯定都有过自己最珍爱的物件。这种珍物也许并不贵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总能够或多或少地唤起我们对旧时光的感念,想起曾经发生的或温馨、或苍凉、或感动的故事。谭盾的指挥棒、钱理群的《鲁迅全集》、李宗盛的笔、杨丽萍的菜篮子、王澍的钟繇字帖、贾樟柯的故乡酒、金宇澄的船钟、叶兆言的旧电脑打字机、林怀民的手抄《心经》、黄永松的蜡染布……由《生活月刊》编著,上海译文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珍物:中国
期刊
有人登泰山回来,抱怨“上山一条路,下山一条路”,泰山无可观。人在俗世的人间烟火中熏染得没了知觉,连泰山都无法进入他的感觉中。  登泰山确实是“上山一条路,下山一条路”,而且是同一条路。先说上山,《诗经》云:“泰山岩岩。”足以表明泰山之宏伟,因为时间和一个人的体力所限,登泰山只能從山下坐中巴车至中天门,再由中天门经十八盘爬到南天门,即所谓“上山一条路”。这条路在秦始皇之前就开辟出来了,之所以开辟这条
期刊
如一阵北风啸过耳际,那旷野的芭茅花哟,粗厉地穿过我的眼帘,起初是一阵痛感,接着便如遇到故交一般亲切和熨帖。刘震云作品中的文字便如一丛丛芭茅花,读着读着,像拔火罐一样,疼痛之后有一种淋漓的酣畅,这便是我爱读刘震云作品的重要原因吧。  在厕所壁上捉蝉吃的“磨桌”,无奈嫁与债主的李爱莲,因追求进步成痴而意外入狱的李上进,抛妻弃子最后却因肝病悲惨死去的恩庆,做两任村长的“小三”最后楼塌人亡的美兰,职位不随
期刊
乘着初夏时节的习习凉风,信手摊开案头上的这本《人间滋味》(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一份沁人心脾的惬意悠然涌上心头。本书系著名作家、散文家汪曾祺以散淡闲适之笔,于岁月深处从容写下的一本谈美食、抒乡情、论文学、道人生的经典散文集。清浅、率性的文字,灵动脱俗间泛着优雅清淡的芳香,传递出作家对人间盛景至情至性的向往和爱恋。  在文学界,汪曾祺不光写作风格独树一帜,而且在烹饪各种美食上也颇有心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