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一阵北风啸过耳际,那旷野的芭茅花哟,粗厉地穿过我的眼帘,起初是一阵痛感,接着便如遇到故交一般亲切和熨帖。刘震云作品中的文字便如一丛丛芭茅花,读着读着,像拔火罐一样,疼痛之后有一种淋漓的酣畅,这便是我爱读刘震云作品的重要原因吧。
在厕所壁上捉蝉吃的“磨桌”,无奈嫁与债主的李爱莲,因追求进步成痴而意外入狱的李上进,抛妻弃子最后却因肝病悲惨死去的恩庆,做两任村长的“小三”最后楼塌人亡的美兰,职位不随年岁长而显小家子气的老何,一改往日散冗之气仍升职受阻最后满足于卑微幸福的小林,与克莱德曼一样热爱音乐的奎生……作品中的人物跳脱而出似对着我呼吸,无论是七个短篇小说还是一篇日记体散文,语言特别深刻,像一片芭茅叶剌痛我的双眼,再仔细揣摩,又咀嚼出一丝丝甜味。这一丝甜味特别悠长,如在尖端走着钢丝的秦腔,在高吭中肆意倾泻着真情。
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刘震云教授,写作语言总是辣得让人掉泪,无论是生活在农村底层人中的《塔铺》“爹”,还是生活在帝都的底层人“老何”,刘震云将他们心中的那个“小”刻画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即使是《官场》中的省委书记熊清泉、地委副专员金全礼都写得特别接地气,写出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情感,狠辣语言刻画普通人的感情,让人产生更为强烈的共鸣。
三国时期的曹丕,每次曹操出征时,总是抱住父亲的战马,摸着马鞍,表现出非常为父亲担心的样子,他的这种人间第一情的流露终于使曹操放弃了废长立幼的想法。一代枭雄曹操尚且为这情感所打动,平常之人更能为之动容。
至今我仍记得1984年的春节,家家户户年三十、初一都在看电视剧《渴望》,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当时这部电视剧收视的盛况。我们都守在电视机旁不肯挪步,父亲喊了我好多次,我才起身跟着他一起去走亲戚。我们走到三里溪水库堤上,一个迎面而来的男青年扯着喉咙唱:“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父亲悄声对我说:“唱跑调了,唱跑调了。”翻过一座山,父亲自己开始唱“悠悠岁月”,音是把得准,可父亲当时年近六旬,多年的生活磨难,已使他的嗓子变成了破沙锣,唱了两句,便不再发声。恰在此时,我们走到了一个山间的小庙前,一间低矮的夯筑土屋更显周围林莽的荒凉,一尊矮小的泥菩萨面前有一个未过漆的小方凳,不知是谁在上面放了一个印子米粑。当时乡下人打发乞讨人或敬菩萨都用米粑。乡下人,粮食是自己生产的,不缺;对他们来说,钱可是稀缺的。我们在无门的门框边站了一会儿,看到丛林小径上一个腰弯成近九十度的跛脚老太舂碓一般东踅西倒孑孓而来,看着让人难过。父亲将三张一毛的纸币压在那个米粑下,然后动脚走下那个山岭。几十年过去了,我一直忘不了那一幕:阳光一缕缕穿过树隙,空气仍旧很冷,没有任何其他生命的气息,只有一个垂老的婆婆在万家团圆的时候,一个人走在那原始森林一般的山野里,她有家人吗?多少年后,我一直悬揣这个问题。
父亲已走了近八年了,每次想起他當时唱歌的情景,既感暖意盈怀,又觉撕心裂肺般疼痛。每次想到父亲,就像瞧见了故乡常见的芭茅花,生出无限的怀念。
如今,很多地方常见花海,魏紫姚黄,无限华美,可我从没有为之倾倒,在我的心坎,一直飘扬着那一丛灰白的芭茅花。朋友问我:“这些专家研究出的新品花卉,难道还不如一蓬野草花养眼?”我无从回答。
看了《墙上的咖啡》这篇文章,我终于明白芭茅花走心的原因了。“我要两杯咖啡,一杯贴墙上。”这种低调的人文关怀,就如原野无人注目的芭茅花,低到尘埃,却总是直抵心灵。
所有的粉饰如同电镀,日久便见其斑驳,只有朴美自然不饰雕镌才可永远纯美,美到骨子里。
在厕所壁上捉蝉吃的“磨桌”,无奈嫁与债主的李爱莲,因追求进步成痴而意外入狱的李上进,抛妻弃子最后却因肝病悲惨死去的恩庆,做两任村长的“小三”最后楼塌人亡的美兰,职位不随年岁长而显小家子气的老何,一改往日散冗之气仍升职受阻最后满足于卑微幸福的小林,与克莱德曼一样热爱音乐的奎生……作品中的人物跳脱而出似对着我呼吸,无论是七个短篇小说还是一篇日记体散文,语言特别深刻,像一片芭茅叶剌痛我的双眼,再仔细揣摩,又咀嚼出一丝丝甜味。这一丝甜味特别悠长,如在尖端走着钢丝的秦腔,在高吭中肆意倾泻着真情。
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刘震云教授,写作语言总是辣得让人掉泪,无论是生活在农村底层人中的《塔铺》“爹”,还是生活在帝都的底层人“老何”,刘震云将他们心中的那个“小”刻画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即使是《官场》中的省委书记熊清泉、地委副专员金全礼都写得特别接地气,写出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情感,狠辣语言刻画普通人的感情,让人产生更为强烈的共鸣。
三国时期的曹丕,每次曹操出征时,总是抱住父亲的战马,摸着马鞍,表现出非常为父亲担心的样子,他的这种人间第一情的流露终于使曹操放弃了废长立幼的想法。一代枭雄曹操尚且为这情感所打动,平常之人更能为之动容。
至今我仍记得1984年的春节,家家户户年三十、初一都在看电视剧《渴望》,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当时这部电视剧收视的盛况。我们都守在电视机旁不肯挪步,父亲喊了我好多次,我才起身跟着他一起去走亲戚。我们走到三里溪水库堤上,一个迎面而来的男青年扯着喉咙唱:“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父亲悄声对我说:“唱跑调了,唱跑调了。”翻过一座山,父亲自己开始唱“悠悠岁月”,音是把得准,可父亲当时年近六旬,多年的生活磨难,已使他的嗓子变成了破沙锣,唱了两句,便不再发声。恰在此时,我们走到了一个山间的小庙前,一间低矮的夯筑土屋更显周围林莽的荒凉,一尊矮小的泥菩萨面前有一个未过漆的小方凳,不知是谁在上面放了一个印子米粑。当时乡下人打发乞讨人或敬菩萨都用米粑。乡下人,粮食是自己生产的,不缺;对他们来说,钱可是稀缺的。我们在无门的门框边站了一会儿,看到丛林小径上一个腰弯成近九十度的跛脚老太舂碓一般东踅西倒孑孓而来,看着让人难过。父亲将三张一毛的纸币压在那个米粑下,然后动脚走下那个山岭。几十年过去了,我一直忘不了那一幕:阳光一缕缕穿过树隙,空气仍旧很冷,没有任何其他生命的气息,只有一个垂老的婆婆在万家团圆的时候,一个人走在那原始森林一般的山野里,她有家人吗?多少年后,我一直悬揣这个问题。
父亲已走了近八年了,每次想起他當时唱歌的情景,既感暖意盈怀,又觉撕心裂肺般疼痛。每次想到父亲,就像瞧见了故乡常见的芭茅花,生出无限的怀念。
如今,很多地方常见花海,魏紫姚黄,无限华美,可我从没有为之倾倒,在我的心坎,一直飘扬着那一丛灰白的芭茅花。朋友问我:“这些专家研究出的新品花卉,难道还不如一蓬野草花养眼?”我无从回答。
看了《墙上的咖啡》这篇文章,我终于明白芭茅花走心的原因了。“我要两杯咖啡,一杯贴墙上。”这种低调的人文关怀,就如原野无人注目的芭茅花,低到尘埃,却总是直抵心灵。
所有的粉饰如同电镀,日久便见其斑驳,只有朴美自然不饰雕镌才可永远纯美,美到骨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