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时代的价值寻找与选择

来源 :唯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g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来自农村家庭的大学生是对城乡二元乃至两极文化感受最深的年轻群体。他们经历着适应城市和校园生活所必须面对的具体问题,这是一个开放时代的社会化过程。一方面他们看到了开放时代的机遇,另一方面,他们自身正在承担起对意义世界的价值寻找与选择。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开放时代;意义世界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6)11—0051—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资助项目(04SHB01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扈海鹂(1955-),女,江苏南京人,江苏省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社会学。
  
  一、问题的提出
  
  生活方式研究的基本视角是一个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一些早期的人类学家给文化下定义的时候,把“文化看成是社会全部生活方式的总和”。文化人类学这个视角的优点,使我们能从一种动态文化整体中,对不同类型的生活方式进行切割。
  社会化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它涉及到社会秩序的基础与社会角色的培育。生活方式的研究也离不开社会化问题,我以为,“社会秩序”的一面是社会结构,它的另一面,是生活方式的过程。它牵涉到社会生活活动、生活秩序中人们的价值认同、行为选择。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也是一场生活方式的转型,一个基本性质就是开放性。今天,当我们说中国已经变成一个开放社会的时候,常常间接地说明了两个东西:一个有现代生命力的社会;一个比过去复杂化的社会。所谓现代生命力是说它的兼容性、多元性,它不再是单薄的人性、单薄的伦理、单一性的关于人与社会的解释。所谓复杂性,是说它变成了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社会。所有异质性的社会,都是具有复杂结构的社会。在全球化提供的媒体图景、人种图景、科技图景、金融图景、意识形态图景下,一个开放的社会自然是个具有多元性、异质性特征的社会,一个具有跨文化情境的社会。
  农村大学生群体是全球化背景下一个独特的青年亚文化群体。从社会的角度,他们是正在完成代际流动、代内流动、城乡流动的群体。比起他们的前辈们来,他们是掌握、运作符号资源的新阶层。他们有主观中产阶级的期待,有对时尚、流行方面的审美体验。这个群体已不能完全用“朴实”二字来概括。他们本身也在发生“个人化”、“异质性”。
  从历时态上说,中国农村大学生群体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下产生的独特群体现象;从共时态上说,他们又是全球化背景下,信息产品、网络文化、流行文化的享用者。
  本文通过对省内外当代大学生的访谈,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当代农村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的转型进行解释。其中心观点是当代农村大学生正在经历一个开放时代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并喻文化的作用在加强,同时,他们自身正在承担起对意义世界价值的寻找与选择。
  
  二、“大学”:意义世界中的“价值”
  
  中国高校扩招后大学在校生数字剧增,学费涨价给贫困大学生带来很多痛苦,这只是一面。从我的访谈来看,那些进入了大学校园的农村大学生是带着自己的人生理想走进大学校园的。“大学”成为一种符号。对于青年人来说,大学这个符号是一种理想与社会承认的开始。上“大学”,代表着一种人生的信仰、信念的成功,这不仅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的积淀,而且是现代社会向上流动的理性平台,也是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青年人走向未来的人生冲动。它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村青年带来巨大的自强动力。这是一种很深的情结与情感。
  S6同学说到自己父母在建筑工地打工,为自己支付着血汗钱时,眼泪就流下来了,但转而又自豪地说,她姐弟俩都上大学了。家里虽然穷,还是令全村人刮目相看,令全村人自豪。
  “意义世界的‘大学”’——代表了过去人生生涯的一段艰难的奋斗经历,它已经成为无价的人生财富。中考、高考或复读都成为一种走向这个意义世界的“集体记忆”,不断给他们带来人生的动力。
  W5同学认为,现在还经常想起高中老师的那句话,“要想抬头,先要埋头,紧一紧一身劲,松一松一身松”。
  今天中国的应试教育,把大学放在了一个人生的重要目标,甚至是一种社会地位的目标上。因此在小学期间,就开始排名次。而中考、高考几乎像人生十字路口,客观上使大学被赋予了人格价值。农村大学生因为存在这份意义世界的价值,会对自己逆境奋斗经历以更多的自我肯定。他们像站在另一种精神世界的山头上。
  W3是一个来自烟台的硕士生。妈妈是农民,父亲在供销社工作。他身上有一种朴实、乐观的自信。他的大学是在烟台上的,现在南京读硕士,我问他,你认为烟台与南京有什么差别,他说,没什么,城市都是冰冷的。他说,妈妈朴实、勤劳、注重细节,没有小家子气。她的品格影响了我。我问他,你认为你属于哪个阶层,想过吗?他说,精神上、思维方式上属于中层,这不是钱可以衡量的,我在公交车让座,做兼职时,在上海路的坡上帮民工推运大米车,我这样做下层的人就不会对社会绝望,自己心情也好。今天,父母的眼光已不能帮我解决问题,我有事自己消化。但他们的品格留给了我。
  
  三、信念:并喻文化中的自我解释
  
  中国是在“文革”结束后开始改革开放的。“文革”式的动乱带来原有信仰被解构。市场化改革,不仅是一场世俗化的大潮,而且使得以往时代神圣的东西不再具有完整意义,并伴之怀疑与逆反的心态。信仰、信念的状态、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向某个权威、机构索取信仰的解释,而更多是自我解释;是在同辈群体互动中的自我解释,在此过程中,与个人的利益相联系的人生价值被凸现出来了。
  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从小就处在社会急剧变化的社会情境之中。他们似乎一直在和某种“不确定性”作斗争,各种社会的变革不断“砸向”他们,不容他们选择固定的生活格式。(“砸向”,是他们自己的语言)。他们处在共和国历史上“生活方式最丰富”的时代,却又是没有“确定性”未来的一代,是个人生存的意义与位置“自我寻找”的一代。因为“社会”告诉他们的一些概念,已不足以支撑他们的心灵成长,甚至于曾经清晰的统一的价值已经不存在了。
  所以,笔者认为50、6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的信念是社会“场域”塑造出来,并且那个时代的“信念”真实地成为特定的文化与亚文化中的“习惯”。但在今天,对8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社会的“场域”已不能提供这样的表达曾经的信仰状态的认知与惯习。快速变化的日常生活与文化的体验,提供的是一种自我认知的框架,一种可在并喻式文化中共同分享的价值。
  当问及信念、信仰是什么时,多数来自农村的同学认为,信念就是“成功的欲望。不再是农民”。也有的同学说是竞争,并做好竞争的准备。在今天,大学生中的“信念”已不是与宏大目标相联系的 人类命运,更多是个人当下的~种志向。
  W6同学认为“今天的大学生主观是为自己,客观为国家,我手上有一万,我为自己;我手上有十亿,我为国家。否则,既不可能为父母,也不可能为国家”。
  在这样一种社会变动中,不可以认为那些来自农村的同学思想一定比城市同学保守。
  S3同学的家境很贫寒,父亲做建筑小工维持自己的学费与生活,现上大二。她说,上了大学后,她看到了校园里的这样一种景象,“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开放、西方化,个性要求变强,不希望被限制多”。当被问及这个“西方化”是指什么,她说,“重视个性、利益,向往更好的物质生活”。
  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却是她自己的解释。我问她“苦闷的时候,怎样化解呢?”
  S3说,“我喜欢看海岩的书,如《你的生命如此多情?》、《河流如血》等,看了后觉得,还有人生活还不如自己,我是白羊座的(热情活泼),但性格像金牛座(踏实好动),海岩小说的主题是生存。”
  笔者在访谈中感受到当代农村大学生成长中的智慧,会感动那些年轻学子们自我意识与思考的水准,感动从他们那里得到的这样一些哲学式的人生语言:
  “人生的成熟主要是两个习惯,思考的习惯、做事的习惯”。
  “大学期间,主要应付两件事,学习与感情。”
  “我认为现在大学生教育的最大失败,是没有培养出农村孩子的自信。”
  “我常常想这个时代,我们要守住什么呢?时代对我们心态的刺激,已经到了什么程度?无论是恋爱还是消费。我们需要编织温暖的故事,我们需要励志。我们渴望变化得更好。”
  “我常常会怀念计划经济时代的那种与父母亲的相处、交朋友,讲义气,老乡观念。我们今天越来越独立,却快乐与痛苦都在独自承担,社会在个人化。现在时代好吗?也许,自由是最大的财富!”
  W7是一个来自徐州农村的青年,历史专业的研二的学生。他称自己是大男孩。他的女朋友有和他一样的孩子气,她是在城市长大的,居然双方家长都没有反对他们相爱(这在我的访谈中是惟一的一对)。
  他说,我很看重这份情感,我要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我很少去想我的信仰是什么,我只去区分好的价值、不好的价值。笔者问他,支撑你心灵深处奋斗的东西是什么,他说,就是那种我想要的生活!
  
  四、开放时代的“郁闷”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与社会转型的深入,原来那种整齐划一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不再存在,或者它已经不能带来个人生活的支撑与预期。社会生活的多元化、杂质化,也带来大学生生存状态的零散化、个人化。特别是就业的压力,自身社会资本的缺乏,大学生就业难的信息与现实,也折射到校园生活中,表现为同学交往的理性化、个人化,心理压力增大。这种来自自我奋斗、自我抗争的精神价值有时也是很单薄的。
  W4同学来自南京近郊的一个农村家庭,正读大二。他说,同学之间的精神交流很少,平时常常觉得很茫然。电脑上好像什么都有,不知道缺什么?又好像缺少什么?我是学工商管理的,到过一个物流中心,发现学的东西没有一样有用。在校听过一个书记的讲座,听完后,我认为他们并不知道我们想什么。
  W6同学来自泰州的一个乡镇,看上去是很自信的样子。“上大学时是99年,上网热,每周打两次网络游戏。足球、篮球、上网我都喜欢,但玩了以后并不轻松。进大学后,压力很大。比较郁闷!郁闷是什么呢?空虚、迷茫、空荡、飘浮,不玩不快活,玩也不快活。”
  W8曾在安徽某农村中学教过一年的书,后到南京来读硕士研究生的。
  W8说,“走出来是‘幸运的’,原来的生活方式结束了。现在进了这个圈子,在圈子中,又是最边缘的、最低一级的。现在网上碰到‘陌生的当代人’,我会劝他们不要考研。有个同学在合肥经济开发区教书,想考研。我劝他别考,我也告诉原来学校里那些曾羡慕我,想仿效我的老师,别考了。他们存了钱,也有了家庭,不值了。所谓硕士生文凭,不就是一张纸吗?如是自费生,一年要花7千元。现实太残酷了:考大学一族,考研一族,考公务员又是一族(今天的公务员得到的太多了)。一个本科生,有事业、有工作,有什么不好?读了三年硕士,什么也没有!”
  我问他,“你觉得你是哪个阶层?”他答,“原来的同事把我看成更高一个层次,但我认为“我们是剧中人”。我接着问:“精神上是中层吗?”“不,精神上是低层、经济上也是低层!”
  并非只是来自农村、乡镇的同学有这种情形;城市中一些经济条件很好的同学也依然是这样。笔者问家庭条件不错的S1同学,你的信念是什么呢?
  S1说:“过去我信我自己,现在有点信佛。希望祈福平安。佛有一种很安详的样子,让心里回到平衡,不像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很恐怖。”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当代大学生,并不执意去索取统一的答案,他们关注自己内心的平衡与喜好。并用自己的思考建立某种平衡。
  一个学工艺美术的大学生,在电脑上下载了格调很灰色、压抑的日本作品《旅人日记》、《莉莉周的一切》。我问她,“这个世界那么多的影像、图片,是不是觉得乱乱的?”她说,很好啊,很丰富,视传改变了一切。”笔者问“你喜欢其中的什么”,她答,“那种模糊的、不确定的色彩与感觉,我想那是一种确定的人生的体验!”
  在自我意识快速生长的同时,当代大学生对孤独等多种情感的感受大大超过以往,尽管他们看上去很时尚,内心是不一样的。大学生成为网络博客点击的大军。大学生、硕士生中自己开博客的人越来越多。用他们的话说,“一个博客园地就是让自己快乐的家,还可招待自己的朋友”。理工科的同学不再拘泥于一个工具性世界,会在自己的博客里,谈论后现代是什么,讨论艰深难懂的伯格曼的电影。
  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需要在变革年代寻求价值与解释,甚至他们更相信自己体验中的寻找。农村来的大学生亦是如此。中国“三级两跳”的社会变革向他们展示了社会变革的巨大张力,但城乡二元结构的某些刚性效应带来的他们社会资源的匮乏,经济生活的艰难,又使他们处在迷茫与无奈之中。
  另一位来自农村的学哲学的研究生,说自己是“超级孤独”——“我觉得自己走上了一条路一看不到风景的路,没有人帮助你,现在会很怀念小时候生活的无忧无虑”。笔者问他:你觉得生命的养料是什么?他说,大学时读的现当代文学的那些东西。
  笔者问过S3同学,她是学校的学生会主席。“你觉得你很自信吗?”S3说,“面对我的同学,我是自信的,但面对社会看不见的关系网,我不自信,我胆怯……”。
  不能简单地说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其实在这个时代自觉地在寻找意义世界的价值。这种状态很像鲁迅说过的铁笼子,开放的时代唤醒了今天的年轻人。今天大学生越来越独立,但同时社会越来越不确定、越来越多元。所有 的选择都伴随着痛苦,都需要独自承担。如果问他们,现在时代好吗?他们会觉得很难回答,但是,多数人还是选择肯定的回答:“社会在个人化。自由是最大的财富”。开放时代与大学扩招给了当代青年、农村大学生比过去更多的机会与平台。所有的快乐与痛苦都在和选择相关。
  
  五、结语:寻求合理化
  
  早期社会学的独到之处是他们试图建立起一种新的合理化解释。特别是马克思·韦伯把合理化的概念,作为自己重要的理念范式.以区别传统时代的神圣化、完美化。我以:为,构建一种“合理化”尺度,也是我们理解当代农村大学生问题的一种分析思路。
  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并不是一种错误。在全球化、信息革命背景下,中国在经历“村落的终结”、“城市时代”的开始。教育的经济功能被强化,教育成为最重要的人力资本的投资。教育资格在取得职业成就的过程中已变得极为重要,这是现代化进程的趋势。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层与社会化的关系将日益突出,这是开放时代社会化的重要特点。高等教育扩招彰显了中国社会结构不平衡性的深刻矛盾。农村大学生面临新的机遇,也承受着城乡二元结构强加给他们家庭与个人的生存压力与选择,承受着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在当下中国并存冲突,带来的跨越与不平衡性。从我做的调查与访谈来看,许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研究生在精神心理世界是属于那种非常不稳定的、充满焦虑、非常无奈的感受状态,尽管他们看上去比进城市打工者拥有更多的文化资本。
  很难给城市或农村学生下一个统一的结论,总的来说.理性、平等、民主、尊重他人。是当今大学生的共有素质。正如杜威说过的,“民主是一种联合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进步的因素。
  面对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分化,没有什么家庭背景的同学,面对未来的就业市场和社会竞争,更会有力不从心、无法驾驭之感。他们会说,这个文凭并没有什么荣耀。只要走出象牙之塔,看看父母的生活,就会觉得这是一种耻辱。比起那些初中、高中毕业就去打工,当了老板,并结婚生子的同学,他们会心生羡慕,觉得自己一无所有。
  也许可以认为当代农村大学生是信息时代最“没有幻想”的青年群类。他们可以直接要求导师帮助他们找工作,直接说自己要拉关系,直接说自已想傍大款(某个有实力的导师),他们似乎活得非常现实或功利;但他们同时也恨这个社会不透明的关系,时时担忧自己的工作,他们非常辛苦地考研、考博、考公务员,考各种各样的资格证书……,找家教、打零工,活得丰富而又艰难。当然,他们又会非常积极地要求入党,并认为获得党员的资格,既是进步的,又是功用性的符号。虽然才20岁出头,他们重视人际关系的程度超过以往时代这个年龄段的人。很多同学已深谙社会潜规则,所以,他们既现实又理性。
  舍勒在20世纪上半期就提出,现代现象是一场“总体转变”,它包括社会制度层面(国家制度、法律、经济体制)的结构转变和精神气质(体验结构)的转变。在他看来,实用价值与生命价值的结构性的主次位置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现代体验结构的转型表现为工商精神气质战胜并取代了神学一形而上学的精神气质。他说,“在现代道德中价值有一定的序列。价值序列最深刻的转化是生命价值隶属于有用价值;……一切可有意义称为‘有用的’东西,都变成了产生舒服的手段……所以有用事物的最终价值也由它们占有者的享受能力来决定”。
  这样一种精神气质、体验结构的变化也在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农村大学生中发生了。同样,对于他们,更为现实的是随着中国市场化的深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信息时代对劳动者“人力资本”的一般性要求的普遍化,“大学已经丧失了培养英才的职能,只能成为白领工人的再生产机构”。“大学毕业等于英才的公式实际上已经崩溃了”。
  那么,面对农村大学生。社会的责任是什么?笔者认为.应是理解他们,为他们提供制度性的社会关怀,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为他们创造更合理的成长环境。
  研究社会结构、阶层与文化传递之间的关系,从分层角度研究社会的价值观念的走向及合理化方式,并引导青年群体的成长,是当下教育社会学所要研究的课题。
  责任编辑:黄 杰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 要:江泽民的调查研究思想包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从地位论上说,调查研究是领导者的必修课,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从功能论上说,调查研究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形成决策共识的重要途径、解决知行矛盾的关键环节、提高领导干部素养的有效手段;从方法论上说,调查研究要有着眼于决策的问题意识和致力于求真的科学方法,并且用制度化的方法来保证调查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  关键词:江泽民;调查研究;地位;功能;方
期刊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一直采取“双向”管理模式,这一模式在其实施初期确有成效,但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急剧扩大,其弊端也逐渐显现。而理性的现实选择就是建立全新的“一地”管理模式。  关键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C9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6)01-0042-03  作者简介:杨燕芳,女,中共泰兴市委党校教员。 
期刊
摘 要:2001年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决定》,在保留原有离婚认定标准“感情确已破裂”的同时,增加了五项列举条款。但《婚姻法》仍然存在立法逻辑矛盾现象。以婚姻的契约本质为切入点重新确定离婚标准,同时增加列举性条款,有助于解决理论及实践困惑。  关键词:离婚;感情;婚姻关系;破裂  中图分类号:D9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6)03-006
期刊
泰州市高港区组建于1997年4月,地处苏中大地,濒临长江,是泰州市的“南大门”。近年来,该区紧紧围绕“一年率先建成、二年巩固提高、三年跻身全国先进”的创建目标,积极推进“平安高港”建设,2003、2004年连续两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社会治安安全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以人为本,夯实思想基础    为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创建工作中的作用,他们
期刊
摘 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从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的一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战略任务。近年来学术界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研究仍有待深入之处。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述评  中图分类号:D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5)08/09—0027—04    一、“党的执政能力”的内涵    理
期刊
摘 要:中共七大是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的光辉典范,它使党的民主理论得以科学总结,党的民主制度得以进一步完善,党内民主得以具体实践,为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发展、完善党内民主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七大;党内民主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5)08/09—0020—04    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
期刊
摘 要:农村孩子上不起学、骨干教师大量外流和城乡办学条件差距不断扩大,是当前农村义务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的财政经费投入不足、地方政府在学校布局调整上的失误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当前政策调整的目标,应是让全体社会成员尽可能公平地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利和资源,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
期刊
摘 要:与山东相比,江苏的海洋经济战略位置不够突出,开发层次和效益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思想观念上的因循守旧和开放、创新意识不强。加快江苏沿海经济的开发,应遵循客观规律,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港口建设为突破口,处理好港口、产业园区与城市的关系,港口与腹地的关系,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关键词:海洋经济;沿海开发;战略;规律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期刊
摘要:目前,中国正在进行法官职业化建设。为此,了解法官的职业规范和角色要求,无疑有助于这项工作的展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多次对法官的角色要求在应然层面上进行了解读,尽管时间已过去一百多年,但它蕴含的精神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法官角色;经典作家;角色  中图分类号:D9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5)11-0044-03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
期刊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按照“和谐”要求,改进帮扶工作,促进老区发展?围绕这一课题,我们对泰州境内28个黄桥老区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以往的“帮扶”工作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了对策思考,供有关方面决策时参考。    一、把握“和谐”大局,更新“帮扶”理念    按照“和谐”要求,改进帮扶工作,促进老区发展,首先必须确立如下观点与共识:  1.老区发展问题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战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