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限制了高校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一种理念和方式,让学生自己成为自己。本文分析了我国人才培养中的现实困境,指出了人本理念的理论依据,并进行了理性思考。
关键词:人才培养 人本理念 适用 超越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培育了一大批人才。有资料显示,2007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495万,2008年增长到559万,2009年超过600万,2010年达到630万。应该说我国人才资源的总量是充足的。然而在这种总量充足的形势下,许多用人单位反而倍感人才缺乏。他们认为,当前许多高校毕业生在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并非用人单位所需的理想人才。从更高更远的视角来看,当前我国的人文、哲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为何没有世界公认的经典理论或绝世佳作?为何我国的科研人才创造不出世界顶尖级的科研成果?为何我国一直以来缺乏诺贝尔奖获得者?值得深思。
“把自己培养成为自己”,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张楚廷先生关于教育目的的教育哲理。“所谓把自己培养成为自己,这后一个自己是更高尚的自己,更高大的自己;这后一个自己还是他自己,不是别人,一个更聪明、更有智慧、更懂得关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自己,更懂得关注人类命运的自己”。张先生以哲人深蕴的理论分析和教育家深邃独到的伯乐眼光,从“以生为本”出发,研究大学的人才培养问题,始终体现出尊重学生,尊重人才的人本理念,值得我国高校借鉴。
一、现实困境:人本理念缺乏,全面发展难以实现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我们的学生全面发展了吗?长期以来,传统教育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高校人才培养在思路上仍然存在着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大学自治、大学自主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二是“学术自由、学术兴校”等办学理念还未真正形成气候,“为学术而学术”、“为知识而知识”的求知、求真氛围难以形成。三是创造性培养目标缺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为考试内容匆匆而教,多数学生为考试及格无奈而学,思维定势,而且教师多角度引导不够,学生自主学习风气不浓。四是本末倒置。虽说“以学生为本”,但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仍然是被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被忽视。五是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大多注重实用性的专业课程学习,忽略了人文、哲学、社科知识以及情感、艺术等对学生身心的陶冶,使得学生发展片面,对生活的热爱和美感不足。六是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效率不高。由于受到上述问题的束缚,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缺乏思想、缺乏个性,缺乏自由,缺乏创造,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难以立足。
二、理论依据:人才发展过程需要人本理念
人本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本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本理念是人才培养中的核心理念。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应倾注更多的人本理念。
1.人的哲学要求以人为本
如何贯彻人本理念,首先必须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人是什么?马克思认为,人的根本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这种可发展性是天赋的。张楚廷教授在《高等教育哲学》中说:人是可以获得新的生命,纵使环境、教育可以影响这种获得,但却只能是自己去获得。“人要学会做人”。这里的前一个“人”是生命,后一个“人”是获得了新的生命的生命。这些无不都在说明一个问题: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无限潜能。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了发展成为人才的先决条件。因此,我们要以人为本。不能只认为现有成绩、做出了贡献的“人材”就是“人才”(即显性人才),还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隐性人才”和“准人才”;高校学生就是这种可以造就的“隐性人才”和“准人才”。
2.教育规律呼唤人本理念
教与学的问题,谁更基本?学。因为学才需要教。因为有了学生才需要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少教或不教。著名哲学家康德说:“人的目的是做人,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如何做人。”教育家潘懋元说:“教育的直接任务是促进人的发展。”教育学博士生导师黄济说:“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并能成为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求发展的社会主体。”这些思想对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大学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人才培养的思想和方法。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就是在西方浓厚的思想文化环境下诞生的,它与西方古典的自由教育思想紧密相连。在西方国家,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利机构,大学不受政府的直接控制,享受高度自治权,大学有成立学校、自行聘请教师、自主选择生源、自主确立课程和专业、自行分配、使用经费的自由,学生在大学可以自由探讨、自由辩论、自由演讲,学术在大学享有绝对的权威。在课程设置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课程和教师。这些思想在大学根深蒂固,并不断传承与超越。因此,西方国家的大学大多培养了世界顶尖级的学术大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思想独特、个性自由、创造能力强,并在各行各业对世界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长期以来,我国“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和发展,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教学效果,整体上的结果是使得我国培养的人才质量不高。因此,应以学生为本,坚持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模式,让老师去适应学生,让学生自己超越自己,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理性思考:科学定位,让学生自己成为自己
从理论上讲,高校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潜质和基础,都是“隐性人才”或“准人才”,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影响下,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与超越,都可能发展成为“人才”,关键是培养,而培养最重要的是方式与方法。
近年来,我国高校纷纷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分析与研究,对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这些一定程度上都没有解决人才培养上的根本问题,那就是:人的根本就是他本身。
“让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重在构建一种学生自主学习、不断适用与超越的人才成长氛围。这种模式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激励的手段不断激发学生,使之永远处在一种自主的积极的学习兴趣之中,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1.关于政府
应让大学“自己管理自己”,逐步取消大学的行政职能和政府对大学的干预。
2.关于学校
办学理念方面:厉行教授治校,倡導学术自由,树立学术的绝对权威;在办学理念、校园文化、隐性课程等方面,营造重知识、重学术的浓厚氛围;树立“人本理念”,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培养方法方面:在培养目标上,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潜质,可实行分层培养,但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要优先人文、哲学、社科、美学等课程的开设,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安排课程,逐步设置人文类各种专业,以人文精神引领教育创新,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将教师的人文素养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加以考核;在评价机制上,逐步取消“考教分离”,实行“考评结合”。让教师不为考试而教,学生不为考试而学,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自由和想象空间。
3.关于教师
教学上要思考如何进入课堂?带着什么进入课堂?怎样才算上好了一堂课?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教学中发现问题,促使教师进行研究,而研究的结果又要到教学中去检验。
4.关于学生
学会“学”、“问”、“思”、“悟”,主要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把握自己,不断适用与超越,毕业后能迅速加入到市场经济的潮流中去,并做出成绩。
通过这种理念倡导,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改变学生“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的自由学习环境,使其成为“让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的一种方式,正如魏书生所言“把教书放在第三位,把育人放在第二位,把学生的自主发展放在第一位”。从而使得学生一步一步不断超越自己,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2]张楚廷.把自己培养成为自己[J].大学教育科学,2005,(6).
[3]严春花.学生档案功能与学生自我超越设想[J].长江师范大学学报,2010,(1).
[4]韩浩.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价值理念诉求[J].飞天,2010,(20).
基金资助:湖南省科技厅软课题(项目编号2009ZK3025);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课题(项目编号:52030739);湖南农业大学教改课题:“让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关键词:人才培养 人本理念 适用 超越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培育了一大批人才。有资料显示,2007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495万,2008年增长到559万,2009年超过600万,2010年达到630万。应该说我国人才资源的总量是充足的。然而在这种总量充足的形势下,许多用人单位反而倍感人才缺乏。他们认为,当前许多高校毕业生在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并非用人单位所需的理想人才。从更高更远的视角来看,当前我国的人文、哲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为何没有世界公认的经典理论或绝世佳作?为何我国的科研人才创造不出世界顶尖级的科研成果?为何我国一直以来缺乏诺贝尔奖获得者?值得深思。
“把自己培养成为自己”,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张楚廷先生关于教育目的的教育哲理。“所谓把自己培养成为自己,这后一个自己是更高尚的自己,更高大的自己;这后一个自己还是他自己,不是别人,一个更聪明、更有智慧、更懂得关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自己,更懂得关注人类命运的自己”。张先生以哲人深蕴的理论分析和教育家深邃独到的伯乐眼光,从“以生为本”出发,研究大学的人才培养问题,始终体现出尊重学生,尊重人才的人本理念,值得我国高校借鉴。
一、现实困境:人本理念缺乏,全面发展难以实现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我们的学生全面发展了吗?长期以来,传统教育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高校人才培养在思路上仍然存在着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大学自治、大学自主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二是“学术自由、学术兴校”等办学理念还未真正形成气候,“为学术而学术”、“为知识而知识”的求知、求真氛围难以形成。三是创造性培养目标缺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为考试内容匆匆而教,多数学生为考试及格无奈而学,思维定势,而且教师多角度引导不够,学生自主学习风气不浓。四是本末倒置。虽说“以学生为本”,但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仍然是被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被忽视。五是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大多注重实用性的专业课程学习,忽略了人文、哲学、社科知识以及情感、艺术等对学生身心的陶冶,使得学生发展片面,对生活的热爱和美感不足。六是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效率不高。由于受到上述问题的束缚,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缺乏思想、缺乏个性,缺乏自由,缺乏创造,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难以立足。
二、理论依据:人才发展过程需要人本理念
人本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本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本理念是人才培养中的核心理念。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应倾注更多的人本理念。
1.人的哲学要求以人为本
如何贯彻人本理念,首先必须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人是什么?马克思认为,人的根本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这种可发展性是天赋的。张楚廷教授在《高等教育哲学》中说:人是可以获得新的生命,纵使环境、教育可以影响这种获得,但却只能是自己去获得。“人要学会做人”。这里的前一个“人”是生命,后一个“人”是获得了新的生命的生命。这些无不都在说明一个问题: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无限潜能。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了发展成为人才的先决条件。因此,我们要以人为本。不能只认为现有成绩、做出了贡献的“人材”就是“人才”(即显性人才),还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隐性人才”和“准人才”;高校学生就是这种可以造就的“隐性人才”和“准人才”。
2.教育规律呼唤人本理念
教与学的问题,谁更基本?学。因为学才需要教。因为有了学生才需要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少教或不教。著名哲学家康德说:“人的目的是做人,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如何做人。”教育家潘懋元说:“教育的直接任务是促进人的发展。”教育学博士生导师黄济说:“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并能成为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求发展的社会主体。”这些思想对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大学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人才培养的思想和方法。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就是在西方浓厚的思想文化环境下诞生的,它与西方古典的自由教育思想紧密相连。在西方国家,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利机构,大学不受政府的直接控制,享受高度自治权,大学有成立学校、自行聘请教师、自主选择生源、自主确立课程和专业、自行分配、使用经费的自由,学生在大学可以自由探讨、自由辩论、自由演讲,学术在大学享有绝对的权威。在课程设置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课程和教师。这些思想在大学根深蒂固,并不断传承与超越。因此,西方国家的大学大多培养了世界顶尖级的学术大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思想独特、个性自由、创造能力强,并在各行各业对世界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长期以来,我国“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和发展,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教学效果,整体上的结果是使得我国培养的人才质量不高。因此,应以学生为本,坚持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模式,让老师去适应学生,让学生自己超越自己,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理性思考:科学定位,让学生自己成为自己
从理论上讲,高校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潜质和基础,都是“隐性人才”或“准人才”,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影响下,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与超越,都可能发展成为“人才”,关键是培养,而培养最重要的是方式与方法。
近年来,我国高校纷纷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分析与研究,对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这些一定程度上都没有解决人才培养上的根本问题,那就是:人的根本就是他本身。
“让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重在构建一种学生自主学习、不断适用与超越的人才成长氛围。这种模式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激励的手段不断激发学生,使之永远处在一种自主的积极的学习兴趣之中,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1.关于政府
应让大学“自己管理自己”,逐步取消大学的行政职能和政府对大学的干预。
2.关于学校
办学理念方面:厉行教授治校,倡導学术自由,树立学术的绝对权威;在办学理念、校园文化、隐性课程等方面,营造重知识、重学术的浓厚氛围;树立“人本理念”,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培养方法方面:在培养目标上,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潜质,可实行分层培养,但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要优先人文、哲学、社科、美学等课程的开设,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安排课程,逐步设置人文类各种专业,以人文精神引领教育创新,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将教师的人文素养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加以考核;在评价机制上,逐步取消“考教分离”,实行“考评结合”。让教师不为考试而教,学生不为考试而学,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自由和想象空间。
3.关于教师
教学上要思考如何进入课堂?带着什么进入课堂?怎样才算上好了一堂课?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教学中发现问题,促使教师进行研究,而研究的结果又要到教学中去检验。
4.关于学生
学会“学”、“问”、“思”、“悟”,主要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把握自己,不断适用与超越,毕业后能迅速加入到市场经济的潮流中去,并做出成绩。
通过这种理念倡导,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改变学生“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的自由学习环境,使其成为“让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的一种方式,正如魏书生所言“把教书放在第三位,把育人放在第二位,把学生的自主发展放在第一位”。从而使得学生一步一步不断超越自己,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2]张楚廷.把自己培养成为自己[J].大学教育科学,2005,(6).
[3]严春花.学生档案功能与学生自我超越设想[J].长江师范大学学报,2010,(1).
[4]韩浩.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价值理念诉求[J].飞天,2010,(20).
基金资助:湖南省科技厅软课题(项目编号2009ZK3025);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课题(项目编号:52030739);湖南农业大学教改课题:“让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