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人文之花绽放的声音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8972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我们找回了失落的“语文课堂底色”——人文性。人文性意味着语文教育不仅要教会知识,培养能力,充分发挥它的工具性,还要体现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培养和尊重。而作文作为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更应该闪耀着“人文的光彩”。但是回望我们给学生文章的评语,大多是公式化、模式化,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发扬优点和改正错误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对学生健康的写作心态的引导和高尚人格的培养。
  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方式使孩子的作文充满人文的灿烂阳光呢?这就需要我们巧妙地迁移绘画中的“点染”技法,在作文评语中灵活运用。我们要在与习作者进行心灵上的对话中,温和地交流和沟通,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通过长期的评语感染,领悟写作技巧,磨炼意志品质,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做人——作文”素质养成及其和谐发展。
  
  一、以热情的赞扬点燃自信
  
  第惠多斯说:“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作文一旦完成,特别需要适当的帮助和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作文成功的喜悦是他们热爱写作的不竭动力。在学生的作文中,教师要用心灵去感受、去捕捉文中的闪光点,挖掘文中的富有个性的内容,尊重学生真切的情感、真实的思想,真诚地激励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体验到成功,并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潜能的充分开发。
  如我班有位女学生,作文的语句特别优美清新,特别能打动人心。一次作文,她写道:“风声,‘哗,哗,哗’地响着,像一支隐约的歌曲,动听、优美、柔和……那歌声仿佛在耳边轻轻地诉说,诉说着这春的故事?我在绿色的草地上、原野上,张开双手捕捉风的歌,整个身子像在空中飞翔,心,便沉浸在这个大自然完美的音乐声中……”这就是小作者的真切体验,语言极富诗意。于是,我送给她一句简短而温馨的评语:“你的文字仿佛长了翅膀,一下子就飞进了读者的心田!这是真情的魅力呀!”于是,她写起文章来,总是投入自己真实的情感,身边的一个个平凡而满蕴真情的故事在她的文中演绎着,诗意地绽放着……。
  
  二、用真挚的情感触碰心灵
  
  “文如其人”是对作文与做人的关系的很好阐述。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往往只重视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而忽视了作文的育人功能。其实,不管是成人的文章还是小学生的作文,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他们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的一种流露。通过情感式的评语,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正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
  如一位学生在《我的妈妈》一文中流露出父母离异带来的极度伤感,而习作又文从字顺,情感真切。评语可以这样写:“你感情上的痛苦我很理解,值得欣慰的是,你是一个坚强的孩子,是个懂事的孩子,因为你写出了这样一篇令人感动的佳作。我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高兴,只要把握住今天,你的未来一定会是美好而幸福的!”这样,学生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关怀,愿意把自己的压力,困惑,看法倾诉在作文之中。这样,学生不仅提高了写作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对生活、对人生的认识,从而健全了自己的人格,使自己的精神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的人。谈心式的评语正是一种人文性的教育。
  
  三、以优美的语言激发美
  
  爱迪生说过:“最能打动人心灵的还是美。”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具有新鲜好奇的特点,运用活泼多彩的语言,恰当地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看法,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不足,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而且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更是一种关的熏陶。美的感染,美的激荡。
  如当学生表现出松懈、灰心、颓丧的时候,我给予其悄悄的提醒:“‘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的!”当学生取得了成绩有点骄傲、自满的时候,就为他写上:“……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能笑到最后的才是最美的笑!……
  总之,把人文精神渗透到作文评语中,让作文评语也“点染”上人文色彩,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我们就能听到学生的人文之花慢慢绽放的声音。让孩子的心灵在感动的天地中久久徜徉,必然会编织出灿烂的云锦,喷射出辉煌的光芒!
其他文献
平时听课后,经常有教师说:某节体育课的某个环节很有“味道”。究竟是怎样的课,怎样的环节使教师听起来、学生动起来感觉有味呢?    一、内容的选择    学生的学习过程,如果没有好的素材作支撑,就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为学生准备素材的过程是发挥组织作用的一个很好机会。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效、更加有味,我们提供的材料应尽可能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1、内容要有趣味性。能否让学生在体育活动
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了让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牵手,许多教师都有结合课文内容布置学生课前或课后收集资料的强烈意识。不可否认,这种延伸到课外的学习对理解课文内容的确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在课堂上交流这些文字资料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经常是拿出厚厚的一叠资料读一遍了事,甚至读得结结巴巴,对于资料中所蕴涵的内容和情感却不甚领会,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以下是一位教师上《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学生资料交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爱意的、富有诗意的、饱含情意的、体现创意的课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时常在思考这些问题。宋代朱熹在《观书》一诗中写到“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怎样让语文课堂这“渠”“清如许”并“活”起来呢?    一、教师的教法“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这个小舞台展示的是老师的才华,老师的智慧,老师的创造,学生的任务是配合老师来完成这种展示。即便在一些自称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舒展轻松的过程,是一个感受幸福体验的过程,是一个开启智慧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因此,小学生科学课的学习评价急需以艺术化的态度去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用艺术的评价去赢得课堂的精彩。    一、口头评价——多一份宽容,多一份鼓励    每一个人在心灵深处都渴望
小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显然,关注学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亲临体验,亲自感悟,是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的基石,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体验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一、创境激趣,引发学生体验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事物的兴趣。显然,只
品德课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一门主要学科。道德存在于生活中,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以回归生活为基本趋向”。作为小学课程,它所要回归的当然是儿童的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思想品德(以下简称“思品”)课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使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    一、走进生活选材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品德课原本是一个被师生
一、揭题    1.教师出示写有“圆”字的圆形纸片。提问:这张纸是——(圆形的)?  教师将这张圆形纸片贴在黑板上,作为课题。  2.请学生举例:你在哪里也见过圆形呢?(学生可能回答:硬币、透明胶布、轮胎……)教师注意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列举的是圆还是圆形物体。  3.教师谈话: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有关圆的图片,一起欣赏。(多媒体播放图片:日用品中的圆形物体,生活中常见的圆形图案、国庆花坛、盛开的向日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每个年段的阅读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大量的课外阅读已作为一种课堂的延伸和拓展。低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新课标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上述的要
怎样改变精批细改这种封闭、单一的作文评价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突破对学生习作批改的方式,改变“精批细改,改完罢了”的现象,以赏识的眼光审阅学生习作,以多样形式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长处,满足学生交流的欲望,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促使学生提高习作的能力。  一、生生互动评价  1.以自评自改为基础。学生写出的文章多半是半成品,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认真读读自己的作文。首先把一些书写错误,如漏字、多字、错字等,通
有人说,观摩课有两种,一种是“好看不实用”,另一种是“实用不好看”。近日有幸聆听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教材《我和祖父的园子》。 一股自然、亲切、简约之风扑面而来,新语文课堂教学的内涵也在这里悄然彰显,那便是内聚亦外扬。  何谓“内聚亦外扬”?著名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刘云生这样说:“内聚亦外扬”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纵横驰骋,谈天说地,展得很开,毫不拘束,但主题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