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课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一门主要学科。道德存在于生活中,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以回归生活为基本趋向”。作为小学课程,它所要回归的当然是儿童的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思想品德(以下简称“思品”)课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使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
一、走进生活选材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品德课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纵观我们的思品教材。不少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远离了学生的生活,缺乏现实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有必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抓住那些来自学生生活,反映学生道德需要、道德困惑以及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这时,德育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如,我发现学生热衷于生日请同学吃饭,相互送礼物,于是我在班上进行了一次“生日调查会”,向学生调查了四个问题: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的父母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的生日是怎么过的?你的父母生日是怎么过的?调查完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这时,学生有的说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很多,而自己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有的说,以后要多为父母做事,为父母分忧……我想,这时学生的认识定是发自内心的,是最真挚的。
二、走进生活感受
“教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思品教学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感受,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人生的美好艰辛,感受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学生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第四册《我们肩并肩》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请同学两人一组合作扮演盲人和跛脚的人互相搀扶着走一段路,哪个小组先到达终点,那个小组就获胜。开始时很多同学看到“盲人”、“跛脚”的人的样子就哈哈大笑。为了让小朋友们体会残疾人的艰辛,学会尊重、帮助残疾人,我邀请全班小朋友参加游戏,并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扮演盲人,一组同学扮演跛脚的人,让他们合作走完那段路。活动后让他们畅所欲言谈活动的感受,同学们都谈出了残疾人走路不便、生活艰难,再联系自己扮演残疾人的实际。他们认识到了不应该嘲笑残疾人,残疾人的心灵更应该去呵护,生活更需要照顾,自己应该尽力帮助他们。在无声的教育中,作出道德评价和行为纠正;在情趣的共鸣中,使学生的行为得到规范。
赞可夫说过:“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到生活中,进行体验,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当学生感悟到生命来之不易,父母养育自己非常艰辛,产生了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后,我又布置了一个课外活动——让孩子回家后和父母一起想办法制作一张成长卡。一是继续在生活中体验父母、家庭的亲情,和父母共享成长的快乐;二是体现课程“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激起学生创造的愿望和乐趣,制作的应是一张有爱心、有意义、有创意的成长卡;三是通过“成长乐园”的展示,渗透一种积极人生观的启蒙教育:人的成长道路上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平坦的大道,有坎坷的险途。有时一帆风顺,有时逆水行舟。我们的生活还刚刚开始,今后的路还很长,我们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父母,以愉快、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未来!
三、走进生活实践
思品教学必须从抽象化、空洞化、概念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让学生走进生活去实践。例如,教学《团结协作》这一课,为了让学生体会团结的力量,我设计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先用双手把鞋带解开,然后用一个手指去系鞋带(其他的手指不能来帮忙),同学们忙得不亦乐乎,结果也没有一名同学系上。接下来我又让同学们试着用一个手指系红领巾,让每名同学都充分体验到一个手指离开了集体做起事来很难,更何况我们人呢?这样孩子们从自身的经历出发深深地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课堂上没有说教,可是孩子们却从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找到了生活中的真理。通过这样有趣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使“团结合作才能办好事情”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上,而且永不磨灭。当然,我们的思品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课堂教学结束后,我让学生结合庆祝元旦,以小组为单位排练一个节目。活动中,我采访了每个小组,让他们说说是如何合作排练节目的,合作愉快吗。通过实践,学生亲身体验了团结协作的快乐,合作的意识也就自然地融入了学生的心中。诚然,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从而削弱了教育的导向功能。所以,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品课上的认识。
总之,学生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思品教学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才能真正地震撼学生的心灵。
一、走进生活选材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品德课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纵观我们的思品教材。不少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远离了学生的生活,缺乏现实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有必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抓住那些来自学生生活,反映学生道德需要、道德困惑以及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这时,德育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如,我发现学生热衷于生日请同学吃饭,相互送礼物,于是我在班上进行了一次“生日调查会”,向学生调查了四个问题: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的父母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的生日是怎么过的?你的父母生日是怎么过的?调查完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这时,学生有的说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很多,而自己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有的说,以后要多为父母做事,为父母分忧……我想,这时学生的认识定是发自内心的,是最真挚的。
二、走进生活感受
“教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思品教学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感受,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人生的美好艰辛,感受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学生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第四册《我们肩并肩》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请同学两人一组合作扮演盲人和跛脚的人互相搀扶着走一段路,哪个小组先到达终点,那个小组就获胜。开始时很多同学看到“盲人”、“跛脚”的人的样子就哈哈大笑。为了让小朋友们体会残疾人的艰辛,学会尊重、帮助残疾人,我邀请全班小朋友参加游戏,并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扮演盲人,一组同学扮演跛脚的人,让他们合作走完那段路。活动后让他们畅所欲言谈活动的感受,同学们都谈出了残疾人走路不便、生活艰难,再联系自己扮演残疾人的实际。他们认识到了不应该嘲笑残疾人,残疾人的心灵更应该去呵护,生活更需要照顾,自己应该尽力帮助他们。在无声的教育中,作出道德评价和行为纠正;在情趣的共鸣中,使学生的行为得到规范。
赞可夫说过:“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到生活中,进行体验,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当学生感悟到生命来之不易,父母养育自己非常艰辛,产生了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后,我又布置了一个课外活动——让孩子回家后和父母一起想办法制作一张成长卡。一是继续在生活中体验父母、家庭的亲情,和父母共享成长的快乐;二是体现课程“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激起学生创造的愿望和乐趣,制作的应是一张有爱心、有意义、有创意的成长卡;三是通过“成长乐园”的展示,渗透一种积极人生观的启蒙教育:人的成长道路上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平坦的大道,有坎坷的险途。有时一帆风顺,有时逆水行舟。我们的生活还刚刚开始,今后的路还很长,我们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父母,以愉快、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未来!
三、走进生活实践
思品教学必须从抽象化、空洞化、概念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让学生走进生活去实践。例如,教学《团结协作》这一课,为了让学生体会团结的力量,我设计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先用双手把鞋带解开,然后用一个手指去系鞋带(其他的手指不能来帮忙),同学们忙得不亦乐乎,结果也没有一名同学系上。接下来我又让同学们试着用一个手指系红领巾,让每名同学都充分体验到一个手指离开了集体做起事来很难,更何况我们人呢?这样孩子们从自身的经历出发深深地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课堂上没有说教,可是孩子们却从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找到了生活中的真理。通过这样有趣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使“团结合作才能办好事情”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上,而且永不磨灭。当然,我们的思品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课堂教学结束后,我让学生结合庆祝元旦,以小组为单位排练一个节目。活动中,我采访了每个小组,让他们说说是如何合作排练节目的,合作愉快吗。通过实践,学生亲身体验了团结协作的快乐,合作的意识也就自然地融入了学生的心中。诚然,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从而削弱了教育的导向功能。所以,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品课上的认识。
总之,学生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思品教学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才能真正地震撼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