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课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一门主要学科。道德存在于生活中,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以回归生活为基本趋向”。作为小学课程,它所要回归的当然是儿童的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思想品德(以下简称“思品”)课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使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
  
  一、走进生活选材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品德课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纵观我们的思品教材。不少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远离了学生的生活,缺乏现实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有必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抓住那些来自学生生活,反映学生道德需要、道德困惑以及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这时,德育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如,我发现学生热衷于生日请同学吃饭,相互送礼物,于是我在班上进行了一次“生日调查会”,向学生调查了四个问题: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的父母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的生日是怎么过的?你的父母生日是怎么过的?调查完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这时,学生有的说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很多,而自己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有的说,以后要多为父母做事,为父母分忧……我想,这时学生的认识定是发自内心的,是最真挚的。
  
  二、走进生活感受
  
  “教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思品教学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感受,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人生的美好艰辛,感受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学生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第四册《我们肩并肩》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请同学两人一组合作扮演盲人和跛脚的人互相搀扶着走一段路,哪个小组先到达终点,那个小组就获胜。开始时很多同学看到“盲人”、“跛脚”的人的样子就哈哈大笑。为了让小朋友们体会残疾人的艰辛,学会尊重、帮助残疾人,我邀请全班小朋友参加游戏,并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扮演盲人,一组同学扮演跛脚的人,让他们合作走完那段路。活动后让他们畅所欲言谈活动的感受,同学们都谈出了残疾人走路不便、生活艰难,再联系自己扮演残疾人的实际。他们认识到了不应该嘲笑残疾人,残疾人的心灵更应该去呵护,生活更需要照顾,自己应该尽力帮助他们。在无声的教育中,作出道德评价和行为纠正;在情趣的共鸣中,使学生的行为得到规范。
  赞可夫说过:“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到生活中,进行体验,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当学生感悟到生命来之不易,父母养育自己非常艰辛,产生了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后,我又布置了一个课外活动——让孩子回家后和父母一起想办法制作一张成长卡。一是继续在生活中体验父母、家庭的亲情,和父母共享成长的快乐;二是体现课程“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激起学生创造的愿望和乐趣,制作的应是一张有爱心、有意义、有创意的成长卡;三是通过“成长乐园”的展示,渗透一种积极人生观的启蒙教育:人的成长道路上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平坦的大道,有坎坷的险途。有时一帆风顺,有时逆水行舟。我们的生活还刚刚开始,今后的路还很长,我们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父母,以愉快、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未来!
  
  三、走进生活实践
  
  思品教学必须从抽象化、空洞化、概念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让学生走进生活去实践。例如,教学《团结协作》这一课,为了让学生体会团结的力量,我设计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先用双手把鞋带解开,然后用一个手指去系鞋带(其他的手指不能来帮忙),同学们忙得不亦乐乎,结果也没有一名同学系上。接下来我又让同学们试着用一个手指系红领巾,让每名同学都充分体验到一个手指离开了集体做起事来很难,更何况我们人呢?这样孩子们从自身的经历出发深深地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课堂上没有说教,可是孩子们却从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找到了生活中的真理。通过这样有趣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使“团结合作才能办好事情”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上,而且永不磨灭。当然,我们的思品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课堂教学结束后,我让学生结合庆祝元旦,以小组为单位排练一个节目。活动中,我采访了每个小组,让他们说说是如何合作排练节目的,合作愉快吗。通过实践,学生亲身体验了团结协作的快乐,合作的意识也就自然地融入了学生的心中。诚然,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从而削弱了教育的导向功能。所以,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品课上的认识。
  总之,学生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思品教学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才能真正地震撼学生的心灵。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已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然而,在学生表现欲都得到满足、个性得到张扬的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凸现文本的价值呢?    一、模棱两可即收场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一课时,提出了:“谈谈你对扬科悲惨命运的看法。”学生马上回答:“因为那是个人吃人的社会,穷人没有受到教育,所以只能受苦。”教师当即表扬了这位学生。于是,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教学片段  这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沟通无极限》教学片段实录——  师:不管你选用怎样的办法,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有一份真诚的心,要真正地尊重对方、理解对方。这样你就能解开两人之间的小疙瘩。  师:我和班上的一个同学之间也有小疙瘩,今天老师希望大家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和他进行沟通。好吗?  生:好。  (教师走到一个名叫鹏鹏的男孩身边)  师:我可以读你的日记吗?  (学生点头,教师朗读学生
一、有效性提问的含义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问,主要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可见,提出的问题巧妙,时机准确,会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从而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相反,盲目提问只会分散精力,浪费时间。  二、案例分析  一
在教学新内容之前,让学生预先学习教材,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预习,抑或说预学。教师对这种预学适当引导并加以利用,就可以使之成为重要的课堂资源。当前的学案教学模式(其载体是学案)正是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设计展开教学,它较好地体现了“让‘学’走在‘教’的前头”这一理念。管窥当下的语文教学,在学案运用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培养和加强,学案的内容设计缺乏科学化。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古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把它继承下来。同学们在课外和课内积累了不少古诗,谁愿意连续背四首,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  2.谁愿意背一首有关夏天或池塘或荷花的诗?  3.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当时有一位著名诗人,他一生写了3600多首诗
平时听课后,经常有教师说:某节体育课的某个环节很有“味道”。究竟是怎样的课,怎样的环节使教师听起来、学生动起来感觉有味呢?    一、内容的选择    学生的学习过程,如果没有好的素材作支撑,就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为学生准备素材的过程是发挥组织作用的一个很好机会。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效、更加有味,我们提供的材料应尽可能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1、内容要有趣味性。能否让学生在体育活动
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了让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牵手,许多教师都有结合课文内容布置学生课前或课后收集资料的强烈意识。不可否认,这种延伸到课外的学习对理解课文内容的确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在课堂上交流这些文字资料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经常是拿出厚厚的一叠资料读一遍了事,甚至读得结结巴巴,对于资料中所蕴涵的内容和情感却不甚领会,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以下是一位教师上《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学生资料交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爱意的、富有诗意的、饱含情意的、体现创意的课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时常在思考这些问题。宋代朱熹在《观书》一诗中写到“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怎样让语文课堂这“渠”“清如许”并“活”起来呢?    一、教师的教法“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这个小舞台展示的是老师的才华,老师的智慧,老师的创造,学生的任务是配合老师来完成这种展示。即便在一些自称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舒展轻松的过程,是一个感受幸福体验的过程,是一个开启智慧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因此,小学生科学课的学习评价急需以艺术化的态度去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用艺术的评价去赢得课堂的精彩。    一、口头评价——多一份宽容,多一份鼓励    每一个人在心灵深处都渴望
小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显然,关注学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亲临体验,亲自感悟,是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的基石,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体验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一、创境激趣,引发学生体验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事物的兴趣。显然,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