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改变精批细改这种封闭、单一的作文评价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突破对学生习作批改的方式,改变“精批细改,改完罢了”的现象,以赏识的眼光审阅学生习作,以多样形式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长处,满足学生交流的欲望,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促使学生提高习作的能力。
  一、生生互动评价
  1.以自评自改为基础。学生写出的文章多半是半成品,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认真读读自己的作文。首先把一些书写错误,如漏字、多字、错字等,通过朗读一一“啄”出。其次把句子读通。最后圈出自己觉得不错的好词佳句。让学生在自读中反省,改正错误;在自读中欣赏,感受快乐。
  2.以互评互改为核心。从写作心理来看,小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对自己的文章很难挑出毛病,但易于找出别人文章中的缺点。因此,不妨让他们做作文评讲的“第一任教师”,组织同组同学一起批阅。学生之间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接近,比起教师的批改容易理解与接受。让学生合作互改,他们不仅获得了帮助,而且还能从中锻炼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习作技巧也能得到提高。
  二、师生互动评价
  1.教师点评学生习作。对习作的评改,是对学生习作的再指导,教师往往注重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圈点,很少当堂评改几篇。其实,这种面对面的评改,具有很高的效率。它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还能创设生生互评的学习情境,并通过倾听,促进学生养成自我修改的好习惯。
  首先,我采用“分组抽读评改法”。我班有50人,按前后座位分成12个小组。我从12篇习作中(每组一篇)抽出一两篇点评。因为是抽样,学生觉得教师不看“面子”,每个人都有机会受到教师的指点和表扬,而不是老是表扬那几个作文写得好的同学。还因为是经全组人员评议修改后的文章,再由教师点评,对受点评的同学来说,心里较踏实,不怕读出自己的作文。因而,期待教师能给予更翔实的评价。尤其是中上等生,让他们有滋有味地读一读,绘声绘色地说一说,教师在一旁对存在的问题提一提,对一些精彩词句适时夸一夸,学生就会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乐趣,感受到教师的亲切,领悟到教师的期望,从而激发写作热情。另外,教师每次只评一两篇,符合小学生缺乏持久性的心理特点。因此,每个学生都听得很认真,尤其是受点评的学生和他所在的小组成员,因为“军功章”里有大家的功劳。
  其次,采用“精心写好评语法”。对学生的作文评价,我采用赏识教育的原则。在批改作文时尽量用肯定激励型批语、征求意见型批语和指明方向型批语。作文是学生的劳动成果,教师要善于用一双慧眼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句形象的语句、一个生动的词语,甚至一个准确的标点,都应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肯定他们的成绩,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例如,赞赏型评语:“你的知识面真广,并且能正确引用古典诗词,老师佩服你。”肯定型评语:“这个词在这儿很合适、很到位。”“你的结尾让人回味无穷。”“巧妙的过渡,使你的文章前后浑然一体。”这样的评语,既肯定了学生对作文技巧的灵活运用,又使学生体验到作文成功的愉悦与满足,从而激发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幽默型评语:“你不小心漏了许多标点不要紧,老师一口气读下去差点累趴下,下次可要当心噢。”指导型评语:“你是长着千里眼,还是戴着望远镜呢?隔得那么远,怎能看清老人的皱纹?”
  第三,采用“交换分层朗读法”。在作文讲评课上,我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互相阅读欣赏这些被教师圈出的“精彩”。较逊之作读“亮点”,普通之作读佳句,优秀之作读全篇。这样,人人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2.学生评议教师“下水文”。一开始,学生有点拘谨,都笑着不说话。他们认为老师写的作文,句句是经典,篇篇是范文。后来,我就进行自我剖析,和大家一起找问题,让学生知道老师写的作文也不一定是佳作,也有许多不足。渐渐地,几个胆子大一点的学生就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了。有时为老师一两句精彩的句子,他们会情不自禁地鼓掌,有时还会歪着小脑袋说:“老师,我认为还可以这样……”或“老师,我觉得这儿用这个字有点不妥,因为……”学生对老师的作文品头论足,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全身心地参与到作文的讲评中来,还能拉近师生的心灵距离,更是一次收获的机会。
  三、多渠道激励评价
  1.绘声绘色读佳作。“起雾了,那迷迷蒙蒙的雾,多像冬爷爷烟斗里冒出的烟。那树叶上、小草上、麦地里一层层霜花,肯定是冬爷爷生气时撕下的片片棉絮。那呼呼的北风一定是他睡着后发出的打呼噜的声音了……”我声情并茂地大声吟诵起班上学生的佳作,学生们津津有味地凝神倾听着。听罢,我让学生说说感受。有的说:“真好,想象丰富,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有的说:“这一定是老师从作文书上或网上摘抄的优秀作文。”还有的说:“这一定是个很了不起的作家。”我笑着边摇头边看着那个笑得嘴角都快“流口水”的小家伙,郑重宣布:“是的,他将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汪天翼。”霎时,掌声淹没了早已飞出口的开怀笑声。
  2.汇编“童心写真集”。小学阶段的习作,根本目的是激发、增强学生进一步写作的兴趣。为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以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为原则,激发学生的上进心,特别是那些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因此,我在批改时,尽量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还让学生把自己作文中的好词好句,亲手誊写在班级中的“童心写真集”上,这是他们最快乐的事。书写比任何时候工整,装饰比任何时候精心,因为这是他们智慧的体现、心灵的折射。教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这是何等让人激动的事情;墙头张贴着自己的习作,这是何等光荣;自己的习作能刊出,甚至能发表,这是何等自豪。多渠道的展示,给了学生更多表现的机会。学生的自信心在膨胀,“永不满足”、“我能成功”的思想不断滋生。
  (责编陈剑平)
其他文献
在教学新内容之前,让学生预先学习教材,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预习,抑或说预学。教师对这种预学适当引导并加以利用,就可以使之成为重要的课堂资源。当前的学案教学模式(其载体是学案)正是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设计展开教学,它较好地体现了“让‘学’走在‘教’的前头”这一理念。管窥当下的语文教学,在学案运用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培养和加强,学案的内容设计缺乏科学化。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古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把它继承下来。同学们在课外和课内积累了不少古诗,谁愿意连续背四首,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  2.谁愿意背一首有关夏天或池塘或荷花的诗?  3.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当时有一位著名诗人,他一生写了3600多首诗
平时听课后,经常有教师说:某节体育课的某个环节很有“味道”。究竟是怎样的课,怎样的环节使教师听起来、学生动起来感觉有味呢?    一、内容的选择    学生的学习过程,如果没有好的素材作支撑,就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为学生准备素材的过程是发挥组织作用的一个很好机会。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效、更加有味,我们提供的材料应尽可能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1、内容要有趣味性。能否让学生在体育活动
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了让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牵手,许多教师都有结合课文内容布置学生课前或课后收集资料的强烈意识。不可否认,这种延伸到课外的学习对理解课文内容的确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在课堂上交流这些文字资料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经常是拿出厚厚的一叠资料读一遍了事,甚至读得结结巴巴,对于资料中所蕴涵的内容和情感却不甚领会,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以下是一位教师上《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学生资料交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爱意的、富有诗意的、饱含情意的、体现创意的课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时常在思考这些问题。宋代朱熹在《观书》一诗中写到“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怎样让语文课堂这“渠”“清如许”并“活”起来呢?    一、教师的教法“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这个小舞台展示的是老师的才华,老师的智慧,老师的创造,学生的任务是配合老师来完成这种展示。即便在一些自称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舒展轻松的过程,是一个感受幸福体验的过程,是一个开启智慧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因此,小学生科学课的学习评价急需以艺术化的态度去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用艺术的评价去赢得课堂的精彩。    一、口头评价——多一份宽容,多一份鼓励    每一个人在心灵深处都渴望
小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显然,关注学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亲临体验,亲自感悟,是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的基石,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体验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一、创境激趣,引发学生体验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事物的兴趣。显然,只
品德课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一门主要学科。道德存在于生活中,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以回归生活为基本趋向”。作为小学课程,它所要回归的当然是儿童的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思想品德(以下简称“思品”)课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使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    一、走进生活选材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品德课原本是一个被师生
一、揭题    1.教师出示写有“圆”字的圆形纸片。提问:这张纸是——(圆形的)?  教师将这张圆形纸片贴在黑板上,作为课题。  2.请学生举例:你在哪里也见过圆形呢?(学生可能回答:硬币、透明胶布、轮胎……)教师注意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列举的是圆还是圆形物体。  3.教师谈话: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有关圆的图片,一起欣赏。(多媒体播放图片:日用品中的圆形物体,生活中常见的圆形图案、国庆花坛、盛开的向日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每个年段的阅读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大量的课外阅读已作为一种课堂的延伸和拓展。低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新课标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上述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