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切实改善农民工“边缘化”的身份定位、“荒漠化”的休闲方式、“乡土化”的人际关系和“空心化”的教育培训状况等文化生态。
【关键词】农民工;文化生态;改善路径
《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1年的中国内地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了51.3%。这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归根结底是个农民社会改造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变农业人口为城市人口,更重要的是改造农民文化、农民心态和农民人格。”因此,改善农民工的文化生态,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改善农民工“边缘化”的身份定位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由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之中,进城农民工即使在城市工作、居住多年,其身份还是被定格为农民。大多数农民工是农村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人,进城后,他们受到城市文化的浸润,很多人希望通过职业转换获得城里人的契约身份,但由于二元户籍制度的人为阻隔,无形中在农民工和所在城市之间划开了一道鸿沟。虽然农民工已完成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职业角色转变,但就身份而言,他们仍然被户籍制度界定为农民,这造成他们自我身份定位的悖反。据安徽省对外出务工人员的一项调查,农民工有42%的人把自己定位于农民,有49%的人认为自己“即非市民,也非农民”,只有9%的人认为自己算是城里人。
要改变农民工边缘化身份,应逐步打破现行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消除阻碍人口流动的制度因素,在户籍制度彻底废除之前,应削弱户籍制的身份定位功能,降低农民转化为市民的门槛,实行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条件的户口迁移登记制度,使农民工能由准市民进到“新市民”,最后成为市民。
二、改善农民工“荒漠化”的休闲方式
大多数农民工平时基本上处于一种工作、吃饭、睡觉的原始、单调的生活状态。据南京大学的调查,对“您工余时间干什么?”的多项选择,在10多种选项中,前几位的回答依次为:打牌38%,看电视37%,听收音机36%,聊天35%,逛街30%,看书报20%,其余的还有睡觉、干家务、搞卫生等。由此可见,农民工文化休闲方式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业余文化娱乐方式单调,二是花在文化休闲方面时间偏少,三是文化休闲的成本较低,四是体育锻炼基本上阙如。这种“荒漠化”的休闲状况,不易缓解工作、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压力,甚至容易导致农民工思想退化,去涉足一些不健康的娱乐方式,给身心健康、社会和谐带来一定的隐患。
要改变农民工文化休闲的“荒漠化”现状,政府、企业、社区和社会团体要形成合力,多管齐下,为农民工提供丰富的文化公共服务,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文化消费引导,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改善农民工“乡土化”的人际关系
中国农村的传统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亲缘(亲戚)、地缘(同乡)基础上的,形成“乡土化”的熟人社会。这种人际关系成为农民工内在的文化情结和行为定势。他们进城务工,首先得到的是亲戚、老乡的帮助,这又强化了这种心理行为定势。这种人际交往状况难以使农民工建立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成为城市的“他者”和“过客”,这是不利于农民工身份城市化的。
从某种意义讲,农民工进城的过程同时也是重新构建新的社会关系网的过程。在城市这个陌生化社会里,必须尽快熟悉城市人际关系的运行规则和城市公共礼仪,在公共平台上与他人交往,尽快做到与乡土化的亲缘、地缘关系的“心理断乳”,从城市角度看,应政府牵头,企业、社区等各方参与,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社会团体的组织功能,打造农民工与市民互动的交际平台,引导市民摈弃歧视农民工的偏见,使农民工尽快建立城市归属感。
四、改善农民工“空心化”的教育培训状况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低层次教育背景的农民工越来越难以胜任现代化企业的岗位要求。因此,要使农民工真正实现市民化的转变,首先就必须帮助他们完成职业技能培训教育,使之有一技之长,能在城市站稳脚跟。有的农民工也认识到自己要适应城市生活,要在城市中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自己,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南京大学调查发现,在城市打工者中,正在继续学习的人占样本总数的14.48%,有继续学习愿望而苦于没有条件的可能比例更高。农民工继续学习、职业培训还存在种种障碍:一是很多城市没有针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机构,二是大多数培训机构都是全日制教学,与农民工工作劳动时间相冲突,三是有的职业培训机构学习费用较高,农民工对此望而却步。要克服这些障碍,政府应引导、组织职业培训资源更多地向农民工倾斜,发动退休的专家学者、技术高超的退休职工、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以社区为主组织农民工学校,进行技術培训、文化补习、科普知识宣传、市民公德教育、政策法规学习等。有条件的地方可创办专门面向农民工的职业培训中心,并设立外来务工者培训基金,为农民工继续学习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
总之,农民工文化生态的改善是个较长时期的社会工程。这需要各级政府整合各方面的社会力量,为他们做好事,办实事,切实改善这一城市弱势群体的文化生态。
参考文献:
[1]中科院报告:中国内地城市化率已突破50%.中国新闻网
[2]吕新雨.农民、乡村社会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之路[J].北京:读书2004(4).
[3]张时玲.城市农民工: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基于安微的调查[J].合肥: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5(4).
[4]朱力.中国民工潮[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刘本锋(1952-),男,南昌人,江西科技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化学研究。
【关键词】农民工;文化生态;改善路径
《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1年的中国内地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了51.3%。这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归根结底是个农民社会改造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变农业人口为城市人口,更重要的是改造农民文化、农民心态和农民人格。”因此,改善农民工的文化生态,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改善农民工“边缘化”的身份定位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由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之中,进城农民工即使在城市工作、居住多年,其身份还是被定格为农民。大多数农民工是农村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人,进城后,他们受到城市文化的浸润,很多人希望通过职业转换获得城里人的契约身份,但由于二元户籍制度的人为阻隔,无形中在农民工和所在城市之间划开了一道鸿沟。虽然农民工已完成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职业角色转变,但就身份而言,他们仍然被户籍制度界定为农民,这造成他们自我身份定位的悖反。据安徽省对外出务工人员的一项调查,农民工有42%的人把自己定位于农民,有49%的人认为自己“即非市民,也非农民”,只有9%的人认为自己算是城里人。
要改变农民工边缘化身份,应逐步打破现行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消除阻碍人口流动的制度因素,在户籍制度彻底废除之前,应削弱户籍制的身份定位功能,降低农民转化为市民的门槛,实行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条件的户口迁移登记制度,使农民工能由准市民进到“新市民”,最后成为市民。
二、改善农民工“荒漠化”的休闲方式
大多数农民工平时基本上处于一种工作、吃饭、睡觉的原始、单调的生活状态。据南京大学的调查,对“您工余时间干什么?”的多项选择,在10多种选项中,前几位的回答依次为:打牌38%,看电视37%,听收音机36%,聊天35%,逛街30%,看书报20%,其余的还有睡觉、干家务、搞卫生等。由此可见,农民工文化休闲方式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业余文化娱乐方式单调,二是花在文化休闲方面时间偏少,三是文化休闲的成本较低,四是体育锻炼基本上阙如。这种“荒漠化”的休闲状况,不易缓解工作、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压力,甚至容易导致农民工思想退化,去涉足一些不健康的娱乐方式,给身心健康、社会和谐带来一定的隐患。
要改变农民工文化休闲的“荒漠化”现状,政府、企业、社区和社会团体要形成合力,多管齐下,为农民工提供丰富的文化公共服务,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文化消费引导,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改善农民工“乡土化”的人际关系
中国农村的传统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亲缘(亲戚)、地缘(同乡)基础上的,形成“乡土化”的熟人社会。这种人际关系成为农民工内在的文化情结和行为定势。他们进城务工,首先得到的是亲戚、老乡的帮助,这又强化了这种心理行为定势。这种人际交往状况难以使农民工建立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成为城市的“他者”和“过客”,这是不利于农民工身份城市化的。
从某种意义讲,农民工进城的过程同时也是重新构建新的社会关系网的过程。在城市这个陌生化社会里,必须尽快熟悉城市人际关系的运行规则和城市公共礼仪,在公共平台上与他人交往,尽快做到与乡土化的亲缘、地缘关系的“心理断乳”,从城市角度看,应政府牵头,企业、社区等各方参与,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社会团体的组织功能,打造农民工与市民互动的交际平台,引导市民摈弃歧视农民工的偏见,使农民工尽快建立城市归属感。
四、改善农民工“空心化”的教育培训状况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低层次教育背景的农民工越来越难以胜任现代化企业的岗位要求。因此,要使农民工真正实现市民化的转变,首先就必须帮助他们完成职业技能培训教育,使之有一技之长,能在城市站稳脚跟。有的农民工也认识到自己要适应城市生活,要在城市中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自己,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南京大学调查发现,在城市打工者中,正在继续学习的人占样本总数的14.48%,有继续学习愿望而苦于没有条件的可能比例更高。农民工继续学习、职业培训还存在种种障碍:一是很多城市没有针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机构,二是大多数培训机构都是全日制教学,与农民工工作劳动时间相冲突,三是有的职业培训机构学习费用较高,农民工对此望而却步。要克服这些障碍,政府应引导、组织职业培训资源更多地向农民工倾斜,发动退休的专家学者、技术高超的退休职工、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以社区为主组织农民工学校,进行技術培训、文化补习、科普知识宣传、市民公德教育、政策法规学习等。有条件的地方可创办专门面向农民工的职业培训中心,并设立外来务工者培训基金,为农民工继续学习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
总之,农民工文化生态的改善是个较长时期的社会工程。这需要各级政府整合各方面的社会力量,为他们做好事,办实事,切实改善这一城市弱势群体的文化生态。
参考文献:
[1]中科院报告:中国内地城市化率已突破50%.中国新闻网
[2]吕新雨.农民、乡村社会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之路[J].北京:读书2004(4).
[3]张时玲.城市农民工: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基于安微的调查[J].合肥: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5(4).
[4]朱力.中国民工潮[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刘本锋(1952-),男,南昌人,江西科技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化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