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背景
集体备课已经是当前基础教育所普遍采用的教研活动形式,成为实现反思性教学的根本途径。伴随着集体备课的全面开展,它所发挥的绩效并不一样,有些学校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案合并,缺少个性
部分学校和教研组,为了提高教师备课的效益,将各部分的章节和课时分给不同的教师,然后在集体备课时,大家把各自的教案本合并起来,组成了一个所谓的“集体备课材料册”。这样的集体备课,价值是有限的。虽然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但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没有了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讨论,谈不上教师心灵的碰撞和共同智慧的结晶,更是缺少教师个性化的设计,有其形而无其实。
2.复制教案,缺少钻研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各学科各册的教案越来越多地集中在网络上。于是一些学校的一些教师,把学校规定的集体备课时间,变成了网上搜索、下载、复制的时间。更多的是把别人的教学设计复制过来直接用于教学,而自己本身却缺少对教材的深入研读,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3.观念陈旧,缺少创新
(1)重教法,轻课程。课程是教学的客观存在依据,教学是课程的实施过程。如果说教学是前台,那么课程就是后台。但在集体备课过程中,人们往往关注的是更小的范围的前台,关注的是某一课时、某一章节如何引入、如何讲解、什么时候出示范例等一系列的教法问题,忽视对具体的课程及课程的其他方面的探讨。
(2)重理念,轻绩效。我们常说理念指导实践,但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这个活动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那个设计展现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等一系列所谓的新观念、新方法的讨论与设计,却不太关注学生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后到底有什么收获、是否真正达到了我们所期望的目标等问题,以致许多教师“公开课”一套做法,“常规课”又一套做法。
在以前的集体备课中,我校也出现了上述问题,学校一直在为如何解决集体备课所面临的困境寻找出路。在浙江省课程管理系统Moodle使用培训中,让我们认识到了Moodle平台功能的强大。在培训后的不断应用中,我们发现Moodle教学平台对进一步深化、补充和丰富集体备课的内涵,从而全面参与和管理课程实施过程有着显著的作用,于是,学校开始了应用Moodle进行集体备课的尝试。
Moodle 应用于集体备课的优势
首先,Moodle的设计不是仅仅停留在教学内容的管理与呈现上,而是更加关注对教学过程中各种“活动”的支持。它对教师角色的定位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一个学习社团中有影响力的榜样,是各种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是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实现预定学习目标的组织者。
其次,Moodle具备了任何e-Learning平台具有的功能,如内容管理、论坛、测验、作业、聊天、选项表、日志、标签和调查等。并且,它还拥有诸如任务分配、联系、对话、签到、日历和文件管理等功能。
再次,Moodle的操作十分简单。教师经过短期培训,就能掌握它的使用方法。此外,由于Moodle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所以很容易创建新的功能模块。
另外,Moodle模块化的结构设计使得系统的灵活性格外突出,修改和扩充十分方便。
Moodle环境下实施集体备课的策略和途径
经过实践,我们在不断的摸索中,总结出了在Moodle环境下实施集体备课的策略和途径,大致有四点。
1.开设课程,设定集体备课
要借助Moodle平台实施集体备课,首先要架设Moodle平台并在上面注册账户。然后填写登录窗口,登录后向平台管理员申请需要集体备课的一门课程。在申请课程过程中,需要填写一些相关的信息表单,主要内容为课程概述和申请原因。
申请课程待管理员审核通过之后,需要进一步对该课程进行详细的设置与管理,填写或选择相关课程的信息,一般情况下按默认即可,如图1。具体每个选项的意义可点击旁边的“?”进行查阅。当设置好课程的相关信息后,还需要将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添加到“课程创建者”的角色中来,以便大家对同一课程进行集体备课。如图2,是把夏建生和曹建明二位教师设置为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课程的共同创建者。
2.设计课程,实施集体备课
在实施集体备课过程中,参与的教师首先要在相互探讨的基础上,根据信息化课程设计模板完成课程设计。信息化课堂设计模板一般包含:设计者姓名、学校、班级、课题、学科、教时、日期、教学目标、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部分,其中教学过程可分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思等若干模块。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主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具体包括设计的目的、内容的选择、组织等内容。在实施集体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对课程设计,以及课程设计评价、学习和讨论,逐步完善信息化课程设计的模板,充分展示自己的课程设计思路,在与大家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
图3是我们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将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课程按课时进行分类。每个课时里包涵了教学范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要求和目标、教学探讨、学生作业上传等内容。参与备课的每一位教师,都可以通过右边的“添加一个资源”或“添加一个活动”来上传相对应的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活动。
对于集体备课的课程框架也不一定要按课时,有时根据某一堂课的时间顺序,经过共同商讨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几个阶段或环节来设计调整。
在Moodle环境下的集体备课过程中,参与备课的教师可以设计互动评价、投票、目标、讨论区、问卷调查等与课堂教学活动相关的模块插件,这既是一个集体备课的过程,也是一个课程设计的过程,更是一个教学平台内容的搭建过程。对于其中每一个教学插件的使用,教师首先要对其有所了解和认识,并在教学应用中逐步提高针对性。那些在课堂教学中根本不会用到的活动模块,在集体备课过程中也不需要去创建和设计。
3.实施课程,深化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并不是一项可有可无的教研活动,对于几位教师共同创建的课程,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来应用进行验证是否科学合理。以往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并不一定会使用共同设计或商讨的内容,但在Moodle平台上,你必须要去实践才能真正体验到集体备课的优势和价值所在。Moodle平台是基于项目学习和网络探究学习的平台,有着非常强大的功能,几乎包含了教师教学活动的所有功能。那么,如何来实施集体备课过程中共同创建的课程呢?笔者认为当前Moodle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课堂中实施课程的形式至少有以下几种类型。
(1)教师演示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讲台上已有的电脑,登录Moodle平台,运用其中的部分模块和功能,服务于课堂教学。这种实施课程的形式,并不是最理想的形式,但却适用于大多数的学校和教师。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特别是我国沿海地区的大部分学校,师师通和室室通已基本实现,多媒体进课堂也逐步成为教师教学的习惯,但离Moodle教学还有一定的距离。
(2)小组合作型。Moodle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是目前采用比较多的一种方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登录Moodle教学平台相互协作进行若干功能模块的学习。既丰富了我们现有的教学形式,也可较好地体现Moodle的教学功能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3)全员参与型。依托Moodle平台进行课程教学,最理想的状态是生均一台电脑,但我们现在大多数的学校教学离这个理想的状态还有一定的距离。既有教师无法适应完全的网络教学形式的原因,也有学生不能从传统的课堂学习中一下子转型到完全的网络学习的因素。但这样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应该是未来的主流。笔者认为,各校可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率先进行研究和实践这种全员参与型的网络教学方式。
4.管理课程,提炼集体备课
我们传统的集体备课方式,只关注备课的过程与方式,却不太关注集体备课后的实施、评价和管理。Moodle平台为我们提供了技术支持,很好地解决了过程管理的难点。依托Moodle,我们可以跟踪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在Moodle的“报表”功能中,我们选择相关查询的条件就能很方便地了解到有关信息,如学生参与Moodle平台进行学习的情况,参与活动的情况,在活动中进行了哪些操作。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调整调控教学。
利用Moodle平台的“成绩”模块,还可以及时查看学生在整个课程中的参与和学习情况,它是各个活动参与情况的集中反映,既方便了教师及时查看教学效果,又体现了过程性评价的精髓,更是对前期集体备课的管理与延伸。如在图4的界面中,我们可以看到所有学生在参与每一项活动中所获得的成绩以及每个学生的总分。系统提供了Excel和文本文件样式的下载,同时对于表中项目和加权指数都可根据需要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自主设定。
借助Moodle平台对集体备课的后期可以有更好的关注与管理。除了上述功能外,还有如制作评价量规、创建互动评价、备份课程资源等功能,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实践中去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从而把传统的集体备课只关注前期的教学设计转变到关注课程的全面参与、实施和评价、管理上来。
魔灯动态月月播报
Moodle培训在南京
2008年6月,江苏省南京市电化教育馆受该市教育局委托,举办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师Moodle(魔灯)培训班。全市各级高中、初中、小学、职业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参加了本次培训。
本次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各中小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推广网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体现学习资源的多样性,实施个性化学习,注重由学生自己进行研究和探索,使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营造探索氛围,评价探究的得失。
(上海师范大学杨明成 供稿)
集体备课已经是当前基础教育所普遍采用的教研活动形式,成为实现反思性教学的根本途径。伴随着集体备课的全面开展,它所发挥的绩效并不一样,有些学校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案合并,缺少个性
部分学校和教研组,为了提高教师备课的效益,将各部分的章节和课时分给不同的教师,然后在集体备课时,大家把各自的教案本合并起来,组成了一个所谓的“集体备课材料册”。这样的集体备课,价值是有限的。虽然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但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没有了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讨论,谈不上教师心灵的碰撞和共同智慧的结晶,更是缺少教师个性化的设计,有其形而无其实。
2.复制教案,缺少钻研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各学科各册的教案越来越多地集中在网络上。于是一些学校的一些教师,把学校规定的集体备课时间,变成了网上搜索、下载、复制的时间。更多的是把别人的教学设计复制过来直接用于教学,而自己本身却缺少对教材的深入研读,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3.观念陈旧,缺少创新
(1)重教法,轻课程。课程是教学的客观存在依据,教学是课程的实施过程。如果说教学是前台,那么课程就是后台。但在集体备课过程中,人们往往关注的是更小的范围的前台,关注的是某一课时、某一章节如何引入、如何讲解、什么时候出示范例等一系列的教法问题,忽视对具体的课程及课程的其他方面的探讨。
(2)重理念,轻绩效。我们常说理念指导实践,但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这个活动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那个设计展现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等一系列所谓的新观念、新方法的讨论与设计,却不太关注学生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后到底有什么收获、是否真正达到了我们所期望的目标等问题,以致许多教师“公开课”一套做法,“常规课”又一套做法。
在以前的集体备课中,我校也出现了上述问题,学校一直在为如何解决集体备课所面临的困境寻找出路。在浙江省课程管理系统Moodle使用培训中,让我们认识到了Moodle平台功能的强大。在培训后的不断应用中,我们发现Moodle教学平台对进一步深化、补充和丰富集体备课的内涵,从而全面参与和管理课程实施过程有着显著的作用,于是,学校开始了应用Moodle进行集体备课的尝试。
Moodle 应用于集体备课的优势
首先,Moodle的设计不是仅仅停留在教学内容的管理与呈现上,而是更加关注对教学过程中各种“活动”的支持。它对教师角色的定位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一个学习社团中有影响力的榜样,是各种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是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实现预定学习目标的组织者。
其次,Moodle具备了任何e-Learning平台具有的功能,如内容管理、论坛、测验、作业、聊天、选项表、日志、标签和调查等。并且,它还拥有诸如任务分配、联系、对话、签到、日历和文件管理等功能。
再次,Moodle的操作十分简单。教师经过短期培训,就能掌握它的使用方法。此外,由于Moodle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所以很容易创建新的功能模块。
另外,Moodle模块化的结构设计使得系统的灵活性格外突出,修改和扩充十分方便。
Moodle环境下实施集体备课的策略和途径
经过实践,我们在不断的摸索中,总结出了在Moodle环境下实施集体备课的策略和途径,大致有四点。
1.开设课程,设定集体备课
要借助Moodle平台实施集体备课,首先要架设Moodle平台并在上面注册账户。然后填写登录窗口,登录后向平台管理员申请需要集体备课的一门课程。在申请课程过程中,需要填写一些相关的信息表单,主要内容为课程概述和申请原因。
申请课程待管理员审核通过之后,需要进一步对该课程进行详细的设置与管理,填写或选择相关课程的信息,一般情况下按默认即可,如图1。具体每个选项的意义可点击旁边的“?”进行查阅。当设置好课程的相关信息后,还需要将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添加到“课程创建者”的角色中来,以便大家对同一课程进行集体备课。如图2,是把夏建生和曹建明二位教师设置为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课程的共同创建者。
2.设计课程,实施集体备课
在实施集体备课过程中,参与的教师首先要在相互探讨的基础上,根据信息化课程设计模板完成课程设计。信息化课堂设计模板一般包含:设计者姓名、学校、班级、课题、学科、教时、日期、教学目标、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部分,其中教学过程可分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思等若干模块。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主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具体包括设计的目的、内容的选择、组织等内容。在实施集体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对课程设计,以及课程设计评价、学习和讨论,逐步完善信息化课程设计的模板,充分展示自己的课程设计思路,在与大家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
图3是我们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将六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课程按课时进行分类。每个课时里包涵了教学范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要求和目标、教学探讨、学生作业上传等内容。参与备课的每一位教师,都可以通过右边的“添加一个资源”或“添加一个活动”来上传相对应的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活动。
对于集体备课的课程框架也不一定要按课时,有时根据某一堂课的时间顺序,经过共同商讨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几个阶段或环节来设计调整。
在Moodle环境下的集体备课过程中,参与备课的教师可以设计互动评价、投票、目标、讨论区、问卷调查等与课堂教学活动相关的模块插件,这既是一个集体备课的过程,也是一个课程设计的过程,更是一个教学平台内容的搭建过程。对于其中每一个教学插件的使用,教师首先要对其有所了解和认识,并在教学应用中逐步提高针对性。那些在课堂教学中根本不会用到的活动模块,在集体备课过程中也不需要去创建和设计。
3.实施课程,深化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并不是一项可有可无的教研活动,对于几位教师共同创建的课程,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来应用进行验证是否科学合理。以往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并不一定会使用共同设计或商讨的内容,但在Moodle平台上,你必须要去实践才能真正体验到集体备课的优势和价值所在。Moodle平台是基于项目学习和网络探究学习的平台,有着非常强大的功能,几乎包含了教师教学活动的所有功能。那么,如何来实施集体备课过程中共同创建的课程呢?笔者认为当前Moodle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课堂中实施课程的形式至少有以下几种类型。
(1)教师演示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讲台上已有的电脑,登录Moodle平台,运用其中的部分模块和功能,服务于课堂教学。这种实施课程的形式,并不是最理想的形式,但却适用于大多数的学校和教师。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特别是我国沿海地区的大部分学校,师师通和室室通已基本实现,多媒体进课堂也逐步成为教师教学的习惯,但离Moodle教学还有一定的距离。
(2)小组合作型。Moodle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是目前采用比较多的一种方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登录Moodle教学平台相互协作进行若干功能模块的学习。既丰富了我们现有的教学形式,也可较好地体现Moodle的教学功能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3)全员参与型。依托Moodle平台进行课程教学,最理想的状态是生均一台电脑,但我们现在大多数的学校教学离这个理想的状态还有一定的距离。既有教师无法适应完全的网络教学形式的原因,也有学生不能从传统的课堂学习中一下子转型到完全的网络学习的因素。但这样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应该是未来的主流。笔者认为,各校可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率先进行研究和实践这种全员参与型的网络教学方式。
4.管理课程,提炼集体备课
我们传统的集体备课方式,只关注备课的过程与方式,却不太关注集体备课后的实施、评价和管理。Moodle平台为我们提供了技术支持,很好地解决了过程管理的难点。依托Moodle,我们可以跟踪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在Moodle的“报表”功能中,我们选择相关查询的条件就能很方便地了解到有关信息,如学生参与Moodle平台进行学习的情况,参与活动的情况,在活动中进行了哪些操作。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调整调控教学。
利用Moodle平台的“成绩”模块,还可以及时查看学生在整个课程中的参与和学习情况,它是各个活动参与情况的集中反映,既方便了教师及时查看教学效果,又体现了过程性评价的精髓,更是对前期集体备课的管理与延伸。如在图4的界面中,我们可以看到所有学生在参与每一项活动中所获得的成绩以及每个学生的总分。系统提供了Excel和文本文件样式的下载,同时对于表中项目和加权指数都可根据需要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自主设定。
借助Moodle平台对集体备课的后期可以有更好的关注与管理。除了上述功能外,还有如制作评价量规、创建互动评价、备份课程资源等功能,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实践中去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从而把传统的集体备课只关注前期的教学设计转变到关注课程的全面参与、实施和评价、管理上来。
魔灯动态月月播报
Moodle培训在南京
2008年6月,江苏省南京市电化教育馆受该市教育局委托,举办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师Moodle(魔灯)培训班。全市各级高中、初中、小学、职业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参加了本次培训。
本次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各中小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推广网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体现学习资源的多样性,实施个性化学习,注重由学生自己进行研究和探索,使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营造探索氛围,评价探究的得失。
(上海师范大学杨明成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