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柏拉图的美学思想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c4653309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柏拉圖,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其留给后世的宝贵的思想财富,在整个西方思想的发展史上意义深远。朱光潜编译的《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是以文艺理论题材为主,集中体现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本文从“美是美的理式”本体论、艺术模仿论、艺术教育功用三点出发,将其美学思想做简要剖析。
  关键词:柏拉图;美学思想;理式;艺术模仿。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1
  朱光潜编译的《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是以文艺理论题材为主,选收了《斐徳篇》、《会饮篇》、《理想国》和《法律篇》等八篇对话集。可以说,这本对话集是柏拉图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作者运用“苏格拉底式的辩论法”,把各方观点都提出来,并将其中的矛盾逐层揭露,从而引向比较有说服力的结论,柏拉图从日常具体事例出发,以浅喻深、由近及远、层层深入,就美的本质、艺术模仿论及文艺社会功用等美学问题予以定论。下面,笔者就这本对话集中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做一梳理:
  一、美是美的理式
  关于美的本质,柏拉图指出“美是美的理式”,即涵盖了多个个别事物所共有的基本特征,理式不是人的单纯的思想,它是先于事物、独立于事物而存在的。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与大希庇阿斯对辩的方式,就美的本质进行了辩论。希庇阿斯说:“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苏格拉底反驳说:“如果一个漂亮的年轻小姐的美就是使一切东西成其为美的话,那么一匹漂亮的母马不也可以是美的?神还在一个语言里赞扬过它。”这句话意为具有美的属性的事物并不能回答美的本质。接着,柏拉图推论出,美是比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满足更持久、更稳定的,它不是感性的、快感的。在《大希庇阿斯篇》中,辩论的结果并没有明确美的本质,真正回答美的本质问题,而在《会饮篇》中,柏拉图做了“美就是美的本身,美就是美的理式”的定论。柏拉图认为:理式是一种绝对的美,它蕴含在个别事物中,这种美无始无终、自在自为,它是真正的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分享了这种美才成为美的事物。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还将美的理式分为六个层次等级:最初是个别形体的美;其次是一般形体的美;再者为心灵美;接下来是行为和制度的美;较高一层的美是高尚美;最后是上升到对美的理念的追求,即最高的理式之美——至善至美。这种对至善至美的追求,形而上学地将绝对美与具体事物本身的特性、存在美割裂了,将美绝对化了。
  二、艺术摹仿论
  《理想国》(卷十)中,柏拉图对诗人进行控诉,不准诗人进入理想国。他说诗就本质来说只是一种摹仿,是对理式世界摹本的摹仿,诗与现实世界之间是一种摹仿关系,它和“真理隔三层”。
  他举“三张床”为例来说明理式、现实世界和艺术的关系:《理想国》里所说的第一种床,即床的理式是不依赖于物质世界存在,是永恒不变的、最真实的;第二种床是“木匠所做的床”,是现实世界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没有普遍性、是不真实的;第三种床是“画家画的床”,它是画家临摹现实中的床的外形,不是床的实体,所以不真实,只是“摹本的摹本”,与“真理隔三层”。在柏拉图看来,世界分为理式世界、现象世界、艺术世界,理式世界是最接近神的、最至真至美的,而其他两个世界感性的,依附于理式世界存在的。在柏拉图看来,理式世界独立存在,并凌驾于感性世界之上,诗艺它只是迷惑人的幻象,与真知相差甚远,最不真实。可以说,柏拉图形而上学了理式世界,贬低了感性世界的存在价值,否认艺术世界的真实性和存在美,绝对理式世界与感性世界、现实世界之间是断裂的关系。
  三、文艺的社会功用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从政治、教育的立场出发,对诗的社会功用进行了一番探讨,并提出诗应该服务于政治这一文艺观。
  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建立和统治关键在于统治阶级的教育,由于文艺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文艺的内容和形式要做到尽善尽美。在他看来,荷马等诗人的诗将英雄描写成了普通的人,诗人都“逢迎人性中的恶劣部分”、“催残理性”,柏拉图主张将它们驱除出理想国,因为诗的内容的教育效果并不能将人们引向勇敢的、善的目的。可以说,柏拉图对文艺的态度正是由于他意识到文艺对社会、对统治的影响。在其“至善至美”的核心“理念”下,诗人笔下的英雄不该是失去理智、“低劣”的,这样不仅不能达到教化人们“四德”的目的,反而导致社会“节制”和“正义”的破坏,不利于统治和社会安定。
  综上所述,作为西方古典主义美学成熟时期的代表性人物,柏拉图的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建于他的“理式论“之上的,将代表绝对理性的理式与现实世界割裂,并使之孤立化、绝对化是其文艺观的理论基点。柏拉图的“美是美的理式”这一关于美的本体论断,虽然其美学思想是客观唯心的,但其中闪耀的理性思想光辉在整个西方思想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何乾三.《西方音乐美学史稿》[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校校园媒体在大学生获取信息、思想引领、价值观塑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校园媒体的发展与创新受到高校宣传机构以及媒体从业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了高校校园媒体的发展现状、校园媒体人员组织不善、经费受限等情况,分析困境的成因以及在新形势下校园媒体的发展趋势与良性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校园媒体;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黄健,男,东北师范大
我常驻足于校园最高层的一角,偷偷望向几间无不令人又爱又怕硝烟气息的小屋。前辈们躬身伏道,整片大地除去纸笔相碰的低吟,就只剩下时钟刻骨而又戏嘘的滴答声。一个个坚毅而又瘦削、饱满而又单薄的身影在来往穿梭的岁月里刻下一副悲壮而又激情饱满的画卷。每个人都在这成人蜕变的关口,在数以千计的日夜磨砺后的战场,在这得以改变命运,实现理想的唯一一座独木桥前急不可耐,而又是如此沉静。  我独自一人在悄无声息的楼道里,
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研究小组1月12日发布了一项综合性报告,主要是对edX平台上290门慕课的学生参与情况和行为做分析。他们在2014和2015年发布过基准报告,描述的是edX平台上慕课前两年的情况。这次发布的报告涉及4年(2012秋到2016夏)的數据,覆盖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290门在线课程、25万份认证、450万参与者和2,800万学时。  报告披露的研究发现包括: ①参与和认证呈
作为梁实秋的幼女,现定居于美国西雅图的梁文蔷也已是七旬老人。营养学博士梁文蔷并没有“子承父业”,但来自父亲生前的鼓励,一直成为她勇敢地拿起笔的动力和缘由。虽然父亲离去已近20年,但提起往事,那样一位真性情的父亲还时时让她沉浸于快乐、忧伤和怀念交织的复杂情感中。  少年梁实秋  多少年来,我始终忘不了那个场景:1982年夏,父亲最后一次到西雅图来探望我,有一天,父亲坐在书桌前,我斜倚在床头,夕阳从白
摘 要:《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村上春树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与《挪威的森林》、《舞舞舞》合称为村上春树的三大杰作。小说共40章,单数20章为“冷酷仙境”,偶数20章为“世界尽头”。而故事情节就在这看似平行,实则交叉的两个荒诞世界里奇妙展开。本文通过对小说主要人物形象加以分析,来明确 “冷酷仙境”的地下黑暗世界与“世界尽头”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村上春树;世界尽头;冷酷仙境  [中图分类号]:I10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并批准创办面向全国的广播电视大学,开启了开放大学在中国的发展进程。广播电视大学30多年发展的主线,就是在中国特有国情条件下探索开放大学的发展道路,并以其令人瞩目的办学成就和发展活力,昭示了开放大学的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景。正像刘延东同志所指出的,广播电视大学在创新中开拓前进,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渠道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审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够忍受任何一种生活”,这与我国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以及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追寻,都是大哲们出于对人类社会的憧憬而对星空的仰望。尽管他们基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其主张各不相同甚至支离破碎,但落脚点尽归一处:去掉遮蔽,发现真相,印证价值,安身立命。因此,我们要向古今中外的思想拓荒者致敬,没有他们生
摘 要:《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小说,通过对于连生活的描写,向读者展示的19世纪中后期法国的社会现状,同时也使于连这一形象也深入人心。本文将从事业、爱情和时代三个方面来分析于连的心理变化和人物形象。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周颖(1992-),女,吉林舒兰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
摘 要:本论文主要希望以莫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红高粱家族》对莫言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来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的卓越之处,同时可以充分理解莫言小说的艺术表达特色及了解其雅俗交融的独特意蕴。  关键词:莫言;艺术特色;《红高粱家族》  作者简介:雷炳浩(1992.3-),男,汉,籍贯:河南商城,天津外国语大学本科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摘 要:对原文的理解是汉译英的第一步,而基于透过对原文字面内涵意义的理解,再综合透彻理解文字背后的联想意义做出来的译本更能把握原文总体精神,译文读者更能通过译文感受到原作的精华和魅力。本文试图以朱自清早期散文《背影》的英译本为例,从语言成分和文学成分分析和探讨张培基先生是如何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达到与原文不管是形还是神都相似的程度。  关键词:理解原文;张培基;背影  [中图分类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