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来讲,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其中相当一大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个民族的传说,以及各个民族初民时期的图腾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
众所周知,有光之处,必有色彩,围绕我们的一切事物均有色彩,离开色彩,我们寸步难行。色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色彩不仅具有明显的美感功能,同时还具有信息功能;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颜色被赋予不同的文化意义。一个民族对于各种颜色的认识和态度,由颜色而引起的联想和反映,在颜色上所具有的风俗民情,就构成了该民族的颜色文化。由于思维、心理和社会背景的差异,各民族的颜色文化不尽相同,一个民族喜爱的颜色,可能却是另一个民族厌恶或忌讳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一个民族的颜色文化,特别是了解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颜色文化的差异,有利于了解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和心理文化,有利于民族间的理解和交流。
(一)、历史上的颜色含义的变迁
五行学说把东西南北中五方,春夏秋冬四季和青、赤、白、黑、黄5种颜色联系在一起。根据《吕氏春秋》,《淮南子》,《说文》等书中记载,他们相配的情况是这样:东方天帝是太嗥,属木,主春,木为青色,所以叫青帝;南方天帝是炎帝,属火,主夏,火为赤色,所以叫赤帝;西方天帝是少嗥,属金,主秋,金是白色,所以叫白帝;北方天帝是颛顼,属水,主冬,水是黑色,所以叫黑帝;中央是“土德”的黄帝,为黄色。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民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颜色文化。事实上,任何一种颜色天生本不该受褒或受贬,说到底是人类赋予的情感表达。这种情感在人们心目中约定成俗后,就成为一种相对固定的角色传情于世了。比如“红”,在各种颜色中深受汉民族的青睐;因其具有积极﹑乐观﹑热烈﹑奔放等象征意义,广泛用于喜庆场合。可是有些时期红色并不受宠,夏朝就崇尚青色;商朝则崇尚白色;秦代却崇尚黑色;然而在周﹑汉﹑隋﹑唐﹑元﹑明﹑清直至现代,红色一直倍受推崇,以其象征吉祥如意的意义深得中华民族肯定。显然,大多数带“红”字的词属褒义,如:又红又专,红运当头。
古代哲学家思想家认为颜色与五行、五方、五时、五兽等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至于相配的原因,较多的说法是认为青、赤、黄、白、黑分别是木、火、土、金、水五行之色,此说似不妥,我们认为五色与其他因素的相配很可能与中国古代对五方之神的崇拜有关。《说文》曰:“青,东方之色也”,“白,西方之色也”,“赤,南方之色也”,可见颜色首先与五方有关。中国古代信仰五方帝与五方神,五方帝分辖五时,分别为东宫青帝、南宫赤帝、中宫黄帝、西宫白帝、北宫黑帝;五帝之精即五方之神,分别为苍龙、朱雀、黄龙、白虎、玄武等五种不同颜色的动物,估计青、赤、黄、白、黑五色首先是与五方相配,为五方帝、五方神之色。当然,这推测,究竟五色与五行、五方、五时等存在什么联系,尚难断定,且也非本文探索的内容。尽管如此,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在中国历史上,颜色与哲学学说曾联系在一起,具有了某种哲学的色彩,这是汉民族颜色文化特有的现象。
(二)、颜色与身份等级
在中国历史上,颜色还曾标志官职的大小,反映人的身份等级。从西周开始,就有了比较完备的服饰制度,用以“昭明分,辨等威”,建立“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服饰的颜色也就成了权力与地位的象征。也许因为黄色是大地之色、黄金之色,容易使人联想到权力和财富,因而受到帝王们的青睐。中国自唐代之后,黄色是天子的专用之色,不仅庶人不得衣黄,就连高级官员也无权穿戴,否则会招致杀身之祸。唐代规定三品以上官员身着紫服,四品、五品着红色,六品、七品绿色,八品、九品青色。武则天曾赐薛怀义等高僧紫袈裟,清代皇帝曾赏赐功勋卓著之臣“黄马褂”,以示恩典。這说明,黄色和紫色是尊贵之色,“腰金衣紫”、“黄旗紫盖”标志着高贵的身份和地位;红色为中级官员的标志;而青色、绿色则是下级官员的标志,“锦绣前程,始于青衫绿袍。”(岑参诗))
官阶服色等级分明,普通老百姓的服色也有贵贱之分。汉代以后,青衣成为地位低下者的服色。婢女都着青衣,故而青衣成为婢女的代称。而绿头巾则是低贱者或罪人的标志;汉代卑贱者须戴绿头巾,唐代责令罪人裹绿头巾以示羞辱,元明两代令娼妓、乐人家中男子戴绿头巾,以别贵贱。古代以“青楼“指妓院,也与服色有关。白衣是指没有纹彩的白布衣服,古代未仕者皆着白衣,故“白衣”代称没有功名之人,“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柳永词)
黑色在古代曾为僧人或士兵的服色。僧人着黑,故“缁衣(黑衣)”为僧人代称;三国时士兵着黑,南京的“乌衣巷”就因三国时吴国在此设乌衣营而得名。以颜色标志等级身份,其他民族历史上也有:古希腊罗马时期,当权者根据人的地位来确定服饰的色彩,一般的老百姓只许穿一种颜色的衣服,朝廷官员可以穿两种颜色,而王室成员的服饰可达七种颜色;法国大革命前,白色是国王的专用之色;英语中的紫色象征王位、王室,以蓝色象征贵族, born in the purple(出身王室), raise some-one to the purple(拥立某人为帝王), blue blood(出身贵族)等此义至明;日本天皇的服色为紫色,韩国历史上也曾有与中国相似的服色等级制度。
参考文献:
[1]张德鑫.谈尚五.汉语学习. 1993(6)
[2]何新.诸神的起源.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6
[3]杜永道.绿黛玉、白宝钗、红宝玉.语文月刊, 1993(9)
[4]林昌华.什么是“蓝色文学”.语文月刊, 1991(9)
[5]肖父,李锦全.中国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6]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7 ]邓劲夫:《东盟十国概览》,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众所周知,有光之处,必有色彩,围绕我们的一切事物均有色彩,离开色彩,我们寸步难行。色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色彩不仅具有明显的美感功能,同时还具有信息功能;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颜色被赋予不同的文化意义。一个民族对于各种颜色的认识和态度,由颜色而引起的联想和反映,在颜色上所具有的风俗民情,就构成了该民族的颜色文化。由于思维、心理和社会背景的差异,各民族的颜色文化不尽相同,一个民族喜爱的颜色,可能却是另一个民族厌恶或忌讳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一个民族的颜色文化,特别是了解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颜色文化的差异,有利于了解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和心理文化,有利于民族间的理解和交流。
(一)、历史上的颜色含义的变迁
五行学说把东西南北中五方,春夏秋冬四季和青、赤、白、黑、黄5种颜色联系在一起。根据《吕氏春秋》,《淮南子》,《说文》等书中记载,他们相配的情况是这样:东方天帝是太嗥,属木,主春,木为青色,所以叫青帝;南方天帝是炎帝,属火,主夏,火为赤色,所以叫赤帝;西方天帝是少嗥,属金,主秋,金是白色,所以叫白帝;北方天帝是颛顼,属水,主冬,水是黑色,所以叫黑帝;中央是“土德”的黄帝,为黄色。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民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颜色文化。事实上,任何一种颜色天生本不该受褒或受贬,说到底是人类赋予的情感表达。这种情感在人们心目中约定成俗后,就成为一种相对固定的角色传情于世了。比如“红”,在各种颜色中深受汉民族的青睐;因其具有积极﹑乐观﹑热烈﹑奔放等象征意义,广泛用于喜庆场合。可是有些时期红色并不受宠,夏朝就崇尚青色;商朝则崇尚白色;秦代却崇尚黑色;然而在周﹑汉﹑隋﹑唐﹑元﹑明﹑清直至现代,红色一直倍受推崇,以其象征吉祥如意的意义深得中华民族肯定。显然,大多数带“红”字的词属褒义,如:又红又专,红运当头。
古代哲学家思想家认为颜色与五行、五方、五时、五兽等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至于相配的原因,较多的说法是认为青、赤、黄、白、黑分别是木、火、土、金、水五行之色,此说似不妥,我们认为五色与其他因素的相配很可能与中国古代对五方之神的崇拜有关。《说文》曰:“青,东方之色也”,“白,西方之色也”,“赤,南方之色也”,可见颜色首先与五方有关。中国古代信仰五方帝与五方神,五方帝分辖五时,分别为东宫青帝、南宫赤帝、中宫黄帝、西宫白帝、北宫黑帝;五帝之精即五方之神,分别为苍龙、朱雀、黄龙、白虎、玄武等五种不同颜色的动物,估计青、赤、黄、白、黑五色首先是与五方相配,为五方帝、五方神之色。当然,这推测,究竟五色与五行、五方、五时等存在什么联系,尚难断定,且也非本文探索的内容。尽管如此,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在中国历史上,颜色与哲学学说曾联系在一起,具有了某种哲学的色彩,这是汉民族颜色文化特有的现象。
(二)、颜色与身份等级
在中国历史上,颜色还曾标志官职的大小,反映人的身份等级。从西周开始,就有了比较完备的服饰制度,用以“昭明分,辨等威”,建立“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服饰的颜色也就成了权力与地位的象征。也许因为黄色是大地之色、黄金之色,容易使人联想到权力和财富,因而受到帝王们的青睐。中国自唐代之后,黄色是天子的专用之色,不仅庶人不得衣黄,就连高级官员也无权穿戴,否则会招致杀身之祸。唐代规定三品以上官员身着紫服,四品、五品着红色,六品、七品绿色,八品、九品青色。武则天曾赐薛怀义等高僧紫袈裟,清代皇帝曾赏赐功勋卓著之臣“黄马褂”,以示恩典。這说明,黄色和紫色是尊贵之色,“腰金衣紫”、“黄旗紫盖”标志着高贵的身份和地位;红色为中级官员的标志;而青色、绿色则是下级官员的标志,“锦绣前程,始于青衫绿袍。”(岑参诗))
官阶服色等级分明,普通老百姓的服色也有贵贱之分。汉代以后,青衣成为地位低下者的服色。婢女都着青衣,故而青衣成为婢女的代称。而绿头巾则是低贱者或罪人的标志;汉代卑贱者须戴绿头巾,唐代责令罪人裹绿头巾以示羞辱,元明两代令娼妓、乐人家中男子戴绿头巾,以别贵贱。古代以“青楼“指妓院,也与服色有关。白衣是指没有纹彩的白布衣服,古代未仕者皆着白衣,故“白衣”代称没有功名之人,“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柳永词)
黑色在古代曾为僧人或士兵的服色。僧人着黑,故“缁衣(黑衣)”为僧人代称;三国时士兵着黑,南京的“乌衣巷”就因三国时吴国在此设乌衣营而得名。以颜色标志等级身份,其他民族历史上也有:古希腊罗马时期,当权者根据人的地位来确定服饰的色彩,一般的老百姓只许穿一种颜色的衣服,朝廷官员可以穿两种颜色,而王室成员的服饰可达七种颜色;法国大革命前,白色是国王的专用之色;英语中的紫色象征王位、王室,以蓝色象征贵族, born in the purple(出身王室), raise some-one to the purple(拥立某人为帝王), blue blood(出身贵族)等此义至明;日本天皇的服色为紫色,韩国历史上也曾有与中国相似的服色等级制度。
参考文献:
[1]张德鑫.谈尚五.汉语学习. 1993(6)
[2]何新.诸神的起源.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6
[3]杜永道.绿黛玉、白宝钗、红宝玉.语文月刊, 1993(9)
[4]林昌华.什么是“蓝色文学”.语文月刊, 1991(9)
[5]肖父,李锦全.中国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6]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7 ]邓劲夫:《东盟十国概览》,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